中國第一支古典樂隊被一群太監(jiān)拿捏了!
本文首發(fā)自公眾號:Yusi音樂審美養(yǎng)成
未經(jīng)允許嚴禁任何形式轉(zhuǎn)載?

在之前的推文中,我們提到過,西方古典音樂在中國民間的廣泛流行,始于二十世紀初期。
當時,在一些外國音樂家以及文藝界人士的努力下,貝多芬、莫扎特等偉大音樂家的名字才終于被大眾熟知,鋼琴也逐漸作為主流樂器走進了人們生活中。

或許有人疑惑,這時候西方古典音樂都已經(jīng)進入浪漫主義后期了,難道才傳入中國嗎?
事實上,此時古典音樂早已傳入中國近300年。只不過因為圈層的限制,西方音樂的傳播一直停留在皇宮貴族之間,民間可以聽到的幾率非常小。
那么,當西方古典音樂與中國傳統(tǒng)宮廷發(fā)生碰撞,會發(fā)生什么奇妙的化學反應(yīng)?今天,我們就來細致地扒一扒中國皇帝與古典音樂之間的那些趣事兒。
01 萬歷皇帝:曾逼著太監(jiān)學鋼琴
西方古典音樂的傳入,最早可以追溯到1601年,明朝萬歷年間。
傳教士利瑪竇從遙遠的意大利帶來一件擊弦古鋼琴,作為貢品獻給了萬歷皇帝。而另一位傳教士龐迪我用這架琴進行了現(xiàn)場演奏,這成為了中華大地上最早響起的西式鋼琴曲。

有文獻記載中這樣描述這架琴:琴縱三尺,橫五尺,藏櫝中;弦七十二,以金銀或煉鐵為之弦,各有柱,端通于外,鼓其端端而自應(yīng)。

萬歷皇帝聽了現(xiàn)場,被這樣新鮮的異域風情吸引,于是專門讓禮部教坊司派遣了四名演奏弦樂的太監(jiān)跟隨龐迪我學鋼琴。
這件事被利瑪竇記錄在《利瑪竇中國札記》中。于是,這四名太監(jiān)成為了有文字記載的、最早學鋼琴的中國人,而龐迪我則成為了中國最早的鋼琴教師。
要知道,17世紀初,是巴洛克時代的早期,距離巴赫的誕生還有80多年,這四位太監(jiān)對西方音樂的學習在古老的中華大地上可謂非常超前了。
萬歷之后,明朝皇帝對音樂的興趣寥寥,這臺古鋼琴也逐漸被冷落,放到了皇家倉庫里積灰。一直到崇禎皇帝即位后,這臺琴被當時入宮的傳教士湯若望發(fā)現(xiàn),才重見天日。據(jù)說,崇禎皇帝很喜歡聽鋼琴曲,常常招來后宮嬪妃們一起欣賞。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16世紀,明朝的朱載堉就曾發(fā)明了“十二平均律”,可惜當時僅限于理論,并沒有推廣和運用起來。朱載堉還有另外一個身份:明太祖朱元璋的九世孫。
02 康熙皇帝:樂理演奏兩手抓
通過上面的例子,大家應(yīng)該能感受到,當時的西方音樂被限制在宮廷內(nèi)部傳播,所以古典音樂在古代中國的興衰與發(fā)展,幾乎完全取決于當朝者個人的興趣傾向。
明朝之后,雖然也不斷有小提琴、大提琴、豎琴、曼陀林等西洋樂器被獻入皇宮,但一直到清康熙帝即位,西方的古典音樂才重新受到皇室“寵幸”。

康熙帝興趣廣泛,對西方的音樂、科學都有著極大的興趣。不僅自己跟隨西洋樂師學習西方樂理、親自學習鋼琴演奏;還積極倡導古典音樂啟蒙教育,要求自己的子女也必須學習西方音樂的基礎(chǔ)知識。
康乾年間,皇宮中有不少西洋樂師存在,負責教授西方音樂、制作和修理西方樂器、編撰音樂教材等等。其中影響較大的,有來自葡萄牙的佩雷拉、徐日升和以及來自意大利的德里格。

清朝的內(nèi)務(wù)府曾在佩雷拉、徐日升的指導下,精心制作了一批精巧的西洋樂器。
徐日升同時還是康熙欽定的宮廷音樂老師,負責教授西方音樂樂理,也曾手把手教康熙演奏西洋樂器。他在康熙的授意下,撰寫了《律呂纂要》作為皇室子女的音樂啟蒙教材,這是中國第一部中文版本的西方樂理書籍。
徐日升之后,德里格被康熙任命為宮廷樂師,除了保管、維修樂器,他也負責教皇子們音樂知識。

此外,德里格還曾奉皇帝敕命編纂介紹西方樂理知識的書籍《律呂正義·續(xù)編》,其中最早提到了五線譜以及Do Ri Mi 等樂理知識。

以及,德里格還曾為康熙創(chuàng)作了12首小提琴奏鳴曲,這是傳入中國最早的歐洲音樂。其中的第三號作品幸運地保存了下來。
與此同時,康熙皇帝在音樂上也有極高天賦,學習演奏非常快,法國傳教士白晉曾回國向國王路易十四這樣評價他:
他很喜歡西洋音樂的樂理、樂器和演奏方法,在親自處理國務(wù)之暇,他只要認真練習幾次,就能像演奏中國及韃靼的大部分樂器一樣,演奏西洋樂器。
《康熙皇帝傳》
除了演奏西方樂曲,他還有極高的改編能力,能夠輕而易舉地將中國傳統(tǒng)音樂在西洋樂曲上演奏出來。
康熙的伴讀高士奇曾在《蓬山密記》中描繪康熙在暢春園彈琴的畫面:“有內(nèi)造西洋鐵絲琴,弦一百二十根,上親撫《普唵咒》一曲”。說的就是康熙在園子里用古鋼琴演奏中國傳統(tǒng)樂曲《普庵咒》。
康熙皇帝比巴赫、亨德爾大三十多歲,所對應(yīng)的年代,是西方的巴洛克時代。他的一生都對音樂充滿了熱忱,如果不做皇帝,或許他也能成為一名流傳千古的音樂家。
03 乾隆皇帝:玩票兒的西洋樂團團長
康熙皇帝去世之后,雍正繼位。勤奮的雍正帝對音樂不感興趣,曾風光一時的西洋樂器都被丟進庫房,一直到乾隆登基后,西方音樂才再次在宮廷煥發(fā)光彩。
乾隆和自己的祖父一樣,對西洋樂充滿了興趣。盡管不像康熙那樣鉆研樂理、親自練琴,但卻同樣有著極高的音樂鑒賞品位。

乾隆繼位后,首先邀請了一批傳教士來到宮中,對被冷落幾十年的樂器予以分類和修理,實在修理不了的,就邀請樂師重新制作。

為了滿足自己的聽音樂需求,乾隆十四年,他甚至下旨組建了一支小型的西洋樂隊。這支樂隊由當時的宮廷樂師、德國傳教士魏繼晉指導,共14名小太監(jiān)組成,主要的樂器除了古鋼琴,還有小提琴、大提琴、豎琴、曼陀林等等。

乾隆組建這支管弦樂隊時,遠在歐洲的“交響樂之父”海頓還是未成年,西方的管弦樂團也并未完善,乾隆這樣的舉動可以說是相當超前了。
除此之外,你可能很難想象,乾隆還愛聽歌劇。
1778年,意大利傳教士在皇宮上演了一場當時在歐洲盛行的歌劇《切奇娜》(歌劇作曲家尼克羅·皮欽尼的作品)。

乾隆特意命令一支樂隊現(xiàn)場演奏,配合歌劇的演出,并命工匠搭建演出舞臺,甚至進行布景。乾隆皇帝對西方音樂的認同和喜愛可見一斑。
復有若干意大利耶穌會士,曾以著名滑稽歌劇教人演出,頗為高宗所欣賞,特命組織樂隊,專演此劇;并特建一院,形似舞臺,繪劇中各幕景狀,俘同時可以耳聆目賞。
萬豪《中西交通史》
04 光緒皇帝:鮮為人知的音樂天才
可惜,從乾隆晚期開始,清朝開始實行嚴苛的閉關(guān)鎖國政策,西方的文化很難流入進來,西洋樂器再次被冷落。一直到清朝末年,鴉片戰(zhàn)爭后,國門被迫打開,西方的思想和藝術(shù)才再次涌入。
到清朝末年時,皇宮中終于又響起了西洋樂曲,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都是音樂愛好者。甚至宮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國外鋼琴品牌特意為中國皇室定制的鋼琴。

慈禧太后經(jīng)常會找西洋樂師為自己彈琴,并有舞者隨著琴音伴舞。除此之外,慈禧的住所還有一臺可以播放唱片的留聲機,除了中國樂曲外,她也常常聽華爾茲等西洋舞曲。

袁世凱為了討慈禧歡心,曾按照國外的習俗,在部隊里組建了軍樂隊,給太后演奏《賽馬曲》,令慈禧非常滿意。但她究竟有沒有聽懂曲子的含義,這就不得而知了。

而在慈禧的掌控下成為傀儡的光緒皇帝,則是一位狂熱且極具天分的音樂愛好者。
不管是京劇、中國民間音樂還是西方音樂,他都有著極大的興趣,不管什么樂器,都要上手學一下。

坊間流傳,光緒帝頗愛打戲鼓。有一次心血來潮,為一支名為《朱奴兒》的京劇曲牌打鼓伴奏,結(jié)果少了兩拍。但介于皇帝的身份,沒人敢提醒。最終,樂師們將他伴奏的這個版本稱為《御制朱奴兒》。
清朝駐法公使的女兒德齡曾在《清宮二年記》中寫道:“光緒皇帝是一個天才音樂家,無論何種樂器,一學就會。他極喜歡鋼琴,常常叫我教他。”
從中國樂器到西洋樂器,從弦樂到打擊樂,光緒帝往往稍微一學就可以演奏,且有著不錯的演奏水準。甚至他也曾將上文提到的京劇曲牌《御制朱奴兒》改編后,在鋼琴上演奏彈給珍妃聽。

光緒對樂理也非常熟悉,據(jù)說在被慈禧囚禁的日子里,光緒帝曾因為太無聊,把西方的八音盒拆掉重新組裝,里面的音樂從西方華爾茲變成了中國的昆曲曲調(diào)。
比起他的先祖康熙和乾隆,光緒皇帝的一生可以說短暫而黯淡,他的這些音樂天賦,也就更加鮮為人知了。
但通過這些例子,我們可以看出,音樂從古至今都是人類的共同語言,不管在西方還是中國,不論身份地位的高低,音樂都是人們最直接、最本能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