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山頓開得之鑄
儒鼎學伴,請兩篇文章一起看,歌詩正教,當下的作法!
牛山頓開 得之鑄 其一 牛山頓開
明代白沙子,當時文人,稱為活孟子。又在孟子中有牛山之木,和茅塞頓開兩個典故。以下來說明它的內(nèi)容。
(一)牛山之木。
? ?牛山之木出自孟子經(jīng)書之中,告子一篇。孟子說:“牛山的樹木曾經(jīng)很繁茂,因為它處在大都市的郊外,常用刀斧砍伐它,還能保持繁茂嗎?那山上日夜生長,受雨露滋潤的樹木,不是沒有嫩芽新枝長出來,但牛羊接著又放牧到這里,因此成了光禿禿的樣子了。
人們見它光禿禿的,就以為這山不曾長過成材的大樹,這難道是牛山的本性嗎?就說在人的身上,難道會沒有仁義之心嗎?有些人之所以喪失了他的善心,也就像刀斧砍伐樹木一樣,天天砍伐,就不能使善心繁茂。
盡管日夜有所滋生的善心,接觸了天光靈明之氣,而使他的好惡之心,同一般人也有了少許的相近,可是白天的所為,若是混亂無常、又喪失了生機靈光。自以為是的反復迷惘,那么每天夜里,有滋生出來的一點善心,也就無法保存下來了;夜里滋生的善心不足以保存下來,那他離禽獸就不遠了。人們見他像禽獸,就以為他不曾有過善良的天性,這難道是人的實情嗎?
所以如果得到好好的養(yǎng)護,沒有東西不能生長;如果失去護養(yǎng),沒有東西不會消亡。孔夫子說:『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xiāng)。 』把握著就存在,放棄了就喪失;出出入入沒有定時,沒有人知道它的去向。這大概說的就是心神吧?
學伴們天天歌詩,是遵循了圣人的教導。要去積極的把握住,每一個人自己身上都有的靈光。不要急功好利的揠苗助長,也不要槁木死灰的刻意雕琢。自自然然的勿助勿忘,就會天天有滋養(yǎng),隨時隨地,日用經(jīng)常,上道健康,使人一天一天茁壯,無處不在,無人不有,直到寬宏至重,經(jīng)世常存。
第二,茅塞頓開。
? ?「茅塞頓開」是說心中本來有所遮蔽,經(jīng)人指點啟發(fā)之后,頓時豁然開朗。茅是一種野草,可以用來蓋茅屋,搓繩子;「塞」字,是封閉、遮蔽的意思。 「茅塞頓開」出自《孟子盡心篇》:故事是說,齊國有個人跟孟子求學,后來又去跟別人學道術。所以孟子跟他說:「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span>
意思是說:一個人的心,要常常去存養(yǎng)它、關心它,好比山間的小路,經(jīng)常有人走,就會變成一條大路;反之,如果長時間沒有走動,那么,茅草又會把原本的路,給阻塞起來?,F(xiàn)在你的心,就像給茅草阻塞了一樣不通。
這是孟子以「茅塞」來比喻為學缺乏恒心的一段話。后人就取這段話的意思,把心靈被物欲所蒙蔽,或是思路因疑惑而不通,透過圣賢教化,就豁然開朗起來,稱為「茅塞頓開」。
這里是一個真實的狀況,這樣的靈光,去用它就有,不去用它就沒有。論語當中有講,「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谷蕫壑恼l沒有呢?離的又不遠?想要仁,仁就會來了。
? ?通過以上兩個例子,就能夠說明。個人的精神世界里,不常用的就不存在。不感知的就不明白。停留在表象和外在的?心里也就會打不開。這都是點亮生命的關鍵。而且,中國人的道路最明白!圣人的圣字,就是耳、口、壬三個文來衍生的字,由耳光先開始來下筆。就自然可以了解圣賢的元氣。
又像學群的氣氛,不同于其它,是因為一開始和大家接觸的時候,大多是透過語音的渠道,沒有太多外在形象的干擾。所以能夠直接上道,順利的從聲音來開始做學習,常常樂此不疲,有真實的感觸。會進入遼闊的天地,有一個恒久的中心。
學儒中,有生生不息的美景,天上銀河里,有日月星。在地,有牛山草木的天天滋長。在人有掌握良心,去用它就會增加的神奇。隨時可以茅塞頓開。
牛山頓開 得之鑄 其二?得之鑄。由生命本身來鑄成志向
前言:
◎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四時山水,風雨雷電,無非教也。人會對于天地節(jié)氣、時空環(huán)境,做出反應。這在性格形成上,會持續(xù)的堆積,會形成一定的態(tài)度。脫離了幼童的階段,開始進入少兒時期,教育的后天力量,逐漸拉大,這一點常被人們忽視?因為人人皆有父母可依循,卻不一定人人都有良師益友,可以遇見。古代人認為完備生命,會有五種尊崇,天、地、君、親、師,五者缺一不可。
南風先生說:圣賢,是可以學成,可以做到的。
學習要得輕松?那天賦和性情就要能清晰!
學習要得順利?那就要有自發(fā)心,可以持續(xù)前進。
人是否能夠得到教育的助力,可以從下面四種角度來分析:
一、先天與后天的搭配。? ?二、父母的教養(yǎng)。
三、適從良師益友。? ? ? ? ? 四、個人的志向。
一、先天與后天的搭配。
◎訊息的影響,是無時無刻的。所謂,孩童的先天條件,是指遺傳自生身父母的性情,和祖上的余蔭,這兩方面。而在后天的條件當中,會有時空的氣息和形狀,一個是指四時節(jié)氣,一個是指生長環(huán)境。這當中都可以分析出訊息的。
二、父母的養(yǎng)育。
◎父母的作用,在一歲到七歲之間,會有一個特別。舉凡飲食、作息、聲音、言語、情感、觀念、定義、生活態(tài)度、環(huán)境認知等等,種種事項,大約在這個時期會有個基礎。我們老頑童教育家,君子堂李老師,在這里有豐富的經(jīng)驗,完整又實際,可以為大家深入分享。那么在孩童換齒之后,則會進入另一個階段。
三、教育工作的進行。
◎常規(guī)知識與專業(yè)知識的考慮。隨著時代的進步和工具的便利,常規(guī)知識的水平,越來越高。專業(yè)知識的內(nèi)容,也越來越深入。每一種學習工作,都帶有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在知識開放,人工智能發(fā)展的狀況下,有些常規(guī)知識,是要學到融會貫通才好呢?還是只要會使用就可以?在不斷學習過程當中,該學的又是甚么呢?又要怎么學才好呢?這些都是問題??偟膩碚f,不經(jīng)一番寒徹骨,哪有梅花撲鼻香。人生若未走到顛峰,很多的過程,是可以預估的,猶如走地圖。所以,由宏觀的整體,來看階段性的細部,就會清清楚楚。反之,若以眼前小處,去窺測大藍圖,則會模模糊糊,發(fā)生錯誤。
◎擇師在古代,教育資源短缺的狀況下,是大戶人家才有辦法的事情。現(xiàn)代,因為教育建設的普及,在二、三線城市,也還算穩(wěn)定。除非是,特困山區(qū),就難以一時說清。一些教師工作者,也有工具化、職業(yè)化,洋味大的狀況。缺少了仁德的韻味,和道德的精華。對于傳統(tǒng)的價值,有模糊的認識。在與時俱進的作法上,用功不足,儒學的樣貌被誤解,導致社會支撐被轉移。造成了一種新的局面。無論是哪一種學習,哪一種工作,也會有順不順利,真心不真心,功力不功力,持續(xù)不持續(xù)的問題。子曰:為君子儒,不為小人儒。也是時時警惕著我們。
◎傳統(tǒng)的國學當中,國子在十四歲以上,進入太學就讀的第一個廳堂,一定叫作明倫堂,這是有特定功課,要做的。首先,性情上要周詳健康,每一個人都要有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八種德行的培養(yǎng)。夫婦、父子、君臣、兄弟、師友等五倫關系的了解。還有,知止定靜安慮得,大學七政的熟悉。這都是成人的基本功。這一點,作清楚了,我們在傳承的路上,就是正經(jīng)的,而不是脫軌的了。論語云: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這個階段做的好不好,就會產(chǎn)生不同的后續(xù)影響。
南風先生說:要引導學子,志向終身有效,必須觸動自發(fā)心。要有天賦與性向的契合,專業(yè)與格局的相得。在道義上切中時勢,仁德上大過環(huán)境限制,肯定會并發(fā)真實價值,有如光輝圣賢近在眼前。
◎學子們在七歲,童蒙之后,開始走向少年的發(fā)展方向。有了行動能力的提高,和明顯的自主意識。十四歲、十六歲時正是天癸至,是一個情緒健康的激烈時期,也會去追求思想上的完整性。這時少年所要進行的,是有架構的行文練習。而不是一點點、一滴滴的零星感想。思想若不能連成一條線,那很可惜。不能比對成一個面,那不精準。不能有輕重先后的分別,那還不圓融、不能夠對應人情世事。若是沒有去行動,那可就一點都不會有影響。
◎三字經(jīng)里有口而誦,心而惟的遺留。論語里有,德性、政事、語言、文章等等四科的教導。這側重了,語言和心思,在教育實踐中的重要性。語言是思想的雕刻工具,心里想的,就是嘴上所講的。嘴上所模仿的,也會運動心思的想象。所以,慎獨、不欺暗室、慎言慎行,都是君子的教導。因為這個考慮。所以要,選有結構性的文章來使用。文章的內(nèi)容要善良正確,氣韻要充沛,才能夠幫助思想上的茁壯。引用名篇典章,或人物傳記等等,都會是很好的選擇。
四、展望個人的志向。
◎與學子,同一天生日的賢人,歷史上都會有,這可以成為學子的護佑,成為學子的榜樣。親近某位賢人的作品,會讓氣息的形成更精準,性情的調節(jié)有依據(jù)。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都有不同賢人誕生。他們過完了一輩子,留下教誨。我們?nèi)W習他,站在圣賢的肩膀上面,自然會看得更清楚。找出,相對應的某位賢人,和相關文本,來引導學習。藉由思念和體會,來校對觀念或完整架構等等。這就是要獲得一個思想上的踏板,來成熟人格的好辦法。
君子有成人之美,世上只有老師和父母,不會忌妒你的成就。
南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