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最后的忠臣:是曹操的同鄉(xiāng),卻放棄前程,為漢朝而死
219年五月,曹操率軍撤出漢中,駐扎于長安。就在同年九月,鄴城傳來消息,一場“謀反”案件被揭發(fā),牽涉數(shù)十位人,這些人要么是達官顯貴,要么就是世家子弟。謀反案的主謀更是一位不得了的人物,他博學多才,名動鄴城,還是曹操的老鄉(xiāng)!不過這個人卻放棄了個人前途,為漢朝而死!那么,這個人到底是誰呢?

一、傾動鄴都
此人名叫魏諷,字子京,不過非常遺憾,史書上并沒有魏諷的傳記,關于他的事跡也只留下只言片語的記載,只能通過拼湊、推測,來概括這個人以及他的“謀反”案。關于魏諷的籍貫有兩種說法,一個是濟陰,一個沛國,我覺得沛國的說法更加可信,也就是說魏諷與曹操是同鄉(xiāng)。魏諷出生的比較晚,沒有參加曹操創(chuàng)業(yè)的過程。
不過,魏諷非常有才華,根據(jù)史書的說法,魏諷“以才智聞”、“有惑眾才,傾動鄴都”、“名重當世”。魏諷似乎沒有顯赫的家世,他憑借著出眾的才華,得到了鄴城公卿的認可,人們紛紛主動與魏諷交往,“自公卿以下皆傾心交之”。假如魏諷是個熱衷于功名利祿的人,那么飛黃騰達根本不成問題,但他有著更遠大的理想!

二、潛結(jié)名士
由于魏諷有很高的名氣,所以他得到了魏國相國鐘繇的征召,出任西曹掾之職。與此同時,魏諷利用與鄴城官員、世家子弟交往的時候,尋找志同道合的人。根據(jù)相關的材料,魏諷還真的找到了不少人。比如長樂衛(wèi)尉陳祎,此人是守衛(wèi)宮殿的將領,手中握有一部分兵力。此外還有張繡的兒子張泉、王粲的兩個兒子,以及宋忠的兒子、劉廙的弟弟劉偉等。
除了魏諷外,這些人的父輩或多或少都與荊州有些關系!張繡占據(jù)宛城時,與劉表聯(lián)合作戰(zhàn);王粲在東漢末年寄身于荊州,受到了劉表的器重;宋忠則是荊州人,也依附于劉表;劉廙與宋忠一樣,也是荊州人,也曾在劉表手下任職。當年劉表死后,荊州士人發(fā)生分化,一部分人投靠曹操,另一部分人支持劉備。

三、有人告密
支持劉備的荊州士人在劉備集團受到重用,而投靠曹操的人則沒有受到應有任用。所以,這些人對曹魏政權并不滿意,魏諷敏銳地察覺到了這一點。漢中之戰(zhàn)結(jié)束后,關羽率軍北伐,水淹七軍,威震華夏,而曹操仍然留在長安。此時,魏諷的聯(lián)絡工作也做得差不多了,甚至已經(jīng)確定好了起兵的日期。
然而,有人卻向曹丕告密,這個人就是魏諷的同謀長樂衛(wèi)尉陳祎!曹丕當時坐鎮(zhèn)鄴城,他趕緊派人將魏諷殺死,同時“坐死者數(shù)十人”。卷入魏諷一案的還有文欽,他與魏諷的關系很好,不過曹操念在文欽父親的面上,并沒有將其殺死。魏諷是個白面書生,手無縛雞之力,本來有著美好的前程,但他卻為漢朝而死,可以說是東漢最后的忠臣!
參考資料:1.《三國志》;2.《資治通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