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天坑——地球上最壯觀的喀斯特負地形

???????

????說起來,長江以北究竟有沒有天坑?我曾糾結很多年?!疤炜印笔莻€非常年輕的地理概念,在2005年桂林國際天坑討論會之后,才慢慢得到國內外公認。當時的統(tǒng)計是全世界已發(fā)現(xiàn)天坑75個,其中我國為49個。到2011年為《中國國家地理》喀斯特專輯撰稿時,算上一些那幾年在我國南方的發(fā)現(xiàn),估計我國已發(fā)現(xiàn)的天坑總數近100個,位置都在長江以北。那時候,我在湖北恩施和宜昌,匆匆看了幾處不在冊的天坑之后,就一直在長江以北尋找天坑,數年無果。
????2015年,我在衛(wèi)星圖上看到在西秦嶺甘南扎尕那海拔4200米的古冰原上,有一個疑似超級大天坑,興沖沖去航拍,但此地貌過于復雜坑很龐大海拔很高且偏僻,從不同方向,我航拍了三次,也沒能看清全貌。轉眼到2016年陜西漢中天坑群宣告發(fā)現(xiàn)的新聞發(fā)布會上,有關方面公布的數據是“漢中天坑群的發(fā)現(xiàn),將全球天坑數量由117個增加至171個。這,使我大為震驚。漢江,1994年我就徒步過幾個月,后來漂流、航拍來來往往跑過很多次,可是卻從來沒有想到過這里會有天坑。
????完成漢中天坑群的采訪寫稿后,我又沿著秦嶺繼續(xù)向西,花了大約兩個月時間,基本走完了西秦嶺,衛(wèi)星圖上預設的一些疑點,卻沒有一個能肯定就是天坑。
????2017年,可謂中國天坑的發(fā)現(xiàn)年,年底,《中國國家地理》做“廣西專輯”,我和攝影師王彤、王寧等與漢中天坑群的重要發(fā)現(xiàn)者“烏鴉大師”又在廣西發(fā)現(xiàn)了很多新天坑,甚至,桂林市中心就有天坑……
????轉眼又是2018年,靜下來我再次仔細研究老根據地神農架,在這個我們找了很多年“野人”,我跳出一直之前執(zhí)著的一些思路,和王方辰、徐曉光先生從大九湖往南,忙完野人相關的事情。 仔細研究衛(wèi)星圖,我發(fā)現(xiàn)長江以南的鄂西恩施地區(qū),還存在著超級多的天坑,便說服自己改變思路,先把這些拍了再說。單人單車,只能就近找車子能到的地方拍攝,這一弄,真又拍到了幾十個天坑。
????探索發(fā)現(xiàn)新天坑,持續(xù)進行中,歡迎提供相關線索,謝謝!

關于天坑:
?2012年,“天坑”作為科學術語正式被收錄于《Encyclopedia of Caves (Second Edition)》(洞穴百科全書(第二版)(White, 2012))中;在2018年《洞穴百科全書》(第三版)中,經過天坑研討會專家小組討論,對天坑定義作了細小的修訂,確定天坑定義為,“The word tiankeng is a transliteration from two Chinese characters “天坑” (tiān kēng in pinyin), that roughly mean sky hole or heaven pit,or some similar variation on that double theme. Tiankeng is a very large doline formed from cave chamber (s) in carbonate rocks that is more than 100 m deep and wide,and/or has a volume of more than one million cubic meters,a steep profile with vertical cliffs around all or most of its perimeter and is/was connected with an underground cave river.”
????相對應的中文定義為,“天坑一詞由中文“天坑” 音譯而來,即拼音tiān kēng,大致相當于英文的 “sky hole”,或“heaven pit”,或這兩個詞的一些相似意義的詞”;“天坑是碳酸鹽巖地區(qū)由溶洞大廳形成的,口徑和深度不小于百米,和(或)容積大于百萬立方米,四周或大部分周壁陡崖環(huán)繞,且與或曾與地下河溶洞相通的特大型漏斗”。
?????

????“可溶性巖石地區(qū)地下巖溶作用形成巨型地下洞穴的頂板塌陷后,在地表形成井型的深坑,成為井型溶斗,也稱為天坑。”又曰:“強烈的巖溶作用使可溶性巖石地表形成圓形或橢圓形的溶蝕洼地,成為溶斗或者圓洼地。碟形溶斗直徑大于深度;錐形溶斗口大底小呈漏斗形;井型溶斗深度大于直徑,深度、直徑巨大,周壁陡峭的又稱為天坑?!?strong>——由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主編,武漢大學、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及各省測繪局參編的《中國西部地區(qū)典型地貌圖集》這樣界定。

????
????????我國最早報道并解釋“天坑”形成的記載,見于楊世燊于1983年編著出版的《石海洞鄉(xiāng)》,作者首次將興文小巖灣、大巖灣作為巖溶漏斗的特例進行了論述。巖溶學文獻中 “天坑”一詞最早見于袁道先主編的《巖溶學詞典》(1988)中,當時將“天坑”歸入豎井一類表述:“豎井, 一種垂向深井狀的通道。深度由數十米至數百米。因地下水位下降, 滲流帶增厚, 由落水洞進一步向下發(fā)育或洞穴頂板塌陷而成。底部有水的,叫天然井、巖溶井、溶井或天坑”。1992年,中國地質科學院巖溶地質研究所的朱學穩(wěn)研究團隊根據第6次中英聯(lián)合洞穴探險的成果,對四川興文小巖灣和大巖灣的成因進行了進一步的探討,稱之為“大漏斗”。1994 年,朱學穩(wěn)研究團隊發(fā)現(xiàn)了重慶奉節(jié)小寨天坑,也仍然稱之為“特大型漏斗”,再后來其團隊發(fā)現(xiàn)了重慶武隆縣的箐口“漩坑”和廣西樂業(yè)縣的大“石圍”,這些具有相似特征的地貌引起了朱學穩(wěn)研究團隊的慎重思考。從已有的概念上講,箐口和大石圍應稱為巨型豎井。但同一地貌形態(tài)既叫“漏斗”,又稱“豎井”,顯然是不合適的;換言之,這種“豎井狀的巨型漏斗,或者漏斗狀的巨型豎井”的地貌該叫什么呢?“天坑”概念應時而生。

????????2001 年,朱學穩(wěn)在《科技導報》上發(fā)表了“中國的喀斯特天坑及其科學與旅游價值”一文,首次提出將“天坑”從“大型漏斗”中分離出來,作為巖溶地貌學中的一個新成員——“喀斯特天坑”(karst tiankeng),并建議在國際上使用拼音詞(tiān kēng)tiankeng。2003年,朱學穩(wěn)研究團隊通過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了《廣西樂業(yè)大石圍天坑群發(fā)現(xiàn)、探測、定義與研究》,正式將“天坑”理論體系系統(tǒng)建立起來,并于2005年發(fā)起和組織了中外聯(lián)合天坑考察項目和桂林國際天坑研討會;會后將考察的研究成果,通過“天坑專集”的形式,分別在《Cave and Karst Science》、《Speleogenesis》和《中國巖溶》上同時發(fā)表,使“天坑”(tiankeng)成為繼“石林”(shilin)、“峰林”(fenglin)、“峰叢”(fengcong)之后第四個來自中國的巖溶科學術語?!皩τ趪H巖溶專業(yè)術語來說,天坑是個有益的補充。”[??Y語]。至此,引發(fā)了天坑研究的熱潮,國內外學者從天坑形態(tài)、天坑成因、天坑發(fā)育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激烈的討論;同時吸引了除地質學之外的旅游學、景觀學、地理學、生物學、環(huán)境學、氣候學、水文學、體育學、文學、傳播學等眾多學科學者的積極關注與廣泛參與,為相關學科帶來了新的研究方向。
????????天坑作為巖溶地區(qū)最奇特而壯觀的負地形景觀,在民眾中更加廣為流傳,在國內幾乎家喻戶曉;無可否認,而作為一個學術名詞,當初卻并沒有被廣泛接受。其緣故是,一方面當時發(fā)現(xiàn)的天坑數量太少,全球不過百來個。因此很多學者堅持認為,天坑只不過是巖溶塌陷漏斗的一個特例;另外一方面,天坑的發(fā)現(xiàn)和科學定義時間較短,天坑的形成與演化機制、天坑的形態(tài)和分類等諸多問題,國內外有些專家尚未達成一致認識,天坑形成的地質年代仍是不解之謎。事實上,2005年桂林國際天坑研討會上,有專家建議應從天坑成因上而非形態(tài)大小給予定義,如天坑是發(fā)育于現(xiàn)代地下河之上或有證據表明古老地下河軌跡之上由溶洞大廳崩塌而成且四壁陡峭的深井狀特大型塌陷漏斗。但這樣一來,天坑的定義過于寬泛,而沒有被接受。反過來看,這也正是天坑及其理論體系建立的科學魅力所在;科學研究貴在創(chuàng)新,天坑理論體系當初建立也許不甚完善,但它卻記載了天坑研究者的歷史蹤跡。
???????隨著科技的進步,谷歌地球專業(yè)版免費開放,而且手機app也能安裝高清的衛(wèi)星影像應用,無人機的加速流行,也不斷拓寬了人們的視野,國內外的戶外愛好者只憑借一部手機就能暢游全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