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魚鷹社】拜占庭的軍隊(886年-1118年

2020-09-05 17:54 作者:格林機銃  | 我要投稿

搬運自微信公眾號:海寧的小世界

Osprey出版公司軍事書Men-at-Arms(MAA)系列第89號:拜占庭軍隊(886-1118)-Byzantine Armies 886-1118。原作者Ian Heath, 繪圖Angus McBride。以下是該書的封面:


A1:著鎧甲重步兵(Skutatos),11-12世紀

雖然老式盾牌(skuta,一種橢圓形盾,譯者注)直到11世紀末仍被有限地保留使用,但至少晚到11世紀80年代大多數(shù)重步兵已經(jīng)改而采用風箏型的盾牌了(而一直晚到13世紀,圖B3那種不穿鎧甲的步行兵種的士兵還被經(jīng)常描繪為使用直徑從24到30英寸的圓形盾的形象)。與很多其他方面一樣,這大概也是諾曼人影響的結果。當然,戰(zhàn)術上的改變無疑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這也讓訓練有素,紀律嚴明的步兵部隊成為了歷史。

A2:著鎧甲重步兵(Skutatos),約950年

著鎧甲重步兵們在10世紀的圖像資料中最為大量地出現(xiàn)。具有典型性的薄片鎧甲(klibanion)通常無袖并且長度到達臀部。這些鎧甲一般是像穿夾克一樣在身前或身后扣緊,但也有一些可能是像雨披一樣在下擺兩側(cè)扣緊。他的頭盔是金屬條框架式(spangenhelm)結構,即從頂端到底緣以環(huán)繞的金屬框架做支撐的式樣???shù)蔫F環(huán)可以像圖A3和A4人物那樣固定盔纓,但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當時的圖畫資料中,盔纓的使用非常少見。

根據(jù)幸存下來的資料判斷拜占庭人的制服通常是紅色或藍色的,但綠色、紫紅色以及偶爾情況下的紫色也會出現(xiàn)。部隊通過他們盾牌的樣式來彼此區(qū)分,而至少在騎兵部隊中,他們還通過長槍三角旗、盾牌主色、盔纓和軍旗的具體顏色來作為互相區(qū)分的標志。

雖然本圖人物不蓄胡須,但在10世紀末,蓄整齊的連鬢胡子或小胡子的做法是非常普遍的。

A3:輕盾兵(Peltastoi),約975年

輕盾兵的最早記述見于10世紀下半葉成書的《戰(zhàn)術總集》(Sylloge Tacticorum),而我們與之再次相識則是到了1081和1084年的安娜·科穆寧娜(Anna Comnena,拜占庭公主,史學家,譯者注)所著的《阿里克塞記》中。相比起鎧甲重步兵(skutatoi)他們?nèi)鄙僦匦脱b備,因此判斷他們在重輕步兵之間扮演了銜接性的角色, 就如同古希臘軍隊中的圓盾槍兵(peltasts)一樣。當然,現(xiàn)實中決定他們演化的是帝國日益嚴重的財政困難,這讓鎧甲重步兵沉而貴的鎧甲無法再大面積普及;而且《戰(zhàn)術總集》中也確實建議在可能的情況下輕盾兵們可以穿重步兵的鎖子甲或薄片鎧甲。不過看起來輕盾兵們被描繪為與古希臘圓盾槍兵類似是因為他們的裝備而非其所扮演的軍事功能。厚絮棉的鎧甲(bambakion)搭配的是不帶套帽或圍頸甲的前開口頭盔。《戰(zhàn)術總集》指出這一兵種使用的是圓形的thureos盾(一種源自希臘的盾牌,譯者注)而不是橢圓形的skuta盾。他們的裝備包括了長矛(kontarion)、標槍以及取代劍的馬刀式握柄的單刃刀(paramerion)。單刃刀刀鞘的末端是方形的。

A4:著鎧甲重步兵(Skutatos),根據(jù)10世紀的軍事文獻

在這一時期不同的軍事著作中所羅列的武器和護甲可能趨向于理想化而非我們所設想的現(xiàn)役士兵在交戰(zhàn)時所配備的標準制式。它們很可能只是以君士坦丁堡為基地的近衛(wèi)團所使用的裝備。

鎧甲重步兵的護身甲包括了鎖子甲以及獸角制或鐵制的薄片鎧甲(klibanion),不過利奧六世(Leo VI,拜占庭皇帝,886~912年在位,譯者注)在他的軍事論文《戰(zhàn)術》(Tactica)中說這些鎧甲往往只被最前兩排的軍人所穿著(著鎧甲重步兵通常由8到16排人員組成陣列),而其他人則穿bambakion式甲。加厚絮棉的bambakion甲擁有套帽設計,袖子長18英寸,其名稱源于阿拉伯語的棉花(pambuck)一詞,也就是指制造這種鎧甲的主要材料。利奧六世還提到一些鎧甲重步兵可能還增加使用了一種被稱為epilorikia的胸甲套在他們的鎖子甲或薄片鎧甲外面。在所有的軍事文獻中都沒有提到過圖中所出現(xiàn)的帶肩帶的皮制胸帶,但在圖畫資料中它們卻大規(guī)模出現(xiàn),其主要使用人群為步行的各兵種,但騎兵們也在頻繁使用。

其他的保護裝備包括了護脛甲、前臂護甲和皮制的手套。利奧皇帝指出只有第一排和最后一排的士兵使用了護脛甲,而在早期《戰(zhàn)略》(Strategicon,成書于6世紀據(jù)認為是拜占庭皇帝莫里斯所著的軍事著作,譯者注)一書中卻記錄只有最前面兩排的士兵穿護脛甲。不過,文獻資料指出到了10世紀末,護脛甲已經(jīng)和鎖子甲護頸一樣成為鎧甲重步兵的標準裝備了。

他們的主要武器是12到14英尺長的輕質(zhì)木長矛(kontarion),長矛配插槽固定的至少18英寸長的矛頭。戰(zhàn)斗中用它戳刺騎兵和向步兵投擲。少部分人攜帶被稱為“menaulia”的重標槍來替代長矛;它們是用完整的山茱萸木或橡木制成的。重步兵的其他武器包括了劍、單刃刀(paramerion)和雙刃斧(tzikourion)。

長短軸分別為4英尺和3英尺的巨大橢圓形skuta盾在圖中顯而易見。稍有弧度但無中央凸起的這種盾牌采用了亮漆著色的盾面。

B1:仆從,10-11世紀


每名衛(wèi)隊士兵、近衛(wèi)軍(Tagmatic)騎兵和各行省的一級騎兵、每三到四名行省二級騎兵和每16名步兵都會配備一名奴仆或是雇傭一名馬夫或仆從來看管他們的包裹以及完成作為仆人所應盡的日常雜役工作。近衛(wèi)軍衛(wèi)兵的仆從來自Optimaton行?。ㄐ喖殎喤R近伊斯坦布爾一地區(qū),譯者注),而該行省能夠招募4000人從事這一工作的事實也支持了大約在公元850-900年間,近衛(wèi)軍的人數(shù)總共為4000人的這一觀點。


步兵的仆從趕著騾子拉的輕便車子,車上運載著手推磨、鋸、兩把鐵鍬、木槌、柳條筐、長柄鐮刀、鉤鐮和兩支尖嘴鎬頭。由于仆從們每晚要負責軍隊營地的挖壕工作,這些工具的用途也就不言自明了。如果仆從人手短缺,表現(xiàn)最差的士兵(可能因為破壞了軍紀)不得不去充任他們的角色。統(tǒng)稱為“tuldum”的這些人會攜帶用于自衛(wèi)的投石器,有時在拜占庭軍隊作戰(zhàn)隊形的最外側(cè)也會出現(xiàn)他們的身影。


B2:負重的騾子,10世紀


近衛(wèi)軍中負重的騾子由畜牧大臣(Logothete)管理的皇家農(nóng)場和種馬場來提供,同樣它們還為皇室提供畜力,而同時皇室還接受由地方和教會官員捐贈的騾子。所有皇室的騾子都穿紅色的馬衣。僅運送皇室一家的行李就需要成百匹騾子和馬,其中包括100匹運送廚具和銀餐具以及30匹運送枝型吊燈、掛毯、銀碗和烹飪用大鍋的騾馬。戰(zhàn)役中其他與皇帝相關的物品包括了一個小型圖書館、一個完整的藥箱和衣櫥、皮革造的土耳其浴室以及一個帶有便攜式祭壇和圣像的私人小禮拜堂。


B3:無鎧甲的步兵,11-12世紀


隨著步行兵種在拜占庭軍隊中戰(zhàn)略地位的不斷下降,這一類步兵在11到13世紀的歷史資料中出現(xiàn)的頻率穩(wěn)步增加。本圖人物的細部描繪依據(jù)了藏于馬德里的Scylitzes(11世紀拜占庭歷史學家,譯者注)手稿中的彩色裝飾畫。盡管缺少護甲,但他們的實際情況并非與“輕步兵”這個詞給人的真實感觀相一致,因為史料說明他們是組成相當緊湊的隊列進行作戰(zhàn)的;更有可能的一點是他們被劃做“輕中型”步兵以作為圖A3所描繪的那種輕盾兵的繼任者。當然,超輕型步兵(psiloi,見圖A4)也有幸被隨后的像Scylitzes的手稿和《阿里克塞記》這樣的12世紀的史料所描繪。他所攜帶的長矛被稱作“rhiptarion”,另外他們還會攜帶一種輕便的投擲武器——一種被稱作“akoution”的標槍。


B4:超輕型步兵(Psilos),根據(jù)10世紀的軍事文獻


超輕步兵(Psilos,源自古希臘的超輕型步兵,原意為“綁條帶的裸體”,譯者注)或輕步兵的首要武器是需要拉弦到胸前的復合弓,雖然有時它也會被標槍、投石棒或弩所取代,而弓箭手們也會額外配備一只投石器作為后備的投射武器。可以盛放40支箭的弓袋/箭袋通過一條繩子斜背在左肩頭。在利奧六世時代超輕步兵的自衛(wèi)武器僅限于一種被稱為tzikourion的輕便手斧。鎧甲很少穿著,不過文獻記載在可以利用的情況下輕便鎖子甲或薄片胸甲也會配發(fā)給弓箭手,但同時也說明了得到它們的人確實很少——可能僅限于來自重步兵部隊的人員。12英寸直徑的小型盾牌可能也會攜帶,當然利奧六世曾禁止使用它并且較早時期的《戰(zhàn)略》(Strategicon)一書也提到它們經(jīng)常被丟棄掉,理由是“太重”!然而,也曾有記錄說尼基弗魯斯二世(Nikephoros II)的弓箭手攜帶一只小盾牌并同時擁有兩只箭袋(一只裝60支箭一只裝40支箭)、兩把弓,四根弓弦以及投石器、劍和輕便手斧(tzikourion)。

C1:重甲槍騎兵(Kataphractos),根據(jù)10世紀的軍事文獻


盡管多種多樣的軍事文獻不可避免的造成細節(jié)描述上的不同,但是根據(jù)它們所羅列的裝備還是足以近似地描述出本圖完整的人物形象。護身甲包括了鎖子甲或在鎖子甲難以得到時采用的鐵制、獸角制或皮制的薄片鎧甲(klibanion)?!稇?zhàn)術》和《戰(zhàn)術總集》都提到這種薄片鎧甲實際上是穿在鎖子甲外面的,這一點在一些圖畫資料上也得到清晰的表現(xiàn)從而證明這是一種相當普遍的習慣。在肩部,護甲還裝飾著小的類似盔纓的裝飾物。其他的裝甲保護包括了前臂護甲、護脛甲(圖中這里是木板條制成的)、皮手套和如果有可能的話——加上一頂帶有鎖子甲套帽(依附在頭盔的邊緣)的頭盔。利奧六世記述了在沒有鎖子甲套帽可用的前提下,一種帶加厚毛料或亞麻材料的護領的使用。不過實際上這位皇帝復述的是早先《戰(zhàn)略》(Strategicon)一書中對此事既有的記錄。另外,加填充物的鎧甲也會被穿在護身甲的里面或外面。


10世紀的重甲槍騎兵攜帶長槍或弓箭作為他們自己的主要武器。長槍是纖細的12英尺長的“kontos”(字面意思是“撐船篙”) ,同時這個詞更通常是指帶有10英寸長矛頭和彩色長三角旗(利奧六世曾記述作戰(zhàn)時長三角旗會撤下來)的長矛(kontarion)??雌饋碓诶麏W時代每名槍騎兵會裝備兩支長槍,多余的長矛可能是作為輜重來運送到。弓箭裝備改為斜背到右胯部的箭袋和防水弓袋以及一個斜背到左胯部的放備用弓弦的口袋。箭袋里裝30到40支27英寸長的箭。箭術不佳的人改而使用兩支標槍,而在這一世紀的下半葉,兩支標槍加一支長矛的組合也被長槍所取代。這些騎兵的其他武器包括了劍和匕首。軍官們至少還會擁有一把攜帶在固定在馬鞍上皮套中的釘頭錘。


圖中人物所攜帶的風箏型盾牌是拜占庭本土的式樣。直徑12英寸的小型圓盾出現(xiàn)在利奧六世的《戰(zhàn)術》一書中,但是24到30英寸直徑的更大一些的圓盾以及較后期的風箏型盾牌在圖畫史料中則出現(xiàn)的更普遍。正式場合中弓箭手永遠不攜帶盾牌,但其他場合中這一制度往往被忽略并且大多數(shù)操弓的重甲槍騎兵都會在左小臂上綁上一只24英寸直徑的小型圓盾。


C2:騎兵軍旗手,11-12世紀


圖中的這些騎兵裝備在11世紀中葉以后的同時代史料中最為頻繁地被提及,這類裝備包括了風箏型盾牌、帶可以利用的皮革和甲片的頭盔以及一件及膝長度的甲胄,后者肩部和腰部(往往省略掉)固定著皮條流蘇(pteruges)。史料中最大量描述的鎧甲是鱗片鎧甲,但繪畫藝術更偏愛于描繪鎖子甲,甚至在可能的一些場合下描繪薄片鎧甲。注意風箏型的盾牌此時已經(jīng)更具有“諾曼式”特征了。


馬匹的裝具也相當?shù)臉藴?;雖然一到兩個文獻中指出馬匹喉革、胸帶和臀帶上掛著羽飾,但在圖畫資料中這一情況則極其少見。大多數(shù)情況下馬具被涂成紅色或黑色,亦或是沒有著色的黃色調(diào)的皮革原色。馬鞍布則往往為紅色。順帶提一句的是騎兵靴上并沒有馬刺這種裝備,拜占庭人采用它已經(jīng)是很久以后的事情了。


圖中軍旗的式樣依據(jù)的是Scylitzes(11世紀拜占庭歷史學家,譯者注)手稿中的描述,這可能是一種軍團的旗幟(bandon)并被利奧六世時期的步兵和騎兵部隊所使用。軍團旗的形狀和尺寸根據(jù)部隊的規(guī)模而有所不同,而營旗(dboungoi) 和行省騎兵團的團旗(turmai) 也與軍團旗類似只是長度更長。在Scylitzes的作品中這些旗幟帶有3到8條飄帶,其數(shù)量可能標志著部隊的規(guī)模。往往用金線或銀線繡制的十字成為最普及的標準圖案。


C3:重甲槍騎兵(Kataphractos),約1050年


大多數(shù)的騎兵都披著斗篷。利奧六世的《戰(zhàn)術》一書中描述了防水的沙棕色斗篷作為制式裝備配備給軍隊,但根據(jù)同時代的釉彩畫和手稿我們可以相當確定這種服飾并非制式并相當有可能是來自于民間,而且它們的色彩明快并裝飾綴于其上的彩色布塊和富麗的刺繡邊飾。如圖所示,斗篷前部這種特有形狀的鑲嵌布塊被稱為tahlion。實戰(zhàn)中披斗篷的做法并不多見,它會被卷起綁在馬鞍后部。

D:馬匹配甲的重裝騎兵(Klibanophoros),約970年

從羅馬時代晚期就已經(jīng)消失不見的這種所謂的馬甲騎兵在尼基弗魯斯二世(公元963-969年在位,譯者注)時期復活。在《尼基弗魯斯軍人規(guī)范》(Nikephori Praecepta Militaria)一書中描述了這種超級重裝騎兵所著鎧甲的情況,他們內(nèi)穿帶有到肘部長度袖子的薄片鎧甲,外穿帶有填充物的厚長袍式鎧甲(epilorikion)。除了眼睛,整個頭部被鐵盔和兩到三層厚的鎖子甲套帽包裹,小臂和小腿則被木條制成的前臂護甲和護脛甲保護起來,剩余的縫隙則用鎖子甲片填充。得到鎖子甲加強的手套也在被使用,足部也可能得到了金屬套鞋的保護。他們矮胖的馬匹同樣全副武裝。牛皮制成的薄片鎧甲(klibania)在前胸位置開裂口以方便馬的前腿的運動,只有馬匹的眼睛、鼻孔和小腿沒被這身鎧甲保護起來。其他式樣的馬甲也在不同的資料中得到記錄,其中包括了兩到三層氈子粘接而成的鎧甲、獸角制或鐵制的薄片甲以及鎖子甲。鐵制的馬匹護面盔也在使用。

野戰(zhàn)中,這一兵種以楔形陣勢排列,第一排20人,第二排24人,之后每排增加4人直到最后一排暨第12排的64人,這也意味著整支部隊的人數(shù)為504人。當然,普遍情況下一支部隊的組成為384人(排列成10排)。除了常見的劍和長矛(kontarion),前4排人員還額外增加使用了重型的釘頭錘(marzobarboula),還有一些人配備相比槍騎兵更輕一些的裝備,比如裝備弓箭;如果有300名槍騎兵,則搭配8名弓箭手,如果是500名槍騎兵,則搭配150人之多的弓箭手。

由于這種馬匹配鎧甲的重騎兵的花費高昂,它的出現(xiàn)可能僅限于近衛(wèi)軍(Tagmata)中,并且曼茲克特(Manzikert,即土耳其馬拉茲吉爾特,1071年發(fā)生拜占庭與穆斯林之間的戰(zhàn)役)之戰(zhàn)很可能就是它們的謝幕演出。

E1:衛(wèi)隊軍官,約880年


早在4世紀,拜占庭的古籍中就出現(xiàn)了與這幾乎一摸一樣的人物形象了。穿禮服的這名男子很可能是某支近衛(wèi)軍團或隨扈軍團(Hetaereia)中的一員,紅色的斗篷和上衣上的圓形的嵌飾則是他作為軍官的身份標志。


E2:著閱兵鎧甲的皇帝,約1017年


雖然圖中所示的鎧甲連同王冠一起在當時的資料中被頻繁描繪成皇帝們在作戰(zhàn)時所穿的裝束,但顯然它們所擁有的工藝水平讓人難免產(chǎn)生疑問,事實上這應該是在重要的國事場合上才使用的。戰(zhàn)時皇帝的裝束可能與C1人物的類似。當然,往往雕刻成皮條流蘇(pteruges)式樣的金色臂環(huán)更實用的版本——有時候是鱗片甲式樣并往往采用鐵制的臂環(huán)也出現(xiàn)在11世紀之前的一些文獻資料中。


E3:皇帝侍從(Basilikoi Anthropoi),約880年


Basilikoi Anthropoi字面意思是“皇帝的人”,這是一類具有軍事或半軍事素養(yǎng)的宮廷侍從,這一時期他們包括精選帶劍侍從(spatharokandidatoi)、帶劍侍從(spathanoi,又被稱作spathanoi basilikoi,即皇帝帶劍侍從,以便與高級軍官,也就是strategoi的帶劍扈從們相區(qū)分)、馬夫(stratores)、精選侍從(kandidatoi)以及傳令侍從(mandatores),并共同處于一名官方稱謂為protospatharios(字面意思為“第一帶劍侍從”,譯者注)的官員的指揮之下。我們知道從君士坦丁七世(Constantine Porphyrogenitus)開始他們出現(xiàn)在帝國軍隊的閱兵之中,并且很清楚至少spathanoi(帶劍侍從)和spatharokandidatoi(精選帶劍侍從)這兩個詞是起源自持劍者一詞。圖中人物有可能是名精選侍從(Kandidatus),他穿著白色制服并通過金色的項圈來表明自己的身份,這也是從羅馬帝國晚期開始直到至少11世紀時大多數(shù)拜占庭衛(wèi)兵的標志性物件;還有多半的可能性他會是名持劍的精選侍從,那么他的稱謂就變成了精選帶劍侍從(spatharokandidatoi)。在國事活動場合這些侍從們騎馬,穿鍍金色的盔甲和白色的斗篷,持白色的軍旗。精選侍從這一職位可能是皇帝侍從中最早的組成部分,它的成員最初是挑選自Scholae(字面意思為“學?!?,屬于拜占庭皇帝的一支衛(wèi)隊,譯者注)中符合身材和力量在內(nèi)的基本要求的人員。至少精選侍從和帶劍侍從這兩個層級在皇宮中是擁有自己的住所的。

F1:羅斯(Rus)雇傭兵,約950年

許多定居在俄羅斯的斯堪的納維亞人在著裝上很快就受到了他們的斯拉夫和亞洲鄰居們的影響。比如圖中這位就穿上了斯拉夫人標志性的漂白的亞麻上衣,而帶條紋的寬松褲子則可能是起源自亞洲;另一項被許多羅斯人采用的亞洲人獨有的特征是從手到肩頭的手臂紋身。靴子和在肩頭扣好的斗篷完成了這身裝束的最后組成部分。他們大多數(shù)人穿鎖子甲外套,武器則包括長矛、斧子、劍和匕首。人物的頭盔同盾牌一樣都是斯拉夫人的設計,它們都出現(xiàn)在當時的單色素描畫中。圖中這種矩形盾牌則被羅斯人頑固地使用了幾個世紀。

羅斯人的身材如同“椰棗樹一樣高”,頭發(fā)為紅色或金黃色并且面皮紅潤。他們大多數(shù)蓄胡子,另有一些人做作地留著突厥式樣的下垂的八字胡?;o的斯維亞托斯拉夫(Svyatoslav)親王甚至剃了一頭突厥式發(fā)型,也就是留兩綹長發(fā)以顯示他的身份。

F2:瓦蘭吉人衛(wèi)兵,約公元1000年

毫無疑問這名瓦蘭吉人最標志性的裝備是他的斧子,相比拜占庭衛(wèi)兵經(jīng)常攜帶的長柄反刃刀(rhomphaia),他們更偏愛使用這種武器。然而,普塞洛斯(Psellus,11世紀拜占庭文學、哲學和歷史學家,譯者注)則斷言每名瓦蘭吉人“毫無例外的”都裝備了盾牌和長柄反刃刀,后者被其稱之為“一種背在右肩頭的沉重的單刃鐵刀”(可能意味著在不使用的情況下它是右肩斜背的)。

雖然兩手持握的斧子是他們的主要武器,但史料記載他們也會使用長矛和劍。從一些傳奇故事中清晰可知他們在進入衛(wèi)隊時保留了屬于自己的劍,由于同樣可以毫無疑問的確認他們的斧子是從自家?guī)淼?,所以很難證實他們所擁有的裝備(相對于制服)到底有幾成是真正由拜占庭官方配發(fā)的。最大的可能是他們的裝備是拜占庭與斯堪的納維亞人的混合體,而在拜占庭衛(wèi)隊中待得越久,隨著自身裝備的被遺棄,拜占庭裝備的支配性地位會越來越強。

從安娜·科穆寧娜(Anna Comnena,拜占庭公主,史學家,譯者注)的記述中我們得知瓦蘭吉人通常身披重甲,而圖中人物擁有完全的便利從帝國的兵工廠中得到包括前臂護甲和護脛甲在內(nèi)的他自己所需的裝備。在整個11世紀,他們的盾牌可能一直是圓盾,但據(jù)說在1122年時瓦蘭吉人使用了風箏型盾牌。

F3:穿禮服的瓦蘭吉衛(wèi)兵,約1030年

《鮭魚谷人民的傳奇》(Laxdaela Saga,13世紀的冰島傳奇作品,譯者注)中記錄了大約1030年或1040年,一些前瓦蘭吉衛(wèi)兵在回到冰島時穿了猩紅色的服裝。他們的領袖BolliBollasson的裝備上的一些細節(jié)被描繪出來,比如絲綢的服裝(可能是拜占庭皇帝親手贈予的)、猩紅色的斗篷、鍍金色的頭盔、裝飾金色的武士輪廓像的猩紅色的盾牌等等,這些可能都是拜占庭人的裝備。此外,他的劍的劍柄帶有金色的裝飾,這點很讓人感興趣,因為我們知道佩戴帶有金色裝飾的劍是manglabites(出現(xiàn)于9世紀的拜占庭一支宮廷衛(wèi)隊的名字,譯者注)成員所擁有的特權之一,而這支衛(wèi)隊曾處于近衛(wèi)軍官Harald Hardraada(原挪威國王,后被放逐到拜占庭成為基輔羅斯雇傭軍的指揮官,譯者注)的指揮之下;因此,Bolli可能曾獲得與之同等的地位。

G1:土著輕騎兵(Trapezitos),根據(jù)10世紀的軍事文獻

被稱為Trapezitos的土著輕騎兵先后被利奧六世和《戰(zhàn)術總集》(Sylloge Tacticorum)的作者所描繪。他們不穿鎧甲(雖然有些人戴了用獸角甲片制成的套帽),裝備劍、長矛(kontarion)和兩到三支標槍,顯然,后者的長度并不超過9英尺。他們也可能使用作為馬弓手的裝備。盾牌方面他們攜帶巨大的步兵用skuta式橢圓盾或thureos圓盾(一種源自希臘的盾牌,譯者注),后者作為輕騎兵流行的裝備之一一直保留使用到了13世紀。《戰(zhàn)術總集》中也提到了直徑27英寸的輕騎兵盾牌和小的20英寸直徑的圓盾的使用。

G2:佩切涅格人雇傭兵, 11世紀

佩切涅格人(Patzinaks或Pechenegs,中亞半游牧的突厥人,譯者注)是從9世紀末開始就被拜占庭人頻繁雇傭的一支突厥人,到了11世紀末他們已形成了帝國雇傭軍中最大的一股力量。許多部隊在當時被雇傭來作為一種行省一級的警察,我們還發(fā)現(xiàn)了他們在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時以這一角色在帝國的歐洲省份尾隨橫沖直撞行軍的十字軍部隊的記錄。

和所有的亞洲人一樣他們的主要武器是復合弓,但同樣也會攜帶標槍、長矛、馬刀和手斧以及在近戰(zhàn)時套敵人馬匹和騎手的套索。出于防御需要他們使用木制、皮制或柳條編的小型圓盾。作為護身甲的薄片鎧甲也會依據(jù)使用者的社會地位來穿著;比如,酋長和他們的扈從通常就會穿這種鎧甲。

H1:塞爾柱雇傭兵,11世紀末


塞爾柱土耳其人一直沒有出現(xiàn)在為拜占庭帝國服務的名單中,但令人驚訝的是,到了曼茲科特戰(zhàn)役中取得對羅曼努斯四世的勝利之后,繼承羅曼努斯四世的皇帝和將軍們在1071至1081年之間面對兵力空虛,在安納托利亞地區(qū)引狼入室般地大量雇傭了他們,但其中大多數(shù)很快就演化成了兵禍。他們是第一等的士兵,擁有暴烈而野蠻的性情——“沾滿鮮血的殘暴野獸”是一名亞美尼亞人對于他們的描述。當時拜占庭人雇傭他們專門作為輕騎兵馬弓手來使用。


這名酋長身穿寬下擺的夾大衣,被稱作muqallab 的前襟從右向左斜向蓋住前胸,并用帶子在左腋下系緊。銀色腰帶版組成的腰帶上掛著弓袋、箭袋和劍鞘。在馬上他還會攜帶標槍、套索,可能還要加上一到兩張備用的弓和箭袋。釘頭錘也是一種普遍使用的武器。護甲主要為薄片式鎧甲,但這名男子在夾大衣里面穿上了一件繳獲的鎖子甲。當然,大多數(shù)塞爾柱人是不著鎧甲的,他們所攜帶的保護器具僅限于小型的盾牌。和人物的服裝一樣,圖中的盾牌繪制上了同樣的明快顏色。


H2和H3:意大利-諾曼雇傭兵,11世紀末


1038年開始,在Herve Frankopoulos、Robert Crispin和Roussel de Bailleul(上述三人都為諾曼雇傭軍的將領,譯者注)這樣的領導者的指揮下,那些諾曼人冒險者們集結在一起為拜占庭帝國服役,但很快他們主要的企圖,也就是要在安納托利亞的核心地區(qū)建立一個小諾曼底的野心就暴露出來了。


在這里再講述他們的武器和裝備就顯得有些多余了,但安娜·科穆寧娜的《阿里克塞記》(Alexiad)一書中一處精彩的描述卻值得引用:“凱爾特人的鎧甲,”安娜公主寫到,“包括了一件內(nèi)織著彼此連接的鐵環(huán)的上衣;鐵的質(zhì)量很高,對于穿著者來說有很好的防止箭矢穿透的保護功能。鎧甲的補充是一面盾,非圓形而是上寬下尖的長型。盾牌向內(nèi)側(cè)有些彎曲;外表面光滑锃亮并帶有一只閃亮的銅軸。無論是西徐亞人(Skythian)和波斯人,甚至是巨人發(fā)射出來的箭這些盾牌都能抵御并將它們回彈給發(fā)射者。”她同樣還介紹了諾曼人的鎧甲“幾乎是無懈可擊的”。圖H3人物的鎧甲根據(jù)來自意大利的一枚諾曼人的象棋棋子描繪,它缺少典型性并明顯反映出拜占庭人的影響。

【魚鷹社】拜占庭的軍隊(886年-1118年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汝阳县| 杭锦后旗| 满洲里市| 内乡县| 施秉县| 井陉县| 许昌县| 林周县| 襄汾县| 驻马店市| 镇平县| 思茅市| 平谷区| 嵩明县| 张北县| 天水市| 辉县市| 衢州市| 镇平县| 万宁市| 基隆市| 西青区| 柳林县| 博客| 龙山县| 和田县| 勃利县| 榕江县| 隆昌县| 康定县| 谷城县| 寻乌县| 泰来县| 青海省| 英山县| 英吉沙县| 抚顺市| 大安市| 临猗县| 库尔勒市| 高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