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金石教育攝影技能分享||紀實攝影大師——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亨利·卡蒂?!げ剂兴?,所有對攝影有所鐘愛的人,估計都很難不知道這位大師級人物。它是上世紀最有名的紀實攝影大師,也是現(xiàn)代新聞攝影的開創(chuàng)者。今天我們就來講講他的作品和背后的故事。
1908年亨利·布列松出生在法國的一個顯赫商人家庭中。父親擁有一個紡織廠,母親家族在諾曼底有一個大農場,以此作為基地世代經營棉花。

可以說布列松從小就有著較為優(yōu)渥的生活,使得他不會為自己的生計發(fā)愁。這是他能夠去學習藝術的背景。
不過他的父親打算將他培養(yǎng)成自己的接班人,好好地管理自己的紡織廠。對此布列松完全沒有興趣,他從小對美術、繪畫有著較高的熱情。
因此上大學時布列松毅然選擇到英國攻讀藝術專業(yè)。這為他后來的藝術創(chuàng)作生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退伍后,布列松被應召入伍,每天接受艱苦的訓練。這是一段難忘的日子,也是布列松最煎熬的歲月,因為他不喜歡當兵,醉心于藝術的他不想自己肩膀上抗的是來復槍。
幸運的是,一年之后他就退伍了。重回自由的他沒有回到家中,也沒有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而是出人意料地來到科特迪瓦,在這過起了狩獵生活。
他從沒有跟人談起過這段歲月,所以沒人知道他當時是怎么想的,后人推測他應該是受到了《黑暗之心》這部小說的影響。
那段歲月里,布列松與非洲大地上的野生動物斗智斗勇,警惕、觀察、等待,直到扣動扳機,他的狩獵經驗與技術水平越來越高。
這一段看似與他職業(yè)毫無相關的經歷,正是成就了這位一代新聞攝影大師。打獵練就了他超強的觀察能力,所以他總能看到別人不注意的一些精彩場景。
面對突發(fā)事件最需要的就是冷靜,在非洲草原與兇猛的野獸搏斗的經歷恰恰練就了他超越常人的冷靜。

所以他總能在復雜的現(xiàn)實世界中,觀察到獨特的精彩瞬間,并冷靜地分析形勢,像狩獵一樣出其不意按下快門。這些優(yōu)秀的素質,讓他的攝影作品在當時別具一格,受到世人的推崇。
在科特迪瓦回來后,布列松擁有了人生第一臺相機,35毫米的萊卡和50毫米的鏡頭。由此開啟了他的攝影創(chuàng)作生涯。

25歲那年,布列松來到正值戰(zhàn)火的西班牙旅行。在一處斷壁殘垣地,他看到了一群玩耍的孩子。于是他靈感突發(fā),將鏡頭對準這些在戰(zhàn)火中的小孩。
他巧妙地以被破壞的墻為框架,將這些小孩包裹其中,孩子們神情茫然,姿態(tài)各異,對自己身處戰(zhàn)火之中好像并無太多愁緒。
此時的孩子包括布列松還不知道,這場戰(zhàn)爭連開始都算不上。二戰(zhàn)爆發(fā)后布列松被德國俘虜,在戰(zhàn)俘營度過了近三年時光,先后三次才成功逃脫回到法國。

布列松的人生經歷非常豐富,這為他拍攝現(xiàn)實題材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他很擅長捕捉人的表情,像一個獵手一樣,常常在不經意間將影響世界的作品拍攝出來。
而且布列松非常自信,他拍攝的照片從不擺拍也從不剪切。
他說過:“在動作當中,只有一個片刻的瞬間,所有元素都保持了平衡。攝影必須抓住這個重要的瞬間,還有維持它固定的均勢。

這是布列松在街頭隨意拍攝的小男孩,他懷抱著兩瓶酒,神態(tài)得意,步伐輕快,好像做成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這張照片早一會晚一會可能都無法拍出同樣的效果。但布列松機敏地捕捉到了這一瞬間,而且畫面并沒有失衡,不得不佩服他的即興發(fā)揮能力。
在這方面,布列松提出了一個著名的理論“決定性瞬間”。主旨就是被拍攝事物的形式和內容在一瞬間恰好達到和諧、達意的畫面場景。
1948年布列松的旅途走到了正值內戰(zhàn)的中華大地,他的鏡頭對準了此時的中國的人和物??陀^地記錄了當時中國在黎明前夜的歷史瞬間,向世界展示了當時中國人民所遭受的苦難生活。

本來布列松只在中國安排了十天的行程,但時局的動蕩讓他不得不改變計劃,前后一共滯留了十個月之久。
這張人擠人排隊的照片是他在上海拍的,當時已經到了解放前夜,國民黨因為幣制改革,瘋狂斂財導致同伙極度膨脹,于是大量市民在瘋狂購買黃金。
布列松非常幸運的在中國命運轉折的時刻來到了中國,他記錄了這期間中國各地的景象,客觀反映了當時普通民眾,面對時代變遷的無奈現(xiàn)狀,為后世研究這段歷史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布列松的照片都是他即興發(fā)揮的創(chuàng)作,看起來往往漫不經心,實際上他是一位非常有思想的攝影記者。
他說:“攝影師的一只眼要睜得很大,用來觀察取景器;另一只眼則要閉上,窺視自己的靈魂”
我們必須避免不經思考的快照,不需要的眾多影像使我們負擔過重,它混淆了我們的記憶,減弱了整體事件的清晰度。
他非常善于觀察,他能從一些細微的動作和表情中,感應到時代隱藏的信息,所以一些小人物總能反映出大思想。
對于他而言,相機只是一種工具,他最看重的恰恰是觀察世界的能力,就如同當初在非洲狩獵場上,幾種所有注意力觀察草木微妙的動向。因為一個不留神就可能有一只動物擦眼而過。
想要捕到動物,最重要的是觀察,只有觀察到才有槍法的用武之地。攝影也是如此,所以我們以為他的作品都是漫不經心的即興之作,其實他是經過絕妙的觀察,然后適時扣動了相機的快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