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春江花月夜》(逐句解讀版)
今天發(fā)布的是《春江花月夜》這首唐詩的解讀,后續(xù)還會繼續(xù)更新和發(fā)布其他經(jīng)典古文的解讀,下一篇是《蘭亭集序》。這種古文解讀非常耗費時間和精力,所以,進度不會太快。歡迎大家轉發(fā)、評論、點贊,如果喜歡這種古文解讀,可以點擊右上角的關注,后續(xù)有更新可以第一時間看到。
在此仍然要特別指出的一點是,文中紅色字體的對原文的白話文解釋,只是一種輔助性的作用,用來輔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原文,不能視為是對原文的翻譯,更不能視為是等同于原文的現(xiàn)代白話文版本,它只是一種輔助性的角色,所以,不要對此進行品評。
前言:《春江花月夜》,是樂府舊題,屬“清商辭曲”中的“吳聲歌曲”。最早以此題寫詩的是南朝陳后主陳叔寶,但其詩作已佚,在張若虛以前,還有三個人留下過《春江花月夜》詩,分別是隋朝的隋煬帝和諸葛穎,以及初唐的張子容,但他們寫的都是五言四句或五言六句的短篇,而張若虛寫的是七言長篇。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lián)u情滿江樹。

第一闋: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1、江:特指長江。
2、連:連接、相連,動詞。
3、春天長江的潮水與海平面相接持平,海上的明月與潮水同時升起。

第二闋: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1、滟:水面閃閃發(fā)光的,形容詞。滟滟:形容詞疊字使用,形容水面上不停地閃閃發(fā)光。
2、隨:跟隨、伴隨,動詞。
3、明月的月光照在江面上閃閃發(fā)著光,這月光隨著波浪綿延了千萬里,這春天的整條長江,哪里沒有這明亮的白月光呢?意思是說,這春天的整條長江,在明月的照耀下,猶如一條長長的白練,閃閃發(fā)光。

第三闋: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1、流:江河的流水,名詞。
2、江流:長江的流水。
3、宛:彎曲、繞彎,動詞。
4、轉:曲折、回環(huán),動詞。
5、宛轉:動詞近義詞連用。
6、繞:環(huán)繞、圍繞,動詞。
7、芳:花草,名詞。
8、甸:田野、原野,名詞。
9、芳甸:春天那綠茵滿地,花團錦簇的田野。
10、花林:花叢,從聚在一起、綿延無盡的花叢。
11、皆:全、都,副詞。
12、似:好似、相像,動詞。
13、霰:雪粒子、冰珠子,名詞。
14、長江的水流奔流而來,一路千折百回地在花草繁盛的田野里穿繞而過,白月光灑在綿延的花叢中,仿佛是在綠草叢中撒上了一層雪白的雪粒子。

第四闋: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1、汀:水邊平地,名詞。
2、白白的月光從半空中拋灑下來如同飛灑的霜雪,但是,卻又看不到飄灑的樣子,岸邊的沙灘上應該是一片雪白,但是,花草的遮擋讓人看不見。

第五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1、纖:細小的、細微的,形容詞。
2、皎:潔白的、明亮的,形容詞。
3、寬闊無邊的江面和遠處的天際連成一片,水天一色,清澈透明而毫無微塵,半空中高懸著一輪皎潔的明月。

第六闋: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同樣是在我現(xiàn)在所站立的江畔的位置,是誰第一次抬頭欣賞這皎潔的明月,而這江畔的明月又是何時第一次照在人們身上。這兩個問題可能是千古文人都會經(jīng)常思考到的一個問題,堪稱千古之問,所以,特別能引起人們的共鳴。

第七闋: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1、窮:窮盡、完結,動詞。
2、已:停止,動詞。
3、窮已:動詞近義詞連用。
4、只:一直、唯此,副詞。
5、人生一代又一代,沒有窮盡,也不會停止,江畔的明月,一年又一年,永遠都是相似的。
第八闋: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1、待:等待、等候,動詞。
2、但:只、僅,副詞。
3、不知道江畔的明月在等待哪一人,只見長江一直在匆匆不停地送走綿延的流水。

第九闋: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1、白云一片:即,一片白云。
2、去:離去、遠去,動詞。
3、悠:悠然地、慢悠悠地,副詞。悠悠:副詞疊字使用,加深單個副詞的語義。
4、去悠悠:即,悠悠去,非常慢悠悠地飄然而去。
5、青楓浦:地名,今湖南瀏陽縣境內有青楓浦。這里是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暗用《楚辭·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春心”句意,隱含離別之意。
6、勝:禁得起,動詞,相當于bear。
7、天上那一片遠去的白云,慢慢悠悠地飄然而去,而青楓浦上即將離別的游子卻沒有如此的淡然,內心的憂愁已經(jīng)多的幾乎無法承受。
第十闋: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1、扁舟(piān zhōu):小船。
2、誰家的公子今夜飄蕩在這一葉小舟上面飄飄蕩蕩著,誰家閨閣中的大小姐正在明亮的月光下思念這扁舟中之人。這扁舟中之人應該就是作者自指。

第十一闋: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1、可:可以,助動詞。
2、憐:憐愛、憐惜,動詞。
3、徘:小步行走,動詞。
4、徊:往回走,動詞。
5、徘徊:動詞近義詞連用,走的很慢,而且,不斷地往回走,來回地走,基本是就是原地打轉。
6、應:可能,助動詞,相當于might。
7、離人:原意是離別之人、離開家鄉(xiāng)的人,此處指的是夫婿離家在外的妻子。
8、妝鏡:化妝用的鏡子。
9、讓人感到憐惜的是那相思樓上的明月,來來回回地徘徊在樓上,此時應當正照在離人那許久未用的妝鏡臺上面吧。
第十二闋: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1、搗衣:有兩種意思:一是指古代服飾方面的一種民俗,即婦女把織好的布帛,鋪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軟熨貼,好裁制衣服,稱為“搗衣”,此處的搗衣應該就是這一種,如下圖所示。二是將洗過頭次的臟衣放在石板上用杵捶擊,去渾水,再清洗,使其潔凈,稱“搗衣”。在古典詩詞中,凄冷的砧杵聲又稱為“寒砧”,往往表現(xiàn)征人離婦、遠別故鄉(xiāng)的惆悵情緒。
2、砧(zhēn):搗衣石,名詞,如下圖。
3、拂:拂拭、撣除,動詞。
4、掀起那玉制門簾也卷不走那明亮的白月光,望著搗衣砧上那惱人的月光,伸手把它拂拭去,它卻又一再地回來。這兩句寫的是相思樓中之人。

第十三闋: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
1、聞:聽到、聽見,動詞。
2、逐:追趕、追逐,動詞。
3、月華:明月的光亮。
4、流:順水漂流,動詞。
5、此時互相都在凝望這一輪明月,卻又不能聽到彼此的聲音,寧愿追逐著著明月的光亮,順水漂流去映照著異鄉(xiāng)的你。這兩句寫的是相思樓中人兒的心聲。

第十四闋: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1、鴻雁:即,大雁,大型候鳥,因其每年秋季南遷,常常引起游子思鄉(xiāng)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文學作品中。
2、長:長久地,副詞。
3、飛:飛翔,動詞。
4、度:越過、超越,動詞。
5、光不度:即,不度光,不超越月光所照射的范圍。
6、潛:沒入水中的、潛于水面下的,此處是用作了副詞。
7、躍:跳躍、上躍,動詞。
8、成:形成,動詞。
9、文:通“紋”,波紋,名詞。
10、天上的鴻雁不管飛多久,都飛不出月光的照射范圍,魚和龍潛在水面下,一個躍升,就在水面上形成一圈圈的波紋。這兩句是作者在長江岸邊賞月看見的。
第十五闋: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1、閑:安靜的,形容詞。
2、還(huán):返回、回去,動詞。
3、昨夜夢見自己坐在安靜的水潭旁邊,靜靜地看著花瓣一片片的掉落在水面上。醒來后不由地感嘆,春已過半,而自己還沒有回家。

第十六闋: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1、斜:傾斜,動詞。
2、月西斜:指的是月到中天之后,往西邊傾斜下去。
3、江水流春去欲盡:這句應該拆分成: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水不停地流逝著,春天也跟著不停地流逝著,馬上就要走到盡頭了。
4、江潭落月復西斜:長江旁邊的水潭中的月影,月到中天,然后又一次地落下去了。

第十七闋: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1、斜月:西斜的明月。此處的“斜”是用作了形容詞。
2、沉:降落、墜落,動詞。
3、沉沉:動詞疊用,用作形容詞性,下沉的、降落的。這是古漢語詩詞中,經(jīng)常使用的一種詞性轉換方式。
4、碣(jié)石:碣石山,河北省秦皇島市昌黎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烏桓得勝回師時經(jīng)過此地,在此賦詩“東臨碣石,以觀滄?!?。
5、瀟湘:湘江與瀟水,在今湖南。
6、碣石瀟湘:這兩個地名一南一北,暗指路途遙遠,相聚非常艱難。
7、無限路:這是在描述兩人相距之遠。
8、西斜的明月沉沉地降落了下去,逐漸藏于海霧之中,我們之間的距離,就如同碣石和瀟湘一樣相距遙遠,中間有一段走不完的路途。
關于此詩的具體創(chuàng)作年份已難以確考,而對此詩的創(chuàng)作地點則有三種說法:(1)揚州文化研究所所長韋明鏵認為,詩人是站在揚州南郊曲江邊賞月觀潮,有感而發(fā),創(chuàng)作了此詩,表現(xiàn)的是唐代曲江一帶的景色;(2)長期從事瓜洲文史研究的高惠年認為,此詩作于瓜洲,表現(xiàn)的是千年古鎮(zhèn)瓜洲江畔清幽如詩的意境之美;(3)長期從事大橋文史研究的學者顧仁認為,此詩作于揚子江畔,其地在今揚州市江都區(qū)大橋鎮(zhèn)南部。其實,這三個地點應該都不對。這首詩的第一句就明言“春江潮水連海平”,說明張若虛看到的是長江和大海交匯處的情景,而且,此處的“海霧”也再次確認了這一點。

第十八闋: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lián)u情滿江樹。
江中匆匆而過的木船中,不知道有多少人是正在乘著月色往家趕,不斷降落的明月?lián)u動了我內心的思鄉(xiāng)之情,月光伴著我的思鄉(xiāng)情灑滿了江邊的樹叢。

唐朝的詩人很多,留下來的詩也很多,但是,張若虛的詩,僅存兩首,另一首為《代答閨夢還》,平常無奇。但是,張若虛憑這一首《春江花月夜》,就“孤篇橫絕,竟為大家”,被稱為孤篇壓全唐,這首詩被稱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其實,如果從文學評論的角度來分析,整首詩解讀下來,如果用一句話來評判的話,那就是“平淡無奇”。這首詩的語言組織能力其實一般,并沒有太絕美的句子,也沒有太豐富的感情。只不過感情比較真摯,然后通過大篇幅的描述,營造出了一個比較美的意境,而這個比較美的意境,其中還有發(fā)明了“春江花月夜”的南朝陳后主的功勞,因為“春江花月夜”這五個字本身就是一幅美妙的畫卷,當張若虛剛好在一個春天的夜晚,置身于長江之畔,百花盛開,明月高懸,然后,他剛好又有著濃烈的思念佳人的情緒,內心極其思念家中的那位佳人,所以,寫出來這樣一首詩。
歷史中關于張若虛的記載很少,僅知他是揚州人,曾當過兗州兵曹這樣的小官,神龍(武周皇帝武則天和唐中宗李顯的年號:705年正月—707年九月)年間,張若虛與賀知章、邢巨、包融這幾個吳越之士,名揚上京,與賀知章、張旭、包融并稱為“吳中四士”。如果說這首詩是張若虛在揚州的長江之畔書寫的,那么,詩中的他所思念的那位佳人可能就位于兗州了。
張若虛雖在當時有些名氣,但沒有留下詩文集子,在唐人選唐詩的選本中,也沒有選他的詩,《春江花月夜》一詩,被選入宋郭茂倩(1041年-1099年)編的《樂府詩集》,才得以流傳下來。這首詩后世名氣很大,其實只不過是被人為地過于吹捧了,這首詩本詩并沒有太出色和優(yōu)秀的地方,詩里雜七雜八地談了很多東西,只不過前面五句給我們描繪出了一個非常美的“春江花月夜”,然后,后面三句又觸及了一個比較高深的人生和歷史話題,再往后就沒有太出彩的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