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缺乏懸念——《孤兒怨:首殺》




今天聊聊美國電影《孤兒怨:首殺》。
片名 Orphan: First Kill / Esther (2022) ,別名孤兒怨前傳 / 孤兒怨2:最黑暗的過去(臺) / 孤疑前傳(港) / 孤兒怨:第一次殺戮 / 伊斯特。

《孤兒怨:首殺》僅保留了第一部影片的主角伊莎貝拉·弗爾曼,其余都是新角色。?
預告片見今天另一篇推送
?《孤兒怨》的懸念就是10歲的身體里住著30歲的嗜血殺手,前傳《孤兒怨:首殺》在失去了這個懸念后,淪為了一部砍殺電影。
《孤兒怨:首殺》比前作要血腥得多,尸體數(shù)量更多,殺戮更可怕。如果你喜歡恐怖電影中的砍殺片,那么你會對這部電影感到驚喜。

《孤兒怨:首殺》的故事發(fā)生在第一部電影事件的前幾年,伊斯特的真名是莉娜,被關在愛沙尼亞的一家瘋人院。
莉娜雖然看起來像一個 9 歲的女孩,但她實際上是一個 30 多歲的成年女性,因患有一種罕見的疾病,導致她的身體停止發(fā)育。而且,她是一個變態(tài)殺人犯。

既然砍殺是主旨,那么影片也就不藏著掖著了。
電影開始沒幾分鐘,莉娜就表現(xiàn)出強烈的殺人欲望,幾組長鏡頭很好地表現(xiàn)出她殺人手法的嫻熟。緊接著,她就完成身份轉變,通過欺騙手段遠走他鄉(xiāng),跑到美國了。

《孤兒怨:首殺》作為前傳的目的之一解釋第一部影片中備受批評的情節(jié)漏洞。
當時人們普遍質疑伊斯特如何做到在沒有被任何人接送的情況下,從愛沙尼亞到達美國孤兒院。
單憑一個10歲的孩子,即使偽造文件,也無法簡單地穿越國境。

莉娜精心策劃了愛沙尼亞瘋人院精神病院的精彩逃脫后,冒充一個富裕家庭10歲失蹤的女兒伊斯特前往美國。
她成功地欺騙了女孩的母親特里西婭,和原本心灰意冷的父親艾倫、哥哥貢納爾“團聚”。
莉娜很開心地扮演者伊斯特,卻不曾想到這個家庭并不是想象的那樣簡單。

《孤兒怨》上映于2009年,拍攝于2008年,1997年出生的伊莎貝拉·弗爾曼拍攝時是11歲。因此她扮演外形10歲的孩子毫無壓力。
《孤兒怨:首殺》拍攝于 2020 年 11 月,伊莎貝拉·弗爾曼已經是 23 歲了,此時她更加接近伊斯特的真實年齡30歲,但要外形假裝還是10歲的孩子就需要一些技術處理了。特效上面不想花錢太多,那就只能在拍攝的時候下功夫了,不能把伊斯特變小,那就把別人變大。除了強制透視外,其他演員在和她同框時,需要不穿著高臺鞋,強制讓她看起來更矮,具體看下圖就明白了。

從實際效果來看,一個23歲的人假扮實際年齡30歲外表9歲的孩子,整體效果還行。
除了伊莎貝拉·弗爾曼臉上的膠原蛋白大量流失外,她表現(xiàn)出的狠勁兒一點沒少,時刻散發(fā)著虛假和致命的魅力。

其實《孤兒怨:首殺》在懸念上也想了一些想法。
伊斯特這個角色已然不存在懸念,觀眾從一開始就知道這個丫頭不正常。于是編導在伊斯特的寄養(yǎng)家庭入手,通過這個家庭給觀眾帶來一些小小的驚喜。
在了解整件事情真相后,再回過頭來看母親特里西婭和哥哥貢納爾就會發(fā)現(xiàn),這兩人一開始表現(xiàn)出的不正常另有隱情,倒是父親艾倫成了最后的大冤種。
影片較好地拓展了原有故事,給伊斯特的天鵝絨絲帶和變態(tài)心理戀父情結也找到了出處。

不過缺點也是,全片懸念也僅限于第二幕,在第一幕和第三幕中,影片還是一部中規(guī)中矩的砍殺片。
全片我覺得最精彩的看點有兩處,一處是開場的長鏡頭,另一處是神秘家庭的駭人真相。除此之外,不再有前一部的心理懸念,整體都比較一般。

整體缺乏懸念,
砍殺中規(guī)中矩。

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歡迎關注公眾號:妙看影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