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與我們同樣年輕”
在1936年7月21日的巴塞羅那科隆酒店屋頂,來自德國的年輕猶太攝影師漢斯·古特曼(Hans Guttman)輕輕摁下快門。在這張照片中一位17歲的女孩向世人傳遞著明確而堅定的信息:一位美麗且富有勇氣的年輕女孩,準備為生命和自由而戰(zhàn),她的名字叫做——瑪麗娜·吉內(nèi)斯塔(Marina Ginestá) “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觸碰武器,也是最后一次。”瑪利亞回憶道。 因為照片的名聲大噪,世界上的許多人認為瑪利娜的形象是一位女戰(zhàn)士(包括我本人也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這么認為)事實上,她的工作不是戰(zhàn)斗,而是在戰(zhàn)斗中為蘇聯(lián)《真理報》的著名記者米哈伊爾·科爾佐夫(Mikhail Koltsov)當翻譯——對,就是海明威的《喪鐘為誰而鳴》中,卡爾科夫(Karkov)的原型人物。 雖然遠離前線,但瑪利娜的人生切實的被戰(zhàn)火所深深影響,1939年巴塞羅那淪陷后,瑪麗娜設法逃到了法國。法國被德國占領后,她與家人又輾轉去了多米尼加。 前往多米尼加的船上,瑪麗娜遇到了同樣參加過西班牙內(nèi)戰(zhàn)的曼努埃爾· 佩里尼亞斯(Manuel Perianez)。一年后,他們有了一個兒子,并以父親的名字曼努埃爾命名這個男孩。1946年,瑪麗娜和家人又遷往委內(nèi)瑞拉。1949年,她與丈夫離婚,帶孩子移居法國?,旣惸仍诒壤麜r大使館找到了一份工作,她與一名外交官相愛并再婚。在接下來的幾十年里,瑪麗娜對自己的過往只字不提。直到2006年,87歲的瑪麗娜才看到這張年輕時自己的照片。
2014年,在距離瑪麗娜九十五歲生日還有三周的時候離開了這個世界,她見證了20世紀發(fā)生在我們世界的風云變幻,盡管這個過程遠沒有我們在第一眼看到這張照片時想象的那么浪漫,但不可否認在這個形象符號化的過程中她仍把我們帶到了1936年巴塞羅那那個微風拂面的夏天,一位眼神堅定的17歲少女正俯瞰著加泰羅尼亞廣場,嘴角上揚,袖口挽起,仿佛在訴說著: “這個世界與我們同樣年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