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行霈《中國文學史》卷一筆記(四)先秦~
接著往下學習
戰(zhàn)爭神話——黃帝始祖
炎帝黃帝之間的大戰(zhàn)——部落混戰(zhàn),然后黃帝勝出,那稱炎黃是因為順口?
黃帝與蚩尤大戰(zhàn),黃帝也勝了,確立了中華始祖的形象
這是實力啊實力!
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神話——人類神取代自然神
個性,勇氣,和信念,人類神的無上榜樣力量??!榜樣的力量真的是很大很大的!
夸父吸干了渭水,這是當時寒冷冬天的枯水期吧,如果是遇到干旱,就是后羿射日了。。。。
重新領會神話里面,當初殘酷的自然環(huán)境下,人們的不屈不撓,那種燃燒生命的信念,讓人忍不住淚盈于眶,面對干旱,面對寒冷,面對洪水,面對狩獵的艱難,種種自然災害下,有英雄出,而人們在英雄的帶領下,前仆后繼,成就炎黃文明延續(xù)
之前有沒有說來著,忘了,能在現(xiàn)實生存的,都是有天賦的,都是被篩選勝出的,祖先在當初能夠留下血脈得以延續(xù)至今我們的出生,就是在各種天災人禍意外之下,依然幸存到我們,骨里的血,是有上古的信念的
想想就很自豪呢??!大中華?。?/p>
真的,中國的神話都是艱苦奮斗,不辭勞苦的形象,跟奧林匹亞神真的完全不一樣,看他們的神話的時候,不由得無語,天天就在搞婚外情私生子。。。。。。。這種種馬文化。。。。好吧,大家各自安好就行

上古神話的特點——具象性
意思就是,以人所見的具象來理解和想象,比如對山河日月的理解,造出的神是按人的形象來的,還有上古神獸,龍啊麒麟啊什么的
其實各國的神話貌似都是其國最高階級生活的奢華版。。。。
情感都被具象化外化,
具象化思維和抽象化思維,我當初在學少兒編程時,學習的兒童從9歲才開始發(fā)育抽象思維,此前都是具象,所以產生一種感覺,上古時期也是人類思維發(fā)展的兒童期吧
隨著文化的發(fā)展,經驗的總結和交換,歷史的傳承,才有了抽象的觀念
原始神話是意象符號系統(tǒng)組成,比如龍的形象,是很多部落圖騰的融合,也是一種精神凝結的象征,能把精神外化為圖騰,這也是很大很大的智慧了,領悟了精神的極大動力作用,點贊!

上古神話的散失和演化
神話是具象化的想象,由于時代科學的局限性,必定是非理性居多的,就被后期的理性歷史學家所不接受了,畢竟像我之前,對于所謂“糟粕”,是刪減就好的,留著研究前人怎么思考的?那么落后的東西研究干嘛,大家都忙著學理性和先進了
改造,神話歷史化,譜系化,那我當初看到的后稷是堯的兄弟,可能就是譜系化思維受重視的年代,去編譜系表,更科學,去神話傳說虛無想象性
神話仙化,是道教的改編,在當時是“古為今用,以正身名”,在仙化中,就選取了幾個形象,修煉,丹藥,升天情節(jié)的,削弱了民族精神
神話入詩,主旨是變幻奇詭,浪漫出塵——個人理解來說,就是跟柴米油鹽、艱苦奮斗全然無關,充滿了傳奇與激情,這種激情不是艱苦奮斗的激情,而是,個人理解為荷爾蒙的激情——這是上流社會的激情
個人覺得這是跟作者們的性格有關,重情而奔放外向的性格吧,不喜歡條框束縛,
譜系化,那是重視理性,謹慎的性格,而上古神話最初的那種精神,是目標感超強,萬物都在腳下的霸氣性格
“情感體驗,緩釋現(xiàn)實的壓力,超越平凡的世俗”——日光之下并無新事。。。。。少年的浪漫,青年的激情,直到中年,才慢慢的理解平凡世俗
現(xiàn)實中完成不了目標,在精神世界中圓滿,對神話世界的皈依,獲得一種內心的寧靜——信仰,又哪里只有宗教呢?屈原和蒲松齡是其中代表,至于我,也是用這樣的力量在支撐著前行著

終于到了第二章,詩經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三百,305篇,主要是周初到春秋中期間500年的作品,這個周初肯定是西周了,-1046年,而春秋東周,是-771,戰(zhàn)國是-453,春秋中期就是-600左右
那的確就是五百年間的作品
產生的地域,陜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湖北北部一帶

哇塞,找的這個圖要不要這么贊^_^,看的這么清晰。。。。。我都要感動了。。。。
其實就是黃河中下游,還有長江漢水段
黃河在周朝的時候,入海口在渤海上口,后來走濟水線了
作者從貴族到平民,時代橫跨500年,地域寬廣,只能是有目的的搜集整理

風是音樂曲調,十五國風是各國的樂調,拿現(xiàn)代來理解,東北秧歌和江南小調的風格,完全是不一樣的,具體十五國,不想寫了^_^
雅即正,是朝廷正樂,西周王室音樂,類似于現(xiàn)在正式大典上的音樂吧,恢弘大氣
大雅大多是西周初期,小雅大多是西周末期
頌是宗廟祭祀用的,音樂舒緩,都居然還有殷商后期的~~歷史和神話傳說
典禮,諷諫和娛樂,是出于教化,上層宴飲以詩對答,應該是很有趣的

詩經的內容:祭祀,歌頌祖先,農事,怨刺,戰(zhàn)爭徭役,婚姻愛情
五篇周史,展示周國的起興,一代一代人的建設,最終滅商,也讓社會制度從原始氏族公社到奴隸制社會的轉化
周厲王各種被諷諫,來看看是哪一年的王吧,前878年—前841年在位,那就是西周末年了
周王朝還是繼續(xù)茍了70多年,這又讓我想起來《秦皇》說秦始皇的前六任君主,各國能有一位這樣的君主都是難得,秦國居然一下子抽到了六個,最后更是打出始皇這個大滿貫,但是上天好像就是要讓他們完成統(tǒng)一的,秦朝其敗真的是太快。。。。。所以天命啊。。。。。。
一般來說,就像周吧,抽到了周厲王+周幽王,還是茍了百年。。。。。安史之亂后唐朝也還是茍了907-755,150年吧
高位的無可奈何,地位的不僅憂國也哀嘆自身,生不逢時生不逢位
十月之交,記載了大地震呢
注重文德教化,不具體寫戰(zhàn)場上的廝殺,崇德尚義,周朝的農業(yè)文明,對戰(zhàn)爭的厭倦和和平的向往,這應當是中國歷朝歷代人民的期盼吧,不過還是看性格,性格也看身份能不能外露

詩經的藝術特點
關注現(xiàn)實,真情實感,
賦就是鋪陳直敘,比就是借喻,興則是觸景生情,
雙聲疊韻,雙聲是聲母想同,疊韻是韻母同
名詞豐富,動作描繪準確,細致的觀察力,駕馭語言的能力
牢籠千載,衣被后世
好一句總結?。。?!

結束了詩經的了解,開啟下一篇
第三章,左傳等先秦敘事散文
從甲骨卜辭到春秋
清末發(fā)現(xiàn)甲骨文
尚書從殷商到西周
春秋經孔子編定,具備明確的時間觀念,記事但不是敘事,事件的時間地點人物是記事,敘事是事件的因果過程,人物的性格行為
左傳記事跟春秋基本重合,應該成書與戰(zhàn)國早期,左傳表達了對歷史事件的認識和理解,總結經驗并評價道德倫理,標準就是禮
春秋筆法是用字傳遞作者的傾向,而左傳則敘述過程,展開人物行為舉止,體現(xiàn)其道德評價
左傳標志著先秦敘事散文的成熟,不過我也覺得細節(jié)那么詳細。。。。很可能是編的。。。。以果推因,賦予因果,用夢、是否符合禮來理順邏輯,表現(xiàn)上用對話和行為,而少心理外貌描寫
左傳中的各種外交辭令,話說現(xiàn)在想想,好好學習左傳的說服技巧一定是值得的

國語,春秋時期各國史料匯編
戰(zhàn)國策是被盛贊的,來看看吧^_^
戰(zhàn)國策成書于西漢,就覺得很美好,春秋和戰(zhàn)國兩大時期,有左傳和戰(zhàn)國策這樣的美卷,感動
春秋,左傳,國語反應的儒家思想,而戰(zhàn)國策是縱橫家的思想,是士族的崛起
虛構,是這些作品都有的,這可以理解為抽象思維出現(xiàn)了嗎^_^,戰(zhàn)國策開紀傳體先河
紀傳體,通過記敘人物活動反映歷史事件的體裁。以為人物立傳記(皇帝的傳記稱“紀”,一般人的稱“傳”,特殊情形的人物稱“載記”,記載制度、風俗、經濟等稱“志”,以表格排列歷史大事稱“表”

春秋,左傳,國語,戰(zhàn)國策,先秦敘事散文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
看完這一章,下面就到了先秦說理散文,看看字數(shù),我打算新開一篇了
找圖片的時候,發(fā)現(xiàn)就這張最應景了,就這樣吧
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