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要「喂勁」???
為什么要「喂勁」
喂勁是學習太極拳是否成功的一個重要關鍵,一個學者有幸遇到真師,他會在這個學習階段磨掉你手腳用力的習慣,就是所謂的「拙力」。
漸漸的、慢慢的找到脊柱的感覺,以后就是用脊柱作為支撐力量所在。
太極拳之所以難練,不容易體會,就是少了這-個階段的「認知、體驗」。
楊太難能可貴之處在此,老師在喂勁的時候一邊幫你放松,一邊教你找對方重心點,此外就是深植心中的「內(nèi)勁」,到底內(nèi)勁是個什么感覺,以后讓你在腦海中有溯源所在,如何跟隨老師的腳步,漸漸琢磨、常在我心,練出太極「內(nèi)勁」。
一樣都會是「內(nèi)勁」,縱觀鄭太門下,黃性賢、蔡肇祺兩位老師所發(fā)的勁,境界一層比一層高,可謂:「青出于藍勝于藍」!
有了老師的喂勁,以后在與別人練習推手的時候,知道人家要那里就那里給他,即使扛不住,即使后退了,自己松不了無法化解這個角度,也要學會不去抵抗他的壓力,只可期許自己下一次更能「讓」他;一次次的磨練,很習慣承載來自對方的壓力,不是「頂、抗」,而是從容的偏讓,讓對方的壓力愈接近自己重心所在甚至都能夠有「無動于衷」的明顯感覺,這時候聽勁就有了初步的基礎。
而要快速練成「聽勁」的功夫,「定步」就是兩只腳不動也能扛得住來自對方的攻擊,只能偏讓自己的「腰胯」等核心位置,決不允許自己用到手、用到腳的力量,甚至連動手腳的「意念」也沒有。
換句話說,就是因為能夠「松腰、松胯」,因此能夠找到「尾薦骨」所在,能夠用尾薦骨去接、去發(fā)!
在這個松化的過程,體驗特別重要,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經(jīng)過這個階段的磨練,以后的「走化」功夫自然高人一籌!
甚至是死角也能絕處逢生!
以后盡量找尋高于自己程度的同門師兄弟,開始學習「扛桿」的作用力,隨著對方壓力,「著力點」是否精準落實在自己的「夾脊」穴、或是「命門」穴?而自己又是否明確的感受到對方的「重心」所在。
以后就是臺球原理了,能夠找到對方的重心所在,即使對方有九十公斤、一百公斤,甚至更重,能夠撬起對方的重心,他的重量甚至是助飛的原動力,體重愈重、飛得更遠!
即所謂「接勁」!
深入到這個程度,自然知道「借力使力」的杠桿原理。由此發(fā)展,學者觸類旁通再融??其他拳種的搏擊技巧,對于控制對方的重心顯然更能駕輕就熟!
最后,就是融會貫通的體驗階段了,把每一次的練習心得融化在站椿、拳架上面;譬如,跟某人推手只感覺對方雙手的用力,而跟某人接手,卻是雙腳沉重甚至有讓自己站不住腳的感覺。
不同程度的同學,有人僅限在手腳的用力,卻有人深入站椿,骨頭自然的「沉」、自然的「重」,這時候的體驗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所謂「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
站椿能夠打開骨頭的關節(jié),讓身體骨骼自然的變重、變沈。
真實不虛!
太極拳是練「骨頭」,以眾為師,經(jīng)過了這個階段的認知,才能明確知曉為什么要「松腰、松胯」?
為什么要「氣斂入骨」?
為什么要「氣沉丹田」?
又什么是「氣宜鼓蕩」?
站椿,是入門功夫,之所以被忽略,是因為不知道為何而學?
所學何用?
重要的是,什么時候才算功成?
什么時候才能見到功效?
古今皆然,于是中途放棄十之八九!能夠堅持少之又少,除非個人濃厚興趣、除非所處環(huán)境不得不然,終于有所成就也是鳳毛鱗角?!
「吾道,一以貫之,曰松!曰沈」鄭師爺開宗明義就教了「站椿」。單鞭是開展功、提手上式則收斂入骨。
許多人沒有耐心,站不了也練不去,于是旁出了許多功法、諸如撞墻功、?,其實是徒費心力,徒勞無功!
太極拳至此真的是誤入歧途了!
早、晚各課一小時站椿,半年以后對于同儕自然的鶴立雞群!
太極拳是一門實踐力學的功夫,每日的練習都筆記在書紙上面,層層的努力、層層的認知體驗,克己用功,一階一階的升級,水到渠成,豁然貫通!
此外,背熟拳經(jīng)拳論,程度到了自能心領神會,太極所有的營養(yǎng)元素就在里面,就看個人如何粹取出來。
期待太極內(nèi)勁成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