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個人歸納---中世紀東歐(五)
拜占庭帝國的滅亡
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蘇丹穆罕默德二世攻陷了君士坦丁堡,象征著自從395年東西羅馬帝國分裂以來延續(xù)千年的拜占庭帝國的滅亡。盡管1204年十字軍攻占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國曾短暫的被拉丁帝國所取代。
拜占庭帝國滅亡的原因涉及到方方面面,紛繁復雜。有學者認為帝國經濟衰落,人民大眾的貧苦,階級斗爭的激烈和封建統(tǒng)治集團內部的矛盾導致了帝國的滅亡,奧斯曼土耳其的入侵只是加速了帝國滅亡的進程罷了。軍區(qū)制的衰落導致了小農經濟的破產,大地產貴族崛起,加劇了貴族和中央的矛盾。社會風氣敗壞,官僚腐敗和人民負擔沉重,同時帝國體制遠遠落后于時代。

拜占庭帝國的滅亡影響也是巨大的。政治上,君士坦丁堡的淪陷和拜占庭帝國的滅亡是伊斯蘭教在東方世界的一次重大勝利,標志在奧斯曼土耳其
在政治上步入強盛階段,對于基督教文明而言就是失去了一座東方重鎮(zhèn),圣索菲亞大教堂也被改成了清真寺,完全改變了歐洲的政治局勢。
經濟上,君士坦丁堡作為地中海貿易的重要樞紐開始衰落,奧斯曼土耳其在東方開征高額的關稅,迫使西歐的商人去尋找一條新的可以與東方進行自由貿易的商路,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客觀地促進了新航路的開辟。
文化上,拜占庭帝國的大量學者帶著大批的古希臘和古羅馬的藝術品和文學、歷史、哲學類書籍逃往西歐避難,也推動了西歐文藝復興的進程。
宗教上,1469年,在君士坦丁堡陷落后16年,奉教皇保羅二世之命,在拜占庭帝國滅亡時逃往西方的拜占庭末代皇帝的侄女——索菲亞·帕列奧羅格公主,下嫁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教皇試圖通過這一手段統(tǒng)一分裂的天主教和東正教。大公伊凡三世迎娶拜占庭帝國末代公主索菲亞后,莫斯科公國便以拜占庭帝國的繼承人自居,將索菲亞帶來的拜占庭象征雙頭鷹奉為國徽。東正教的中心也就此轉移到了莫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