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家后,不要對兄弟姐妹的孩子太好,別人會瞧不起你

01
在純粹的人情社會,人們對于親緣感情的重視程度,會超過對于物質(zhì)的重視程度。而在物欲橫流的人情社會,人們的觀念,或許就變得扭曲起來了。
以往,我們都特別重視親緣感情,認為有點關(guān)系的親朋好友,都值得真心相待。如今,我們逐漸不相信感情了,越活越薄情,越活越冷漠。
就拿兄弟姐妹的關(guān)系來說,都是同父同母所生的孩子,為什么會產(chǎn)生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鬧出諸多的事端呢?血脈感情,在人性面前,往往顯得不堪一擊。
只是,有一部分人沒有吃過虧,就一廂情愿對別人好。比如,對兄弟姐妹的孩子好。到頭來才發(fā)現(xiàn),你越是對別人好,別人越是看不起你。
一般來說,我們不該對兄弟姐妹的孩子太好,態(tài)度過得去就行了。試想,我們又不是跟他們一起過日子,對他們那么好,又有什么意義呢?

02
談到跟兄弟姐妹的孩子的關(guān)系,就不得不談到這兩個人,明成祖朱棣和建文帝朱允炆。
在朱元璋晚年的時候,太子朱標突然去世,引發(fā)了皇室的動蕩。為了迅速穩(wěn)定皇室,穩(wěn)定大明江山,朱元璋選擇讓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當皇太孫。
身為四王爺?shù)闹扉Γm然對朱元璋立孫子為儲君不滿,但他依舊尊重朱元璋的選擇,對于朱允炆,也沒有太多的阻礙。最后,朱允炆順利地成為了皇帝。
為了穩(wěn)定皇位,朱允炆選擇削藩,還殺了幾個王爺。這些王爺,都是朱允炆的親叔叔,但他絲毫不留情,想殺就殺,引起了其他藩王的不滿。
最不滿的,就是燕王朱棣。為了打消朱允炆的疑慮,朱棣選擇裝瘋賣傻,趁機奪取了順天府,以一隅之地抗擊整個朝廷。
后來,侄子朱允炆想活抓朱棣。而身為叔叔的朱棣,不僅為了自保,還想自己當皇帝,就發(fā)動了靖難之役,順利擊敗了南方朝廷。
在絕對的利益面前,叔叔和侄子之間,也會翻臉不認人,不會在乎什么親緣關(guān)系,家庭血脈。

03
皇室家族如此,普通家庭也是如此。
逢年過節(jié)的時候,老劉都給幾個侄子每人一個大紅包。哪怕遇到了什么賺錢的機會,都會跟這幾個侄子說,希望他們可以出人頭地。
在老劉看來,自己跟兄弟們的關(guān)系還行,那關(guān)照一下他們的孩子,也問題不大。只是,老劉的妻子提醒他,別把他人想得太好。
每當聽到妻子的這些話,老劉都特別生氣,還反駁妻子:你是不是不想我們這邊的人過得好呢?怎么要說這些話呢?
妻子氣得臉都紅了,就跟他爭辯:對別人家的孩子,比對自己的孩子還要好,我看你是糊涂了。等未來被狗反咬了一口,看你怎么辦。
過了一段時間,老劉聽到了兩個抱怨。第一個抱怨,是二哥的兒子說,叔叔介紹我到這單位工作,不僅工作量大,師傅的態(tài)度也不好,看來他絕對不懷好意。
第二個抱怨,是四弟的兒子說,三叔對我們這么好,絕對另有所圖。
聽了這兩個抱怨,老劉特別生氣。但他冷靜下來思考一番后,才想明白,自己和兄弟姐妹的孩子,又不是一家人,管太多,幫太多,不就是自己的一廂情愿嗎?

04
人性,其實很現(xiàn)實。
你幫了兄弟姐妹的孩子,別人也有所得益了,但別人絕對不會感激你,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但是,如果你幫了他們,而他們失敗了,那他們絕對會怨恨你。
從心理學(xué)的角度來說,人們都喜歡把成功的因素歸咎于自己,而把失敗的責任推給別人。那個別人,就是多管閑事的你。
有道是“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
我們的一番心意,可以托付給妻兒老小,可以托付給懂得感恩我們的人,但一定不能托付給不懂得感恩的“白眼狼”。
上文老劉的妻子說的話,那是很有道理的。我們對別人家的孩子,比對自己的孩子還要好,這不是犯傻嗎?
到了晚年,站在我們這一邊的,到底是誰呢?不會是侄子侄女,只會是自己的孩子。

05
寫到最后
如今,親緣關(guān)系逐漸式微,兄弟姐妹之間也會為了某些利益而明算賬,存在矛盾。那他們的孩子,跟我們的關(guān)系,也如同陌生人一般。
對待兄弟姐妹的孩子,我們只需要保持一個態(tài)度:如對待平常的后輩一樣,去對待他們。不談利益,不幫他們,只維系表面上的情分。
這個時候,你也許會說,如此態(tài)度,會不會太冷漠了呢?事實上,你看看兄弟姐妹對你孩子的態(tài)度,不也如此嗎?
別人怎么對待我們的孩子,那我們也怎么對待他們的孩子。反正,有來有往就好。當然,雙方?jīng)]有往來,也是可以的。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