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先生說“詩歌幾乎是中國人的宗教”,其實詩歌就在我們身邊
中國人講究“詩書傳家”,詩在前面,可見中國人對詩的熱愛與重視,只是在現(xiàn)如今,詩詞仿佛在很多人的生活里消失了一般。因此,才會有“詩意地棲居”的可貴,才有“詩和遠(yuǎn)方”的類比。
詩歌,真的遠(yuǎn)去了嗎?
真的要在記憶中去找尋嗎?
未必。
林語堂曾說,詩歌幾乎是中國人的宗教。
于丹老師也說,每一個中國人都有資格愛詩詞,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詩人。
由此可知,詩歌其實一直就在我們身邊,在我們的窗前,在我們的腳下,在我們的旅途,在我們的餐桌上。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這首李太白的《靜夜思》,是現(xiàn)代人最耳熟能詳?shù)脑娏恕?/p>
月亮,也是最受詩人們眷顧的事物了。

關(guān)于明月的詩詞,在古代可謂是不可勝數(shù),比如有“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比如“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
對愁眠”,比如“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比如“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等等。
而“明月幾時有”如今也被譜了曲,唱起來是那么的柔情,那么的委婉動人。
“明月幾時有”是寫的宋朝,由一代文豪蘇子瞻所寫,現(xiàn)今經(jīng)??梢宰x到關(guān)于宋時美好的文章,當(dāng)然教科書上寫就的大都是寫邊關(guān)亂的很。
其實,宋朝外患不斷,但內(nèi)亂不多,因而“八荒爭湊,萬國咸通”,市民文化興起,生活氣息濃厚。
撫琴弈棋,宴飲集會,踏春賞花,帶雨種竹,汲泉煮茶,古鼎焚香……
因此,一代國學(xué)大師陳寅恪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shù)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
當(dāng)然,要說詩歌之鼎盛,詩歌之重要,還是首推李唐時代。
經(jīng)典的歌舞劇有“夢回大唐”,也經(jīng)常聽到廣告語中提及“夢回大唐”,可見大唐在很多國人的心目中,擁有著很多美好的念想。
聞一多先生曾說:“一般人愛說唐詩,我卻要講‘詩唐’,詩唐者,詩的唐朝也?!?/p>
大唐國力強盛,而唐詩之美,也是讓人沉醉。
在《紅樓夢》中,香菱自打進了大觀園,對于詩詞就愈發(fā)地癡狂起來,急急地讓寶釵教她作詩,可惜寶釵認(rèn)為女紅方是女兒家的日常,建議她先搞好人際關(guān)系。
于是香菱趁著去瀟湘閣的機會就拜了黛玉為師,可喜黛玉對香菱的一片癡情非常的認(rèn)可,非常認(rèn)真地教她學(xué)詩。

黛玉說,詞句究竟還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緊,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
她建議香菱,學(xué)習(xí)古人詩詞應(yīng)這般順序,要先多閱讀王摩詰的詩,然后學(xué)習(xí)杜工部與李青蓮,再學(xué)習(xí)陶淵明、阮籍、鮑照等人。的確,王維的詩歌立意高,豁達、清新,用詞妙不可言。杜工部則多感傷,而李青蓮又太傲太過于狂放了。因此學(xué)唐詩,還是從做過大官,境界很高又非常佛系的王維大師學(xué)習(xí)起比較好。
香菱確實是個學(xué)詩的好苗子,畢竟是生在大戶人家,也是很有慧根的,因此雖然第一首詩讓寶釵覺得不行,讓黛玉指出有些不雅,但放在今天來說,也算是初學(xué)詩的人中妙品了。
香菱詠月第一首:
《香菱詠月·其一》
月掛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團團。
詩人助興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觀。
翡翠樓邊懸玉鏡,珍珠簾外掛冰盤。
良宵何用燒銀燭,晴彩輝煌映畫欄。
被大家說了一通之后,香菱很快又有了第二首,慢慢地有了詩味,但“殘粉涂金砌”,“輕霜抹玉欄”之類的句子,刻意追求所謂“雅”,結(jié)果顯得牽強、生硬,所以黛玉批評說:“過于穿鑿了”。
《香菱詠月·其二》
非銀非水映窗寒,試看晴空護玉盤。
淡淡梅花香欲染,絲絲柳帶露初干。
只疑殘粉涂金砌,恍若輕霜抹玉欄。
夢醒西樓人跡絕,余容猶可隔簾看。
第三首是癡癡的香菱于夢中偶得,醒來立馬謄抄出來,快快地遞與黛玉品評。
這首詩由“一片砧聲”的初夜,寫到“半輪雞唱”的天明,聯(lián)想到旅人思鄉(xiāng)和怨女思夫,并借嫦娥之口向命運之神發(fā)出疑問,表達自己對理想生活的向往,意境比起前兩首開闊多了,內(nèi)容也豐富了。
而且名句之間不是簡單地堆砌,有了內(nèi)在聯(lián)系,形成了完整的詩的意境。所以黛玉稱贊說:“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可知俗話說: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p>
在第三首詩中,似乎還寓有香菱身世的一點影子。“精華欲掩料應(yīng)難”,是說她出身高貴,她的聰明和才華總要表現(xiàn)出來。
“影自娟娟魄自寒”,是說她本質(zhì)美好清白。
“緣何不使永團圓?”又像是對她自小與家人離散的命運的質(zhì)問。
《香菱詠月·其三》
精華欲掩料應(yīng)難,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輪雞唱五更殘。
綠蓑江上秋聞笛,紅袖樓頭夜倚欄。
博得嫦娥應(yīng)借問,緣何不使永團圓。
對比起香菱,我這個文字的搬運工,就顯得還更是小家子氣了,詩詞水平還遠(yuǎn)不及香菱的第一階段,自是猶應(yīng)發(fā)奮學(xué)習(xí)的。
閑來,也做了幾首詩詞,供大家評彈。
微信群團魚群里一段時間未聚,而且牽頭的大師兄又出差外地有一周了,大家在群里游戲文字時,偶然縐得一首,就寫下來博大家一笑:
《賀大師兄回深圳》
南國有暖冬,唯念大師兄。
閑來團魚聚,佳人在園中。
冬日里,深圳東湖公園一年一度的菊花展花開正妍,與友人相約一起賞花,感念《紅樓夢》中釵黛等人吃蟹、賞菊、詠菊,回家后也勉強為之一首:

《七律:冬日東湖賞菊偶記》
千古高風(fēng)世皆聞,陶令東籬曾流芬。
映日千菊競吐芳,游客鵝行攝碧痕。
莫羨天街雪紛飛,花開此地最為盛。
花香處處蜂縈繞,吾心安處乃鵬城。
萬歡的妹妹萬樂前往新疆,從事教師工作。在她眼里,山河壯麗、瓜果飄香,金秋胡楊,迷醉雙眼。一直想著送首詩給她,近日也作下一首來:

《贈萬樂之新疆》
少年意氣自張狂,單槍匹馬闖新疆。
母愛拳拳攔不住,樂為墨玉教書匠。
山河壯麗收眼底,游龍戲鳳入畫框。
醉看胡楊秋色晚,青春作伴譜華章。
又有圈中好友,素喜詩歌,貼三兩首于文末,以膜拜之:
【備注:萬錦波系萬歡的堂叔,自幼喜歡彈吉他、寫詩詞,文辭樸素清新】

《浪淘沙·雨后》
——萬錦波
急雨過村莊,薄霧茫茫。
驚飛縷縷稻花香。
一曲青詞輕誦唱,燕子歸梁。
靜俏立西塘,荷葉蒼蒼。
惹來陣陣蛙聲長。
屋后堂前閑意鬧,烏鵲爭桑。

《無題·十四》
——萬錦波
黃昏里,頑皮的風(fēng)
與青青狗尾草
滿山遍野地
玩著捉迷藏的游戲
它們壓抑的笑聲
交織著
夕陽的濃濃余暉
絲絲縷縷
直鉆入,他的心底
……
他恍然回首
去看
他身后的巍峨青山
卻聽不到
他父親的呼喊

《無題·十三》
——萬錦波
在天空與大地之間
一棵樹 它始終沉默著
傾聽著 ——
日月的足音
伴著風(fēng)霜雨雪
一輪輪地,從四季走過
永恒地
回蕩,在它的生命
【備注:田龍系中國工藝美術(shù)協(xié)會會員、深圳市工藝美術(shù)大師,曾為北京奧運會、國家 60 年大型慶典活動等重大活動制作相關(guān)道具及作品。田大師為人豁達豪爽,文辭俱佳?!?/p>

《藝得三友田龍·其一》
淺夜微寒
獨臨湖
又把北國念
雪封山
憶年少處
書卷枯
那端江南雋
雨輕翩
時日如梭去
纖蹬綴馬放南山
地闊也孑行
結(jié)草為蓑
夜做莛

《藝得三友田龍·其二》
延伸的遠(yuǎn)方
不是路
而是
你不愿拘束的自由

《藝得三友田龍·其三》
觸動
是一場欣然
即便
歲月如水
那么
哪里的溫融
讓我忘記
嚴(yán)冬
我只是
在這個地方
把遠(yuǎn)望
凝固
【備注:傅恒山是知名刑辯律師,畢業(yè)于華東師范大學(xué),法學(xué)和哲學(xué)雙學(xué)士,曾經(jīng)在學(xué)校任教。傅律師是80年代的文學(xué)青年,對古詩詞有較深的研究?!?/p>
《七絕·感悟》
——傅恒山
非夢非禪萬事空,
但悲不見故人同。
當(dāng)年繁華隨云去,
唯見明月照孤松。
《蝶戀花?人到中年情懷訴》
——傅恒山
人到中年情懷訴,
相聚同仁,
相聚梧桐樹。
把酒臨風(fēng)朝天笑,
臨風(fēng)吹皺腳下路。
酒醒悠悠情兩處,
一處妻兒,
一處留父母。
嘗盡人生無限苦,
功名事業(yè)空空數(shù)。
《七律?登鳳凰山》
——傅恒山
鳳凰山上逍遙游,
風(fēng)清氣爽水自流。
幽徑彎彎盤山繞,
爐煙裊裊共云稠。
丹心千載照日月,
文侯衣冠成古丘。
欲問英雄何處在,
男兒我輩帶吳鉤。
《虞美人·聚會感懷》
——傅恒山
昨夜歡囂已去了,
相聚何其少。
黃昏獨步小橋東,
那時麗娃河邊有她同。
往事歷歷心頭在,
只是容顏改。
余生還剩幾度秋,
唱罷一個回首淚長流。
【備注:以上部分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如涉及侵權(quán),請告知刪除,多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