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登門檻效應?今天你得寸進尺了嗎?| 心理詞條

本文首發(fā)自壹心理我的個人賬號。
1、定義
不知道大家在生活中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事情:
老人言:飯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事業(yè)要一步一步闖,話要一句一句說。
網絡上流行這樣一句話:當一個女生愿意和你晚上出去,就證明事情成功了一半。
去商場買衣服的時候,導購員告訴你:“喜歡可以試一下,買不買都沒關系”
當你看中了某一樣東西,結賬的時候對方卻告訴你只需要再加xx元就可以獲得更好的東西
……
可能有人會說,這是不是太得寸進尺了?怎么還要求這要求那的!沒錯,就是在“得寸進尺”——登門檻效應。
登門檻效應又稱得寸進尺效應,是指一個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為了避免認知上的不協調,或想給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這種現象,猶如登門坎時要一級臺階一級臺階地登,這樣能更容易更順利地登上高處。
也就是說,當你揣著架子覺得自己很牛X時,別人通常覺得也就那樣;可是當你放下面子和顏悅色的時候,別人反而覺得你這人大有城府。
我們一般認為,在通常情況下,人們都不愿接受較高較難的要求,因為它費時費力又難以成功,相反,人們卻樂于接受較小的、較易完成的要求,在實現了較小的要求后,人們才慢慢地接受較大的要求,這就是“登門坎效應”對人的影響。

2、背景/來源
1966年,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弗里德曼與弗雷瑟做了一個實驗叫做:無壓力的屈從——登門坎技術,首次在現場實驗中提出了這一概念。
心理學家們派人隨機訪問一組家庭主婦,要求她們將一個小招牌掛在她們家的窗戶上,這些家庭主婦愉快地同意了。過了一段時間,再次訪問這組家庭主婦,要求將一個不僅大而且不太美觀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結果有超過半數的家庭主婦同意了。
與此同時,派人又隨機訪問另一組家庭主婦,直接提出將不僅大而且不太美觀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結果只有不足20%的家庭主婦同意。
與此相關的還有一個同類實驗:實驗者讓助手到兩個居民區(qū)勸人在房前豎一塊寫有“小心駕駛”的大標語牌。在第一個居民區(qū)向人們直接提出這個要求,結果遭到很多居民的拒絕,接受的僅為被要求者的17%。
在第二個居民區(qū),先請求各居民在一份贊成安全行駛的請愿書上簽字,這是很容易做到的小小要求,幾乎所有的被要求者都照辦了。幾周后再向他們提出豎牌的要求,結果接受者竟占被要求者的55%。
研究者認為,人們拒絕難以做到的或違反意愿的請求是很自然的;但是他一旦對于某種小請求找不到拒絕的理由,就會增加同意這種要求的傾向;而當他卷入了這項活動的一小部分以后,便會產生自己是關心社會福利者的知覺、自我概念或態(tài)度。
這時如果他拒絕后來的更大要求,就會出現認知上的不協調,于是恢復協調的內部壓力就會支使他繼續(xù)干下去或做出更多的幫助,并使態(tài)度拓改變成為持久的。
前一組的家庭主婦同意率之所以超過半數,是因為在這之前對她們提出了一個較小的要求;而后一組的家庭主婦同意率之所以不足20%,是因為在這之前對她們沒有提出一個較小的要求。
換句話說,前一組的家庭主婦的同意率之所以高于后一組的家庭主婦,是因為人們的潛意識里總是希望自己給人留下首尾一致的印象。

3、個人見解
有一句古詩我們應該都聽過:“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我們經常用這句詩來形容老師的豐功偉績,教師育人就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行為,但是實際上,登門檻效應給我們的影響也像是這句詩一樣;
當我們要求某人做某件較大的事情又擔心他不愿意做時,可以先向他提出做一件類似的、較小的事情,這樣“悄無聲息”的影響對方答應我們真正的要求,無論是在教育上還是工作上甚至是日常生活中,都有應用和借鑒。
這里以學校教育舉例子:
比如老師可能會用到過以下的辦法:
一次考試失利,一直心心念念想要奪得第一的班級第二不僅沒能第一,甚至因此跌出前十,從此自暴自棄成績一降再降,老師問其原因,學生覺得自己大勢已去,但是又不甘心這樣子,還是想不僅回到第二,還要繼續(xù)奪得第一。比較好的老師往往會說:
“別擔心,慢慢來,別著急,找準目前自己是什么一種狀態(tài),問題出在哪里,給下一次考試定一個小目標,比如目前你是班級第十五名,那么下次爭取回到前十,再下次進到前五,然后在下次爭取回到并且穩(wěn)住自己第二的位置,然后繼續(xù)爭第一,你的基礎不差的,慢慢來,別著急。”
很多時候不論是老師還是家長還是我們自己都很容易“畫大餅”,也就是一開口提出一個很大的目標,看起來很宏偉,計劃的很好,可是行動起來會變的很難,不僅不知道該從何下手,甚至可能有一部分人在做了這個決定之后就覺得,好難啊,算了吧。
所以老師不應該一下子就對學生提出過高的要求,而是先提出一個只要比過去有進步就可以的小要求,當學生達到這個要求后再鼓勵學生向更高的要求挑戰(zhàn),學生也往往更容易接受并試圖達到,也不會覺得壓力很大難以行動。
這種一旦實現了一個小目標,或者說邁過了一道"小門檻"的成功感和自信心,會逐漸的推著學生往更高的方向和目標去努力拼搏,最終達到本來的目的,或者是更高的要求。
上面的例子是正向的對登門檻效應的應用,但是同樣,反過來說,知識是不分好壞的,只有拿來用的人做好做壞,也就是說,我們需要避免負向的登門檻效應的應用:被登門檻。
而避免被登門檻首先就要強化我們自身的界限感,也就是不要讓我們心里的“門檻”被別人隨便一踏就上的去,進而不斷的登上我們內心的防線,導致無法挽回的后果。
比如生活中的一些剁手黨:
這個是免費的誒,要了又不會有什么
這個居然只要一塊錢誒!撿個便宜沒啥的啊……
這個東西居然比他本來的價值便宜很多??!
今天又促銷了,去買東西嗎,囤一些東西有備無患誒~
……
這像不像努力剁手卻又總是失敗的你?我們覺得我們的行為是對的,并且很合理,殊不知,這很有可能是商家為了達到營銷目的故意而為之的,并且在不知不覺之中,會發(fā)現其實我們遠遠的花了我們預計的很多錢,還買了一堆不一定有用的東西,最后“人財兩空”,只能吐槽拼爹爹或者淘bao就知道圈錢。
但是實際上,如果自己把握好了這個界限感,在最初就不上當,或者知道見好就收,真的會變成這樣嗎?
我是菲爾,愿世界和我愛著你。
參考文獻:
[1]宋明珠.“登門檻效應”在初中英語學困生教學中的應用[J].海外英語,2020(23):123-124.
[2]張杰.“登門檻”效應[J].初中生必讀,2020(11):9.
[3]A. Bartonicek,M. Colombo. Claw-in-the-door: pigeons, like humans, display the foot-in-the-door effect[J]. Animal Cognition,2020,23(5).
[4]楊雯.“登門檻”效應在高校學生管理中的動力機制研究[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0(11):24-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