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題第七彈|“比較區(qū)別型”:三大題型分類解讀,答題技巧公布

大家好呀!今天我們大題連載系列第七彈——比較區(qū)別型。比較區(qū)別型大題主要般分為兩種,一答出比較事物的相同點;二答出比較事物的不同點。通過對2010-2019年全國卷各題型對比分析,比較區(qū)別題出現(xiàn)的頻率極高。因此,掌握此類題型的解題方法極為重要。
總體題型概覽

01 題型設問
4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
×××××××××××××××。------摘自《××××》
材料二 ???
×××××××××××××××××××××××
×××××××××××××××。------摘自《××××》
設問如下:
(1)根據(jù)材料一、二,指出×××××××特點。
(2)根據(jù)材料一、二,概括×××相同之處,并說明不同之處。
(3)根據(jù)材料一、二,概括×××××發(fā)展變化。
02 特點類 解題技巧
1.特點類試題是指對某歷史事物或人物進行分析、比較,找出其本質屬性或區(qū)別。一般含有以下詞語:概括主要特點(特征)、共同特點、不同特點、共同特征、不同特征等。
2.特點類試題首先弄清比較的主體。
背景(原因、條件、目的)方面概括特點;
過程(時間、階級、措施、內容、變化、性質)方面概括特點;
結果(意義、評價)方面概括特點。?
特點=背景(原因、條件、目的)+過程(時間、階級、措施、內容、變化、性質)+結果(意義、評價)
例題一:
(2018全國2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國是大豆的故鄉(xiāng),甲骨文中就有關于大豆的記載。先秦時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黃河中游地區(qū),“豆飯”是人們的重要食物?!洱R民要術》通過總結勞動人民長期的實踐經驗,認識到大豆對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張大豆與其他作物輪種。唐宋時期的文獻中都有朝廷調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災、備種的記錄,大豆的種植推廣到江南及嶺南……從古至今,各式各樣的豆制品是中國人喜愛的食物,提供了人體所需的優(yōu)質植物蛋白。
???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為飼料或綠肥。19世紀60年代,豆腐在美國開始被視為健康食品。19世紀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發(fā)現(xiàn),在美國干旱地區(qū)推廣種植。至1910年,美國已經擁有280多個大豆品種。1931年,福特公司從大豆中開發(fā)出人造蛋白纖維,大豆成為食品工業(yè)、輕工業(yè)及醫(yī)藥工業(yè)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產國,種植面積超過一億畝。大豆在南北美州都得到廣泛種植,美洲的農田和中國人的餐桌發(fā)生了緊密聯(lián)系?!幾詣⒄竦取丁耙粠б宦贰币曈蛳略耘啻蠖沟钠鹪春蛡鞑ァ返?/p>
(1)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我國歷史上種植利用大豆的特點和作用。
解析:
種植利用大豆的特點:6分(將材料關鍵句轉化為所學知識)
1、“甲骨文中就有關于大豆的記載” →我國人民最早培育、馴化。
2、“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黃河中游地區(qū)··大豆的種植推廣到江南及嶺南··”→種植范圍從中原推廣到南方,政府推動。
3、“《齊民要術》通過總結勞動人民長期的實踐經驗”→農書對勞動人民實踐經驗的總結與推廣。
4、“各式各樣的豆制品是中國人喜愛的食物” → 開發(fā)出各種豆制品。
03 異同類 解題技巧
一.總述
1.異同類試題一般有如下問法:比較……異同、……共通之處、……不同之處。
背景(原因、條件、目的)方面概括異同;
過程(時間、階級、措施、內容、變化、性質)方面概括異同;
結果(意義、評價)方面概括異同。
2.解答時要注意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組織共同點答案時,首先明確比較主體,在答案行文時加上“二者都”,表示共同之處。對于不同點答案在行文時加上“不同”,“前者··后者··”。
異同=背景(原因、條件、目的)+過程(時間、階級、措施、內容、變化、性質)+結果(意義、評價)
二.具體分類
類型一
比較對象A與B在材料中均涉及,分量相當:從材料中提取比較對象各自獨特之處。
類型二
題干要求“與甲相比,說明、指出乙的特點”:甲為參照物,只須從材料提取乙的有效信息。
類型三
材料重點涉及比較對象中的一個:以權重小的比較對象為參照物;從材料中提取權重大的比較對象的有效信息。
類型四
比較對象在材料中均有涉及,但有效信息很少,材料僅僅是個引子:結合基礎知識,可從背景、內容、性質、特點和影響五個方面考慮比較對象的異同。
三.解題方法
1.解讀題干
2.解讀材料
3.歸納總結
4.整理答案
例題二:
(2019年新課標卷Ⅲ·4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從公元前1世紀建立,到公元4世紀末分裂,羅馬帝國地跨歐、亞、非三大洲,設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島之外的地區(qū)。羅馬民族在政治上處于主導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臘人除外)被稱為“蠻族”。什么是羅馬民族呢,那就是羅馬人和意大利人,他們在語言、經濟和文化上關系密切,也是共同打下帝國天下的核心力量。據(jù)一種比較適中的估計,整個帝國人口約5 400萬,意大利約有人口600萬。行省擁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權。不斷成熟的羅馬法通行于帝國全境,但整個帝國的羅馬化程度很淺,羅馬人使用的拉丁語,在帝國東部只在政府機關和城市中通行,廣大農村則仍是各自語言的世界。
——摘編自劉家和、王敦書《世界史》(古代史編上卷)
?????材料二 ?漢武帝強化中央集權,至東漢末,全國百余郡,實施統(tǒng)一制度、法令。通過察舉制度的實施,構建起研習儒經、崇尚教化、執(zhí)行統(tǒng)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隊伍。漢朝盛時“編戶齊民”有5 900多萬人,儒家倡導的忠義孝悌等倫理,成為民眾日常行為的規(guī)范。漢朝境內的百姓,不復以“燕人”“齊人”“秦人”相區(qū)別,而是“某郡某縣”人,他們雖方言有異,卻使用著統(tǒng)一的不因語言差異而改變的文字。經歷兩漢四個多世紀的統(tǒng)治,統(tǒng)一的觀念深入人心,“書同文、車同軌、人同倫”,在先秦以來華夏融合的基礎上,漢朝境內的人們逐漸被稱為“漢人”。
——據(jù)《漢書》《后漢書》等
(1)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羅馬帝國與漢朝在國家治理上的異同。(16分)
解析:
(1)試題類型:比較區(qū)別題,先作答相同之處,然后再作答不同之處;
(2)瀏覽材料:鑒于比較對象都涉及,且文字分量相當,屬于第一種類型。
(3)作答方式:只須答出比較對象各自的獨特之處即可;作答時無須寫出比較角度。
(4)材料與知識點的結合。由于材料出處寫的是“摘編自”和“據(jù)……”,說明命題人對材料從原文引用時,出于高考試題編制的需要,對其做了高度概括,刪去了許多不符合試題命制需要的語句,留下的都是要高度關注的,甚至命題人為了上下文銜接緊密,對刪減后的原文適當做了一些補充,使留下的文字即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文字,上下文行文順暢,邏輯嚴密。所以,我們在閱讀材料時,帶著問題去看材料,務必逐字逐句認真閱讀,每一句話都要結合基礎知識,盡最大努力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據(jù)問題需要,加工整合,必要時還須從所學知識予以補充完善,使文字更加完整。
A. 解讀題干
① 試題類型:比較區(qū)別題;比較對象文字量相當,都是5句話;第一種類型。
② 作答依據(jù):所學基礎知識和兩段材料。
③ 問題主體:關于國家治理,涉及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等。
④ 鏈接基礎:羅馬帝國與羅馬法;漢朝的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
⑤ 答案數(shù)量:16分,8點左右;相同方面3點;不同方面,漢與羅馬各3點。
B. 解讀材料
??材料一:
① 從公元前1世紀建立,到公元4世紀末分裂,羅馬帝國地跨歐、亞、非三大洲,設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島之外的地區(qū)。
即:帝國疆域廣袤;國家統(tǒng)一;實行行省制度。
② 羅馬民族在政治上處于主導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臘人除外)被稱為“蠻族”。什么是羅馬民族呢,那就是羅馬人和意大利人,他們在語言、經濟和文化上關系密切,也是共同打下帝國天下的核心力量。
即:在國家治理中,對境內各民族區(qū)別對待。
③ 據(jù)一種比較適中的估計,整個帝國人口約5 400萬,意大利約有人口600萬。
即:帝國人口眾多。
④ 行省擁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權。
即:行省擁有自治權。
⑤ 不斷成熟的羅馬法通行于帝國全境,但整個帝國的羅馬化程度很淺,羅馬人使用的拉丁語,在帝國東部只在政府機關和城市中通行,廣大農村則仍是各自語言的世界。
即:依據(jù)羅馬法治理國家;沒有統(tǒng)一的語言文字。
C. 歸納總結
提示:整理歸納信息時,務必注意邏輯和角度。
① 國家統(tǒng)一,帝國疆域廣袤。
② 人口眾多,沒有統(tǒng)一的語言文字。
③ 實行行省制度,行省擁有自治權。
④ 依據(jù)羅馬法治理國家。
⑤ 對各民族區(qū)別對待。
D. 整理答案
??材料一 ?羅馬帝國 ????????????
① 國家統(tǒng)一,帝國疆域廣袤;
② 人口眾多,沒有統(tǒng)一的語言文字;
③ 實行行省制度,行省擁有自治權;
④ 依據(jù)羅馬法治理國家。
⑤ 對各民族區(qū)別對待。
材料二 ?漢朝帝國
① 國家統(tǒng)一,制度法令統(tǒng)一。
② 人口眾多,語言文字統(tǒng)一。
③ 實行郡縣制,地方沒有自治權。
④ 注重發(fā)揮儒家思想的教化作用。…
⑤ 對民眾的管理不區(qū)別對待。
同:
① 都建立了疆域廣袤、人口眾多的國家;
② 都制定了統(tǒng)一的制度法令;③都建立了行政管理制度。
異:
羅馬:
① 行省有一定的自治權。
② 語言文字不統(tǒng)一。
③ 注重法律。
④ 對各民族區(qū)別對待。
漢朝:
① 郡縣沒有自治權。
② 有統(tǒng)一的語言文字。
③ 注重儒家思想教化作用。
④ 對各地民眾同等對待。
【參考答案】
同:建立了疆域廣闊、人口眾多的國家;制定了統(tǒng)一的法律;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
異:漢朝郡縣嚴格執(zhí)行統(tǒng)一的制度法令,羅馬帝國行省權力較大;漢朝實現(xiàn)了文字統(tǒng)一,羅馬帝國未能實現(xiàn)語言文字的統(tǒng)一;漢朝強調教育、教化和倫理規(guī)范的作用,羅馬帝國重視法律的作用;漢朝制度上對各地區(qū)民眾同等對待,羅馬帝國境內民族區(qū)別對待較明顯。
例題三:
(2018年新課標卷Ⅲ·45)【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
19世紀后期,近代警察制度從西方傳入中國。清代社會治安由八旗、綠營、衙役以及保甲、團練等承擔。近代湖南治安尤難,地方官向來重視,戊戌變法時期,湖南維新運動頗為活躍。1898年,湖南按察使黃遵憲在巡撫陳寶箴的支持下,參照日本警察制度與租界巡捕制度,在省城長沙創(chuàng)設了湖南保衛(wèi)局。根據(jù)《湖南保衛(wèi)局章程》,保衛(wèi)局由官商合辦,職責是“去民害,衛(wèi)民生,檢非違,索罪犯”。其機構設置實行三級體制,即總局、分局、小分局。戊戌變法失敗后,湖南保衛(wèi)局被清廷裁撤。?????????????????????——摘編自韓延龍等 《中國近代警察史》
?(2)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湖南保衛(wèi)局相對于以前的治安機構有何不同。(7分)
解析:
(1)試題類型:比較區(qū)別題。比較對象——湖南保衛(wèi)局和以前的治安機構。
(2)瀏覽材料:湖南保衛(wèi)局的權重大,以前的治安機構只有一句話;第三種類型。
(3)作答方式:以湖南保衛(wèi)局設立以前的治安機構作為參照物,只須提煉“湖南保衛(wèi)局”的有效信息。
A.解讀材料+歸納總結
① 19世紀后期,近代警察制度從西方傳入中國。
即:受西方影響。?
② 清代社會治安由八旗、綠營、衙役以及保甲、團練等承擔;參照日本警察制度與租界巡捕制度,創(chuàng)設了湖南保衛(wèi)局。
即:參照日本警察制度;機構獨立或專門化。
③ 根據(jù)《湖南保衛(wèi)局章程》,保衛(wèi)局由官商合辦。
即:立章規(guī)范管理;官商合辦。
B.整理答案
① 受西方影響。
② 參照日本警察制度。
③ 機構獨立或專門化。
④ 立章規(guī)范管理。
⑤ 官商合辦。
【參考答案】受西方、日本的影響;官商合辦;專門的警察機構,管理規(guī)范化。
04 變化類 解題技巧
1.變化類試題一般來說,是給出材料一、材料二兩段材料進行對比,或者一段材料,前后對比,一般是考查同一歷史事物或歷史人物在不同階段呈現(xiàn)的不同變化,體現(xiàn)出動態(tài)的過程。
2.材料一般層次性比較分明,方法是:首先弄清變化的主體,閱讀材料,劃分層次,仔細找出“前后不同點”,寫出即可,答案行文時要加“變化”二字,書寫做到層次化、要點化、整潔化。
同一歷史事物在不同階段呈現(xiàn)不同變化
例題四:
(2018全國1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國基層社會治理歷史悠久,改革開放以后,村民自治成為中國億萬農民的偉大創(chuàng)造。
材料一 ?宋代一些地方實行鄉(xiāng)約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揚善懲惡,制定規(guī)約進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間組織和相關的賞罰,明清時期,宣講“圣諭”成為鄉(xiāng)約最重要的內容。當時,由地方官吏廣泛推行鄉(xiāng)約制度,設立鄉(xiāng)約組織,每月召集百姓宣講,教化,康熙九年頒布了鄉(xiāng)約組織必須宣講的《上諭十六條》,內容包含“重農桑以足衣食”“訓子弟以禁非為”等?!獡?jù)楊開道《中國鄉(xiāng)約制度》等
材料二 ?清末,時人認為“地方自治者,為今世界立國之基礎……于救亡之事,至為切要”。1909年,清政府頒布《城鎮(zhèn)鄉(xiāng)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區(qū)劃分城鎮(zhèn)和鄉(xiāng)兩級,設立議事會為議決機關,議員由選民互選充任。——據(jù)張海鵬主編《中國近代通史》
材料三 ?20世紀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發(fā)展,到1997年底,全國共有91萬個村民委員會的村干部直接選舉產生,大部分農村有90%以上的選民參加了選舉,1998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村民委員會是我國農村基層社會的群眾自治組織?!獡?jù)郭德宏等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專題史稿》
(1)根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宋代到明清時期鄉(xiāng)約制度的變化,并說明鄉(xiāng)約制度的積極作用。
解析:
鄉(xiāng)約制度變化:6分(提取關鍵詞) ?
由道德教化----圣諭
由民間宣講----官吏宣講
由民間組織----鄉(xiāng)約組織
由不定時 ?----定時宣講
- END -
大家根據(jù)所提到的方法技巧仔細看例題分析,再配上相應的題目練習,對于此類題型的把控也會更加得好。
那么,今天的內容就到這里啦~~如果大家還有什么疑問,或者想要什么干貨,也歡迎留言區(qū)告訴我們。歡迎你給我們提出建議,幫助我們更好地成長~

想刷【精選好題】選定哥《小題精練》、掌握【基礎知識】選《定哥筆記》、構建【知識體系】選《定哥腦圖》、記憶【歷史時間】選《記憶卡牌》、【輕巧便攜】選《小黃書》、【押題猜題】選《紅寶書》 更多好物還在定哥熊貓屋等著仔仔們(?˙ー˙?)? ? ? ? ?
????關注:微信公眾號:歷史如何考高分,更多干貨等你來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