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未來的回響
“人的存在必須以自身觀念產(chǎn)生的目標為前提”
在腦海形成目標意義之前,我們的所作所為是趨于本能的反應(yīng)。相對于目標,其特征在于突發(fā),必須,隨意和時效性。但長期未能形成有效目標,會導(dǎo)致人的主意識過分接受反應(yīng)的問題,會誤認為人的本能就是“目標”從而形成享樂主義。
但目標為什么會形成?大多數(shù)目標是投己所好,一部分是性情使然,一部分是趨勢所向。我們年輕人的迷茫很大程度上是自己空有一天的精力,分配的選項卻寥寥無幾。游戲的競技性正是能夠消耗大量的精力,所以大學(xué)所謂的散漫,只是因為精力消耗方式不同,別人所產(chǎn)生的印象罷了。
沒有目標的人,就像定時的鬧鐘。時間一到,就該做什么事了,規(guī)律卻空洞。
目標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廟里的洪鐘,當它響起靡靡之音時,幽靜而悠遠。
你會不由自主的跨過山河大海去追尋它。
即使自己會迷失于路途,但它再度出現(xiàn),雙腳會再次找到方向。
一生,因迷茫而漫長,因目標而短暫。
舒適愜意屬于結(jié)尾,而我們在人生的開頭。為了內(nèi)心的安寧,我們尋找著那口洪鐘。對未來的回響充滿期待。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