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會導賞(個人感受)——阿圖羅·米凱蘭杰利的盧加諾音樂會

一、貝多芬降A大調第十二號鋼琴奏鳴曲 作品26 ?“葬禮”
??Beethoven- Sonata No.12 in A-flat Major, ?Op.26 'Funeral March'
第一樂章 行板的變奏曲
1.Andante con variazoni
第二樂章 諧謔曲(很快的快板)
2.Scherzo(Allegro molto)
第三樂章 英雄死后的葬禮游行
3.Marcia funebre sulla morte d'ue Eroe
第四樂章 快板
4.Allegro
(之前就聽說過這套奏鳴曲,不過之前只聽過片段,這回是第一次完整聽完,據說肖邦很喜歡這個作品,不知道是不是真的??疵讋P蘭杰利全程都是閉眼享受式演奏,嗯…大概20世紀的大神都是這樣吧…)
(個人感受:
??第一樂章:剛開始聽的時候不知道是變奏曲,直到屏幕上出來了var.2。聽上去是質樸和諧的音色,沒有激烈的主題對比,其旋律走向好似有海頓的氣質。var.2,速度加快,由大量的小跳音組成的和聲和主題,使原本質樸的旋律多了幾分活潑,生動。var.3,旋律轉向了小調色彩,尤其是低聲部,開始變得沉重起來,有了些戲劇化對比。var.4,小跳與和弦的交織,戲劇感減弱了些,多了幾分神秘色彩,同時也不失生動活潑。var.5,大規(guī)模三連音主導的和聲織體,像是速度有些快的舞曲,類似于塔蘭泰拉風格…然后一樂章就結束了!感覺一二樂章過渡好自然。
??第二樂章:很明顯的諧謔曲風格,聽上去猶如汽車在顛簸的盤山公路上行駛,盡管路途艱險,但是心卻在天堂。相比第一樂章,第二樂章要更華麗些,而且第二樂章更像是第一樂章第二主題變奏的延伸拓展。
??第三樂章:最有名的一個樂章。開頭是比較沉重的旋律,其有規(guī)律的和弦走向像是送葬時人們的腳步聲,沉重的哀樂聲以及隱隱約約的喪鐘聲,中段的風格走向了偏諧謔曲戲劇性旋律多了不少,后來又回歸了沉痛的主題旋律,不過也吸納了不少中段的旋律走向??傮w聽上去像是第一樂章的第四第五主題變奏的升華。
??第四樂章:震音主構的和聲,旋律既生動又戲謔,后又有小調性主題,像是對前三個樂章的回溯與糅合升華。聽的時候恍惚間覺得米凱蘭杰利的長相神似畫像里的李斯特。)
?
二、貝多芬降B大調第十一號鋼琴奏鳴曲 作品22
??Beethoven- Sonata No.11 in B-flat Major, Op.22
第一樂章 活潑的快板
1.Allegro con brio
第二樂章 富有表現(xiàn)力的快板
2.Allegro con molto espressione
第三樂章 小步舞曲
3.Menuetto
第四樂章 回旋曲(快板)
4.Rondo(Allegretto)
(貝多芬早期的最后一部奏鳴曲,也是早期作品里規(guī)模最大的一部。)
(個人感受:
??第一樂章:開頭聽著有點像第三奏鳴曲第一樂章[no.3,op.2-3],而且比其更生動些,有很典型的主題對比,隨后旋律變的得嚴謹而不刻板而些許華麗之后反復了一遍[譜例要求,感覺好多奏鳴曲第一樂章都這么寫的],第二遍比第一遍更穩(wěn)重了些主題對比更強烈了,甚至聽出了熱情奏鳴曲第三樂章[no.23,op.57]的感覺。隨后展開部的旋律猶如疾風競走般,聽上去讓人心潮澎湃。最后再現(xiàn)時除了有展開部的華麗與嚴謹,還多幾分夢幻性,聽上去好有層次感,最后全曲在由層次感的輝煌中結束。
??第二、三樂章:二三樂章沒聽出來間隔,過渡的太自然了。開頭旋律聽上去富有想象力且不失質樸感,與莫扎特奏鳴曲K.457第二樂章有些相似,有種漫步在滿是繪畫作品的藝術宮殿里,隨后中段的低聲部和聲像是有人在呢喃低語,又像是信徒在彌撒時的祈禱,最后回歸主題時的旋律好像美夢成真的感覺,本以為旋律會這么延續(xù)下去,結果旋律又激烈不安了起來,略有些暗流涌動,不過最后還是回歸趨于安靜和幻想性的結尾去了。
??第四樂章:開頭聽上去是熾熱,活躍的情緒表達,神似李斯特。盡管后來又變成了小調旋律不過聽上去并不沉重,反而富有激情且勵志,隨后回歸大調,旋律越發(fā)帶有裝飾性,并且在前面樂章出現(xiàn)的幻想、熱情、華麗等音色表達在此刻結合在了一起。聽上去好像朝氣蓬勃的青年為自己的心中理想奮斗一樣,沒有深刻難解的內涵,只有不懈的奮斗和對未來的美好憧憬。)
(感覺米凱蘭杰利的演奏是教科書范本,好規(guī)范的觸鍵法,還有忠于原譜,發(fā)掘音樂作品深刻內涵,繼承前人偉大意志的演奏風格。)
?
三、舒伯特a小調第四號鋼琴奏鳴曲 作品537/164
??Schubert-Sonata No.4 in A Minor,D.537/Op.164
1.Allegro Ma Non Troppo
2.Allegretto Quasi Andantino
3.Allegro Vivace
(個人感受:像是三個不同的故事合在了一起,但是聽上去格外的有共性。
?第一樂章:聽上去像是一部歌劇,略激昂且輝煌的開頭像是交響樂團演奏的序曲一樣,之后富有歌唱性的旋律像是花腔和高弱音一樣輕巧且富有彈性,之后旋律平穩(wěn),像是抒情男高和女高對唱的宣敘調,在一段長時間的平靜后旋律走向急轉直下,由兩位戲高出場唱出悲劇性的結尾。
?第二樂章:開頭好可愛的音色,有趣、活躍且滑稽且富有幻想,還有點隱隱不安,像是一個逃避現(xiàn)實的幻夢[不知道為什么還在這其中恍惚地聽到了其他初鋼琴之外的音色,像是小提琴又像是抒情女高],隨后旋律轉入小調,盡管是小調卻也沒覺得有多嚴肅,從聽感上反而覺得更有趣了,像是夢境消散的預示。這一旋律一直持續(xù)下去,越來越弱,直到曲終,幻夢消散。
?第三樂章:開頭部分像是羅西尼的舞曲,主題好像肖邦第二諧謔曲[op.31]中的一段??傮w情緒特別浪漫主義,節(jié)奏上依然是古典主義的規(guī)矩,具有矛盾的特點。感覺像一個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先進知識分子在與世俗的成規(guī)陳說做著艱苦卓絕的斗爭,過程艱難險阻,幾經失敗,但斗爭者拒不投降,頑強抵抗,還是獲得了最終的勝利。)
?
四、勃拉姆斯 四首敘事曲 作品10
??Brahms 4 Ballades, Op.10
(這四首就稍微熟悉些了,起碼還聽過。其實我不是很喜歡勃拉姆斯的作品,總體聽上去特別嚴肅,壓抑。)
第一首 d小調 “愛德華”
????No.1 in D Minor “Edward”
(個人感受:這一首聽的比較多,而且還偷練過,因為不長…還看過了資料,一個悲劇故事。之前聽過齊默爾曼的版本,第一次聽這一版。齊默爾曼是把自己當成親歷者去詮釋,彈得是慢滿滿的悲壯感,而米凱蘭杰利是用第三人稱上帝視角去演奏的,充滿了理性與克制。)
第二首 D大調
No.2 in D Major
(個人感受:像是危機與平靜的共存,整部作品都是圍繞這兩種情緒展開,起初平靜,后來災難降臨,最后扛過災難,回歸往常。)
(中間間隔時擦了下汗……才發(fā)現(xiàn)他整個臉都是濕的,不過也是,彈了三部奏鳴曲也是夠累的的。)
第三首 b小調
No.3 in B Minor
(個人感受:有種匈牙利恰爾達什舞曲的感覺,充斥著痛苦和壓抑的情緒,要好似“似訴平生不得志”,為自己的坎坷命運感到憤懣。嗯,我覺得這曲子很適合給中年時期的杜甫聽,很符合他的心境。)
第四首 B大調
????No.4 in B Major
?????(個人感受:像是對第二首,第三首敘事曲的優(yōu)化與升華,并且丟掉了其中的負面情緒,有種釋懷的快感,也有種靜待生命終結的之感…好有內涵?。?,好像貝多芬的后期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