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即命運:孫堅孫策的魯莽輕率導致英年早逝,功業(yè)成夢
我們常說性格即命運,確實如此,我們許多人的命運都是由性格塑造的,甚至是由性格決定的。
夜讀《三國》,看到孫堅、孫策父子二人英年早逝,霸業(yè)難成,嗟嘆之余,不由得更加堅信“性格即命運”這句話。
孫堅、孫策父子二人,英勇善戰(zhàn),在戰(zhàn)場上擊敗了一個又一個對手,但卻死于匹夫宵小之手,父子倆命運是如此的相似,簡直是孫家的宿命!
孫堅
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區(qū))人,據(jù)傳為春秋時期軍事家孫武的后裔。史書說他“容貌不凡,性闊達,好奇節(jié)”。
大概那時候的江南人還遺留著春秋吳越時期的剛烈好斗,所以孫堅的戰(zhàn)斗力簡直爆表。
17歲時,孫堅隨父一起乘船去錢塘(今浙江杭州),途中遇到海盜。
孫堅提刀大步奔向海盜,一面奔跑,一面用手向東向西指揮著,好像再讓他人對海盜進行包抄圍捕。海盜們錯認為官兵來緝捕他們,驚慌失措,扔掉財貨,四散奔逃。孫堅不肯罷休,追殺一個海盜而回。
可見,孫堅少年時有勇有謀。黃巾起義之后,孫堅招募一千多人,跟隨大將朱儁作戰(zhàn)。

孫堅作戰(zhàn)勇猛,常置生死于度外。一方面他屢立戰(zhàn)功,另一方面也讓他自持勇武產(chǎn)生了輕敵思想,為其日后被殺埋下了伏筆。
一次,他乘勝單騎追敵,但受傷墮馬,臥于草中無法動彈。虧得他所乘戰(zhàn)馬跑回軍營,咆哮嘶鳴。將士們隨馬才在草中發(fā)現(xiàn)了孫堅。孫堅回營養(yǎng)了十幾天,傷勢略好,便又奔赴疆場。
《吳書》:堅乘勝深入,于西華失利。堅被創(chuàng)墮馬,臥草中。軍眾分散,不知堅所在。堅所騎驄馬馳還營,踣地呼鳴,將士隨馬于草中得堅。堅還營十數(shù)日,創(chuàng)少愈,乃復出戰(zhàn)。
這次十分兇險,如果不是戰(zhàn)馬跑回營地找人救他,即使孫堅不被敵軍搜捕殺害,也會因傷勢過重而死。
汝潁的黃巾軍固守宛城。孫堅領(lǐng)兵進攻,親冒矢石,率先登上城墻,部眾受此鼓勵,紛紛緊隨其后。很快孫軍便攻下了宛城。
《三國志》:汝、潁賊困迫,走保宛城。堅身當一面,登城先入,眾乃蟻附,遂大破之。儁具以狀聞上,拜堅別部司馬。
在冷兵器時代,攻城是非常危險的。因為守軍居高臨下,可以射箭、潑油、滾木礌石,通常攻城的一方死傷慘重才能攻克。
孫堅雖然身為大將,卻身先士卒去攻城,真是以命去博取富貴功名。

討伐董卓時,孫堅更是屢立戰(zhàn)功,甚至打敗了呂布。
《后漢書·董卓列傳》“布與軫不相能,軍中自驚恐,士卒散亂。堅追擊之,軫、布敗走?!?/p>
《后漢書·董卓列傳》“卓自出與堅戰(zhàn)于諸陵墓間,卓敗走,卻屯黽池,聚兵于陜。堅進洛陽宣陽城門,更擊呂布,布復破走?!?/p>
兩敗呂布的孫堅引起董卓重視,董卓對長史劉艾說:“關(guān)東諸將屢戰(zhàn)屢敗,不足為慮,只有孫堅大家要警惕?!?/p>
《后漢紀》卷26:卓謂長史劉艾曰:“關(guān)東諸將數(shù)敗矣,無能為也。唯孫堅小敢,諸將軍慎之。堅昔西征,其計策略與人同,無故從諸袁兒,終亦死爾。”
艾曰:“堅用兵不如李傕、郭汜,堅前與羌戰(zhàn)于美陽,殆死,無能為。”
卓曰:“堅時將烏合兵,且戰(zhàn)有利鈍。卿今論關(guān)東大勢爾,亦終無所至。但殺二袁兒,則天下自服矣?!?/p>
劉艾說,等待當年與羌人大戰(zhàn),差點戰(zhàn)死。估計也是和以上的原因一樣,自持勇武,輕敵冒進的原因。

不過,孫堅的好運終于有一天用完了,他為自己的輕敵魯莽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公元192年(初平三年),袁術(shù)派孫堅征攻打劉表,劉表派黃祖迎戰(zhàn)。孫堅擊敗黃祖,乘勝追擊。
就在勝利在望之時,孫堅居然單槍匹馬去峴山偵查敵情,結(jié)果被黃祖的士兵射殺。
《三國志》:初平三年,術(shù)使堅征荊州,擊劉表。表遣黃祖逆於樊、鄧之間。堅擊破之,追渡漢水,遂圍襄陽,單馬行峴山,為祖軍士所射殺。
一個大將,居然親自去偵察敵情,偵察敵情的時候居然一個人去,連侍衛(wèi)都不帶,真是藝高人膽大,膽大可能死啊。
孫權(quán)稱帝以后,追謚父親孫堅為武烈皇帝。孫堅墓地位于蘇州南門外青旸地,墓曰“高陵”,宋代時曾為人盜發(fā)。
詩人楊舜韶作詩云:“闔廬城邊荒古丘,昔誰葬者孫豫州。久無行客為下馬,時有牧童來放牛。”

如果孫堅沒有早死,憑借他的勇武,恐怕早就在江東建立一番基業(yè)了,甚至可以在袁術(shù)稱帝的時候和群雄討伐,再占據(jù)淮南,成為一方霸主。
只可惜,自負輕敵、膽大妄為害死了他。
他的兒子孫策也延續(xù)了他的悲劇。
有時候我們不得不說遺傳的力量。
孫策繼承了孫堅的勇猛好戰(zhàn)的有點,同時也繼承了他的性格缺陷:藝高膽大,自負輕敵。

孫堅死后,孫策前去見袁術(shù),想要統(tǒng)領(lǐng)孫堅的舊部數(shù)千人,遭到了袁術(shù)的拒絕。孫策無奈,只好自行募兵數(shù)百人。后來孫策終于向袁術(shù)要回一千多兵馬和孫堅舊將,挺進江東,增兵五千人,所向無敵。
孫堅相繼擊敗王朗、嚴白虎、許貢等人,占據(jù)了江東的丹楊、會稽和吳三郡。
《三國志˙吳書˙孫策傳第三》:“策……渡江轉(zhuǎn)斗,所向皆破,莫敢當其鋒,而軍令整肅,百姓懷之?!?/p>
在平定江東時,孫策多次遇險,差點沒命。
《江表傳》:“策既平定江東,逐袁胤。袁術(shù)深怨策,乃陰遣間使赍印綬與丹楊宗帥陵陽祖郎等,使激動山越,大合眾,圖共攻策?!?/p>
《三國志·吳書·程黃韓蔣周陳董甘凌徐潘丁傳》:策嘗攻祖郎,大為所圍,普與一騎共蔽捍策,驅(qū)馬疾呼,以矛突賊,賊披,策因隨出。
在短短三四年間孫策轉(zhuǎn)戰(zhàn)千里,除了江東三郡之外,又大敗黃祖,奪取了劉表的豫章、廬江二郡。連曹操都感嘆道:“猘兒難與爭鋒也”。為了拉攏孫策,曹操把侄女嫁給孫策的四弟孫匡。

孫策的野心不是占據(jù)江東,更是爭霸天下。
建安五年(200年),當時曹操與袁紹在官渡對峙,孫策寫信向曹操求官職大司馬遭到拒絕,孫策懷恨在心,想暗中計劃襲取許都,迎奉漢獻帝。
為此他秘密部署,準備跨江北上。
可惜的是,就在此時,孫策跟他父親孫堅犯了同樣的錯誤:安全意識差,自負輕敵,疏于防范。
他率領(lǐng)衛(wèi)士出去打獵,因他騎乘的是上等寶馬,速度很快,所以衛(wèi)士跟不上他。結(jié)果單槍匹馬的孫策被原吳郡許貢的三個門客所殺。
《江表傳》曰:策性好獵,將步騎數(shù)出。策驅(qū)馳逐鹿,所乘馬精駿,從騎絕不能及。
《三國志·吳書·孫策傳》建安五年,曹公與袁紹相拒于官渡,策陰欲襲許,迎漢帝,密治兵,部署諸將。未發(fā),會為故吳郡太守許貢客所殺。先是,策殺貢,貢小子與客亡匿江邊。策單騎出,卒與客遇,客擊傷策。創(chuàng)甚……至夜卒,時年二十六。


孫策之死,跟他父親一樣,都是輕敵。
江東剛剛平定,潛伏在民間的仇敵很多,應該多加戒備才是,而孫策卻疏于防范,結(jié)果被殺。
與孫堅不同的是,孫策外出帶著衛(wèi)士,這點比孫堅要強很多。只是沒想到他的馬快,甩開了衛(wèi)士,結(jié)果出事了。
我們設想,如果曹操和袁紹在官渡對峙之時,孫策率軍渡過長江,偷襲許都,曹操腹背受敵,一定大敗,那么三國的歷史很有可能就此改變。
只可惜……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前人事跡后人評,閑敲鍵盤說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