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祥:二程“熟仁”之辨
摘 要:“熟仁”,是儒家文化中一個極富意蘊的概念。二程的“熟仁”之辨別具一格。二程論“熟仁”,依孔、孟熟仁之意而來,并以特殊的創(chuàng)意,化“熟仁”為方法論,努力挖掘孔、孟“熟仁”之底蘊,并以“心熟”、“敬以直內”、“學要信與熟”、“若要熟,也須從這里過”等幾個方面,深入展開了自孔、孟以來的“熟仁”觀念,并賦予了“熟仁”在做人之道、做官之道上的特殊內容,也特殊地成為了儒家“熟仁”觀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關鍵詞:二程;熟仁;熟辨
來源:《中州學刊》2013年第1期

“熟”,乃為中國文化中一個極富意蘊的概念。儒家將之應用于“仁”,稱為“熟仁”,使之具有做人之道、做官之道的豐富內涵。由孔子開啟的“仁”,經過諸儒們的“熟仁”分析,獲得了極為豐富的普世化的價值取向。二程對此具有很重要的理論貢獻。
北宋二程,程顥和程頤,兄弟兩人,大程謂明道,小程謂伊川,屬儒家理學派人物。二程理學思想的精湛和淅瀝,體現(xiàn)了其哲學思想的嫻熟之處?;蛟S正因為此,在二程的理學體系中,對“熟仁”的檢討就十分認真,也很有特色。二程的展開,一者承繼孔孟,二者有所創(chuàng)意,并經過朱熹的吸收和改進,成為了儒家“熟仁”觀念發(fā)展史中的一朵“奇葩”。
一、依孔、孟而來的“熟仁”辨識
二程的“熟仁”之辨,集中在孔、孟的方向上,以“貴熟”為基本,蘊涵了對于“熟”的深刻領悟。諸如此類:
“久則自然接熟?!雹?/p>
存養(yǎng)熟后,泰然行將去。②
貴熟。③
亦須待佗心熟,便自然別。④
須是熟方能如此。⑤
學要信與熟。⑥
涵養(yǎng)純熟。⑦
養(yǎng)之即熟。⑧
習見之熟。⑨
作用極熟,又能謹細行。⑩
這些有關“熟”的說法,是“熟仁”的延伸和擴充;對于“熟仁”之辨,凝聚著二程在孔、孟方向上的切膚體悟和貼切把握。所謂做人、做官、做事在“熟仁”之道上的應用、考驗和鍛煉,二程對之進行了精細論證,獲得了在儒家“熟仁”觀念中的特殊地位。
1.沿孔、孟方向,挖掘孟子之底蘊?!笆烊省倍挚剂x,見于《孟子·告子上》的精辟陳述:“五谷者,種之美者也。茍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古代中原地區(qū)稱黍、稷、麥、菽(豆)、麻為“五谷”,“荑稗”即稊稗,長在農田里的雜草,結出的米粒很小,可食。此段意思是說:五谷是莊稼中的好品種,如果不熟,雖美,還不如“荑稗”。所以,仁,關鍵是使它成熟。
《孟子》一書,“熟仁”的提法僅出現(xiàn)這一次。但“熟仁”的意蘊若隱若現(xiàn)于《孟子》的字里行間。
二程的闡發(fā),就是取于孟子的“仁,亦在乎熟之而已”命題。二程引孟子“茍為不熟,不如荑稗”來擴展“熟仁”觀念:“‘樂則生,生則烏可已也。須是熟方能如此?!垶椴皇欤蝗缍敯?。‘是集義所生,非義襲而取之也。須集義,這上頭莫非義也。”孟子說“仁亦在乎熟”,二程擴充其實,從生存意義中探索“熟仁”之底據(jù),“熟仁”是關乎“生”的問題。“樂則生”,應是“集義所生”,也就是“熟仁”的方向。一切須從“集義所生”上言“熟仁”,方能挑得明白徹底。這仍然是在生存論語境里去發(fā)掘孔、孟的“熟仁”深意。
品味一下二程引孟子的“樂則生,生則烏可已也”一句,也看得如是。此句出自《孟子·離婁上》:“孟子曰:‘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禮之實,節(jié)文斯二者是也。樂之實,樂斯二者,樂則生矣。生則惡可已也?!卑矘返纳睿谟趽碛泻蛯嵺`仁義,所謂“智”,無非是知道仁義;所謂“禮”,也無非是調節(jié)和滋潤仁義,這就是“樂”的內容和“樂則生”的實質。要達到這樣的“樂則生”,二程給予“須是熟方能如此”的界定。
孟子的仁與義,是內在連接的一體。在孟子看來,仁是出自于內的惻隱之心,義是出自于內的羞惡之心,都是源于人心內在的生發(fā)。二程界定“集義”為走向“熟方能如此”的生存之道,真可謂是把握了孟子“熟仁”觀念的核心所在。既然仁是出于內心,二程就把“熟仁”切入于“心熟”之中,的確是有其根據(jù)了。
2.“心熟”的創(chuàng)意。二程切入“心熟”,得益于孔子的“熟仁”體悟??鬃尤溆嘘P“熟仁”義的陳述,為之后儒家檢討“熟仁”的來龍去脈奠定了基礎。
第一句出自《論語·里仁》:“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p>
君子要名實相副,必須堅持“必于是仁”,這是成君之道。具體來說,就是要堅持和做到“無終食之間違仁”,這就是“仁之熟”??鬃悠谕盁o終食之間違仁”,在于“茍志于仁矣”,“茍志于仁”,是“熟仁”的意志工夫。所謂“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就是堅持“仁”,堅持是達到“熟仁”的考驗和鍛煉。
第二句出自《論語·子張》:“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這段話是子夏說的,但也體現(xiàn)其老師孔子的“熟仁”思想??梢哉f,這段話是對孔子“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的繼續(xù)挖掘。按子夏所言,徹始徹終的“仁在其中”,是博學、篤志、切問、近思的“習熟”鍛煉。也就是說,博學、篤志、切問、近思,乃為“熟仁”的工夫。深入于這學、志、問、思之中的,應“見得個仁底道理”,使心中“所存自熟”,所熟在見于仁、習于仁,徹頭徹尾,自始至終。
第三句出自《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親歷“熟仁”有道,他從十五歲開始有志于學、問、思,至七十歲,才有“不逾矩”之熟來。借朱熹的解釋看得此理:“三十而立之時,便是個鋪模定了,不惑時便是見得理明也。知天命時,又知得理之所自出。耳順時,見得理熟。從心所欲不逾矩時,又是爛熟也?!?/p>
二程也在這個“來龍去脈”的意義上對此三段話作了一番“心熟”辨識。伊川指出:“仁義忠信不離乎心,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孟子曰:‘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圣,圣而不可知之謂神?!^化之者,入于神而自然,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之謂也??鬃釉唬骸呤鴱男乃挥饩厥且?/strong>?!倍淘诳住⒚系淖掷镄虚g,索隱到了由孔、孟以來的習仁之熟的境界和方法、途徑。二程總結了孔子十五志于學到七十不逾矩的心路歷程,并以“明善”、“至誠”、“思知”勾勒出孔子“熟仁”的環(huán)節(jié)。二程指出:“‘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明善之徹矣。圣人不言誠之一節(jié)者,言不惑則自誠矣?!迨烀?,思而知之也。‘六十而耳順,耳者在人之最末者也。至耳而順,則是不思而得也。然猶滯于跡焉,至于‘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則圣人之道終矣。此教之序也?!薄按私讨颉?,是教人學得孔子一步一步走向“熟仁”的成熟環(huán)節(jié)。首先,二程追尋到儒家“熟仁”觀念中的基本問題:如何存養(yǎng)得熟?
二、化“熟仁”為方法論
如何存養(yǎng)得熟?對此,宋明理學最重要的成就,是化“熟仁”為方法論,即在成人成事成萬物之中,離不開“熟”。對此,二程的“成就”有幾何?
1.“敬以直內”。有人問:“每常遇事,即能知操存之意,無事時,如何存養(yǎng)得熟?”二程回答:“古之人,耳之于樂,目之于禮,左右起居,盤盂幾杖,有銘有戒,動息皆有所養(yǎng)。今皆廢此,獨有理義之養(yǎng)心耳。但存此涵養(yǎng)意,久則自熟矣。敬以直內是涵養(yǎng)意。言不莊不敬,則鄙詐之心生矣;貌不莊不敬,則怠慢之心生矣。”
二程回答,心熟于仁,是經過涵養(yǎng)得來的,經久就會產生“自熟”。以理義養(yǎng)心,是涵養(yǎng)的內容;敬以直內,是涵養(yǎng)的工夫。在二程的“自熟”心境里,理義成為仁的具體化,因而“熟仁”化作以理義養(yǎng)心;但更重要的是,二程以“敬以直內”作為涵養(yǎng)的自熟工夫,確為孔孟以來儒家熟仁觀念里的標志性見識。
“敬以直內”出自于《周易·坤卦》:“直其正也,方其義也。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習無不利,則不疑其所行也?!倍虒Α爸狈酱蟆弊髁颂囟ǖ慕忉專J為“熟仁”為德性之用,是“大而化之”的入神而漸漸自然,這就是“直方大”,存養(yǎng)在“不習無不利”的習熟之中。二程對“敬以直內”做過多種說明,大都圍繞“習仁而熟”發(fā)揮。明道言:“仁者,人此者也?!匆灾眱?,義以方外,仁也。若以敬直內,則便不直矣。行仁義豈有直乎?‘必有事焉而勿正則直也。夫能‘敬以直內,義以方外,則與物同矣。故曰:‘敬義立而德不孤?!泵鞯勒J為,只能講“敬以直內”,不能講“以敬直內”,因為后者是離開了仁的內在自覺,偏離了“敬義”的正道方向,只在表面上做文章,結果是無有德無有義所立所生。這是不與物合的偏離。這使我們聯(lián)想到孟子“由仁義行而非行仁義”的敬義執(zhí)著(“直”)中的仁自覺。二程說得如是:“敬以直內,義以方外,仁也。不可曰以敬直內,以義方外。謂之敬義者,猶曰行仁義云耳,何直之有?”對“敬”的如此理解,二程回答“或問敬”說得準確:“主一之謂敬。”“一”即謂“仁”,“仁則一,不仁則二?!庇腥藛枺骸昂我阅芤娨欢髦??”二程以心之熟來辨:“齊莊整敕,其心存焉;涵養(yǎng)純熟,其理著矣?!?/p>
二程堅信“涵養(yǎng)純熟”,并以“敬”來規(guī)范“涵養(yǎng)”內容。“敬只是涵養(yǎng)一事。”這是對“敬以直內”的意義深化。二程說明:“敬,所以涵養(yǎng)也。集義,所謂必有事也。不知集義,是為無事也?!庇郑埃x者)中理見乎事,敬在心。義以方外,然后中理矣?!焙B(yǎng)需要敬,而持續(xù)的“敬”,終究會帶來涵養(yǎng)純熟。有人問:“義與敬,何以異?”二程回答:“敬,所以持守也。有是有非,順理而行者,義也?!币簿褪钦f,要敬義而行,內外一致,“敬以直內,義以方外,合內外之道也?!边@是“涵養(yǎng)純熟”的途徑。涵養(yǎng)之于熟,二程看出的“著力”之處,卻指意在學上。二程一語道諦:“義有至精,理有至奧,能自得之,可謂善學矣?!?/p>
2.“學要信與熟”。二程論學,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連接著對“熟”的思考,如明道指出:“學要信與熟”。具而論之,有三點很值得說明。
其一,學與涵養(yǎng)。涵養(yǎng)純熟,要在學。學什么?第一,“學在誠知誠養(yǎng)”。學以知誠,誠為熟仁;知誠涵養(yǎng),即謂“養(yǎng)之(誠)既熟”。第二,“學至涵養(yǎng)”而“清明高遠”。什么“清明高遠”?是心?!昂B(yǎng)著樂處,養(yǎng)心便到清明高遠?!倍迕鞲哌h,恰在心之熟來。第三,“涵養(yǎng)著樂處”,也在“學至涵養(yǎng)其所得”,“得”什么?“得”精義入神之熟。這也就屬于“清明高遠”之境地?!皩W至涵養(yǎng)其所得而至于樂,則清明高遠矣?!倍陶f得明確:“學之而不養(yǎng),養(yǎng)之而不存,是空言也。”“圣人之道,更無精粗,從灑掃應對至精義入神,通貫只一理。雖灑掃應對,只看所以然者如何。切要之道,無如‘敬以直內?!睙o論大事小事粗事細事,蓋之于精義入神之熟來對待,則可學有自得而至于熟。這是儒家見習而熟的學習觀在二程“熟仁”中的提煉。
其二,學與自得而通。二程感慨:“學莫貴乎自得?!薄白缘谩笔裁??自得義理而涵養(yǎng)以至于通。有人問:“學,何如而謂之有得?”二程回答:“其必默識心通乎!篤誠明理而涵養(yǎng)之者。”“熟仁”也在于通。二程看出此中奧妙:“學貴于通。”“通”什么?通于義理、精于道,也就是“熟仁”之習。有人問:“何以會而通之?”二程回答:“求一物而通萬殊”,“夫亦積習既久,則脫然自有該貫。所以然者,萬物一理故也。”“熟仁”無非就是精通義理,即謂“進學莫先乎致知,養(yǎng)心莫大乎理義?!倍@一切皆與自得有關:“義之精者,須是自求得之,如此則善求義也。”自得即為見習之熟,久之可謂涵養(yǎng)深遠。二程說得是理:“習見之熟也,習聞之久也,涵泳其教化深且遠也。”
其三,學與主“一”而熟。“一”何謂?是仁?!叭蕜t一,不仁則二?!薄耙徊痪矗瑒t私欲萬端生焉。害仁,此為大?!倍桃辉偕昝鳎骸耙坏铝⒍偕茝闹?,“自性言之為誠,自理言之為道,其實一也”。也謂君子之學所在:“君子之學貴一,一則明,明則有功。”是心之明、心之敬:“主心者,主敬也;主敬者,主一也。不一,則二三矣?!薄安灰弧眲t是“熟仁”的工夫。二程看出“主一”中有個“不一則二三”之辨?!耙欢?、二而一”,總是歸于仁;“一二而合為三,三見則一二亡矣。離三而為一二,一二見而三亡矣。方為一二而求三,既已成三,又求一二,是不知理?!倍虉孕拧叭f物一理”又“萬物一體”,“本末,一道”又“己與理一”;“一”即謂仁,也即謂“道”和“理”;二程比喻貼切:“求之有三,知之則一。行之有三,成功則一?!薄爸杏固炖硪?。不極天理之高明,不足以道乎中庸。中庸乃高明之極耳,非二致也?!敝杏鼓恕耙弧保翘炖硪?!“非二致也”,正是“熟仁”的一種“敬”:“主一之謂敬”。但如何敬一?二程道明一個“熟”:“何以能見一而主之?子(指二程)曰:‘齊莊整敕。其心存焉;涵養(yǎng)純熟,其理著矣?!?/p>
3.“若要熟,也須從這里過”。“敬以直內,義以方外”也好,“涵養(yǎng)純熟,義精仁熟”也好,二程著力處恰是達到熟仁的德性考驗?!哆z書》中,二程引證孟子:“自‘舜發(fā)于畎畝之中,至‘孫叔敖舉于海,若要熟,也須從這里過?!?/p>
此段話出自《孟子·告子下》:“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泵献犹裘鞯恼恰笆烊省钡牡滦藻憻挕H粢?,須從這種鍛煉過來。
德性鍛煉來自于善養(yǎng)浩然之氣。二程如是說道:“浩然之氣,天地之正氣,大則無所不在,剛則無所屈,以直道順理而養(yǎng),則充塞于天地之間?!淞x與道,氣皆主于義而無不在道,一置私意則餒矣?!羌x所生,事事有理而在義也,非自外襲而取之也?!敝别B(yǎng)這“浩然之氣”,就有“配義與道”,完全靠人的自我努力所致。這就是一種習熟的努力。二程發(fā)揮孟子的“志一則動氣,氣一則動志”,指出:“一動氣則動志,一動志則動氣,為養(yǎng)氣者而言也。若成德者,志已堅定,則氣不能動志?!薄皻獠荒軇又尽保殉墒煲?。對此二程夸獎子夏是“篤志力行者也”;說曾子是“明理守約者也”。這也是力行于“博學、篤實、切問、近思”之“熟仁”工夫的結果。這也是從“恒”的意義中對“若要熟,也須從這里過”的特定理解。
實際上,若要熟,要從意志的鍛煉和德性的成熟而來,二程以“主一”、“敬以直內”的“習”之而來,與浩然之氣加以溝通:“主一無適,敬以直內,便有浩然之氣。浩然須要實識得他剛大直,不習無不利?!眻猿至暿於鴣?,就是一種恒性鍛煉。二程提倡的莫過于體現(xiàn)在“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的“恒”之特殊狀態(tài)。“‘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得善弗失也?!啦豢身汈щx,可離非道,言道也。‘造次顛沛必于是,言守道也。”“熟仁”而“得善”就在于“無終食之間違仁”,“熟仁”而“守道”就在于“造次顛沛必于是”。二程的發(fā)揮,就在于說明“熟仁”與得“道”的不可分離:“須是無終食之間違仁,即道日益明矣?!?/strong>
三、“熟仁”在出仕上的用意
二程的“熟仁”之辨,很顯然有一種出仕用心。做人要求熟仁,做官上也須如此。二程均有出仕的經歷。大程顥,官至京兆府鄠縣、江寧府上元縣主薄,澤州晉城令,監(jiān)察御史里行等。小程頤,官歷汝州團練推官、西京國子監(jiān)教授、崇政殿說書等。在《二程集》中收集了一批為政書疏,讀后不免感覺,“熟仁”在仕的用意,是不言“熟仁”二字而有“熟仁”之講究。
二程認為仕途上須講個“熟”字。在這批書疏里,二程多有重申。元佑元年《上太皇太后書》,面對出仕與否、將仕何為,伊川強調:“不三五次,便當習熟。若不如此漸致,待其自然,是輔導官都不為力,將安用之?”言下之意,小事要求漸漸而習,何況像出仕一類的大事,就更要三思而行,仕途中要有熟之功夫,漸漸用力而為,就有自然而然。官員不努力、不用功,會有這樣的成績嗎?元佑二年四月,《又上太皇太后書》,伊川強調領導者須有“熟”之品性:“人主圣明,習熟見聞。”在《晉城縣令題名記》,明道對地方官吏之于“熟仁”作了實踐性要求:“今之為吏三歲,而代者固已遲之矣。使皆知禮義者,能自始至,即皇皇然圖所施設,亦教令未熟,民情未孚,而更書已至矣?!钡胤焦倮簦玛P地方風化之要,禮義教令自己要熟知,也要讓天下人熟知,才會有好的民風和民情。這是“熟仁”化為官德的一種努力、風氣和方法,所以仕途中要緊緊連接住“熟仁”。
二程看到,“熟仁”,就是在仕途中張揚儒家的道義論。二程帶有堅定而純真的儒家出仕觀,因為它有個孔、孟“道義”在其中。二程堅信:“尚以何義,復齒仕列?”沒有道義的支持,就決不為仕。這就叫“儒者進退,當如是乎?”即“去就之義當然”。這是最典型的儒家出仕觀,義務論的又是道義論的。我們注意到,伊川從元佑二年十一月至元佑九年春的好幾篇“狀”里,幾乎都在講一個儒者進退去就的問題,其中貫穿著這個道義論基調。在元佑三年春的《第三狀》,他坦陳:“道合則從,不合則去,儒者進退之大節(jié)。黜陟失當,則亂所由生;進退忘義,則道所由發(fā)。”在《乞致仕第一狀》中,他陳述:“自古為臣陳力,不能則致其仕,禮也?!敝率?,古代的退休制度。去就之“義”,蓋以道義左右,也屬義務應當?!笆烊省保褪且_到道義境界。為官出仕也莫不如此。
二程看到,為政之道里講“熟仁”,也是在發(fā)展一種“若要熟,也須從這里過”的治道精神。如果說“熟仁”具有一種良好的方法論價值,那么,運用其在從政上,就得把握一種為政的先后程序。在《論王霸札子》中,明道說得如是:“夫事有大小,有先后。察其小,忽其大,先其所后,后其所先,皆不可以適治。”能夠把握得好,就是一種政治的嫻熟、治道的本領。對此,二程講了“治道”之道:“故治天下者,必先立其志”,“既立求治之志,又思責任之道,則以求賢為先”?!笆烊省庇邢群蟆⒈灸?、大小之辨,治道也如此。先抓什么后抓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都屬于一個“熟仁”的進程,只不過這里是在講治道??赡艹鲇诙痰臑楣俳洑v,內中的嫻熟,二程講來體會頗深。治平二年,伊川在《為家君應詔上英宗皇帝書》說:
今言當世之務者,必曰所先者:寬賦役也,勸農桑也,實倉廩也,備災害也,修武備也,明教化也。此誠要務,然猶未知其本也。臣以為所尤先者有三焉,請為陛下陳之。一曰立志,二曰責任,三曰求賢。
三者之中,復以立志為本,君志立而天下治矣。所謂立志者,至誠一心,以道自任,以圣人之訓為可必信,先王之治為可必行,不狃滯于近規(guī),不遷惑于眾口,必期致天下如三代之世,此之謂也。夫以一夫之身,立志不篤,則不能自修,況天下之大,非體干剛健,其能治乎?
故臣愿陛下以立志為先,如臣前所陳,法先王之治,稽經典之訓,篤信而力行之,救天下深沈固結之弊,為生民長久治安之計,勿以變舊為難,勿以眾口為惑,則三代之治可望于今日也。
這些話語中雖有反對王安石變法之嫌,但是話語之中,不時流露出儒家“熟仁”的腔調和道義論的期待:“立志為先”、“篤信而力行”、“以道自任”、“立志不篤則不能自修”,無一不含有這方面的情懷和思緒。在伊川的《上仁宗皇帝書》里,對治國的左一個“道”、右一個“義”的不斷重申和強調,就是希冀統(tǒng)治者和為官者要有責任、要有品德、要有道義在身,就是要一身正氣,“惟王道之本,仁也”,道從哪里來?靠自身努力,靠“熟仁”的修煉,如伊川說的:“道必充于己,而后施以及人;是故道非大成,不茍于用。然亦有不私其身,應時而作者也。出處無常,惟義所在。”這里的話語深處,已經是在翻開孟子特有的精神了。
注釋
①《河南程氏文集》卷六,《二程集》,中華書局,1981年。以下僅注書名。
②③《河南程氏遺書》卷六,《二程集》,中華書局,1981年。以下僅注書名。
④⑤⑥《河南程氏遺書》卷二。
⑦⑧⑨《河南程氏粹言》卷一,《二程集》,中華書局,1981年。
⑩《河南程氏遺書》卷七?!吨熳诱Z類》卷二十三,岳麓書社,1997年?!逗幽铣淌线z書》卷八?!逗幽铣淌线z書》卷九?!逗幽铣淌线z書》卷十一?!逗幽铣淌线z書》卷十八?!逗幽铣淌线z書》卷十五?!逗幽铣淌辖浾f》卷八,《二程集》,中華書局,1981年。《河南程氏遺書》卷三?!逗幽铣淌线z書》卷一。《河南程氏經說》卷六,《二程集》,中華書局,1981年。《河南程氏文集》卷二。《河南程氏文集》卷一?!逗幽铣淌衔募肪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