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部水腫,特別是下眼皮水腫是臨床上的一個常見病,多發(fā)病,也是一個棘手的病。有的人
眼部水腫,特別是下眼皮水腫是臨床上的一個常見病,多發(fā)病,也是一個棘手的病。有的人不惜花大錢來做眼部手術來除去眼袋和水腫,其實這是一種緣木求魚的方法,治標不治本。因為眼部水腫,病位在眼部,但病根卻不在眼部。
水腫一證,多由肺、脾、腎、三焦氣化功能失調所致。氣不運行水濕,水濕聚而成腫,聚于顏面而見面腫;壅于胸腹而見胸水、腹水;積于脛肢而見肢腫,此其常也。《金匱要略》言“血不利則為水”,唐容川在《血證論》中亦言:“須知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但去瘀血,則痰水自消?!北静∞q證正確,用藥得當,是以治愈。
本病的病位在肺、脾、腎三臟,與心有密切關系。基本病機是肺失宣降通調,脾失轉輸,腎失開合,膀胱氣化失常,導致體內(nèi)水液潴留,泛濫肌膚。在發(fā)病機理上,肺、脾、腎三臟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如肺脾之病水腫,久必及腎,導致腎虛而使水腫加重;腎陽虛衰,火不暖土,則脾陽也虛,土不制水,則使水腫更甚;腎虛水泛,上逆犯肺,則肺氣不降,失其宣降通調之功能,而加重水腫。因外邪、瘡毒、濕熱所致的水腫,病位多在肺脾;因內(nèi)傷所致的水腫,病位多在脾腎。
因此,肺脾腎三臟與水腫的發(fā)病,是以腎為本,以肺為標,而以脾為制水之臟,誠如《景岳全書·腫脹》所云:“凡水腫等證,乃肺脾腎三臟相干之病。蓋水為至陰,故其本在腎;水化于氣,故其標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虛則氣不化精而化水,脾虛則土不制水而反克,:腎虛則水無所主而妄行?!?水腫初起多從眼瞼開始,繼則延及頭面、四肢、腹背,甚者腫遍全身,也有的水腫先從下肢足脛開始,然后及于全身。輕者僅眼瞼或足脛浮腫,重者全身皆腫,腫處皮膚繃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或皮膚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復,甚則按之如泥。如腫勢嚴重,可伴有胸腹水而見腹部膨脹,胸悶心悸,氣喘不能平臥,唇黑,缺盆子,臍突、背平等癥。?
陽水:多因感受風邪、水濕、瘡毒、濕熱諸邪,導致肺失宣降通調,脾失健運而成。起病較急,病程較短,每成于數(shù)日之間。其腫多先起于頭面,由上至下,延及全身,或上半身腫甚,腫處皮膚繃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常兼見煩熱口渴,小便赤澀,大便秘結等表、實、熱證。陰水:多因飲食勞倦、久病體虛等引起脾腎虧虛、氣化不利所致。起病緩慢,多逐漸發(fā)生,或由陽水轉化而來,病程較長。其腫多先起于下肢,由下而上,漸及全身,或腰以下腫甚,腫處皮膚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復,甚則按之如泥,不煩渴,常兼見小便少但不赤澀,大便溏薄,神疲氣怯等里、虛、寒證。
辨證雖然以陽水、陰水為綱,陽水和陰水有本質區(qū)別,但應注意,陽水和陰水之間在一定條件下,亦可互相轉化,需用動態(tài)的觀點進行辨識。如陽水久延不退,正氣日虛,水邪日盛,便可轉為陰水;反之,若陰水復感外邪,肺失宣降,,脾失健運,腫勢劇增,又可表現(xiàn)為以實證、熱證為主,而先按陽水論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