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明知錯殺于謙,卻至死卻不翻案,也許原因就在這里!
公元1457年的北京城,這一天北京城哭聲一片,因為就在這一天歷史上的民族英雄于謙被殺,而于謙身前為官清廉深受百姓愛戴,又在當(dāng)時取得了北京保衛(wèi)戰(zhàn)的勝利,可以說挽救大明于危難之中,而就是這樣子一個人卻因為一個“莫須有”的罪名而被冤殺,這怎能不讓人心痛,而于少保最終也留下了一首流傳千古的《石灰吟》。

當(dāng)然歷史對于少保是公平的,當(dāng)初陷害于少保的三個人后來也沒有好下場,石亨、曹吉祥、徐有貞后來都相繼被明英宗收拾了。
然而這場陰謀背后最大的主使者就是明英宗卻明知道于謙有冤情卻到死都不肯給于謙翻案,有時候我們不得不感慨明英宗真的是個昏君。直到后來明英宗去世,明憲宗朱見深繼位,他一登基就平反了于謙的冤案,至此這樁冤案到此了解,而于謙的家人也得以赦免。
然而到這我們就不得不提到一個問題,那就是明英宗為什么不肯給于謙平反呢?就算他前期受石亨等人蒙蔽好了,到了后期李賢也已經(jīng)向他陳述了于謙的冤屈,這個時候他完全可以替他翻案,然而他還是沒有這么做,那么這明英宗背后打的究竟是什么小九九,以至于明知道于謙的冤屈還不平反?

天子的權(quán)威不容侵犯:就算是錯的也是對的
中國古代天子的形象就一直是一個神圣的不容侵犯的樣子,而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之后天子的高度更是到了一個“皇權(quán)天授”的境界,這一系列的事情讓天子近乎有一種錯覺,就是自己不會犯錯,就算全天下的人都錯了,錯的也不是我。
比如《康熙王朝》之中陳道明老師飾演的康熙就說過這么一段話:“他們可以認(rèn),可是朕不能認(rèn)???”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他背后的含義就是假設(shè)他認(rèn)了的話,那么他就是一個昏君,一個不辨忠奸的人,明知道禍國殃民卻還是將他放在了這么高的一個位置上,那么這天子形象何在呢?長久以來所樹立的英明神武的形象不就毀于一旦了嗎?

而明英宗不平反于謙也是同理,如果明英宗主動的承認(rèn)了是自己錯殺了于謙,那么就表明他不辨忠奸,明知道于謙是一個忠臣卻還是要殺,那么他的形象又會毀于一旦,本來當(dāng)年他“土木堡之變”就讓他頗受非議,如果再出這檔子事,那么他的臉面還往哪放呢?
所以明知道于謙的冤屈卻不能替他平反,就在于為了他自己的天子形象考慮,明知道這是錯的也要貫徹到底,說白了就是要面子,而這也是儒家的一部分糟粕文化所導(dǎo)致的。
當(dāng)然真正英明神武的皇帝卻是敢作敢當(dāng)?shù)?,我們會發(fā)現(xiàn)歷史上那些真正英明神武的皇帝發(fā)現(xiàn)自己錯了也會勇于承認(rèn)錯誤,秦始皇知道自己錯用了李信導(dǎo)致大敗,但是他并未一股腦的將過錯推到李信身上,而是自己承擔(dān)了所有的責(zé)任并主動向王翦道歉。

漢武帝晚年看到了自己長期對匈奴的戰(zhàn)略導(dǎo)致百姓困苦,民生凋敝,于是主動承認(rèn)自己的過失,下了“輪臺罪己詔”,然而他們的天子形象遭到了褻瀆嗎?沒有,所以明英宗還是因為自己面子上過不去。
替明憲宗朱見深考慮,讓他收買人心
而另外一個重要的因素也是極為重要的,比如就是替自己的后人收買人心,歷史上這樣的事情還真不少見。
比如李世民在位之時無端貶斥了唐朝名將李勣,他真的是因為李勣犯了什么不可饒恕的錯誤嗎?非也,相反由于太子李治當(dāng)時政績平平,他必須要在自己登基之后給臣子立恩,最后才能讓那些臣子死心塌地,而李勣就是給李治立恩用的。

而明英宗同理也是如此,朱見深這個人有太多的毛病,比如口吃以及喜歡比自己大十幾歲的萬貴妃等等,這些都足以讓他遭到詬病,所以朱見深一上位必須要做出點成績才能讓人們對他的印象有所改觀,而平反于謙的冤案正好可以讓他迅速籠絡(luò)朝野的人心。
畢竟于謙的影響實在是太大了,平反于謙之后讓大臣可以意識到這個皇帝還是個明事理的,也樹立了恩典,這些都足以幫助明憲宗坐穩(wěn)皇位。

所以明英宗至死不肯平反于謙的背后也有一些小九九,很多人將其定義為一個好人,在此小編只能說如果他真的是好人是不會殺于謙的,只不過我們都被明英宗蒙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