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道】人類本來共同擁有的思維
中道的剖析
如果面對一個觀點,這個觀點令心“很舒服~得”,那么說明正堅持于另一個“不很舒服~失”的觀點。
由于這個觀點正奴役著心,所以才會產生“舒服、不舒服”的種種相對的界別及介懷。
故此,不管這個界別觀點正確與否,或是誰所說,如果該體驗讓心生出“得失”,那心已經陷入“兩個極端”,輪回是必然的。為了解脫,也應當從那里出離。
如果修行人能夠面對日常際遇,不陷入于兩個極端觀念,無論順意還是逆意,也隨順際遇而盡心,盡心后隨順際遇,不堅持任何觀點唯必然,這樣地駕馭了那刻之二元觀念,并不停滯任何一端,這就是“中道”。這種超然思維就是大乘佛法所說的“般若波羅蜜多Praj?ā pāramitā”。
盡管這套技巧被“北傳”及“禪宗”發(fā)揚光大,但并不意味這種思維屬于任何派別獨家擁有。必須清楚明白“中道本屬全人類共同擁有的思維”,因為這個世界本屬“中性”,千差萬別的二元只是人心作怪,中道只是“默合自然”。
“中道”就是默合世間的“空性特質”,無關于任何宗教及宗派,甚至毫無信仰。真理呈現世上任何領域,真理本質只得一個~平等,世間任何現象、觀念、際遇也本是平等,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聞不是修行
觀音菩薩從聞、思、修,進入三摩地samathi:
聞是接收訊息。
思是對訊息進行思索。
修是對訊息進行思索及驗證后,作出相應的行動練習。
部分民間信徒常停留在接收信息階段,卻沒有對接收到的訊息進行思索,便慣性地急于把經文內容及各大渠道的信息照單全收,這是細思極恐的。
為什么要做,比要做什么重要。
當我們把訊息思索、驗證,便要馬上落實該訊息到日常生活,這個過程才叫“修”,代表調整的意思。
問:已學習相關訊息,更把訊息接受也不算修行嗎?
答:不算。人類慣性思維是過去生長期累積,盡管此刻得聞正法,但當下意念難敵過去累積,故此必須要有一套“伎倆”來協(xié)助降伏該執(zhí)著,這樣才能把執(zhí)著打從心底徹底接受真相。
伎倆
因此,各大伎倆應運而生,其中“大乘佛法”就有一套以聲音為主的法門,透過聲音的震動來影響人體來看不見的微細脈,這就是“稱頌法門japa”,這套法門是用“梵音”。
“悉曇”為梵文音韻“siddham”之轉譯,意為“成就、完美”之意,據知約為西元600至1200之間所書寫之古代梵文文字,而我所念的“佛教真言”為梵文音韻,梵音體系用“16母音及35子音”,配以“口蓋、反舌、喉、唇、齒、彈舌、濁、清、長、短、輕、重音”來誦密咒,任何真言絕不能加插配樂來唱誦,只須透過“如法”的(濁、清、長、短)音韻發(fā)聲,構成有節(jié)奏的音調組合,有如摩士密碼般,產生不可思議的殊勝功德及妙用。
故此,梵音密咒為以聲為主的法門,每一個音調都會通往身體上不同脈輪,音調為切入之重點。
P.S 筆者透過一小段文字,把讀者帶進世間的深層本質,配以現代淺白文字表達,深入淺出。希望借此能夠破除南北之間的無謂矛盾,一起向大道方向邁進,趨向涅盤之路,共勉、加油!
~輕心
輕心修行話
明明秋高氣爽令人非常舒服,心曠神怡,不可以覺得舒服嗎?當然可以啊!
“中道”的意思是指不要堅持這種感覺唯一必然,例如“秋高氣爽是舒服”,但千萬不要認為“雷電交加就不舒服”,只要有這樣觀念之界定,就馬上淪陷于兩個極端~二邊,這就是中道修行的可貴。
(按:中道并非教人做植物人,冷暖、光暗、是非、黑白,仍然必須清清楚楚,中道只是教人不要滯留觀念,就好比釋迦牟尼佛食飯不食泥,很清楚的,切勿斷章取義)
大家沒有聽錯,這是釋迦牟尼佛當日說足40多年的“神髓”,只要一脫離中道核心,必定脫離佛法正見,中道是一理貫穿世尊一生所說的教育,肯定的。
如果大家對“中道”想有再深入的探討,筆者提供一本并非來自佛陀親口所說的經典~《六祖壇經》。
如果有人認為佛法只有在釋迦牟尼佛中所說才是真,筆者建議你盡快返鄉(xiāng)下耕田,因為修行不適合你。
~輕心
以上摘自知乎Handsome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