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花家事大綱·孟春紀】018曹沫手劍劫齊侯 桓公舉火爵寧戚『東周列國志』
【閱前提醒】本系列『種花家事』專欄是采用“附經(jīng)而作”的整理模式,即先將“馮夢龍-蔡東藩”十二部歷史演義的公版原經(jīng)抄錄于專欄;然后進行分段分節(jié),并添加小標題;之后對各部分進行敘述,置于節(jié)前;最后注解附錄于相應(yīng)位置。由于工程量浩大,因此每篇專欄發(fā)表時并不完善,前期以跑馬圈地為主,寫得較為簡略。待第一遍完成后,會再進行第二遍、第三遍……增修,以求能趨于完善??偠灾?,本系列是以種花家十二部信史流歷史演義小說為大綱底本,以種花家古典傳統(tǒng)歷史文獻為參照準繩,兼采歷史演義與歷代筆記小說為補充,最終雜糅整合而成。在初步計劃中,『種花家事』系列共有本紀十二,上起諸夏共和行政,下迄中華再造共和,以求取其間兩千七百九十年歷史之精要:
孟春紀·東周列國志;仲春紀·前漢演義;季春紀·后漢演義;孟夏紀·兩晉演義;仲夏紀·南北史演義;季夏紀·唐史演義;
孟秋紀·五代史演義;仲秋紀·宋史演義;季秋紀·元史演義;孟冬紀·明史演義;仲冬紀·清史演義;季冬紀·民國演義……?
〇、山話嵓語
1.鳥瞰概覽
? ? ? ? 今天繼續(xù)更新馮夢龍先生的《東周列國志》,書接上回CV13388296,本篇是第018章回。本回主要是講齊桓公的霸業(yè)之始,齊桓公九合諸侯第一會,北杏衣裳之會;但魯遂兩國不尊王命拒絕參加會盟,于是齊桓帶諸侯聯(lián)軍伐魯滅遂;曹劌奉命御敵,但卻三戰(zhàn)三敗,魯莊被迫與齊桓會盟,于是曹劌趁機劫齊,雙方約定以汶水為界,成功收回因三敗而亡于齊的汶南土地;聯(lián)軍伐魯時,宋背盟離去,于是齊桓帶領(lǐng)諸侯聯(lián)軍匯合周王親軍共伐宋國;齊桓公連年征戰(zhàn),但后勤無憂,皆因當年路上遇到大才寧戚,并連夜舉火爵寧戚,后認命其為大司田,方使齊國糧草無憂;在齊桓聯(lián)軍的巨大壓力下,宋桓公被迫謝罪歸盟,并于當年冬和鄭衛(wèi)兩國一同在鄄地盟會齊桓公。
2.目錄概要
(1)齊桓欲霸——管仲相齊,三年而大興。于是周莊王在臨終前,將妹妹王姬嫁給齊桓公,并順勢將兒子周僖王托孤給齊國。此時齊桓公兵強馬壯蒸蒸日上,且是新君周僖王的小姑父,既有實力又有大義,于是就準備踐行管仲當年提出的奉天子以令諸侯的霸業(yè)方針,尊王攘夷,謀霸天下!
(2)衣裳之會——宋國經(jīng)歷南宮長萬之亂后,宋桓公被群臣擁立為新君,但這屬于非正常繼位,于是齊桓公抓住機會,請示周僖王后,在北杏召開大會,代周天子定宋桓公之名位,宋陳蔡邾四國前來參會,以尊王命、赴齊盟、定宋君。而齊桓公也是大氣,直接舉辦衣裳之會,即與會各方參會時均不帶兵車,以示會盟誠意。
(3)宋桓背盟——北杏會盟上,宋桓公的君位被諸侯一致確認,但由于宋桓公實力太弱,因此北杏盟主的位置反被侯爵齊桓拿下,宋桓公心中大怒,遂趁夜不辭而別,背盟而去。
(4)伐魯滅遂——北杏之會上,魯遂兩國因不服齊桓公主辦會盟,故一致拒絕參加。齊桓公大怒,就帶著還在會場的陳蔡邾三國南下討伐遂魯,遂國在魯國汶水以北,故先被攻擊,而因遂是小國,故很快就被滅國。
(5)曹劌三敗——魯莊公聽說附屬國遂國被攻擊,大驚之下,立刻派曹劌率軍援助,不承想先鋒剛到遂國,齊桓聯(lián)軍就已滅遂,之后齊桓順勢擊潰曹劌先鋒后,轉(zhuǎn)而伐魯。曹劌一敗后,當機立斷放棄汶北之地,調(diào)軍于汶水南岸,欲依水拒敵,但經(jīng)過管仲三年軍改的齊軍已經(jīng)大勢難制,很快就跨過汶水攻破魯軍繼續(xù)南下。曹劌二敗后,且戰(zhàn)且退,收攏殘兵至洙水南岸,妄圖再次依水拒敵,可惜再次大敗。齊桓聯(lián)軍就這樣勢如破竹,跨過洙水,直接殺到距離魯都曲阜只有五十里的洙泗關(guān)隘方止。曹劌此次三戰(zhàn)三敗,已全然沒有當年于長勺揮斥方遒的豪邁之意。
(6)曹劌劫齊——魯莊公面對齊桓公的咄咄逼人之勢,不得不認慫服軟,同意前往齊國柯邑謝罪請盟,之后曹劌跟隨魯莊公于柯邑會盟齊桓,但會盟之時,曹劌忽然劍劫齊桓,要求齊國歸還汶水以南被齊國侵奪的土地。齊桓也是大氣,直接同意了。之后雙方約定齊魯以汶水為界劃分邊境。而作為條件,汶水以北的原魯國附屬國遂國則被魯國徹底放棄,之后遂國逐漸成為齊國之邑。
(7)齊桓伐宋——伐完魯遂后,齊桓公再次請示周僖王,征討宋國,以責其背盟之罪,周天子親派單伯助齊桓伐宋,之后齊桓率齊陳曹三國之兵在天子王師的輔助下興兵伐宋,兵鋒直指宋都商丘。
(8)火爵寧戚——齊桓連番征戰(zhàn),但后勤給養(yǎng)卻一點也沒有問題,這得力于其有一個極為擅長農(nóng)業(yè)的大臣寧戚,寧戚本為衛(wèi)國放牛倌,后來投奔齊桓公,負責齊國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管理,最終因為政績優(yōu)秀,有力保障了齊桓霸業(yè)的糧草安全,從而成為了齊桓五杰之一。
(9)宋桓請盟——宋桓公面對洶洶而來的齊桓大軍,不得不同意謝罪請盟,之后,齊鄭宋衛(wèi)四國在鄄地會盟,不同于當初的北杏會盟,此時的宋桓公是真心承認了齊桓公的盟主之位,齊桓霸業(yè)開始起飛!
3.觀后有感
? ? ? ? 吾當年觀史至此,方驚覺霸主政治下春秋的殘酷性?!洞呵铩纺耸强追蜃訛閷W生編寫的政史教材,因此很多血腥內(nèi)容都記得較為隱晦,但不承想在本章回的滅遂之事上,卻寫得令人細思極恐。孔夫子僅用一字之別,就生生的讓一個熱血爭霸之事變成了驚怖恐怖故事,后人常云圣人之傳微言大義,此絕非妄語,古人誠不欺我!
????????春秋魯莊公十三年,隨著霸主齊桓第一會,北杏盟會的開始,春秋逐漸進入霸主政治。而三個月后就是夏齊滅遂之事,我當時看過后沒有任何反應(yīng),畢竟遂一個小國被春秋首霸齊桓公滅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嗎?
????????但我翻著翻著,卻又一次讀到夏齊滅遂的記載,當時就有點懵。我第一反應(yīng)是翻錯頁了,但掃視上下文發(fā)現(xiàn)的確是新一頁內(nèi)容;第二反應(yīng)是書印錯了,但譯文也是這個字,不可能連同譯文也同時印錯;最后以為是原書寫錯了,于是就細致比較前后兩處“夏齊滅遂”的記載,這不比較還好,一比較驚出我一身冷汗。
????????莊公十三年原文是“夏六月,齊人滅遂”;莊公十七年原文是“夏,齊人殲于遂”。我仔細比較后,發(fā)現(xiàn)措辭不一樣,一個是“滅”,一個是“殲”,我正在揣摩時,忽然小學時一個早已模糊的語文知識點閃入了腦海,我當年學習“殲”字時老師強調(diào)過其為“盡滅”之意,只是后來發(fā)現(xiàn)這個字使用時并不嚴格,比如全殲敵軍,并不意味著對方一個人都不剩全被突突了,所以久而久之,在潛意識中,我一直是將殲和滅之間畫等號的。直到此刻我才突然回憶起了“殲”字的本義。
????????然后一股冷意頓時襲上心頭,此時再讀,很快就搞明白了前因后果:莊公十三年齊桓公滅掉遂國,不過就是普通的滅國,領(lǐng)土和人民還在,只是之后改屬于齊國而已,但后來遂國人民不甘心當亡國奴,于是在四年后發(fā)動偷襲一舉消滅了駐守在遂國的齊國士兵,齊桓公聞訊勃然大怒,立刻調(diào)集重兵屠遂,沒錯是屠,真正意義上的屠國,雞犬不留的那種。于是孔夫子的措辭就用成了“殲”,殲者,盡滅也!
????????之前的春秋是那樣的含情脈脈,國家之間的斗爭只是貴族之間的游戲而已,人民只是游戲桌上的賭注,雖然依然很殘酷,但好歹賭注的生存有一定的保障,無外乎是換個主人而已。但從此刻逐漸進入霸主政治起,春秋開始變得恐怖而血腥,很多時候已經(jīng)不單單是國家之間的競爭,而是逐漸演變成了種族與種族之間最原始的生存之戰(zhàn),至此進入霸主政治的春秋開始逐漸顯露出其最血淋淋的一面,無怪乎后世嘆曰:寧為太平犬,莫作離亂人!
一、齊桓欲霸
? ? ? ? 周僖王元年(魯莊公十三年,齊桓公五年,晉后主二十六年,楚文王九年,秦武公十七年,鄭子儀十三年,元始前681年)春,齊國在管仲的治理下,三年而大治。此時齊國,經(jīng)濟上蒸蒸日上,軍事上兵精糧足。齊桓公已有稱霸的資本,遂停下玩樂,詢問管仲此時是否可以開始霸業(yè)了。管仲胸有成竹的說道時機成熟,可以開始了。于是齊桓公就按照當初與管仲商量的計劃,正式開始了稱霸之途。而稱霸的第一步就是尊王。
????????自周平王東遷以來,諸侯不朝逐漸成為常態(tài),春秋四大強國秦晉齊楚割據(jù)四方,以威周室;春秋小霸鄭莊公假天子以令諸侯,謀圖霸業(yè)。真可謂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徒留周王傷春秋:
????????——北有晉,晉為天子同姓國,自西周起就一直與周天子站在同一戰(zhàn)線,藩衛(wèi)周室,但奈何西周末年,晉文侯站隊弒殺幽王的廢太子宜臼不說,還悍然弒殺西周后主攜惠王,結(jié)果晉文侯之弟有樣學樣,立宗曲沃,與子孫連弒六代晉侯,以謀晉君之位。周天子大怒,幾次派兵援晉,但曲沃卻頂著周天子的壓力越戰(zhàn)越強,至于周王扶持的晉侯也被曲沃一個個砍瓜切菜,全然不顧周王室分毫顏面,至此時的周僖王繼位后,王室已經(jīng)徹底扶持不動了。于是僖王繼位的兩年后,天子最終妥協(xié),承認了曲沃伯的晉侯地位,至此曲沃成功代翼成為晉國正統(tǒng),然后當年晉國周圍聽命周王討伐曲沃的天子鐵磁諸侯們就倒了大霉。
????????——南有楚,楚原為中原諸侯,然商時因得罪殷天子而遭到逐殺,楚人不得不舉族南逃,定居于荊。后武王伐紂時,有祝融之力的楚君,被周王聘為火師。待周王定鼎天下后,楚君被封為子爵。而后因楚子不尊王命,昭王興兵南征,但卻最終崩于漢水,至此之后楚國便開始了獨立稱王之路,周楚之間的附屬關(guān)系越來越弱,直到后來齊桓公南征,楚王才勉強同意重新朝貢周室。但原為周王鐵磁的南方數(shù)十姬姓諸侯卻逐漸被楚國蠶食殆盡。
????????——東有齊,齊乃姜太公所立之國,而姜太公本是周武王的老師兼岳丈,是周王室的鐵桿支持者。故武王定鼎后,遂封姜太公于東方齊國,并特授其封神之權(quán)以鎮(zhèn)東夷。而齊本為周王的鐵磁,但五代之后,產(chǎn)生猜忌,周夷王竟擅自烹殺齊主哀公,至此之后齊周關(guān)系崩盤,后周宣王雖盡力彌合雙方關(guān)系,但覆水難收。至周莊王時,齊襄公竟絲毫不顧周王勸阻,悍然驅(qū)逐周莊王親自冊封的衛(wèi)君黔牟(昔衛(wèi)惠公為奪位設(shè)計害死世子急子和親兄弟公子壽,衛(wèi)人惡之,奪其位并擁立周莊王冊封的公子黔牟為君。后齊襄公帶聯(lián)軍伐衛(wèi)重納衛(wèi)惠公,周莊王派王子突調(diào)停,卻被齊襄公打臉無視),直到齊桓公橫空出世后周齊關(guān)系才得以緩和,但身為周禮之國的周王鐵磁魯國卻被齊國徹底打壓,再無翻身的機會。
????????——西有秦,秦乃商紂重臣惡來后裔,武王滅商、周公平監(jiān)后,被遷往西域藩衛(wèi)西周,后表現(xiàn)優(yōu)秀,入周為西陲大夫,以輔弼宣王。后平王弒幽王,立東周,但平王得國不正,不得不拉攏秦國培養(yǎng)嫡系,遂升秦人為諸侯,并將西周祖地盡畀秦人??上?,并不怎么領(lǐng)情的秦文公自恃秦人從龍之功,竟不顧周王勸阻,擅自行天子之禮祭祀天帝,以窺周祚。原西土殘存不多的周王鐵磁諸侯也被秦晉二一添作五逐漸瓜分。
????????——中有鄭,鄭雖非春秋四強,但小霸鄭莊公確是一代人杰,愣是在四戰(zhàn)之地,打出了射王中肩的壯舉。鄭乃周同姓之國,本因襄助周王,但奈何鄭莊公所圖甚大,不斷蠶食虢、蘇等周王鐵磁,最終與周王翻臉,以致多年不朝周桓王。后周桓王暴怒親征鄭莊公,卻反被鄭國大將祝聃箭射中肩,險些喪命,至此之后列國諸侯幾已不知有周天子矣。
????????周莊王十四年(魯莊公十一年,齊桓公三年,元始前683年),周王室的聲望已經(jīng)臨近冰點,而奮斗十數(shù)年卻回天乏力的周莊王此時已經(jīng)重病纏身,他看著兒子周僖王那稚嫩的臉龐,實在是沒有信心保證兒子能安穩(wěn)的執(zhí)政下去,畢竟當年的王子克之亂對周王室的打擊實在太大了,當年他周莊王是靠著妹妹聯(lián)姻齊國才勉強渡過了王子克之亂。
????????而如今,齊國還在,且依然是那個東方強國,而周王室卻在積貧積弱中每況愈下。此時的周莊王再次想到了齊侯,當年的齊侯齊襄公早已因荒唐而薨,不過好在如今的齊國卻還有一位更年輕更強大的齊侯小白。雖然當年嫁給齊襄公的妹妹不到一年就慘死了,但好在此時周莊王還有一個未嫁的妹妹,也是花容月貌,不怕齊桓公這個小色批不上鉤,于是周莊王立刻聯(lián)系齊桓公要再次聯(lián)姻,以重修齊襄公時的周齊友好關(guān)系。果然好色如命的齊桓公在聽說王姬的美貌后立刻一口答應(yīng),于是一場影響春秋走向的聯(lián)姻就這樣開始了。
????????周莊王十四年(魯莊公十一年,齊桓公三年,元始前683年)冬,周莊王的妹妹嫁給齊桓公,陪嫁的還有衛(wèi)國的姬姓公主共姬,也就是長衛(wèi)姬〖山錄||《左傳·莊公十一年》——冬,王姬歸于齊。……齊侯來逆共姬?!?/span>。親眼看到妹妹嫁給齊桓公的周莊王終于放下了心中一塊巨石,然后在次年,待將兒子周僖王托孤給妹婿齊桓公后,周莊王就帶著不甘和絕望溘然長逝,畢竟不尊父命且留下一個爛攤子的周莊王實在無顏面對大周的列祖列宗。
? ? ? ? 齊桓公接到大舅哥周莊王的托孤之命后,大悅,這可不僅僅是白撿了一個大美人,更是獲得了齊桓謀霸的關(guān)鍵用具——大義。齊桓公與管仲曾談?wù)撪嵡f公假天子以令諸侯的謀霸得失,二人一致認為鄭莊公失敗的關(guān)鍵問題就是謀霸后期與周天子鬧翻了,導(dǎo)致喪失了大義,而一旦缺失大義,對鄭國這個二流小國來說,謀霸也就無從談起了,因此鄭莊公籌謀三代也只是小霸而已。
????????周王室雖已經(jīng)衰微到極致,但卻還有一個重要的國寶——大義。此時的周王室空有大義,但沒有實力;而齊國卻恰恰相反,齊國有充足的實力,只是缺乏大義。因此管仲認為齊桓公可以此次聯(lián)姻為契機,抓住機會,先以王之伯舅的身份率領(lǐng)諸侯朝王尊王,然后就能自然而然的請出天子法旨,徹底獲得大義。最后齊桓公就可以堂堂皇皇的以王之伯舅為名,高舉尊王大義,奉天子以令諸侯,尊天子而伐不臣。若成,則霸業(yè)可期矣!齊桓公大悅,遂開始依計行事準備謀霸。
????????周釐王元年春正月,齊桓公設(shè)朝,群臣拜賀已畢,問管仲曰:“寡人承仲父之教,更張國政。今國中兵精糧足,百姓皆知禮義,意欲立盟定伯,何如?”
????????管仲對曰:“當今諸侯,強于齊者甚眾:南有荊楚,西有秦晉,然皆自逞其雄,不知尊奉周王,所以不能成霸。周雖衰微,乃天下之共主。東遷以來,諸侯不朝,不貢方物。故鄭伯射桓王之肩,五國拒莊王之命,遂令列國臣子,不知君父。熊通僭號,宋、鄭弒君,習為故然,莫敢征討。今莊王初崩,新王即位;宋國近遭南宮長萬之亂,賊臣雖戮,宋君未定。君可遣使朝周,請?zhí)熳又迹髸T侯,立定宋君。宋君一定,然后奉天子以令諸侯,內(nèi)尊王室,外攘四夷。列國之中,衰弱者扶之,強橫者抑之,昏亂不共命者,率諸侯討之。海內(nèi)諸侯,皆知我之無私,必相率而朝于齊。不動兵車,而霸可成矣!”
????????桓公大悅,于是遣使至洛陽朝賀釐王。
二、衣裳之會
? ? ? ? 周僖王元年(魯莊公十三年,齊桓公五年,宋桓公元年,蔡哀侯十四年,陳宣公十二年,元始前681年)春,宋國經(jīng)過南宮長萬之亂后,擁立新君宋桓公,但卻未向周天子報備。于是齊桓公立刻遣使朝見周天子,主動言說此事,并主動請纓,向周僖王請命,以代天子會盟諸侯議定宋君。此時剛剛繼位,飽受諸侯冷遇的周僖王,果然大受感動,立刻下旨,由伯舅齊桓公全權(quán)負責宋君繼位之事。
? ? ? ? 齊桓公得令,立刻通告宋、魯、遂、陳、蔡、衛(wèi)、鄭、曹、邾九國,約定于周僖王元年三月,九國國君會盟齊國北杏,以定宋國之君位。而且齊桓公為彰顯誠意和自信,又特意選擇以衣裳之會的方式會盟。宋桓公、陳宣公、邾子、蔡侯聞訊,先后到場,但其他五國卻遲遲不到,于是齊桓公決定不再等待,且三人成眾,齊、宋、陳、蔡、邾五國之數(shù)已達到會盟的要求,于是北杏會盟如期舉行〖山錄||《左傳·莊公十三年》——十有三年春,齊侯、宋人、陳人、蔡人、邾人會于北杏。〗。
? ? ? ? 會盟分為兵車之會和衣裳之會。兵車之會是諸侯帶著各自兵馬前來會盟,而衣裳之會則是諸侯只帶幾名侍衛(wèi)相見即可,而帶來的兵馬則必須置于遠處,不可靠近會盟之地,以示諸侯對會盟的坦然和誠意。四國諸侯見齊侯竟然采用的是衣裳之會,有感于齊桓公之誠與自信,遂各自命令所帶兵馬后退二十里后,各只帶幾名侍衛(wèi)面見齊桓公以參加會盟。
? ? ? ? 會盟開始,齊桓公代天子與四國諸侯議定宋君之事,與會諸侯一致承認宋國宋桓公的繼位合法性。后五國諸侯順勢商議盟會之主的人選,除宋國外,四國一致贊成齊桓公為盟會之主。齊桓公做完三辭三讓的戲碼后,“勉為其難”的坐上了盟主之位。而其后坐次則分別按照功爵序為宋、陳、蔡、邾。至此這場由齊桓公第一次主持的北杏會盟基本功成〖山錄||《左傳·莊公十三年》——十三年春,會于北杏,以平宋亂?!?/span>。
????????因請奉命為會,以定宋君。
????????釐王曰:“伯舅不忘周室,朕之幸也。泗上諸侯,惟伯舅左右之,朕豈有愛焉?”
????????使者回報桓公?;腹煲酝趺几嫠?、魯、陳、蔡、衛(wèi)、鄭、曹、邾諸國,約以三月朔日,共會北杏之地。
????????桓公問管仲曰:“此番赴會,用兵車多少?”
????????管仲曰:“君奉王命,以臨諸侯,安用兵車?請為衣裳之會!”
????????桓公曰:“諾!”乃使軍士先筑壇三層,高起三丈,左懸鐘,右設(shè)鼓,先陳天子虛位于上,旁設(shè)反坫,玉帛器具,加倍整齊。又預(yù)備館舍數(shù)處,悉要高敞合式。
????????至期,宋桓公御說先到,與齊桓公相見,謝其定位之意。次日,陳宣公杵臼、邾子克二君繼到。蔡哀侯獻舞,恨楚見執(zhí),亦來赴會。
????????四國見齊無兵車,相顧曰:“齊侯推誠待人,一至于此!”乃各將兵車退在二十里之外。
????????時二月將盡,桓公謂管仲曰:“諸侯未集,改期待之,如何?”
????????管仲曰:“語云:‘三人成眾。'今至者四國,不為不眾矣。若改期,是無信也;待而不至,是辱王命也。初合諸侯,而以不信聞,且辱王命,何以圖霸?”
????????桓公曰:“盟乎?會乎?”
????????管仲曰:“人心未一,俟會而不散,乃可盟耳!”
????????桓公曰:“善?!?/p>
????????三月朔,昧爽,五國諸侯俱集于壇下。
????????相見禮畢,桓公拱手告諸侯曰:“王政久廢,叛亂相尋。孤奉周天子之命,會群公以匡王室。今日之事,必推一人為主,然后權(quán)有所屬,而政令可施于天下?!?/p>
????????諸侯紛紛私議,欲推齊,則宋爵上公,齊止稱侯,尊卑有序;欲推宋,則宋公新立,賴齊定位,未敢自尊。
????????事在兩難,陳宣公杵臼越席言曰:“天子以糾合之命,屬諸齊侯,誰敢代之?宜推齊侯為盟會之主。”
????????諸侯皆曰:“非齊侯不堪此任,陳侯之言是也?!?/p>
????????桓公再三謙讓,然后登壇,齊侯為主,次宋公,次陳侯,次蔡侯,次邾子。排列已定,鳴鐘擊鼓,先于天子位前行禮,然后交拜,敘兄弟之情。
????????仲孫湫捧約簡一函,跪而讀之曰:“某年月日,齊小白、宋御說、陳杵臼、蔡獻舞、邾克,以天子命,會于北杏,共獎王室,濟弱扶傾,有敗約者,列國共征之?!敝T侯拱手受命。
????????《論語》稱桓公九合諸侯,此其第一會也。髯翁有詩云:濟濟冠裳集五君,臨淄事業(yè)赫然新。局中先著誰能識,只為推尊第一人。
三、宋桓背盟
? ? ? ? 周僖王元年(魯莊公十三年,齊桓公五年,宋桓公元年,蔡哀侯十四年,陳宣公十二年,元始前681年)春,齊桓公于北杏會盟諸侯,但魯、遂、曹、衛(wèi)、鄭五國并未前來赴約,于是齊桓公成為盟主后,立刻開始了聯(lián)盟的第一次團建活動——討伐遂魯。本來討伐遂魯,齊國一國之力就已足夠,但這次的目的是搞團建,于是齊桓公立刻以齊國國小兵寡為由,邀請其他四國共伐遂魯。陳、蔡、邾立刻應(yīng)允,稍作準備就要帶上自己的兵馬跟著齊國出發(fā)。
? ? ? ? 正當齊桓公以為一切順利時,卻在臨出發(fā)前忽然發(fā)現(xiàn),宋桓公竟連夜不辭而別。原來宋桓公一直為自己未能當上此次北杏盟主而極為不滿。因為宋是公爵國,位格遠高于其他四國,按規(guī)矩應(yīng)該自己為盟主,但礙于自己新立且為非正常繼位,尚需諸侯認可,于是只能做小,認齊桓公為盟主。但宋桓公心中是極為不服的,且如今自己的身份已經(jīng)得到諸侯認可,目的已經(jīng)達到,就不打算再陪齊桓公玩了,于是就直接帶著會盟的兵馬連夜離開北杏,不辭而別〖山錄||《左傳·莊公十三年》——宋人背北杏之會?!?/span>。
????????齊桓公得知宋桓公擅自背盟,大怒,立刻就要率兵追擊,但是管仲立刻阻止了齊桓公的莽撞行為。原因有四:
????????——第一,此時齊桓公作為盟主尚無能拿得出手的國際政績,此時大興怒兵,在其他諸侯眼中更像是無能狂怒,這會大大削弱齊桓公的盟主聲望,從而對剛成立的聯(lián)盟產(chǎn)生不利影響。
????????——第二,攻伐遂魯之命已經(jīng)下達,如果此時因追擊宋桓公而耽誤了發(fā)兵時間,那已經(jīng)準備好的諸侯等待不及之下直接散盟了怎么處理。若再討盟國,這是齊國不占理,本來約好時間發(fā)兵,結(jié)果時間到了,盟主沒有來,那大家散伙有什么不對;但若不討,盟散了,你個盟主都沒反應(yīng),那齊國可就丟臉丟到姥姥家了。
????????——第三,若直接招呼盟國改變目標去伐宋,且不說朝令夕改影不影響盟主威望,就是地理上,宋遠而遂魯近,若此時舍棄就近的遂魯而遠攻宋國,本就人心不定的盟友必會因原計劃外的長途跋涉而心生怨氣,此對聯(lián)盟的組建殊為不利。
????????——第四,北杏會盟的盟主雖然是齊桓公,但名義上是齊桓公代周天子舉辦的,宋桓公逃盟,逃的是周天子的盟,應(yīng)由周天子下王命發(fā)落,且宋國乃是公爵國,齊侯擅伐宋公,有以下犯上的僭越之嫌,因此應(yīng)該派人向天子匯報,天子下伐宋之命后,齊桓公才可以名正言順的討伐宋國。
????????因此,管仲認為此時破局的關(guān)鍵就是繼續(xù)執(zhí)行討伐遂魯?shù)膱F建活動,待大勝之后,不僅能聚攏盟友人心,還能從戰(zhàn)略層面威懾宋國。若指揮得當,之后聯(lián)軍伐宋,可兵不血刃的迫使宋桓公于城下求盟。齊桓公聽完管仲的分析后大悅,立刻大度的放棄追擊宋國,繼續(xù)按照原計劃帶上陳蔡邾三國盟友討伐遂魯。
????????諸侯獻酬甫畢,管仲歷階而上曰:“魯、衛(wèi)、鄭、曹,故違王命,不來赴會,不可不討。”
????????齊桓公舉手向四君曰:“敝邑兵車不足,愿諸君同事?!?/p>
????????陳、蔡、邾三君齊聲應(yīng)曰:“敢不率敝賦以從?!?/p>
????????惟宋桓公嘿然。是晚,宋公回館,謂大夫戴叔皮曰:“齊侯妄自尊大,越次主會,便欲調(diào)遣各國之兵,將來吾國且疲于奔命矣?!?/p>
????????叔皮曰:“諸侯從違相半,齊勢未集,若征服魯、鄭,霸業(yè)成矣。齊之霸,非宋福也,與會四國,惟宋為大;宋不從兵,三國亦將解體。況吾今日之來,止欲得王命,以定位耳。已列于會,又何俟焉,不如先歸?!彼喂珡钠溲?,遂于五更登車而去。
????????齊桓公聞宋公背會逃歸,大怒,欲遣仲孫湫追之。
????????管仲曰:“追之非義,可請王師伐之,乃為有名,然事更有急于此者?!?/p>
????????桓公曰:“何事更急于此?”管仲曰:“宋遠而魯近,且王室宗盟,不先服魯,何以服宋?”
????????桓公曰:“伐魯當從何路?”
????????管仲曰:“濟之東北有遂者,乃魯之附庸,國小而弱,才四姓耳,若以重兵壓之,可不崇朝而下,遂下,魯必悚懼,然后遣一介之使,責其不會,再遣人通信于魯夫人,魯夫人欲其子親厚于外家,自當極力慫恿,魯侯內(nèi)迫母命,外怵兵威,必將求盟,俟其來求,因而許之,平魯之后,移兵于宋,臨以王臣,此破竹之勢也?!被腹唬骸吧??!?/p>
四、伐魯滅遂
? ? ? ? 周僖王元年(魯莊公十三年,齊桓公五年,宋桓公元年,蔡哀侯十四年,陳宣公十二年,元始前681年)夏六月,齊桓公正式開始第一次的諸侯聯(lián)盟團建,而團建的第一步是攻克甚至覆滅魯國的屬國——遂國。
????????遂國位于汶水以北,與魯國隔著一個汶水,此地原為魯國的勢力范圍,因此遂國乃是魯國的附屬國,但隨著齊國國力的蒸蒸日上,齊國的輻射范圍已經(jīng)到達汶水北岸,尤其是齊桓公繼位不久的那場乾時大戰(zhàn),魯莊公大敗,被齊人一口氣追殺到汶水才止,此戰(zhàn)意味著魯人已經(jīng)喪失對汶水以北領(lǐng)土的有效控制。也就是說,就算是此次遂國參加了會盟,遂國的命運也已經(jīng)注定,就是逐漸成為齊國的附屬和附庸。
????????齊桓公率領(lǐng)陳蔡邾三國先伐魯之屬國遂,四國兵鋒直至遂都,遂君大恐,立刻向魯國求援,魯桓公不敢輕忽,立刻命曹劌帶兵前去支援,但不承想,曹劌主力還沒有渡過汶水,斥候就傳回警報,齊桓公所率大軍已經(jīng)擊敗魯國援遂先鋒,并已經(jīng)攻滅了遂國〖山錄||《左傳·莊公十三年》——夏六月,齊人滅遂?!?/span>。此時,擊敗魯軍先鋒的齊桓聯(lián)軍正順勢向魯國急速駛來。曹劌大驚,當機立斷,放棄汶北領(lǐng)土,并立刻終止渡汶援遂計劃,改為固守汶水南岸,依水拒敵。
? ? ? ? 乃親自率師至遂城,一鼓而下,因駐兵于濟水。魯莊公果懼,大集群臣問計。
五、曹劌三敗
????????周僖王元年(魯莊公十三年,齊桓公五年,宋桓公元年,蔡哀侯十四年,陳宣公十二年,元始前681年)夏六月,齊桓公因遂國拒絕參加北杏之盟大怒,于是率領(lǐng)陳蔡邾三國共伐遂國,魯莊公派曹劌援助遂國,但魯軍主力尚未渡過汶水,齊桓聯(lián)軍就已攻滅遂國,并一舉擊潰援遂的魯軍先鋒,轉(zhuǎn)而向魯國殺來,同討魯國拒盟之罪。
????????一敗后的曹劌聞訊立刻果斷放棄汶水北岸的領(lǐng)土,改調(diào)主力嚴守汶水南岸,妄圖依水拒敵。但可惜此時的齊國已非當年長勺之戰(zhàn)時的齊國,管仲的三年軍改,已經(jīng)使齊軍從制度層面碾壓魯軍。在絕對實力面前,一切陰謀詭計都是徒勞,因此縱是曹劌有再多的謀劃,面對管仲軍改后的大齊鐵軍也只是枉然。果然地利不如人和,很快,齊桓聯(lián)軍就輕松擊敗曹劌主力,渡過汶水,繼續(xù)向魯都曲阜方向挺進。
????????二敗后的曹劌又立刻放棄汶水南岸的領(lǐng)土,一面收攏殘兵后撤,一面向魯莊公求援。魯莊公接到警訊后人都麻了,一面立刻派援軍火速支援,一面趕緊向魯都曲阜五十里外洙泗之間的一處關(guān)隘要塞增兵,若是曹劌再敗,魯國就只能靠這處距離魯都只有五十里的洙泗關(guān)隘死守了〖山錄||《呂氏春秋·貴信》——齊桓公伐魯。魯人不敢輕戰(zhàn),去魯國五十里而封之?!?strong>〖山錄||《管子·大匡》——魯不敢戰(zhàn),去國五十里而為之關(guān)?!?/span>。
????????曹劌帶領(lǐng)殘兵,南逃至洙水,趁夜南渡洙水后與接應(yīng)援軍嚴守洙水南岸,打算再次依水拒敵,與齊桓公在洙水上決一生死。結(jié)果自然再次大敗,畢竟全盛時期尤慘敗于汶水,而此時僅靠這些已被打破膽的敗兵又怎有勝算。昔曹劌于長勺一鼓作氣輕松擊敗齊桓之軍,但如今僅過去短短三年時間,曹劌就已經(jīng)完全不是齊桓的對手了,三戰(zhàn)三敗不說,還直接使魯國喪地千里,幾有亡國之危〖山錄||《淮南子·氾論訓》——昔者曹子為魯將兵,三戰(zhàn)不勝,亡地千里。〗。
????????不過三戰(zhàn)三敗的曹劌并沒有自殺謝罪,因為他想起了他的真正對手,不錯,就是管仲,當年管仲也是三戰(zhàn)三走而為天下笑,但他沒有輕死,反而知恥后勇,不斷拼搏,現(xiàn)如今已是名震天下的齊國仲父了。而他曹劌苦修文武之藝數(shù)十年,此時尚未揚名天下,又怎能輕死于草莽之間。于是曹劌就頂著世人揶揄嘲諷的目光,直接逃回了魯都。此時魯君主帥逃跑,剩下的殘兵立刻喪失斗志一觸即潰,齊桓聯(lián)軍再次輕松獲勝,繼續(xù)伐魯,兵鋒直指魯都曲阜。
????????不過齊桓聯(lián)軍在打到距離魯都五十里的洙泗關(guān)隘時,就不得不止步了。本來此處關(guān)隘有泗水為屏就易守難攻,且此地距離魯都曲阜已經(jīng)只有五十里地了,魯國再敗就要亡國了,故值此生死存亡之間,魯人立刻爆發(fā)出了強大的戰(zhàn)斗力。因此齊桓聯(lián)軍在對方地利人和的加成下,遲遲無法破關(guān),只能暫時停手,于關(guān)下休息。
? ? ? ? 而相比于齊國的攻關(guān)不利士氣受挫,魯國一方就完全是茫然失措了。當曹劌逃回魯都,帶回敗訊后,魯國上下大懼,魯莊公立刻與眾臣們商議對策。最后魯莊公決定向齊桓公請罪,同意會盟,并認齊桓為老大。不過魯莊公也不是隨意被拿捏的主,魯莊公表示自己雖然認輸,但絕不接受城下之盟,要求齊桓聯(lián)軍先退出魯境,之后魯國再向齊桓公請罪求盟,否則寧愿與魯國玉石俱焚也絕不受城下之辱。齊桓公知道此時聯(lián)軍已經(jīng)師老兵疲,再戰(zhàn)下去亦難有收獲,既然目的已經(jīng)達成,不如見好就收。于是齊桓公立刻同意了魯莊公的要求,全軍退至齊國柯邑,等待魯莊公前來謝罪求盟。
????????公子慶父曰:“齊兵兩至吾國,未嘗得利,臣愿出兵拒之?!?/p>
????????班中一人出曰:“不可,不可?!鼻f公視之,乃施伯也。
????????莊公曰:“汝計將安出?”施伯曰:“臣嘗言之,管子天下奇才,今得齊政,兵有節(jié)制,其不可一也;北杏之會,以奉命尊王為名,今責違命,理曲在我,其不可二也;子糾之戮,君有功焉,王姬之嫁,君有勞焉,棄往日之功勞,結(jié)將來之仇怨,其不可三也。為今之計,不若修和請盟,齊可不戰(zhàn)而退?!?/p>
????????曹劌曰:“臣意亦如此。”
????????正議論間,報道:“齊侯有書至?!?/p>
????????莊公視之,大意曰:寡人與君并事周室,情同昆弟,且婚姻也。北杏之會,君不與焉,寡人敢請其故?若有二心,亦惟命。
????????齊侯另有書通信于文姜。文姜召莊公語之曰:“齊、魯世為甥舅,使其惡我,猶將乞好,況取平乎?”
????????莊公唯唯,乃使施伯答書,略曰:孤有犬馬之疾,未獲奔命。君以大義責之,孤知罪矣。然城下之盟,孤實恥之,若退舍于君之境上,孤敢不捧玉帛以從!
????????齊侯得書大悅,傳令退兵于柯。
六、曹劌劫齊
? ? ? ? 周僖王元年(魯莊公十三年,齊桓公五年,宋桓公元年,蔡哀侯十四年,陳宣公十二年,元始前681年),魯莊同意謝罪求盟后,齊桓聯(lián)軍依約退出魯境,到齊國柯邑等待魯莊公的赴會。當年冬,準備妥當?shù)聂斍f公準備出發(fā)赴約。但在赴約前魯莊公肯定要先追責,追何人之責,自然是三敗于齊,卻還有臉拋棄部隊逃回來的曹劌了。初時外敵虎視,魯莊公不敢陣前殺將以防動搖軍心,但如今外敵已去,自然要關(guān)上門來,好好算算帳了。
????????曹劌被抓至魯莊公面前,但其卻不慌不忙的問道:“君之意何如?”魯侯你是什么意思〖山錄||《公羊傳·莊公十三年》——莊公將會乎桓,曹子進曰:“君之意何如?”〗。
????????魯莊公見曹劌如此不知好歹,憤然道:““寡人之生,則不若死矣!”我此時哪怕活著都感覺不如死了好,你個本應(yīng)死掉的貪生怕死之徒,茍且偷生至今,卻如此理直氣壯的問我抓你是什么意思?〖山錄||《公羊傳·莊公十三年》——莊公曰:“寡人之生,則不若死矣。”〗
????????曹劌依然不驚,反而胸有成竹的說道:“君寧死而又死乎,其寧生而又生乎?”那魯侯你是想死的不能再死,還是想要生的不能再生呢?〖山錄||《呂氏春秋·貴信》——曹翙謂魯莊公曰:“君寧死而又死乎,其寧生而又生乎?”〗
????????魯莊公大奇,殺心稍減,問何意。曹劌自信的說道:“然則君請當其君,臣請當其臣。聽臣之言,國必廣大,身必安樂,是生而又生也;不聽臣之言,國必滅亡,身必危辱,是死而又死也?!?strong>〖山錄||《呂氏春秋·貴信》——莊公曰: “何謂也?”曹翙曰:“聽臣之言,國必廣大,身必安樂,是生而又生也;不聽 臣之言,國必滅亡,身必危辱,是死而又死也?!鼻f公曰:“請從?!薄?strong>〖山錄||《公羊傳·莊公十三年》——曹子曰:“然則君請當其君,臣請當其臣?!鼻f公曰:“諾?!薄?/span>
????????曹劌出言請求跟隨魯莊公前去會盟,聲稱自己此次雖三戰(zhàn)三敗給齊國,但卻有把握借會盟之機一雪前恥,從而為魯國要回自己三敗所亡之地。此即為“生而又生也”。魯莊公聞言大悅,于是就帶上曹劌同去會盟,準其將功補過。魯侯到柯地后按照程序,先遣曹劌代替自己去謝罪請盟,然后齊侯佯作沉思,待盟友和群臣不斷勸諫后,方欣然同意。
????????之后,雙方約定齊魯二侯相見會盟的具體時間和事宜。期間曹劌沒有在乎齊人的揶揄和嘲諷,不卑不亢的對答如流。待最后雙方談到會盟時的穿著裝備時,管仲提議雙方都不帶兵刃,以免傷了和氣,再作一個衣裳之會如何。然后曹劌就假裝不經(jīng)意的說道:“魯小國也,固不帶劍,今而帶劍,是交兵聞于諸侯,君不如已。請去兵?!蔽覀凈攪切瑩谋淮髧圬?,所以我和魯侯會盟時會帶著兵器,不過若齊侯不放心,也可讓自己手下帶著兵刃來〖山錄||《管子·大匡》——魯人請盟曰:“魯小國也,固不帶劍,今而帶劍,是交兵聞于諸侯,君不如已。請去兵。”〗。
????? ? 曹劌這看似很公平的提議可就戳住齊桓公的癢點了,看似是曹劌謙遜的自認小國,并很公平的提議雙方都帶兵器,但其實卻是暗戳戳的將齊桓公給貶為小國,這齊桓公哪能受得住,于是,不顧管仲阻止,遂大手一揮,命令會盟時齊方所有侍者都不得攜帶兵刃〖山錄||《管子·大匡》——桓公曰:“諾?!蹦肆顝恼呶阋员9苤僭唬骸安豢?。諸侯加忌于君,君如是以退可。君果弱魯君,諸侯又加貪于君,后有事,小國彌堅,大國設(shè)備,非齊國之利也?!被腹宦?。〗。
????????管仲大急,但君無戲言,此時齊桓公已經(jīng)當眾下令,就不能再收回,否則必損權(quán)威。于是管仲趕緊在商議結(jié)束后,拉住齊桓公,言道齊桓公雖然不能出爾反爾,但可以自己帶上兵器。不過可惜齊桓公這幾年實在是太順了,已經(jīng)失去了警惕,竟然再次拒絕納諫,堅持要空手會盟攜帶兵器的魯莊公君臣,以彰顯齊侯的大國自信〖山錄||《管子·大匡》——管仲又諫曰:“君必不去魯,胡不用兵?曹劌之為人也,堅強以忌,不可以約取也?!被腹宦牐c之遇?!?/span>。
? ? ? ? 當年冬,齊魯二侯正式會盟于柯邑。會盟之時,魯侯帶曹劌前去面見齊侯,兩侯相見,談妥盟約,但待歃血行禮之時,曹劌忽然手按劍柄,攬住齊侯之袖。事發(fā)突然,齊國侍衛(wèi)來不及反應(yīng),管仲趕緊阻止侍衛(wèi),以防曹劌狗急跳墻,同歸于盡。之后管仲以肉身蔽護齊侯,質(zhì)問魯侯何意。而曹劌毫無懼色,接下話茬,嚴詞聲討齊侯業(yè)已會盟,卻還占著魯國的土地不還,是何道理,如何服眾?〖山錄||《公羊傳·莊公十三年》——于是會乎桓,莊公升壇,曹子手劍而從之,管子進曰:“君何求乎?”曹子曰:“城壞壓竟,君不圖與?!薄?/span>
? ? ? ? 管仲一聽,此正是當初與齊桓公奏對時,提出的成就方伯霸業(yè)的措施之一,與鄰友善。于是就讓齊桓公順勢答應(yīng)了,之后雙方約定齊魯至此以汶水為界,齊桓所占汶水南部之魯?shù)乇M還于魯國。曹劌聞言,立刻告罪退下,但要求就此約與管仲歃血盟誓,而齊桓公倒是大氣,直接說何須與仲父立誓,寡人與你立誓,歸還你魯國汶水以南的所有土地。盟誓之后,曹劌與魯侯相繼拜謝而去〖山錄||《呂氏春秋·貴信》——曹翙按劍當兩陛之間曰:“且二君將改圖,毋或進者!”莊公曰:“封於汶則可, 不則請死?!惫苤僭唬骸耙缘匦l(wèi)君,非以君衛(wèi)地。君其許之!乃遂封於汶南,與 之盟?!?/span>〖山錄||《管子·大匡》——曹劌抽劍當兩階之間,曰:“二君將改圖,無有進者!”管仲曰:“君與地,以汶為竟。”桓公許諾,以汶為竟而歸?!?/span>。
? ? ? ? 事后,魯侯回館驛暫歇,但知道自己此次手段太下作,因此時刻戒備著,生怕被圍攻。果然齊人不服,紛紛請命,要去同劫魯侯,一報還一報。但齊桓公倒確有雄主之象,“匹夫約言,尚不失信,何況寡人。”并下嚴令,不許任何人滋擾魯侯、曹劌及其使團。并于第二日,親自與魯莊公餞別,并當面歸還汶水以南土地。這一著之后,世人皆被齊桓公的信義與氣度所折服,此為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霸業(yè)奠定了堅固的基石〖山錄||《公羊傳·莊公十三年》——要盟可犯,而桓公不欺。曹子可讎,而桓公不怨?;腹胖跆煜拢钥轮耸佳?。”〗。
? ? ? ? 此次柯邑會盟,齊魯二侯以汶水為界,劃分邊境,從而導(dǎo)致汶水之北的原魯國附屬遂國徹底失去庇護和復(fù)國可能。四年后遂人不服,偷襲全殲齊國守軍,重新奪回遂國。但還沒有等復(fù)國,暴怒的齊桓公就派大軍殺回,魯國依照柯邑之約,沒有援助遂國,很快遂國再次被滅。此次齊軍沒有再客氣,破國后盡誅遂人而去〖山錄||《左傳·莊公十七年》——夏,齊人殲于遂?!煲蚴?、頜氏、工婁氏、須遂氏饗齊戍,醉而殺之,齊人殲焉?!?/span>。
????????魯莊公將往會齊侯,問:“群臣誰能從者?”
????????將軍曹沫請往,莊公曰:“汝三敗于齊,不慮齊人笑耶?”
????????曹沫曰:“惟恥三敗,是以愿往,將一朝而雪之?!?/p>
????????莊公曰:“雪之何如?”
????????曹沫曰:“君當其君,臣當其臣。”
????????莊公曰:“寡人越境求盟,猶再敗也,若能雪恥,寡人聽子矣?!彼熨刹苣?。
????????至于柯地,齊侯預(yù)筑土為壇以待。魯侯先使人謝罪請盟,齊侯亦使人訂期。
????????是日,齊侯將雄兵布列壇下,青紅黑白旗,按東南西北四方,各自分隊,各有將官統(tǒng)領(lǐng),仲孫湫掌之;階級七層,每層俱有壯士,執(zhí)著黃旗把守,壇上建大黃旗一面,繡出“方伯”二字,旁置大鼓,王子成父掌之;壇中間設(shè)香案,排列著朱盤玉盂盛牲歃盟之器,隰朋掌之;兩旁反坫,設(shè)有金尊玉斝,寺人貂掌之;壇西立石柱二根,系著烏牛白馬,屠人準備宰殺,司庖易牙掌之。東郭牙為儐,立于階下迎賓;管仲為相,氣象十分整肅。
????????齊侯傳令:“魯君若到,止許一君一臣登壇,余人息屏壇下?!?/p>
????????曹沫衷甲,手提利劍,緊隨著魯莊公。莊公一步一戰(zhàn),曹沫全無懼色,將次升階。
????????東郭牙進曰:“今日兩君好會,兩相贊禮,安用兇器?請去劍。”
????????曹沫睜目視之,兩眥盡裂。東郭牙倒退幾步。莊公君臣歷階而上,兩君相見,各敘通好之意。三通鼓畢,對香案行禮。隰朋將玉盂盛血,跪而請歃,曹沫右手按劍,左手攬桓公之袖,怒形于色。
????????管仲急以身蔽桓公,問曰:“大夫何為者?”曹沫曰:“魯連次受兵,國將亡矣,君以濟弱扶傾為會,獨不為敝邑念乎?”
????????管仲曰:“然則大夫何求?”
????????曹沫曰:“齊恃強欺弱,奪我汶陽之田,今日請還,吾君乃就歃耳!”
????????管仲顧桓公曰:“君可許之!”
????????桓公曰:“大夫休矣,寡人許子。”
????????曹沫乃釋劍,代隰朋捧盂以進。兩君俱已歃訖,曹沫曰:“仲主齊國之政,臣愿與仲歃。”
????????桓公曰:“何必仲父?寡人與子立誓?!蹦讼蛱熘溉赵唬骸八环淬腙柼镉隰斦?,有如此日!”
????????曹沫受歃,再拜稱謝,獻酬甚歡。
????????既畢事,王子成父諸人俱憤憤不平,請于桓公,欲劫魯侯,以報曹沫之辱。
????????桓公曰:“寡人已許曹沫矣。匹夫約言,尚不失信,況君乎!”眾人乃止。
????????明日,桓公復(fù)置酒公館,與莊公歡飲而別。即命南鄙邑宰,將原侵汶陽田,盡數(shù)交割還魯。
????????昔人論要盟可犯,而桓公不欺;曹子可仇,而桓公不怨。此所以服諸侯、霸天下也!有詩云:巍巍霸氣吞東魯,尺劍如何能用武?要將信義服群雄,不吝汶陽一片土!
????????又有詩單道曹沫劫齊桓公一事,此乃后世俠客之祖。詩云:森森戈甲擁如潮,仗劍登壇意氣豪。三敗羞顏一日洗,千秋俠客首稱曹。
七、齊桓伐宋
? ? ? ? 周僖王元年(魯莊公十三年,齊桓公五年,宋桓公元年,蔡哀侯十四年,陳宣公十二年,元始前681年)春,齊桓公代天子在北杏舉辦會盟,但魯、遂、衛(wèi)、曹、鄭五國沒有參加,因此齊桓公就帶領(lǐng)諸侯依次討伐。先伐遂國,一舉滅之;再伐魯國,奪其地千里,直接殺到魯都曲阜外五十里處方止,魯莊公不得不認錯求盟,后親至齊國柯邑與齊桓公盟誓,最后二侯以汶水為界劃分邊境。此時處于汶水之北的原魯國附屬國遂,被魯國放棄,至此被正式劃給齊國為邑。
????????柯邑之盟上魯國服軟后,曹國聞訊不敢繼續(xù)硬頂,立刻遣人謝罪請盟。齊侯也未難為曹國,直接應(yīng)允了。然后齊桓公立刻順勢組織第二次聯(lián)盟團建活動,討伐背盟的宋國。北杏之會上,非正常繼位的宋桓公參加會盟,成功得到了各與會諸侯對其君位的承認,但宋桓公卻在當天商議完伐魯事宜后連夜跑路。有好處就入盟,要出力就背盟,若不先伐宋國,如何服盟中諸侯。
? ? ? ? 但齊桓公又不能直接伐宋,一則是因為宋桓公是公爵,而聯(lián)盟中最高的才是侯爵,伐宋有以下犯上的僭越之嫌;二則此宋公背盟,背的不是齊侯之盟,而是周王之盟,因此需請周王下令討伐問罪,才能滿足程序正義,這伐宋也才能更加名正言順。
????????周僖王二年(魯莊公十四年,齊桓公六年,陳宣公十三年,曹莊公二十二年,宋桓公二年,衛(wèi)惠公二十年,鄭子儀十四年,元始前680年)春,齊桓公遣使入周,匯報北杏會盟之事以及宋桓公擅自背盟之罪,以請周天子之命。周僖王當場贊揚了齊桓公北杏之會的功績,并立刻同意了齊桓公伐宋之請,之后更是派單伯派兵馬跟隨齊桓公前去伐宋,以為齊侯站臺背書。當年夏,周王之兵與諸侯之軍在宋都商丘回合,以共伐宋國〖山錄||《左傳·莊公十四年》——十有四年春,齊人、陳人、曹人伐宋。夏,單伯會伐宋。〗。
????????諸侯聞盟柯之事,皆服桓公之信義。于是衛(wèi)、曹二國,皆遣人謝罪請盟。桓公約以伐宋之后,相訂為會。
????????乃再遣使如周,告以宋公不尊王命,不來赴會,請王師下臨,同往問罪。周釐王使大夫單蔑,率師會齊伐宋。
????????諜報陳、曹二國引兵從征,愿為前部。桓公使管仲先率一軍,前會陳、曹,自引隰朋、王子成父、東郭牙等,統(tǒng)領(lǐng)大軍繼進,于商邱取齊。時周釐王二年之春也。
八、火爵寧戚
? ? ? ? 周僖王二年(魯莊公十四年,齊桓公六年,陳宣公十三年,曹莊公二十二年,宋桓公二年,衛(wèi)惠公二十年,鄭子儀十四年,元始前680年)春,受到伐宋王命的齊桓公立刻傳檄諸侯討伐宋國,陳宣公和曹莊公立刻帶人相隨。此時已是春天,因此大軍出發(fā)前,齊桓公特意叮囑大司田寧戚要好好守家并多多注意糧食生產(chǎn)。寧戚應(yīng)諾后齊桓公才放心的帶兵出發(fā),討伐宋國。
????????此寧戚乃是齊桓五杰之一,官至大司田。齊桓公之所以能這么放心的將齊國的糧食安全交給寧戚,齊國之所以能連年征戰(zhàn)而不疲,就是因為寧戚對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管理極為擅長,管仲曾向齊桓公夸贊寧戚道:“墾草入邑,辟土聚粟多眾,盡地之利,臣不如寧戚,請立為大司田?!倍鴮幤莩蔀辇R國大司田之后,也沒有辜負信任,很快齊國糧草就已倉滿庫溢了,從而在物質(zhì)層面完美保障了齊桓公連年征戰(zhàn)時的后勤安全。
????????而這位齊桓五杰之一的寧戚早先竟然是齊桓公意外撿到的一個草莽英雄。在遇齊桓公前,寧戚只是衛(wèi)國的一個放牛倌而已。那寧戚為什么這么擅長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和糧食管理呢?一則,因為寧戚以前是個放牛倌,在農(nóng)業(yè)領(lǐng)域進行了長時間的勞動實踐;二則,寧戚并不是普通的野鄙農(nóng)人,而是曾經(jīng)的衛(wèi)國士人,因家道中落才成為野人,因此其本身就有很好的知識儲備,再加上長時間的底層勞動實踐,理論聯(lián)系實踐之下,最終成為精通農(nóng)業(yè)的大能之士,故待其與齊桓公君臣得遇后立刻就風云相濟扶搖直上了。而關(guān)于他的傳奇故事還要從衛(wèi)惠公的君位開始說起。
????????周桓王二十年(魯桓公十二年,衛(wèi)宣公十九年,元始前700年),荒淫無恥的衛(wèi)宣公薨逝,然后卑鄙無恥的衛(wèi)惠公成功繼位,但由于衛(wèi)惠公連弒兩兄,得國不正,因此四年后被衛(wèi)人逐走,改立衛(wèi)公子黔牟為君,此時寧戚的親戚寧跪就開始輔佐黔牟為君。
????????周莊王九年(魯莊公六年,衛(wèi)黔牟八年,齊襄公十年,元始前688年),衛(wèi)惠公在舅舅齊襄公的幫助下成功攻破衛(wèi)國,重新復(fù)位。然后就開始了反攻倒算,公子黔牟被驅(qū)逐到周,而附逆的寧跪則被驅(qū)逐到更遠的秦國。寧跪被驅(qū)逐之后,其剩下的族人可就造了殃,很多人家產(chǎn)被抄,貶為流民,而寧戚就是受寧跪的牽連而淪為了放牛倌。
????????但淪為放牛倌的寧戚并沒有自暴自棄,而是利用以前學到的知識,用心琢磨放牛之法,因此很快就靠著放牛積累了一些錢財。但寧戚很清楚,只要是衛(wèi)惠公一脈執(zhí)政,那自己在衛(wèi)國賺再多的錢也不可能有出頭之日,于是寧戚就打算用手上的錢作盤纏,去外國尋求明主。
????????周莊王十一年(魯莊公八年,齊襄公十二年,元始前686年),齊襄公被公孫無知弒殺,不久公孫無知又被齊臣撥亂反正,此時齊君之位空懸,而這件事卻讓在衛(wèi)國放牛的寧戚看到了希望。因為就在齊君的候選人中正好有一位乃是老鄉(xiāng)衛(wèi)女所生,不錯,正是公子小白,也就是后來的齊桓公。
????????周莊王十二年(魯莊公九年,齊桓公元年,元始前685年),公子小白險勝公子糾成為齊國君主。秋七月丁酉,剛剛繼位的公子小白準備安葬齊襄公。此時衛(wèi)國的寧戚早已聽聞齊桓公的禮賢下士,于是就邊走邊放牛,千里迢迢的趕到臨淄,然后就等在齊桓公送葬齊襄公的必經(jīng)之路上。待齊桓公經(jīng)過時,寧戚忽然高唱道:“浩浩白水,儵儵之魚。君來召我,我將安居?!贝烁杳麨椤栋姿罚酏R公主莊姜嫁入衛(wèi)國后,衛(wèi)人作《衛(wèi)風·碩人》以贊莊姜之美,其詩有云:“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鳣鮪發(fā)發(fā)。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后衛(wèi)人據(jù)此作《白水》以歌之〖山注|| 這里關(guān)于《白水》的來歷,是我為了劇情自行附會的,不可當真。另史傳當時寧戚唱的是《飯牛歌》〗。
〖山錄||《飯牛歌三首》(先秦)寧戚〗
〖一、《康衢歌》:南山研,白石爛,生不遭堯與舜禪。裋布單衣適至骭,從昏飯牛薄夜半,長夜曼曼何時旦?——《史記集解·鄒陽列傳注解》南朝劉宋裴駟引東漢學者應(yīng)劭作注〗
〖二、《扣牛角》:滄浪之水白石粲,中有鯉魚長尺半??e布單衣裁至骭,清朝飯牛至夜半。黃犢上坂且休息,吾將舍汝相齊國?!端囄念惥邸ぞ硭氖诽聘咦鏆W陽詢編〗
〖三、《東門歌》:出東門分厲石班,上有松柏兮青且蘭。粗布衣兮缊縷, 時不遇兮堯、舜主。 牛兮努力食細草。大臣在爾側(cè),吾當與爾適楚國?!段倪x·嘯賦》中唐高宗時期李善引注〗
????????在送葬車隊行進的過程中,齊桓公忽聞此歌,立刻聽出此乃母親生前哼唱的衛(wèi)曲,大異之下,遂停車相見,竟是母親老鄉(xiāng)。而此時齊桓公剛剛繼位,正缺少心腹,于是立刻就有了收攬之心,遂考校其學問見識,寧戚皆對答如流,果是人才,齊桓公大喜,趕緊命人車載跟隨。準備到目的地后再做安置。
? ? ? ? 晚上送葬隊伍到達了目的地,按照卜算結(jié)果,齊襄公需停靈一夜,次日安葬。待齊人安營扎寨后,齊桓公沒有顧上吃飯,立刻舉著火把,去給寧戚找衣冠。齊桓公打算連夜賜封寧戚,以讓他能參加明日的齊國大葬,從而定其名分。由于此時是在郊外,沒有買賣衣冠的市集人家,于是齊桓公就舉著火把,在自己隨身攜帶的衣服箱中翻找以前當公子時所穿的衣裝。
????????左右侍者勸到,此人如此有才卻到現(xiàn)在還只是一個放牛倌,可能是有毛病的,不如先派人調(diào)查,若無毛病再用不遲。但齊桓公認為,此人大才,且放浪形骸,肯定有不少小毛病,若我知道了他的毛病,再封大夫時就會有所顧忌,難免會失去些誠心,所以就應(yīng)該趁著現(xiàn)在我不知道他的毛病時,立刻給他加封大夫。
????????果然,齊桓公找齊衣冠后就連夜加封寧戚為大夫,而在燭火的映照下,寧戚極為感動,立刻心悅誠服的跪拜明主。待寧戚接過衣冠后,齊桓公大悅,特恩寧戚當場換服,官拜齊大夫。而在齊襄公的葬禮結(jié)束后不久,管仲入齊相國,立刻發(fā)現(xiàn)了寧戚擅長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和糧食管理的才能,遂提議齊桓公升寧戚為大司田,齊桓公大喜,馬上準奏。至此本為放牛倌的寧戚在不到一年的時間中步步高升扶搖直上,而寧戚也沒有辜負齊桓公和管仲的器重,在他的管理下,齊國農(nóng)業(yè)蒸蒸日上,糧草牲畜滿坑滿谷。進而為齊桓霸業(yè)建立了穩(wěn)固的后勤保障,最終得以成為齊桓五杰之一。〖山錄||《呂氏春秋·離俗覽》——寧戚欲干齊桓公,窮困無以自進,於是為商旅將任車以至齊,暮宿於郭門之 外?;腹加?,夜開門,辟任車,爝火甚盛,從者甚眾。寧戚飯牛居車下,望桓公而悲,擊牛角疾歌?;腹勚瑩崞淦椭衷唬骸爱愒?!之歌者非常人也!” 命后車載之?;腹?,至,從者以請。桓公賜之衣冠,將見之。寧戚見,說桓公 以治境內(nèi)。明日復(fù)見,說桓公以為天下?;腹笳f,將任之。群臣爭之曰:“客, 衛(wèi)人也。衛(wèi)之去齊不遠,君不若使人問之。而固賢者也,用之未晚也?!被腹唬?“不然。問之,患其有小惡。以人之小惡,亡人之大美,此人主之所以失天下之 士也已?!狈猜牨赜幸砸?,今聽而不復(fù)問,合其所以也。且人固難全,權(quán)而用其 長者,當舉也?;腹弥??!?/span>
????????卻說管仲有愛妾名婧,鍾離人,通文有智?;腹蒙砍鲂斜匾约遄噪S;管仲亦以婧從行。
????????是日,管仲軍出南門,約行三十余里至峱山,見一野夫,短褐單衣,破笠赤腳,放牛于山下。此人叩牛角而歌,管仲在車上,察其人不凡,使人以酒食勞之。
????????野夫食畢,言:“欲見相君仲父?!?/p>
????????使者曰:“相國車已過去矣?!?/p>
????????野夫曰:“某有一語,幸傳于相君:‘浩浩乎白水'?!?/p>
????????使者追及管仲之車,以其語述之。管仲茫然,不解所謂,以問妾婧。
????????婧曰:“妾聞古有《白水》之詩云:浩浩白水,儵儵之魚。君來召我,我將安居。此人殆欲仕也?!?/p>
????????管仲即命停車,使人召之。野夫?qū)⑴<挠诖寮?,隨使者來見管仲,長揖不拜。
????????管仲問其姓名,曰:“衛(wèi)之野人也,姓寧名戚。慕相君好賢禮士,不憚跋涉至此,無由自達,為村人牧牛耳?!?/p>
????????管仲叩其所學,應(yīng)對如流,嘆曰:“豪杰辱于泥涂,不遇汲引,何以自顯?吾君大軍在后,不日當過此,吾當作書,子持以謁吾君,必當重用?!?/p>
????????管仲即作書緘,就交付寧戚,彼此各別。寧戚仍牧牛于峱山之下。齊桓公大軍三日后方到,寧戚依前短褐單衣,破笠赤腳,立于路旁,全不畏避。
????????桓公乘輿將近,寧戚遂叩牛角而歌之曰:南山燦,白石爛,中有鯉魚長尺半。生不逢堯與舜禪,短褐單衣才至骭。從昏飯牛至夜半,長夜漫漫何時旦?
????????桓公聞而異之,命左右擁至車前,問其姓名居處。
????????戚以實對曰:“姓寧名戚?!?/p>
????????桓公曰:“汝牧夫,何得譏刺時政?”
????????寧戚曰:“臣小人,安敢譏刺?”
????????桓公曰:“當今天子在上,寡人率諸侯賓服于下,百姓樂業(yè),草木沾春,舜日堯天,不過如此。汝謂‘不逢堯舜';又曰,‘長夜不旦',非譏刺而何?”
????????寧戚曰:“臣雖村夫,不睹先王之政,然嘗聞堯舜之世,十日一風,五日一雨,百姓耕田而食,鑿井而飲,所謂‘不識不知,順帝之則'是也。今值紀綱不振,教化不行之世,而曰‘舜日堯天',誠小人所不解也。且又聞堯舜之世,正百官而諸侯服,去四兇而天下安,不言而信,不怒而威;今明公一舉而宋背會,再舉而魯劫盟。用兵不息,民勞財敝,而曰‘百姓樂業(yè),草木沾春',又小人所未解也。小人又聞堯棄其子丹朱,而讓天下于舜,舜又避于南河,百姓趨而奉之,不得已即帝位;今君殺兄得國,假天子以令諸侯,小人又不知于唐虞揖讓何如也?”
????????桓公大怒曰:“匹夫出言不遜!”喝令斬之,左右縛寧戚去,將行刑,戚顏色不變,了無懼意,仰天嘆曰:“桀殺龍逢,紂殺比干,今寧戚與之為三矣!”
????????隰朋奏曰:“此人見勢不趨,見威不惕,非尋常牧夫也,君其赦之!”桓公念頭一轉(zhuǎn),怒氣頓平,遂命釋寧戚之縛,謂戚曰:“寡人聊以試子,子誠佳士?!睂幤菀蛱綉阎?,出管仲之書,桓公拆而觀之,書略云:臣奉命出師,行至峱山,得衛(wèi)人寧戚。此人非牧豎者流,乃當世有用之才,君宜留以自輔。若棄之使見用于鄰國,則齊悔無及矣!
????????桓公曰:“子既有仲父之書,何不遂呈寡人?”
????????寧戚曰:“臣聞‘賢君擇人為佐,賢臣亦擇主而輔',君如惡直好諛,以怒色加臣,臣寧死必不出相國之書矣?!?/p>
????????桓公大悅,命以后車載之。是晚,下寨休軍,桓公命舉火,索衣冠甚急。
????????寺人貂曰:“君索衣冠,為爵寧戚乎?”
????????桓公曰:“然?!?/p>
????????寺人貂曰:“衛(wèi)去齊不遠,何不使人訪之。使其人果賢,爵之未晚?!?/p>
????????桓公曰:“此人廓達之才,不拘小節(jié),恐其在衛(wèi),或有細過。訪得其過,爵之則不光;棄之則可惜!”即于燈燭之下,拜寧戚為大夫,使與管仲同參國政。
????????寧戚改換衣冠,謝恩而出。髯翁有詩曰:短褐單衣牧豎窮,不逢堯舜遇桓公。自從叩角歌聲歇,無復(fù)飛熊入夢中。
九、宋桓請盟
? ? ? ? 周僖王二年(魯莊公十四年,齊桓公六年,陳宣公十三年,曹莊公二十二年,宋桓公二年,衛(wèi)惠公二十年,鄭子儀十四年,元始前680年)夏,齊桓大軍兵至宋都商丘,之后齊桓公率領(lǐng)諸侯聯(lián)軍與周使單伯匯合商議攻宋之策。此時管仲進諫說,無需用兵,請讓自己出使宋公,則必能使宋國謝罪請盟。
????????齊桓公知管仲大才,于是就放心的委派其去使宋。此時管仲已看出,宋桓公剛剛繼位不久,內(nèi)心其實并不愿打這一仗,但奈何當初肆意背盟,而此時若在大兵壓境下再去請盟,自己根本抹不開面。因此管仲清楚只要能給宋公一個冠冕堂皇的臺階下,宋公必會順坡下驢謝罪請盟,從而根本不需要枉動刀兵。
? ? ? ? 而事實也的確如此,管仲幸不辱命,到宋都商丘面見宋桓公后,先是大義凜然的對宋公明貶暗褒,然后又給宋公幾個冠冕堂皇的謝罪理由,暗示這樣謝罪不丟人,最后又是一通理直氣壯的暗褒,宋公聽之大悅,立刻遣人前去謝罪請盟,并特意贈送白玉十對,黃金千鎰,以作賠禮。而齊侯一分不取,全部轉(zhuǎn)交給周使單伯,讓其奉于周天子駕前,單伯大喜,辭別齊桓公后,攜帶宋之賠禮返回周國,以向周僖王交差復(fù)命。而聯(lián)軍則在功成后各自奏凱而歸〖山錄||《左傳·莊公十四年》——十四年春,諸侯伐宋,齊請師于周。夏,單伯會之,取成于宋而還?!?/span>。
????????之后,齊桓公與宋桓公重新立約,至此宋公歸盟,并按時朝見周天子。而宋國一歸心,連帶著剩余的鄭衛(wèi)兩國也紛紛請盟。首先鄭國是因為在當年夏,鄭厲公成功復(fù)位,鄭厲公本就是宋女所生,且此次的弒弟復(fù)位之舉,飽受國人詬病,因此就讓宋公牽線,前來請盟,以求諸侯認可;然后衛(wèi)國是因為本就與宋是殷商遺民所立的兄弟之國,因此宋國一被搞定,衛(wèi)國自然就順勢跟隨請盟。
????????齊桓公見宋衛(wèi)鄭三國先后來投,并皆主動請盟,大悅,遂于當年冬向周僖王請示后,在鄄地正式會盟三國之君,并且周僖王親派單伯赴鄄地之會,以代天子為齊桓站臺背書。盟會上,四國諸侯與周使是賓主盡歡,會后各方均大為滿意,興盡而歸。至此齊桓公組織的這兩次聯(lián)盟團建活動最終都取得了圓滿的成功,齊桓霸業(yè)開始起飛〖山錄||《左傳·莊公十四年》——冬,單伯會齊侯、宋公、衛(wèi)侯、鄭伯于鄄?!瓡谯玻畏室?。〗。
????????桓公兵至宋界,陳宣公杵臼,曹莊公射姑先在,隨后周單子兵亦至。相見已畢,商議攻宋之策。
????????寧戚進曰:“明公奉天子之命糾合諸侯,以威勝不如以德勝。依臣愚見,且不必進兵,臣雖不才,請掉三寸之舌,前去說宋公行成。”
????????桓公大悅,傳令扎寨于界上,命寧戚入宋。戚乃乘一小車,與從者數(shù)人,直至睢陽,來見宋公。
????????宋公問于戴叔皮曰:“寧戚何人也?”
????????叔皮曰:“臣聞此人乃牧牛村夫,齊侯新拔之于位,必其口才過人,此來乃使其游說也?!?/p>
????????宋公曰:“何以待之?”叔皮曰:“主公召入,勿以禮待之,觀其動靜,若開口一不當,臣請引紳為號,便令武士擒而囚之,則齊侯之計沮矣?!?/p>
????????宋公點首,吩咐武士伺候。寧戚寬衣大帶,昂然而入,向宋公長揖。
????????宋公端坐不答,戚乃仰面長嘆曰:“危哉乎,宋國也!”
????????宋公駭然曰:“孤位備上公,忝為諸侯之首,危何從至?”
????????戚曰:“明公自比與周公孰賢?”
????????宋公曰:“周公圣人也,孤焉敢比之?”
????????戚曰:“周公在周盛時,天下太平,四夷賓服,猶且吐哺握發(fā),以納天下賢士。明公以亡國之余,處群雄角力之秋,繼兩世弒逆之后,即效法周公,卑躬下士,猶恐士之不至;乃妄自矜大,簡賢慢客,雖有忠言,安能至明公之前乎?不危何待!”
????????宋公愕然,離坐曰:“孤嗣位日淺,未聞君子之訓,先生勿罪!”
????????叔皮在旁,見宋公為寧戚所動,連連舉其帶紳,宋公不顧,乃謂寧戚曰:“先生此來,何以教我?”
????????戚曰:“天子失權(quán),諸侯星散,君臣無等,篡弒日聞。齊侯不忍天下之亂,恭承王命,以主夏盟。明公列名于會,以定位也;若又背之,猶不定也。今天子赫然震怒,特遣王臣,驅(qū)率諸侯,以討于宋。明公既叛王命于前,又抗王師于后,不待交兵,臣已卜勝負之有在矣。”
????????宋公曰:“先生之見如何?”
????????戚曰:“以臣愚計,勿惜一束之贄,與齊會盟。上不失臣周之禮,下可結(jié)盟主之歡,兵甲不動,宋國安于泰山?!?/p>
????????宋公曰:“孤一時失計,不終會好,今齊方加兵于我,安肯受吾之贄?”
????????戚曰:“齊侯寬仁大度,不錄人過,不念舊惡。如魯不赴會,一盟于柯,遂舉侵田而返之。況明公在會之人,焉有不納?”
????????宋公曰:“將何為贄?”
????????戚曰:“齊侯以禮睦鄰,厚往薄來,即束脯可贄,豈必傾府庫之藏哉?”
????????宋公大悅,乃遣使隨寧戚至齊軍中請成。叔皮滿面羞慚而退。
????????卻說宋使見了齊侯,言謝罪請盟之事,獻白玉十玨,黃金千鎰,齊桓公曰:“天子有命,寡人安敢自專。必須煩王臣轉(zhuǎn)奏于王方可?!?/p>
????????桓公即以所獻金玉,轉(zhuǎn)送單子,致宋公取成之意。
????????單子曰:“茍君侯赦宥,有所藉手,以復(fù)于天王,敢不如命?”
????????桓公乃使宋公修聘于周,然后再訂會期。單子辭齊侯而歸。齊與陳、曹二君各回本國。
????????要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