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每一位不容易的年輕人:不要和我談三十而立,先度過青年危機可好?

從生活里抬起頭,發(fā)現(xiàn)無處不是焦慮。勇于接住這些壓力,未來有一天你會感謝自己今天掙扎的痛苦。
01
最近一個多月,我躺在床上很久才能睡著,總是想到自己的未來,每當這個時候,就會異常焦慮和心慌。或許也只有在這個時候,才能做到認真的思考。
在大學畢業(yè)之前,總覺得很多問題在畢業(yè)進入社會后,就不再是問題。
直到當自己真正進入社會,在社會這個大泥潭中摸爬滾打一段時間后,才會發(fā)現(xiàn)這些問題它依舊存在,比如一直治不好的拖延癥和如何養(yǎng)活自己。
參加工作已經快兩年,還是做著自己不喜歡的工作,而且并不知道自己到底適合做什么,至今唯一熟練的職業(yè)技能有可能就是辦理病假條。
上級領導總是在問為啥業(yè)績不好看,自己卻想著周報的PPT怎么做的才能好看。正常情況下,上下班公交轉地鐵就需要兩個小時有余,想學習真的有心無力,只好去看租房信息。
租房信息琳瑯滿目,每當這個時候,就像打開餓了么叫外賣一樣的焦慮。好不容易看好一個房源,舍棄周末休息時間去看房,實地考察之后才發(fā)現(xiàn)不光只有方便面是“一切以實物為準”。
看不好房,只好繼續(xù)住在郊區(qū)的“河景房”。每晚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后,抓緊時間做飯洗漱休息,等到第二天就接到某位室友上報的投訴電話,說自己的洗漱聲音太大,影響睡眠質量。
于是,重新去看租房信息。
在大學的時候,最喜歡給父母打電話,匯報下近日的狀態(tài)并且要點生活費。而現(xiàn)在,這成為了自己最害怕做的事情,因為他們擔心我的生活、總是會問我未來如何打算。
對于以上的焦慮,我之前總認為是自己出了什么問題才會讓生活和工作如此糟糕,然后就想著還是找朋友聊聊天,不能讓自己憋出病來。
于是,就聯(lián)系了許久沒有聊天的大學室友,一番溝通下來,有了一些進展——他和我一樣也陷入了深深的焦慮中。
同時我們也在聊天中發(fā)現(xiàn)了一個被忽視的事實:其實人生中不僅僅只有中年危機,同時還有另一個危機考驗、那就是——青年危機。
如果以上的焦慮你也正在感同身受,也許你正在和大多數(shù)同齡人一樣,正在經歷著這場人生的考驗。

青年危機,又稱為四分之一人生危機(Quarter-life crisis),是指年輕人對工作、戀愛、脫貧致富和未來人生各方面的焦慮,描述了一種“我的這輩子就這樣涼了嗎?”的人生危機。
它并不會像字面意思那樣發(fā)生在你整個壽命的四分之一
格林威治大學的Oliver Robinson教授如是說,
而是在你完全成為一個成年人后,在成人后的人生道路上的四分之一,大概就是30歲前后,精確說就是在25歲~30歲這段時期。
這位Robinson教授曾主持了一項關于四分之一人生危機的調查,他們當時在網(wǎng)絡上收到了將近1100名年輕人的回復。
結果顯示有86% 的年輕人都承認他們在 30 歲來臨之際對自己的情感、工作和經濟狀況壓力爆表,五個人里就有兩個覺得自己非常窮,賺的錢不夠養(yǎng)活自己;32% 的年輕人覺得在 30 歲之前找到結婚對象的希望很渺茫了;還有21% 的人渴望一次徹底的職業(yè)轉型,最后還有 6% 在盤算著移民。
當你看到這個數(shù)據(jù)后,或許得到了些許安慰,因為你知道這個世界上并不只是你我是這樣的慘。但是低頭看了看外賣里的筷子已經掉到了地上,還是會發(fā)自內心的感嘆一聲:自己可真的是一事無成啊。
02
上文中的Robinson教授在分析完所有的數(shù)據(jù)后,將這場正在困擾全世界年輕人的青年危機分成了5個階段:
1、你開始覺得深陷于自己所做的選擇,像是工作、親密關系,像是坐上了一輛自動導航的汽車,再沒有轉向的可能。
2、你覺得自己應該跳出這種困境,也產生了如果你想改變,就能改變的想法。
3、你選擇辭職、結束感情關系、或者破壞了那些讓你覺得受困的承諾,然后進入一段恢復期,想要重新尋找人生的真實意義。
4、你開始緩慢并確切地重構人生。
5、你做出了新的、重新符合你人生意義與目標的承諾,并更好的前進。
有可能你目前是處于第一階段的煩躁、或者處于第三階段的迷茫、又或者是處于第五階段的興奮中,都代表著你經歷過或者正在經歷著青年危機。
但是無論是處于以上的哪個階段,都會有一個聲音在你心里大聲吶喊:是時候做點什么了。
但是再一想,自己有的只是那遙不可及的夢想,自從大學畢業(yè)后簡歷都沒有改過兩遍,于是在摸魚的道路上一去不復返。
反而很多的認真勁頭被用在了奇怪的地方:如廁的時候看書、在走路的時候回領導消息、工作中為了省時間點外賣,然后點外賣不知不覺花了半個小時、等到外賣到了,等吃完后才發(fā)現(xiàn)已經看完了三集電視劇......
選擇、恐慌和逃離,其實這一切,并不是你選擇了它們,而是你很難逃開它們,因為它們就是青年危機下的關鍵詞,就像早戀、手機和考試是學生時代的關鍵詞一樣。

要解決這些危機感,首先我們需要搞清楚它們的來源。以下我就會以自身經歷、搜集到的一些資料和朋友間的聊天作為內容,主要從工作和職場這兩個維度來進行分析。
雖然這個過程會比較扎心,但俗話說良藥苦口,也只有當自己直面這些問題時,才能真正做到解決它們,順利度過這段考驗,所以就當做是人生中的一次渡劫吧。
03
工作和職場焦慮被證明是最主要的危機感來源。
近日,由專業(yè)調查機構正略均策調研中心發(fā)布的《2012中國薪酬白皮書》的調研數(shù)據(jù)顯示,作為職場新生代,90后員工離職率達30.6%,高出平均水平5%。
此份調研同時表示,90后員工離職的主要原因大多都是“不喜歡現(xiàn)在的工作,想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現(xiàn)在的工作”指的很可能是這種狀態(tài):
1、和自己的專業(yè)或者興趣毫無關系,做的事比打雜還要雜,一個人做著三個人的工作,下班時間默認延長四小時,回家還得持續(xù)性免費加班——微信消息一來,重新坐回電腦前。
2、微信 24 小時待命,朋友圈必須轉發(fā)公司相關的內容,不得以發(fā)布一些“我愛工作”類表忠心的動態(tài),某天由于工作不順吐槽一下忘記分組, 老板找你深情談話——“不想工作就走”。
3、Offer 上的工資扣完五險(還想要一金,要什么自行車?)之后勉強付一個月房租,說好的調薪周期半年變一年,一年變兩年,節(jié)奏很朋克。
4、見識到了“朝令夕改”的可怕,好不容易按照領導指示寫好一個方案,想要領導審核一下,一般遲遲等不到回復;許久之后等到回復,說方案有幾個地方需要修改,但是這幾個地方基本是全文的80%
想到每天都要從事這樣一份工作讓你很難找到自(熱)我(愛)提(工)升(作)的動力,每天深陷日常困擾。
每天去上班的心情宛如去上墳,工作毫無狀態(tài),有時會想著時間時間過得快一些,就能早點回家躺尸,但是轉念一想第二天還得重新來過,又期望著時間還是慢一些。
就在這樣的糾結死循環(huán)中度過了一天又一天的朝九晚九,但又不敢松懈,因為考慮到社保已經交了5個月了,再差一個月就可以放心生病了,還是繼續(xù)修改已經改了5次的PPT。
相比于怕被開除,其實更擔心公司會不會隨時倒閉。老板在招你時,在你心中畫了巨大的一張餅,但是倒閉時讓你自己準備“后事”。
離職這件事想過很多次,總在擔心自己轉型太晚,每個月都會嚴肅考慮辭職30次,但通常想想也就算了,簡而言之——“眼高,手低,腿殘”。
更何況,一說要換工作爸媽就苦口婆心念叨,趕快定下來別折騰了,你也老大不小了,都沒對象還敢沒工作?
工作許久,得到的收獲或許只有頸椎疼和失眠,最大的犒賞應該就是一句“辛苦了”,最能拿的出手的職業(yè)技能就是辦理病假條。

講道理說,工作應該使人暴富,暴富使人快樂。但是為什么真實事情的發(fā)展如此反轉。
說不定這個反差在我們祖先的時代已經出現(xiàn)了,只是被我們的祖先忽視了,原因有很多,然后一代又一代的把這個傳統(tǒng)遺傳了下來,直至人類自己也無法自拔。
04
這個反差還要從我們的祖先進入農業(yè)社會開始。
人類祖先從采集社會走向農業(yè)社會,始于大約公元前9500年~公元前8500年,發(fā)源于土耳其東南部、伊朗西部和地中海東部的丘陵地帶。

剛開始的時候,人類祖先一般吃營地邊的生長的谷物來代替之前的采摘和捕獵得到的食物,然后吃著吃著發(fā)現(xiàn),谷物中間有些比較優(yōu)質,可食用的部分比較多,另外還有些就比較劣質。
于是,人類開始第一次嘗試著馴化這些谷物,讓它們變得高產和優(yōu)良,同時也開始馴化各種動物,比如牛、豬、馬和雞,以便作為固定的可食用肉類和勞動力,就此人類也開始了所謂的工作。
之前有研究人類文明的一些學者認為,農業(yè)革命是人類的進步,因為他們馴化了動植物,有了穩(wěn)定食物來源,再也不用去到處打獵和采摘食物,因此人類會變得無比輕松、快樂、而且更加聰明。
但實際上,這些都是假象。
首先農業(yè)革命的確讓人類的食物總量增加,但量的增加并不代表吃得更好、過得更悠閑,反而只是造成人口爆炸,而且產生一群養(yǎng)尊處優(yōu)、嬌生慣養(yǎng)的精英分子。普遍來說,農民的工作要比采集者更辛苦,而且到頭來的飲食還要更糟。
其次,人類原本就是種雜食的猿類,吃的是各式各樣的食物。在農業(yè)革命之前,谷物不過是人類飲食的一小部分罷了。而且,以谷物為主的食物不僅礦物質和維生素含量不足、難以消化,還對牙齒和牙齦大大有害。
另外,智人的身體演化目的并不是為了從事這些活動,我們適應的活動是爬爬果樹、追追瞪羚,而不是彎腰清石塊、努力挑水桶。
于是,人類的脊椎、膝蓋、脖子和腳底就得付出代價。研究古代骨骼發(fā)現(xiàn),人類進到農業(yè)時代后出現(xiàn)了大量疾病,例如椎間盤突出、關節(jié)炎和疝氣。此外,新的農業(yè)活動得花上大把時間,人類就只能被迫永久定居在麥田旁邊。這徹底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
最后,因為糧食結構過于單一,所以一旦遇到天災就會造成荒年,形成大規(guī)模的人口死亡。
同時,群居生活容易引發(fā)疾病,流行瘟疫;早期農耕生活更容易引發(fā)暴力,簡單來說如果被附近的人搶了土地,人類就可能從溫飽的天堂掉進饑餓的地獄,所以在土地這件事上幾乎沒有妥協(xié)的余地,為了土地就會拼個你死我活。

那么,人類祖先既然發(fā)現(xiàn)了現(xiàn)實和想象中不一樣,為什么還要農業(yè)社會繼續(xù)發(fā)展下去?
因為從生物演化角度來說,要衡量某種物種演化成功與否,評斷標準就在于世界上其DNA螺旋的拷貝數(shù)的多寡。這很類似于貨幣的概念,就像今天如果要說某家公司行不行,我們看的是它的市值有多少錢,而不是它的員工開不開心。
當智人這個物種進入農業(yè)社會后,群體規(guī)模發(fā)展的越來越大,雖然在這個過程中某些個體是不開心的,但站在群體利益角度考慮,這個物種在演化中是成功的。
就像尤瓦爾.赫拉利在《人類簡史》中寫的那樣:
這正是農業(yè)革命真正的本質:讓人類誤認為自己的群體很成功,但是讓更多的人以更糟的狀況活下去。
類似的情況,就算今天,仍然如此。
有多少年輕的大學畢業(yè)生投身大企業(yè)、從事各種勞心勞力的工作,發(fā)誓要努力賺錢,好在35歲就經濟獨立,去從事他們真正有興趣的事業(yè)。
但等他們真正到了35歲,卻發(fā)現(xiàn)自己身體已經廢了,同時背著巨額貸款,要付子女的學費,要養(yǎng)在高級住宅區(qū)的豪宅,每家得有兩部車,而且覺得生活里不能沒有高級紅酒和去國外的假期。

這時他們該怎么做?他們會放下一切,回去野外采果子打獵嗎?當然不可能,而是回像人類祖先一樣加倍努力,繼續(xù)把自己累得半死。
05
三十而立,是孔老夫子在《論語·為政》中對于自己在30歲時所達到人生狀態(tài)的自我評價。
對于這個詞的理解,大多數(shù)人都會這樣認為,覺得如果一個人到了30歲,尤其是男人,就應該要成家立業(yè),有房有車,否則就代表著這個人的人生是不成功的、甚至認為這個人的人生已經完了。
實際上,這種認知是極其錯誤的。
因為孔子所說的"三十而立"中的"立"不是指成家立業(yè),而是在對社會和自己都有比較明確的認識和理解的基礎上的一種自覺的或者是有相對覺解的意識,一種自我人格獨立的意識。

但是放眼去看現(xiàn)在的很多同齡人,遇到事情沒有自己的主見,毫無自我認知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喜歡盲目地跟風和隨大流,更有甚者在網(wǎng)絡上隨意問候別人乃至全家,勇于做思想上的矮子。
所以,我們的確需要焦慮和煩惱,但是并不是去想如何使自己一夜暴富,就此不用工作;而是去好好考慮自己的對于這個世界的認知是否已經落后、是否真正的認識自己和了解自己。
這應該才是我們在這個年齡段需要考慮的事情,需要擔憂的事情。
所以如果現(xiàn)在你正在處于對于未來的擔憂和焦慮中,這是一件好事,因為這代表了自己對現(xiàn)狀的不滿,對自我蛻變的渴求。但是一定不要被這份壓力所壓倒,要接住這份壓力,轉變?yōu)閯恿Α?/p>
同時千萬不要迫于壓力就隨意選擇一個方向、一個行業(yè)和一家公司。勇敢慢下來,讓自己花時間理清思路,聚焦問題,只有從焦慮的泥潭里站起身,洗把臉,思考解決方案,這才是走出這段青年危機的最好心法。
在想好下一步該如何走,那就做出行動,想的再好,不行動的都是矮子。而且不要怕犯錯,很多長者都告訴我,年輕人不要怕犯錯,因為只有犯錯才能真正的成長。
文章的最后拿我之前寫過的《今年你20多歲,希望你不是一個僅僅會恐慌的傻子》這篇文章中的一個故事作為結尾:
美洲印第安切羅基部落的有一個傳說:一個長者和一個小孩子坐在篝火邊,長者告訴小孩子,其實每個人心里都喂養(yǎng)著兩匹狼,一只狼代表著善良、上進、奮斗等美好的品質;另一只狼代表著懶惰、狹隘、陰險的選擇。
這時小孩子問長者:“這兩匹狼誰會打過誰,誰更加強大?”
長者思考片刻,說:“關鍵看你這一生去喂養(yǎng)哪一匹狼?!?/p>
這篇文章送給每一位不容易的同齡人,同時也送給我自己,祝愿我們都能早日走出這段歷練。
未來有一天,你會感謝自己今天掙扎的痛苦。

參考資料:
1、90后頻跳槽離職率超過30%,原因究竟是什么?快資訊.2019.1.17
2、2016離職與調薪調研報告:“90后”員工越多離職率越高.人民網(wǎng).2015.12.23
3、尤瓦爾赫拉利《人類簡史》:農業(yè)革命,史上最大的騙局.快資訊.2019.1.6
4、在遭遇中年危機之前,可能您的好友“四分之一人生危機”已經上線.《好奇心日報》.2016.10.28
5、你在經歷四分之一人生危機嗎?“雄踞網(wǎng)”公眾號.2016.11.7
6、青年危機.維基百科
7、四分之一人生危機.智庫百科
8、《人類簡史》.尤瓦爾.赫拉利

文章作者:康斯坦丁FL,《讀者》簽約作者、簡書、知乎專欄主理人;? ?? ????????
微信公眾號:失控的紙飛機,歡迎關注!????? ????? ???
聲明:本文為作者本人原創(chuàng)文章,版權所屬公眾號“失控的紙飛機”所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如需轉載、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站內私信我或者微博:@FlyLevine,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