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富小人,不脫貧寒肌體!古人此話何意?哎,這種人社會上太多了
乍富小人,不脫貧寒肌體!古人這句話的意思是,小人如果突然發(fā)財、發(fā)達了,仍然擺脫不了貧賤時候的習慣和嘴臉。
用現(xiàn)代話說就是“暴發(fā)戶”,這種人在社會上太多了。
所謂三代才能出一個貴族,這個說法雖然有些夸大,但確實說明文化底蘊是需要長期積累的。
從思想到行為,從一言一語到一舉一動,那種由內(nèi)而外的道德修養(yǎng),如果不是有長期穩(wěn)固的環(huán)境氛圍影響,如果不是有一以貫之的家庭傳承,是學不來的。
而“乍富小人”盡管在物質(zhì)財富上擁有了很多,但其內(nèi)在沒有改變,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沒有改變,所以古人說他們是“不脫貧寒肌體”。

講個我親眼所見的例子。
在一次飯局上,一大桌子人,都是熟人,親戚朋友或同學之類。大家在觥籌交錯的時候,有個做生意剛賺了點錢的小老板開始說自己剛提了一臺什么車,花了多少錢,這個車型有多難買之類,說這個其實沒什么,誰還沒有點虛榮心呢。
但說著說著,這個人突然對旁邊一個做老師的同學說,你現(xiàn)在一個月工資多少錢,有沒有五千塊?
雖然他是笑著問的,但那種高高在上的優(yōu)越感,那種庸俗的做派,讓人印象深刻。
其實何必呢……你在家里吃了頓肥肉,自己高興就是了,也沒必要出來對著喝稀飯的鄰居吧唧嘴啊。

這種人的心理多少都有點問題,他們大概是小時候吃苦太多了,受了很多罪,甚至被人瞧不起,譏諷過,他們的虛榮心又很強,所以在發(fā)財一定要彌補自己過去的傷害。
怎么彌補呢?就是找差距,欺負那些不如自己賺錢多的人。
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稍有點錢就膨脹,就目中無人,張牙舞爪,這種作態(tài)正說明了他們的內(nèi)心很苦,很蒼白,真真實實是可憐人。
我看過一部電影,里面有個情節(jié)是說米店的一個伙計發(fā)達后戲耍、欺負窮人,誰跪下磕頭給誰錢,但當別人磕頭后,他又非常生氣,因為他想起了自己的出身。
在現(xiàn)實中,有的人剛有了點錢吧,就敢笑呵呵撇嘴說“窮人太多了”,還有的人剛住上大房子,就叫囂自己家的浴缸都比別人家的房子大……

人之所以這么膨脹和張狂,就是因為他們降不了自己的心,他們駕馭不了那么多錢,德不配位嘛,說得就是這種人。
比如一個本來一個月才賺幾千塊的人,突然有了一百萬、一千萬,他是一邊狂喜,一邊害怕和不知所措,他們只能緊緊地捂著自己的錢袋子,覺得身邊的人都在打他主意,恨不得雇上幾個保鏢圍著自己。
有錢后做什么呢?吃吃吃、喝喝喝、買買買,再就是男男女女這些事,先是追求基礎欲望的滿足,然后再想著怎么證明自己比別人高貴,讓自己看起來更像是一個有錢人,做一個“成功人士”。
他們對于自己的發(fā)財,也不知道是祖墳冒青煙,還是自己運氣好,反正有錢后先要奢侈一把,一臉張狂,咄咄逼人,趾高氣揚,唯恐別人不知道他兜里有錢了。
哎,真正的有錢人不會如此。

在國內(nèi),真正有大錢的人,比如身家?guī)讉€億、幾十億的人,他們的風格通常都是內(nèi)斂的,低調(diào)的,甚至是物欲非常低的。
比如任正非、宗慶后算是大富豪吧,但他們出行都是輕車簡從,衣著也不奢侈,到哪里也沒有大量的隨從圍著,他們對別人的態(tài)度也是謙和有禮的,從不標榜自己多高明。
人和人的層次真的不一樣,你一頓飯花費幾萬塊,你就高級了?你就是有錢人了?不見得,平平淡淡才是真,真的有錢,真的成功,反而是返璞歸真。
還是要提高自己的修養(yǎng)和品味,要懂得生活的真諦,“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這樣的人才是大丈夫。
人生在世,應該有更高的追求,不應該變成金錢的奴隸。記住,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如果你拿錢去物化別人,給別人定價格,勢利心,那你等于是在物化自己,把自己當成一件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