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靖革新 二祖之制
? ?

二祖之制(一)
? 明朝君王往往短壽,而嘉靖卻罕見的活到了六十歲,成為明朝自二祖以來第三位高壽的皇帝。這絕非其修道煉丹之功效,反而食用汞丹只會損害其身體。我的思想立場,更不信那些皇運之類的玄說。我所講的也只是從我個人立場出發(fā),而至于我個人知識并不淵博,也不是這方面的專業(yè)。只是恰好閱讀幾本相關書籍,與他人交流學習而已。以下正文:
? 嘉靖往往除了壽命被人津津樂道以外,便是其政治之昏庸,為人馭臣之陰險聰敏。但大多對于明朝的革新,人們往往第一個想起的是張居正。對于革新和嘉靖這二者難以聯(lián)系到一起。但這位相較于萬歷,手上掌權的老妖道皇帝,是第一個在位期間對“二祖之制”發(fā)起改革的皇帝。甚至后來的張居正改革,也只是仿照嘉靖革新之制施行。其效果,力度都不如嘉靖的革新運動。
? 正德十六年,因武宗無嗣,首輔楊延和援引《皇明祖訓》的兄終弟及的原則,以司禮監(jiān)請?zhí)筌仓迹旌駸欣^位。而當時武宗死因至今說法不一,流傳最廣是因落水死亡。但史料有證朱厚照好武,身體健碩,若因落水而亡不足以說服后世。個人猜測(只是猜測毫無史料可以參照,僅為個人觀點)武宗是與文官集團的斗爭中,身邊的劉瑾江彬所代表的宦官集團與武官集團在皇權與相權的爭斗中被文官集團干掉之后,孤身一人卻依舊不肯服從文官,于是被害死。既然在這樣的一個環(huán)境下,楊延和為首的文官集團權勢滔天,之所以立朱厚熜只不過是找到一個年幼的傀儡皇帝以供其士大夫階級好控制。但是楊延和未曾想到,朱厚熜竟然通過政治斗爭,將楊延和為首的腐朽的文官集團排擠出大明朝的政治中心。
? 而在正德年間,為何文官集團的權力發(fā)展如此之大?這就是此篇所講的二祖之制的弊端。
? 二祖之制是明太祖、明成祖所建立的一種政治平衡的制度。自朱元璋建立明朝到朱厚熜登基過去了150余年。任何一種制度存在過久,就需要革新除舊。世宗即位初期,不僅僅要考慮文官集團在中央集權力量之大,還有整個國家從上到下腐朽的官員風氣,廢弛的法律,科舉制度的荒廢腐敗,外戚宗室對于國庫的蛀食,以及嚴重的土地兼并問題。這些問題導致正德年間,明朝已有瀕臨滅亡的跡象。
? 而二祖之制對于中央文官的掌控,自從景泰帝登基之后,就已經完全失控了。盡管英宗與憲宗父子有過對文官出手的行動,但都無疑以失敗告終。而在仁宣二帝時期,皇帝還是可以對國家的弊政有一定的調控能力??勺詮某勺骜{崩,三楊集團的權力漸漸不受控制。后來到英宗巡邊以培養(yǎng)武官集團和宦官集團,意圖以武官集團和宦官集團壓制文官集團的意圖被內閣察覺到之后,發(fā)生了土木堡之變這一內部文官勾結外族陷害皇帝的可恥歷史。
? 明代二祖的不足之處根本在于其太祖成祖二人作為明朝的奠基人,而且太祖作為農民起義,定都南京,將中央政權建立在了江蘇,浙江,安徽一帶經濟繁華的區(qū)域。太祖的政客與軍隊都靠東南地區(qū)的糧食來養(yǎng)活。而過去封建王朝的古都,例如洛陽,開封,西安諸地,則因交通不便,糧食也并不充足被太祖放棄在諸地立都的想法。其次還有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淮西,淮東黨派,包括后來壯大的浙黨,這些人是太祖起義奪取天下的功臣,而這個起義集團最大的一個特點(包括太祖)都大多是農民起義。而太祖為了分封功臣,以及自身的農民思想影響(奪取天下依舊念想家鄉(xiāng)周邊)就立都南京。而這一決定使得淮西淮東黨派如同綠藻肆意生長。不得以太祖后來策劃了劉伯溫的死亡,以及胡惟庸案誅殺李善長。
? 可是在這場斗爭中,太祖卻沒有取得最后的勝利。他廢除了丞相位,可是最后其孫惠帝朱允炆卻是一個被文官控制的君主。太祖清淮西淮東兩黨之后,但文官集團早就埋下一手。洪武十年,太子朱標次子朱允炆出生,而此時距離太祖清理淮西淮東兩黨還有三年時間。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爆發(fā)。而在洪武十五年,太子朱標嫡長子朱雄英離奇死亡,這樣一來朱允炆的皇位就確定好了。需要細說的一點,朱雄英的生母是常遇春之女,而他的舅祖父正是當時代表武官集團的藍玉。所以皇長子朱雄英是代表武官集團的,太祖之所以這樣安排就是為了壓制文官集團??墒侵煸蕿傻纳竻问掀涓竻伪臼莻€地地道道的世代文官世家代表,絕不會背叛文官集團(感興趣可以自行翻找材料)。在這個環(huán)境下,十年后,洪武二十四年,嗅到危機的朱元璋下令讓太子前往關中洛陽等地去視察遷都。這一決定動搖了文官集團的根本利益,于是當年太子朱標重病,并于次年洪武二十五年死亡。
? 明仿宋制,所以相同于宋朝,國家的經濟法律發(fā)展迅速,國力上升。但皇帝的權力很容易被文官集團架空。但明朝的前幾位皇帝,除了明仁宗,景泰帝與明孝宗以外,皆是手段硬氣,對于文官集團都起到了壓制的作用。可是太祖之制根基就在于士大夫治國,太祖以后的皇帝也沒有一位能像他一樣能將文官集團的事務全攬到自己身上的。所以這個根基不變,就永遠都會出現(xiàn)文官集團不斷的集權,內斗施壓于國家其他機構。太祖與成祖(尤其是太祖)一生從稱帝就一直像這個歷史制度發(fā)起挑戰(zhàn),但其二人也都終于失敗。
在這個條件下,朱元璋生命中的最后幾年,一直在殺人。這一點與明末崇禎屠殺內閣大臣有相同之處。但無論怎么去殺中央集團與地方權力大的官員,都是于事無補的。我個人并不贊同現(xiàn)在社會上所提出的歷史周期律,但是歷朝歷代封建王朝確確實實存在一種客觀的社會規(guī)律,這是人類歷史發(fā)展的必然性。所以在洪武三十一年,太祖崩。傳位于太孫朱允炆,史稱建文帝,南明追封廟號惠宗。
?
二祖之制(二)
而在太祖駕崩后,建文帝登基,就被黃子澄,齊泰架空皇權。于是明朝中央被文官集團控制,開始對朝野一切異己者斗爭。當時的建文帝時期,后史稱建文新政。其新政很多內容都是優(yōu)容文士,寬刑省獄,減輕賦稅,裁減冗官冗員(其只是文官內斗換層而已)。但這一切政策都是向著新上臺的文官地主階級的。也包括古代士大夫治國,登上統(tǒng)治階級的最大特點,就是更改種種舊制的名稱。例如宮殿名稱,官職名稱等等。并且整個國家向導禮制社會,立孔廟與朱子像,盛行形式主義。
有一點值得說的是,文官集團在朱標死后拉攏藍玉武官集團。太祖擔心藍玉投機文官集團導致朱明王朝名存實亡。于是太祖策劃藍玉案,意圖借機連根拔除建國時期的武官集團新地主階級。在藍玉死后,武官集團的空位需要有人頂替,但又要保證武官集團永遠不會背叛皇權,避免在朝野與文官集團位置上相近。于是便分發(fā)諸王兵權,這早在多年太祖便開始策劃。早在多年,太祖再給諸王包辦婚姻之時,就想到這一地步。比如秦王正妃是元朝河南王王保保之妹觀音奴。晉王王妃為朱元璋麾下的大將永平侯謝成的女兒。燕王王妃也是徐達長女?;旧戏醯陌l(fā)妻有一個特點就是無論是新舊地主階級,都是武官集團的人。包括后來,太祖也在磨練藩王的軍事能力。例如洪武三十年,太祖就曾命湘王朱柏與楚王朱楨共同討伐古州蠻人。于是明初洪武建文時期新興的武官集團出現(xiàn)了。
這一由藩王領導的武官集團,與文官集團在朝野上永遠不可交集,并且對于皇權宗室有著極強的依賴性(因為藩王的俸祿權力都來源于皇權)??墒窃缭诤槲淠觊g,文官集團便迅速出手。
? 洪武二十八年三月,秦王朱樉為人下毒而死。洪武三十一年三月十二日,晉王朱棡亦暴死,年41歲。史料記載明太祖震悼,哀慟不已,上謚“恭”,是為晉恭王。而在建文登基之后,削藩之名為虛,實為削武官權力。于是以罪相繼廢黜周王、代王、齊王、岷王,湘王自焚而死。
? 而燕王朱棣,作為這個新興武官集團的最大代表。兵權也最重,地緣也直接面對元大都,十分重要。文官集團更要對其下手。具體削藩內容暫不贅述,而最后奉天靖難,燕王篡位就是明朝歷史上對于文官集團最大的一次打擊。
?
? 而在朱棣登基之后,改年號為永樂。有一段野史也被人津津樂道,那就是誅方孝孺十族。然而具體并非誅其十族,實際歷史只誅其三族。而方孝孺曾在進南京城之前與朱棣說過,不要殺姚廣孝,殺了姚廣孝會折損科舉的發(fā)展。這里有朱棣地主集團兩大特點,一點是革命集團的主力是武官集團,另一點是此時建文朝廷就已經有文官重翰林的風尚。此處先說文官中重翰林學士之風。此事追溯可到洪武年間大學士宋濂。通過辯證法,這也是科舉制度發(fā)展的一大弊端。而方孝孺漸漸在后期上升到朝廷的文治團隊。這也是嘉靖帝后來革新科舉制度的具體原因。
? 而姚廣孝,眾所周知其人從不以文人標榜自己,示人以高僧形象。這是有原因的,因為朱棣革命團隊的特殊性, 朱棣造反不同于朱元璋農民造反。朱棣奉天靖難實際上就是朝廷上的一種爭斗演變?yōu)榱宋淞_突,而朱元璋是徹徹底底的農民起義,需要奠定自己的造反團隊基礎。這一基礎就是無論文武人品如何,廣納人才是重中之重。所以,成祖之制是對太祖之制的一種完善和改善,目的都是為了集權來上升皇權。而姚廣孝之所以不以文臣標榜自己,原因在于朱棣革命的目的就是打壓洪武年間遺留下來的文官問題。自然朱棣不希望自己的革命會帶動一批新興的文官集團登上中央。這也是永樂年間早期清明,皇權所受的阻力十分小,于是永樂年間的政治活動規(guī)劃十分龐大。例如繼續(xù)實行削藩政策,加強中央集權;改革官制機構,設置內閣和東廠;為加強對北方的控制,遷都北京。軍事上,五次親征蒙古?,占領安南。積極經營邊疆,??東北設立奴兒干都司,西北設置哈密衛(wèi),西南設貴州承宣布政使司,對南海地區(qū)積極經營,對西藏實行政教合一的政策。外交上,還委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中外友好往來。文化上,修《永樂大典》?。又疏浚大運河,營建北京紫禁城等。這些都是在沒有文官阻力下的封建帝國發(fā)展之盛。
? 永樂皇帝即位后,繼承了其兄父的遺志。遷都北京紫禁城。這是對于舊文官地主階級十分有力的打擊。并且朱棣繼承了朱元璋的勤奮性格,將文官的權務能減則減。大多都壟斷到皇帝自己身上,到后來也都甩給了太子。不過正是甩給太子如此之多富有利潤的文官權務,導致永樂年間中后期,太子成了文官集團的最大代表,與其父的皇權壟斷集權相沖突。這一事留給下文論述。此篇以上皆是簡要分析成祖的革命造反集團利益性質。
(三)
? 朱棣在起義途中,先后遇到的武官將領有耿炳文,李景隆等等征戰(zhàn)十分順利。反而遇到文官守城的鐵鉉卻戰(zhàn)斗十分艱辛。這是一個很大的命題,關于文官漸漸蠶食武官的指揮權力。這一問題導致明末崇禎年間的將領都是文官集團的人,導致對外對內戰(zhàn)爭都受朝廷文官集團利益沖突牽制。此問題后面會講。
? 此篇幅主要講永樂年間以后的政治環(huán)境變化。朱棣登基之后,清算舊文官集團,所殺二十名中央重要文官。中央完全換層,于是永樂初年為了培養(yǎng)一批新的中央文官,也為了登基之后的各地方政治安穩(wěn)。對洪武、建文兩朝政策進行了某些調整,提出“為治之道在寬猛適中”的原則。他利用科舉制及編修書籍等籠絡地主知識分子,宣揚儒家思想以改變明初嗜佛之風,維持封建地主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這一行為,直接獲得了南方各地主士族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歸順。但與此同時又將眼光放在了北方,永樂初即改北平為北京,設行在六部,增設北京周圍衛(wèi)所,逐漸建立起北方新的政治軍事中心。永樂七年在女真地區(qū),設立奴兒干都司。與此同時,爭取與蒙古族建立友好關系。韃靼、瓦剌各部先后接受明政府封號。以及赫赫有名的五次永樂北伐(實為巡邊,是一種皇權對于相權發(fā)展的抑制活動),同時設立哈密衛(wèi),設立貴州布政使司,為加強對烏斯藏地區(qū)的控制擴大北方地緣。地緣擴展之后,便可以施行遷都計劃。洪武年間朱元璋與朱標的計劃終于在朱棣這里落實。
? 通過一系列南北方地緣分割,南京與北京的政黨漸漸在成祖年間以后分割開來。這也導致宣宗時期放棄了南方的交趾。導致南方的地緣癱瘓,下西洋的政策被文官徹底拖垮。而仁宗朱高熾就是北方文官集團發(fā)展的開端。朱棣對于這一情況,不得不暗中扶持其為武官集團的二子朱高煦。其實朱高煦在奪嫡之爭中是不可能勝利的,因為藩王掌兵權來保護皇權是朱元璋的政策,在朱棣之時因其怕自己身為藩王起義,影響后世兒孫效仿,便廢除了。所以朱高煦的背后實際上也是另一批文官集團,朱高煦也不得不尋求這一批舊文官集團南方士族的庇護支持。
? 朱高煦的就蕃地點是云南,但卻一直在南京不肯就蕃。朱棣嗅到其意圖勾結南方士族舊文官集團奪嫡,于是采取措施。永樂十三年,漢王封地改封青州(山東?。?。永樂十五年,被強令就藩樂安州。樂安州今山東省惠民縣,漢王發(fā)配山東,但依舊與南方舊士族保持聯(lián)系。同時,朱棣在御駕親征之時,國內監(jiān)國都是太子。于是朱高熾大力發(fā)展自身周圍的新文官集團,弘揚科舉制。三楊內閣就是在朱高熾時期發(fā)揚壯大,導致后來三楊內閣的權力不受約束的。三楊在永樂年間之時,其作用在于皇帝或太子與百官之間平衡的一個組織。內閣設立之處,也在于平衡洪武年間廢丞相制度之后的皇權與相權之間的政治分割,其重點在于平衡,不在于事務。不過在朱棣死后,其權力漸漸壯大,不受控制,也導致仁宗與宣宗在與相權之間的斗爭中暴死。以及導致英宗的土木堡巡邊事件成為了文官清洗武官集團以及扶持另一位傀儡皇帝景泰帝。內閣的權力最終在楊延和內閣與武宗的斗爭中達到頂峰。但在嘉靖革新之后的張璁內閣以及后來的夏言內閣、嚴嵩內閣、徐階內閣這些都恢復了過去成祖時期的皇權與百官之間的平衡作用。
? 此外,成祖施政相較太祖有一點重要特點就是除了用武官集團牽制文官集團以外,還大力發(fā)展了宦官集團,甚至達到今人所說的三權分立的雛形。這樣一來,文官集團的直接沖突對象從皇帝轉為了宦官。而后世宣宗,英宗,憲宗,武宗與文官集團的斗爭中也都大力發(fā)展宦官集團的權力?;鹿偌瘓F的特殊性質導致其被皇權牽制十分之大,所以這也是為什么崇禎上任初期就輕松除掉了魏忠賢以及其背后的宦官集團,而對于文官卻殺了又殺卻總也無法解決文官集團的問題。這亦是一個十分巨大的命題,本篇只在于簡單介紹。
? 成祖駕崩以后,仁宗在新文官集團的一系列操作之下順利登基。而漢王朱高煦與其背后的舊文官集團在目睹仁宗登基之后便錯失這一次的造反機會,只好等待仁宗駕崩,宣宗即位的時機再來造反。所以歷史上仁宗暴死的背后兇手除了新文官集團以外,還有可能是舊文官集團的手筆。新文官集團的動手原因與洪武年間文官害死太祖的原因相同,就是先帝長時間任用的大臣與新皇的身份有著儒家倫理的差序,尤其是經歷永樂年間儒家封建皇權發(fā)展到極致之后。而舊文官集團的動手理由在于仁宗死后,漢王可以借機謀反上位??偠灾首谒篮?,漢王與其背后的舊文官集團向新文官集團的宣宗朝廷發(fā)起挑戰(zhàn)。漢王謀反的實質,就是朱棣遺留下來的新舊文官集團的沖突演化成為武裝沖突。在這次沖突之后,也確立了明朝以后北方大于南方的政治格局。這對于嘉靖革新的很多措施以及中后葉的政治活動有重大解釋意義。而朱瞻基以后的爭斗沖突,是完全仿照二祖之制守成的結果。以上皆是永樂年間以后的政治環(huán)境變化,也就是二祖之制政治斗爭的一個簡單介紹。
(四)
? 自從成祖崩,二祖之制就成為了后續(xù)之君的守成之法。而在明宣宗時期,雖然對二祖之制有相關的調整,但未動其根本,反而促長了文官集團與皇權的矛盾加重。而在所謂的“仁宣之治”之后,史料記載民不聊生。這一原因在于宣宗以及后來的英宗,憲宗等改革之君都未能進行思想運動方面的革新除舊,所以后來之君若依照太祖之時的思想主張,地位上就處于低于文官士大夫集團的儒家思想。下文就介紹太祖建立新朝之時的思想運動以及其產物《大明律》。
? 而實際上在明初太祖年代,明朝剛剛建立,百姓處于休養(yǎng)生息的狀態(tài)之下,存在很多民族爭斗,由鹽商團體發(fā)起的作亂,以及還有因建立新朝觸犯了舊地主利益導致的舊地主階級領導的流民反亂事件。以上都不能算作無產階級造反,所以說洪武年間沒有大型貧農造反是正確的。而成祖年間最有名的唐賽兒邪教起義,一部分是歷史遺留問題,一部分是社會封建性與鄉(xiāng)土社會地域信息差巨大所導致,亦不能算作貧農起義。認可這一點之后,就要知道為何太祖成祖年間為何貧農起義的次數(shù)最少。這一部分的功勞在于太祖修法《大明律》,其維護了新朝建立的時期的貧農與小型個體商販以及無產階級中的一部分團體的利益。而這一法律侵犯了很多中上層階級的利益。黑格爾的市民社會體系體現(xiàn)出法律是為資產階級服務的。我需要闡明的一點是只有在工業(yè)化完成轉向完全建成城市化的現(xiàn)代社會才能套用黑格爾的市民社會的體系。但其中有一點卻很正確,那就是法律是一定為著某一階級服務的。過去的中國鄉(xiāng)土社會,倫理道德相當于現(xiàn)代社會的法律一樣,是統(tǒng)治階級(指封建地主階級)為了統(tǒng)治奴役無產階級所設立的武器。而太祖所提出的太祖律,讓文官集團為代表的地主階級在階級斗爭中喪失了有利的地位。過去老百姓會被所謂的仁義道德所定罪至死,而太祖律發(fā)布之后,尤其是在朱元璋為貧農普及法律之后(太祖時期文盲率明朝最低,大部分家庭都有太祖律文本),貧農階級在階級斗爭就可以用法律來對抗士大夫階級的仁義禮信,貧農階級就再也不存在階級斗爭中的被動地位。
? 而大明律的缺陷也十分明顯,一部分在于其內容很大一部分依舊是選自封建士大夫階級的儒家道德思想。而直到中華民國孫中山先生革命勝利之后,其所倡導的三民主義也依舊存在很大的封建性思想根據(jù)的。可以說,直到毛澤東思想的出現(xiàn)之前,中國人的一切思想革新運動都存在濃厚的儒家封建性。所以大明律的出現(xiàn)就已經是歷史的進步,而其封建性也是其無法脫離其歷史性的一部分。但是這種封建性導致士大夫階級在二祖死后擁有了對于大明律的解釋權。所以后世文官在重修大明律上十分費力,有興趣可以去查看相關資料。
?大 明律此外還有一大弊端就是不對藩室有效,所以藩王不受法律的約束,就只受士大夫所倡導的儒家道德的影響。而藩王與地方官員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大明律的出現(xiàn)讓明藩王徹底與地方的士大夫文官集團的權力相沖突,形成了一種地方政治上的平衡。而大明律很大一部分的內容都在限制地主土豪的土地兼并行為。那么文官地主階級的土地兼并被大明律所限制,而藩王的土地兼并問題卻不會有任何條文的約束。這就導致時間一長,貧農的土地大多都被藩王占去,而文官地主的土地兼并問題就在文官的輿論引導之下在民眾間淡化。所以一方面產生到了嘉靖時期的貧農對于皇室宗室十分不信任的問題,反而文官集團在民生問題上占有十分巨大的影響力(因為發(fā)生土地兼并問題嚴重之時,皇帝只能派遣地方官員就單獨問題解決)。而另一方面大量的土地兼并問題導致了正德年間的地方財政屢屢出現(xiàn)赤字問題。土地兼并問題只是其中大明律無法跳脫出等級制度的一大方面??梢哉f,大明律的等級制度是對于二祖之制守成之中的一巨大弊端。
? 但在正德年間,由于皇權與相權的斗爭之中,大明律早已經被改成了對于文官集團相當有益的一個工具。所以武宗時期的大明律早就已經基本荒廢,貧農的利益既不得保護,大明律已經徹底成為了服務權貴集團的法律。所以正德年間爆發(fā)了大量的貧農起義事件,例如江西暴亂,劉六劉七起義這樣的大型貧農起義。所以,臨嘉靖登基所接受的明帝國,早已是一個千瘡百孔,搖搖欲墜的即將面臨朝代更迭的帝國。這是面臨貧農起義的危險。此外,正德年間還有人人耳熟能詳?shù)膶幫踉旆词录?,史稱宸濠之亂。對于這件事情,在嘉靖朝的影響也是很大,于是多贅述幾句。寧王之亂的產生是一個歷史疑案,我私自以為寧王因祖上功德所以大肆斂財,侵害了其封地地方官員的利益,所以遭受文官陷害被逼造反。寧王封地南昌,此地與江西北部及南直隸西南一帶相鄰,是中央文官集團滋生黨派中最為中堅的一批。所以,寧王與當?shù)毓賳T的藩王與文官利益沖突爆發(fā)(即上段所講之理)。而文官集團派出了王守仁來鎮(zhèn)壓寧王。王守仁明朝歷史上十分有名,但其實他的出身是一名十分標準的文官集團之人。其父王華為成化年間狀元,而歷任翰林院學士、詹事府右春坊右諭德、詹事府少詹事、禮部右侍郎,正德初年晉禮部左侍郎、南京吏部尚書。其中這些官職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翰林院學士(前文講過士林重翰林這一情況),以及南京吏部尚書,南京作為舊都,自然仍有舊黨盤旋,而吏部尚書更是黨派之中相當有分量的一份官職。此外王守仁祖籍浙江余姚,自然做官以后與浙黨分不開關系。所以,王守仁才會被派遣受擒寧王之功。而他日后的所謂心學,以后篇幅還會細說,此處先不贅述。而武宗自然看出了文官集團的目的,于是親自出北京城,又自導自演了一番武宗親擒反賊的大戲?;实塾H自上陣與大臣爭功,可以證明此事務之重。此事本是對皇帝對地方財政以及文官集團都有益的好事情。但文官集團早早下手,把功勞掌握在文官集團自己手里,意圖恢復文官章兵的權力來壓制武官。這一事動搖了重用當時武官壓制文官的武宗皇帝的地位。此事眉目大概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