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和“比”到底是什么意思?
小人之交以利,君子之交以義。

古人的智慧,往往在三言兩語中就能夠展現(xiàn)出來,但是卻不是現(xiàn)代人三言兩語就能夠解釋清楚的。
就比如儒家思想的先驅(qū)孔子,其為人處世的智慧往往體現(xiàn)在非常簡單的幾個字之中,但是現(xiàn)代人要是想弄清楚其中的深意,往往需要依靠長久的研究以及“長篇大論”一般的解釋。
在孔子關(guān)于治國之道的見解當中,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這樣一句話,那就是“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這句話只有短短的十二個字,卻非常值得深究。
比如說,其提出來的背景到底是什么,又有著怎么樣的深意,里面的“周”和“比”又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01 “周”和“比”的含義
在了解這句話的深意之前,還要先從古代的思維出發(fā),看看“周”和“比”這兩個字在古語中的含義。

“周”這個字,最早誕生于殷墟甲骨文當中,當時的“周”尚且沒有下面的“口”字,含義為“分封田地”,所以伴隨著這個字的使用,周王朝得以建立,分封制度也有了雛形。
后來,在歷史演變的過程當中,“口”字被加了進去,“周”字的含義也有了相應(yīng)的變化。
從最開始的田地莊稼茂盛,演變成了人們之間的人際關(guān)系,也就是“周密”的意思。
這個時候的“周”字中,包含著一種圍繞的意思,其就像是圓圈,從圓心出發(fā),到任何一個點的距離都是相等的。
所以在對“周”字進行運用的過程當中,就自然而然地衍生出了“平等、公平”的含義。

而與此相對的,“比”同樣來自于甲骨文當中,其屬于象形文字,最早含義為兩個并肩而立的人。
因為它們緊緊挨著,所以可以衍生出兩個人關(guān)系十分親密的意味,但是又因為這兩個“人”的形狀一模一樣,所以兩人的關(guān)系可以說是既親密又步調(diào)一致。
在最開始的時候,“比”與“周”的含義區(qū)別并不大,其主要都是用來形容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
但是在孔子的“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這句話中,卻對這兩個字做出了區(qū)分,讓它們的含義截然不同。

那么,孔子是如何對這兩個字進行運用的呢?這兩個字又因為孔子的運用而產(chǎn)生了什么樣的區(qū)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