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飛行員減負,德國Ju49高空飛行實驗機

要想讓飛機獲得更大的飛行高度,除了飛機本身擁有合適的氣動布局以及強大的動力源之外,還需要考慮到飛行員的適應能力,隨著飛行高度的增加,溫度和含氧量急劇下降,人們最初給飛行員穿戴厚厚的防寒服以及氧氣面罩來解決問題,不過這些設備嚴重影響了飛行員的操作,增加了他們的飛行負擔,為此各個國家開始研制增壓座艙技術(shù),德國的容克Ju 49高空飛行實驗機就是為了探索相關技術(shù)。

Ju 49并不是第一款帶有座艙增壓技術(shù)的飛機,不過它是德國第一款此類飛機,在30年代前期開發(fā),飛機完成了大量的飛行試驗,最后在1937年10月墜毀。

飛機為全金屬懸臂式單翼機,波紋鋁蒙皮。它完全是為高空飛行而研發(fā)的,機頭位置安裝了一臺容克L88a型V-12發(fā)動機,其實這是用兩臺L8直列6缸發(fā)動機組合而成的發(fā)動機,帶有兩級空氣壓縮機以及冷卻設備,輸出800馬力動力,在高海拔也能穩(wěn)定運行。

?
飛機機翼前緣平直,后緣安裝了襟翼和副翼,襟翼可調(diào)節(jié)。起落架為后三點式,因為考慮到機頭的大直徑4槳葉螺旋槳的需求,主起落架很高,避免螺旋槳接觸地面,在機尾下方安裝了一個滑橇式的尾起落架。

重點實驗對象的高空加壓座艙從照片看起來就像是一個充氣氣囊,起初只計劃容納2名機組在6000米的高空飛行,后來可以在上萬米高空使用。加壓座艙是一個獨立的艙室安裝在機體內(nèi),它并沒有利用一些機體結(jié)構(gòu)充當座艙的艙壁,因此也就無法直接使用飛機的艙蓋等結(jié)構(gòu),而是在加壓座艙上開了5個圓形的小舷窗,兩個朝向正面,兩個在側(cè)面,還有一個位于正面舷窗的上方。

?
這套座艙確實能給飛行員提供更加舒適的操作環(huán)境,在高空中提供穩(wěn)定舒適的環(huán)境,不過它的問題在于視野太差勁,如我們今天看到的飛機加壓艙直接把正面擋風玻璃等融合到一起,保證了機組的視野,而Ju 49在起降時甚至無法有效觀察地面,需要借助一套下視潛望鏡設備來觀察。

?
Ju 49只生產(chǎn)了一架,它被登記為D2688民用飛機,在1932年時準備進行飛行研究,起初發(fā)動機并沒有安裝增壓設備,后來才安裝上去,它在1935年時已經(jīng)經(jīng)常爬升到12500米的高度,飛機運行平穩(wěn),沒有出現(xiàn)一些重大缺陷,加壓座艙被證明更適合高空飛行,相關成果被運用到后來如Ju 86轟炸機身上。

?
Ju 49高空實驗機空重3590千克,最大起飛重量4250千克,機長17.21米,翼展28.24米,最大飛行速度220千米每小時,最大升限約13000米,機組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