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外交大臣要訪華?中國不是他想來就來的地方

文/刺客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日前對中國進行訪問;盡管給中美關系改善所起到的作用很有限,但對于美國的鐵桿盟友而言,卻能造成某種震撼。所以,日本、韓國和英國等美國附庸國家,紛紛跟風主子尋求與中國進行接觸。受此影響,英國外交大臣克萊弗利宣稱“計劃在今年7月份訪華”。
英國外交政策一直與美國亦步亦趨,看到布林肯訪華,倫敦坐不住。不過,雖說中英關系改善對英國的經濟發(fā)展很有利,但英國一些反華政客卻不干了。據環(huán)球網報道,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英國議員布萊恩特居然以謾罵的方式,對克萊弗利尋求對華接觸的表態(tài)進行攻擊。
中國是英國的第二大貿易伙伴,在其他歐洲國家紛紛尋求對華接觸之際,英國卻被遺棄。顯然,這些反華政客并非不清楚對華接觸對英國經濟的重要性,他們反對蘇納克政府與中國接觸,所謂“價值觀”只不過是一種借口。按照環(huán)球網的說法就是:毫無底線地發(fā)表反華言論,是一段時間以來,一些英國政客嘩眾取寵博取眼球的“最有效”途徑 。
英國作為美國“最堅定盟友”,親美勢力泛濫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事實上,這些親美政客一個勁反對政府對華接觸,不是為了英國利益著想,而是在替美國利益服務,因而逢中必反就成為了這些政客的主基調。即便如此,也難以改變當局對華接觸的熱情。
英國現(xiàn)任首相蘇納克上臺后,一直主張對華接觸。他曾多次表達改善對華關系的意愿。在去年蘇納克參加二十國集團峰會期間,就曾告誡其歐洲同行,“必須與中國接觸,因為沒有中國的參與,歐洲在處理很多全球性挑戰(zhàn)方面將寸步難行”。
另外,克萊弗利早在數月前就表達過訪華的意愿,而中英兩國高級外交官員近期也進行過通話,為兩國關系改善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政治氛圍。只不過,在蘇納克訪問美國之后,英國按照美國的指令,對中國發(fā)起系一輪的挑釁,從而導致有助于緩解中英關系的政治氛圍遭到破壞。
顯然,布林肯對中國的訪問,對英國政府形成很大的刺激,再次激發(fā)克萊弗利訪問中國的欲望。不過,在中英關系仍處于不斷惡化的背景下,中國不是克萊弗利之輩想來就來的地方。至少,倫敦方面若有心改善對華關系,就必須拿出足夠的誠意來獲取中方的信任。
在國與國之間的外交,如果缺乏最基本的誠意,那么就算接觸再多也沒有多大意義。所以,在有關克萊弗利訪華的問題上,據環(huán)球網報道,有中方相關專家表示,英方若是有心改善對華關系,就必須秉承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以追求雙方共同利益最大化為基本原則,另外英國還要基于互相尊重的原則,努力彌合對華文化差異導致的認知赤字。
這就意味著,只有英方滿足上述條件,中英之間的接觸才有意義。畢竟,中英之間存在的分歧和矛盾,并非兩國存在什么地緣政治爭端,主要是某些英國政客在意識形態(tài)上問題上挑釁中國造成的后果。所以,中方對于英方的接觸意愿,一直持開放態(tài)度。這也就是在中英關系持續(xù)緊張之際,兩國仍沒有停止在外交上接觸的主要原因之一。
當然,如果英方一面尋求對華接觸,另一方面則不愿意停止在政治上挑釁中國,這種兩面三刀的行徑將是中方所不允許。對此,有相關專家通過媒體警告稱,英國在大國之間可以折騰的空間日漸狹小,蘇納克對此應該心知肚明。因此可以預見,英方如果連最基本的戰(zhàn)略自主都做不到,其對華政策哪來的建設性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