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邊界百年詳解
謹由我同大家一起來深度剖析一下這篇與中俄邊界有所相關(guān)聯(lián)的歷史紀事說明書并看看其中所藏有著的知識點以及亮點在哪里,接下來的內(nèi)容是這樣描述的,如下:
一、概要:
東段全長4195公里,邊界自中、蒙俄三邊交界(49°50′42.3″N 116°42′46.8″E)開設界碑,從三角點“達爾巴干-達庫(音譯)”起,邊界朝向東北直至達額爾古納河,邊界沿額爾古納河、黑龍江(阿穆爾河)下行至烏蘇里江,后沿烏蘇里江向南跨過興凱湖,以圖們江結(jié)束。
西部邊界介于俄羅斯阿爾泰共和國和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橫跨大部分阿爾泰山脈高海拔雪原帶,西端結(jié)點位于中、哈、俄三邊交點,三方協(xié)議位置為(49°06′54″N 87°17′12″E),東端結(jié)點位于中、蒙、俄三邊交點奎屯山頂峰(49°10′13.5″N 87°48′56.3″E)。
二、歷史:
現(xiàn)代中俄邊界多繼承自蘇聯(lián),而中蘇邊界大致與俄羅斯帝國和大清帝國相當,并由一系列十七至十九世紀兩國條約界定:
1、1917年之前:
?尼布楚條約(1689年):從黑龍江支流格爾必齊河到外興安嶺直到海,嶺南屬于中國,嶺北屬于俄羅斯。西以額爾古納河為界,南屬中國,北屬俄國,額爾古納河南岸之黑里勒克河口諸房舍,應悉遷移于北岸;
?恰克圖界約(1727年):劃分邊界應以俄方繪制的西伯利亞地圖為依據(jù),俄國不能放棄貝加爾湖、烏丁斯克、色楞格河下游以及尼布楚等地,不能讓中國在額爾齊斯河取得據(jù)點;
?中俄天津條約(1858年):由兩國派員查勘“從前未經(jīng)定明邊界”,“務將邊界清理補入此次和約之內(nèi)”;
?璦琿條約(1858年):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60多萬平方公里的大清國領土劃歸俄國,璦琿對岸精奇里江(今俄羅斯結(jié)雅河)上游東南的一小塊地區(qū)(后稱江東六十四屯)保留大清國方面的永久居住權(quán)和管轄權(quán),烏蘇里江以東的大清國領土劃為清俄共管;
?中俄北京條約(1860年),將原先規(guī)定為中俄“共管”的烏蘇里江以東至海之地(包括庫頁島以及不凍港海參崴在內(nèi))約40萬平方公里歸俄國所屬
?中俄勘分東界約記(1861年),今東段邊界;
?中俄琿春東界約(1886年),今琿春以東邊界;
?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1864年),西北邊界,今西段邊界;
?中俄科布多界約(1869年),西北邊界自布果素克山經(jīng)奎屯山到瑪呢圖噶圖勒干(阿克求別)的邊界;
?中俄烏里雅蘇臺界約(1869年),西北邊界自沙賓達巴哈到布果素克山的邊界;
?中俄塔爾巴哈臺界約(1870年),西北邊界自瑪尼圖噶圖勒干到哈巴爾蘇山口的邊界;
?楚乎楚議定書(1864年),今西段邊界;
?里瓦幾亞條約(1879年),交收伊犁;
?伊犁條約(1881年),中國收回伊犁,部分取消里瓦幾亞條約的中國割地規(guī)定;
?中俄伊犁界約(1882年),中國僅收回伊犁河上游谷地,失去伊犁西部、南部和南、北疆邊境土地;
?中俄喀什噶爾界約(1882年),俄國所屬費爾干省與中國喀什噶爾交界地方,由兩國派員查勘,照兩國現(xiàn)管之界勘定;
?中俄科塔界約(1883年),更改齋桑泊迤東邊界;
?中俄塔爾巴哈臺西南界約(1883年),俄在新疆取得了設立領事、貿(mào)易免稅和領事裁判權(quán)等特權(quán);
?中俄續(xù)勘喀什噶爾界約(1884年),將喀什噶爾(今新疆喀什)北部阿克賽河一帶的中國領土劃入俄國版圖;
?中俄滿洲里界約(1911年),使中國喪失領土1400多平方公里
2、中蘇邊界(1917年-1991年)
1917年后,中國和蘇聯(lián)在領土問題上多次爆發(fā)沖突,1945年的《中華民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lián)邦友好同盟條約》和1950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lián)邦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均未對爭議領土與邊界劃分作出妥善解決,從而爆發(fā)了多次邊界爭端事件:
?中東路事件(1929年);
?張鼓峰事件(1938年);
?中蘇邊界沖突(196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