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的裂變,以及我們憑什么走到今天?
熟悉我的朋友,都應該非常清楚,我先后多次說過,美國越是不擇手段,現(xiàn)階段越是會得到相反的效果,以往各國即使年復一年的被美國割菜,繞過美元,敢于突破美國底線的,卻不多,其中的理由有很多,但經濟和武力的結合,占據(jù)了絕對因素。
這一輪全球化可以從1980年算起,美國作為其中的主導者,為其帶來了源源不斷的推動力,往上,產業(yè)升級成功,互聯(lián)網革命爆發(fā),不僅解決了,70年代,里根時代,遺留下的債務,自身的經濟,也出現(xiàn)了一輪井噴,全球的蛋糕亦在無形中擴大,往下,產業(yè)鏈的大量轉移,促進了東亞各(某)國的制造業(yè)大發(fā)展,進而又推動全球制造成本出現(xiàn)跨越式下降。
這么一整套組合拳下去,全球的經濟被高度整合,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周期,注意,這個詞,這并非是夸大,功是功,過是過,我們不能因為大漂亮現(xiàn)在的面目全非,就完全否定過去有益于世界的一面,除此之外,我國在其中,也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這一階段,我國雖然只處于微笑曲線的最低點,但勝在體量足夠大,人類歷史上最龐大的工業(yè)國,絕對是毋庸置疑,也正是我國的負重前行,進而又推動全球的物價,尤其是發(fā)達國家的物價,得以出現(xiàn)長達四十年,超長周期的低波動。
說來我國能夠走到如今的地步,實在是個奇跡,如果按照西方的經濟學,我們根本不可能,在短短三十年內,走完先發(fā)國平均兩百年才能完成的工業(yè)化。
現(xiàn)在一提到先發(fā)國能夠率先完成工業(yè)化,總能扯出一大堆,諸如什么制度,黑三角貿易,地理大發(fā)現(xiàn),等等一大堆理由,這些廣為流傳的話,多少都有些盲人摸象,或者說,達不到那種裂變,再說這些理由,歐洲以外,有不少國家都已具備,但都沒有如歐洲一般,出現(xiàn)工業(yè)革命,一定是少了最關鍵的一環(huán)。
16世紀到18世紀是英國與歐洲的工業(yè)化高峰,催化劑的最初源頭,其實就一個字,窮,土耳其的前身奧斯曼帝國,在14~16世紀是一個領土橫跨亞歐非,面積450萬平方公里,人口1500萬人的龐大帝國,同時期的歐洲強國,西班牙、英國,人口不過數(shù)百萬,經常要以抱團取暖的方式對抗奧斯曼的擴張。
戲劇的是,奧斯曼通過地理優(yōu)勢,控制歐亞陸地商道收取巨額“過路費”,致使到達歐洲的商品貴的離譜,歐洲各國孱弱已久,武力上無法較量,只好繞開陸地,試圖通過海運的方式,尋找馬可·波羅筆下的富裕東方,我們熟悉的哥倫布(注 此人是個十足的rubbish)從小熟讀此書,中年時才能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找到美洲,西班牙更是借助這筆財富,搞出了個無敵艦隊,至此算是開啟了歐洲的大航海時代。
歐洲那疙瘩當年也是窮的叮當響,好不容易才開辟出一個黃金海道,自然一擁而上,決定利益分配的,向來是拳頭的大小,為了更多份額,為了不被吞并,歐洲進入“戰(zhàn)國時代”,開始瘋狂的點擊火炮技能樹,成立自家的科學院。
比如說伽利略,你以為他是搞天文學的,實際上他還是帕維亞大學的軍事科學教授,與威尼斯兵工廠有著長期合作關系,1593年正式成為該廠的私人科技顧問,專門負責對新式武器的研發(fā),簡單的說,是計算炮彈如何可以更有效率,射擊移動中的目標。(注,牛頓力學到底是干嘛的?)
但是打的準,不代表可以打的狠,射的遠,為了追求更大的殺傷力,歐洲各國開始研究火藥原理,而這一輪的勝利者,不再是日不落。
通過光榮革命,登上英國王位的威廉三世,在位期間,一直孜孜不倦的同法國互毆,長期的沖突,導致對作為火藥主要材料的硝石,有著巨大需求,在這一點上英國可謂占盡優(yōu)勢,一來可以通過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發(fā)現(xiàn)的硝石來補充消耗,二來又經常動用龐大的艦隊圍堵法國,使得法國的硝石經常得不到補充,形式堪稱岌岌可危,為此1775年,法國以拉瓦錫為指導,動用舉國之力,建立一個的硝石實驗室,試圖以更為低廉,更為容易的方式獲取硝石,最終導致了拉瓦錫化學革命的爆發(fā)。
寫到這里,大家應該已經察覺到,這場席卷歐洲的戰(zhàn)爭,沒有一處不需要錢,舉國之力,建立科學院(現(xiàn)代大學的前身)需要錢,養(yǎng)活一大群完全脫產的科學家需要錢,沒日沒夜的拿著炮火對轟還是需要錢,由于本身就窮,火炮上雖然有些優(yōu)勢,手工業(yè)卻得不到足夠的資源,發(fā)展的依舊一塌糊涂,在與各國的貿易中,并無明顯優(yōu)勢,單靠自身那點家底,壓根就玩不起,玩不久,這么豪爽的游戲!
歷史告訴我們,任何一項技術,想要長久迭代,都需要需求(訂單)的推動,或者說,這些成本一定需要一個最終的買家,如果這個買家,無法通過正常方式(貿易)找到,技術的持有者一定會通過非正常方式找到它,這一點,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我們經常叨叨,生產了一大堆飛機大炮的小胡子。
現(xiàn)在我們再來捋一捋整個過程,為了利益,為了不被他國吞并,歐洲各國集中所有的資源,研發(fā)更兇猛的火器,由此引發(fā)了更為混亂的,歐洲版戰(zhàn)國時代,美國和蘇聯(lián)的星球大戰(zhàn),技術擴散后,引發(fā)了后續(xù)的互聯(lián)網革命,歐洲各國長久互毆下,火炮技術同樣開始急速裂變,最終引發(fā)了以彈道計學和化學為主的火炮革命,為了給這些吞金獸找到最終買家,開啟了以火炮為商人武裝,商人為火炮提供資金的貿易(殖民?)時代。
其中又以英國最為成功,殖民地足夠大,代表有充足的原材料,市場足夠廣,代表有海量的需求,商人足夠多,代表可以及時組織生產,當三者同時具備,工業(yè)革命自然爆發(fā)了。(法國是化學革命)
所以現(xiàn)代國家還想完整的復制歐洲當年那一套,無論外在環(huán)境,還是時間周期,早已不再具備,市場那只看不見的手,面對此種情況,也是無能為力,后發(fā)國需要一些特殊方式,建立起特殊的競爭優(yōu)勢,才可完美的復制發(fā)達國走過的路。
需要有人幫你修橋鋪路,縮短貿易流程,需要有人幫你,周轉原材料,保障生產,還需要一批具有某種精神的人,將以上這些串聯(lián)起來,對內,組織人力,搭建統(tǒng)一市場,對外,搭建貿易渠道,引導商品出口,說到這里,又得提下美國,雖然現(xiàn)在有些歇斯底里,但是在過去主導全球貿易時,雖然是為了自身的利益,客觀上,也依靠武力,維護了貿易通道的順暢,讓各國不用如早期的歐洲各國,隨身帶著火炮,增加了交易成本。
回歸正題,僅僅是完成上述難題,并不代表可以徹底成功,自打布雷頓體系解體,美元不再于黃金掛鉤,貨幣的發(fā)行,開始以一國信譽,以及依靠稅收發(fā)行的國債,作為最終載體,貨幣也成為現(xiàn)代經濟的第一推動力,經濟上的天花板也由此打開了,而能夠制約貨幣印刷總量的,只有通脹,過去四十年之所以能夠出現(xiàn)前所未有的繁榮,完全是因為全球長期處于低通脹,各國才能一次次開閘放水,挽救經濟,推動增長。
這么說大家不太明白,可以理解為,貨幣超發(fā)代表利率降低,利率降低代表盈利空間上升,企業(yè)為了更多的盈利,招聘工人,加大生產,工人有了收入,需求(消費)就會大增,之后經濟出現(xiàn)過熱,為了防止可能出現(xiàn)的惡性通脹,貨幣的水龍頭就會收緊,利率會上升,企業(yè)沒了利潤,收縮產能,早早還貸,就成了必然,如此周而復始,才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經濟循環(huán)。

不過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以上這張圖,就十分清晰的顯示,美元的債務,在布雷頓體系解體后,就一路狂飆,過去貴金屬作為貨幣的載體,雖然受限于產量,無法出現(xiàn)紙幣式的無限供應,卻也讓經濟平滑許多,很難出現(xiàn)類似2007年那種動輒席卷全球的經濟危機,過去的經濟危機是以小頻低波動的方式呈現(xiàn)。現(xiàn)在,要么很長時間沒有,要么一準來個大的,進而導致出現(xiàn)了一個十分滑稽的場面。
越是救市,債務越多,需求也就越弱(中產被快速收割),而需求,也就是源源不斷的訂單才是技術能夠持續(xù)迭代的基礎。
一個國家一開始內需薄弱,依靠美國的需求,進行快速迭代是非常正常的事,但也代表,你能走到什么程度,擁有多高的天花板,完全取決于美國,韓國,日本,舍棄了獨立,加上體量較小,美國才允許他們混入發(fā)達國的行列,但是當美國的需求也不足時,鐮刀是不會分方向的,此時后發(fā)國,還要加速往上,就需要從內部抽取足夠的份額作為補充!
清朝的工業(yè)革命之所以失敗,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是普羅大眾實在過于貧困,僅僅是活著,就已用盡所有資源,根本沒有可用于交易的剩余資源,當時的富裕階級(比如,地主?)雖然有,但數(shù)量太少,需求的資源還不足以引發(fā)足夠的貿易交換,耗費心血建立的工廠,脫離了來自頂層的資金,又無法從底層吸取養(yǎng)分后,有如空中樓閣,轟然倒塌。
所以一國的工業(yè)革命,以及之后的產業(yè)升級,能否成功,和制度,和舉國體制,沒有任何關系,而是和你是否,能將成本與別人進行交換有著直接關聯(lián)。
如何讓普羅大眾擁有足夠的剩余資源,又讓他們心甘情愿的交出來,是一個十分高難度的操作,這里沒有對錯,一切都是為了發(fā)展,交出來的剩余資源,也會亦另一種方式,呈現(xiàn)在大家的眼前,屬于資產的盛世,才剛剛開始!
末尾,今天本來是想寫石油結算的,寫著寫著,不知道為啥,寫歪了,下一篇文章爭取把中東石油帶來的影響寫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