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王李世民尚在的情況下,李淵為什么要對李孝恭下手?
本鬼在前文《凌煙閣第二功臣李孝恭如何間接導致“玄武門之變”獲得成功?》中提到,“玄武門之變”成功的原因之一是李淵對李孝恭下手而把親信派到了南方,導致禁軍基本都成了秦王的支持者。那么在秦王尚在的情況下,李淵為什么要對李孝恭下手呢?本鬼說說一家之言。

中國歷史上的大一統(tǒng)朝代開國皇帝中,唐高祖李淵是一個非常尷尬的存在。出于各種原因,李淵沒有承擔開國皇帝最應(yīng)該承擔的責任——打天下。結(jié)果就是李淵在唐朝的開國軍功集團中幾乎沒有威信和親信,也沒有參與地方利益再分配,這是“玄武門之變”爆發(fā)的根本原因。

正因如此,唐朝開國軍功集團是李淵的重大威脅,秦王集團如此,有平定江南大功的李孝恭也不例外??梢哉f在唐朝統(tǒng)一天下之后,李淵就一直想要消滅包括李孝恭在內(nèi)的開國軍功集團。本鬼個人認為,在秦王李世民尚在的情況下,李淵就對李孝恭下手的主要原因有三個:

第一,根據(jù)史書記載推測,武德八年(625年)對李孝恭的那次誣告應(yīng)該不是李淵主動授意的,而是有些小人逢迎李淵的投機行為。但李孝恭為人謹慎,之前一直沒讓李淵抓到把柄。李淵可能覺得這次誣告算是消滅李孝恭一黨的“天賜良機”,也就顧不上秦王李世民尚在了。

第二,李淵可能覺得消除開國軍功集團不能過于著急,要“欲伐大樹,先減其枝”,不能先對最強的開國功臣開刀,更何況唐朝最強的開國功臣還是李淵的親兒子、秦王李世民。與秦王相比,李孝恭勢力比較弱,李孝恭也只是李淵的堂侄而已,李淵對李孝恭下手明顯更容易。

第三,如果只看表面現(xiàn)象的話,李淵在武德八年(625年)到武德九年(626年)這段時間里堪稱“優(yōu)勢在我”。秦王府的很多核心重臣(如房玄齡。杜如晦、程咬金)都被李淵借故調(diào)離,秦王在表面上也沒有長安軍隊的控制權(quán),秦王府中的武裝力量更是比東宮少了好幾倍。

李淵據(jù)此認為秦王雖然在軍中威望極高,但他在長安搞不出大亂子,八百人肯定打不過幾萬人。與看起來無用的秦王相比,先對李孝恭似乎更合適。于是在秦王李世民尚在的情況下,李淵還是對李孝恭下了手,將僅有的幾位宿衛(wèi)親信派到了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