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FM到FM,初聽是懵懂少年,再聽已中年。
它曾經是茅草房屋、瓦片房的寵兒、閃爍著沙沙電波聲,在磁躁聲中成為當年娛樂載體國民級別的存在,娛樂方式不多的年代,它或許是家庭里的寶貝、甚至是一個新家庭的嫁妝。
沙沙聲不停的機器,曾是一家老少的最愛,是獨屬于淳樸人民時代的生活縮影,也是是屬于那個時代的浪漫;

ON/OFF ,是爺爺喜歡的聊齋、“講古”等文講說,是奶奶喜歡的戲劇、戲曲隗寶,是老爸的時事新聞聯播,是新生代年輕人的情感頻道、浪漫的點歌平臺,它既可以文人雅趣,“囂聲”奪人、缺關心你身邊的時事及趣聞,更可以為忙碌在城市、鄉(xiāng)村的我們帶來一絲情感安慰及祝福。

它存在于城鎮(zhèn)小康家庭中,也可以存在于鄉(xiāng)村簡樸的平房里、或者遠門打工的異鄉(xiāng)人身旁,神奇的是,只需要在相同的時間段,調節(jié)相同的頻道,我們就好像扭牽在都一個“舞臺劇”里:
我們都是臺下的聆聽者,靜靜聆聽著FM“主舞臺”的表演,我們看不見主持人樣貌及表演,主持人也聽不見我們的掌聲,唯一能檢驗聽眾的喜好的是,這個欄目能存在多久。

時代的發(fā)展,科技的進步,帶走它了的體積,從當初“大舊、樣衰”到現在精簡美觀,新時代新的娛樂載體的出現,同時也帶走了很多當年的忠實聽眾,只是留下了很多歲月的痕跡。
我們回不去青蔥時代,學習疲倦后,帶上耳機聽著自己喜歡的頻道,緩進一絲學習的思緒;回不去在交通通信不發(fā)達的年代,身處他鄉(xiāng)打工的異鄉(xiāng)人,勞累一天后,靜靜聆聽著其他異鄉(xiāng)人的情感故事、遠方友人及聽眾祝福;多希望那個喜歡聽戲曲、聽講古佬講“古典文學”的他們依舊在自己身旁;喜歡聽波、新聞聯播的他及勤勞樸素顧家的她晚一點老去;

實時的情感熱線以及點歌臺已經成為過去,當我們再次聽見熟悉的沙沙的電波聲時,已經是坐在車載中的中年,FM里聽得最多的是實時交通路況,或是聽卷了收藏歌單后,聽電臺主持頻道,聽聽主持人的播報或歌曲,活躍一下疲倦的生活氣息。
當然人也是一種非常奇怪的生物,FM電臺的歌曲,平常自己可能不會自動點去聽的,反而被動能接受聽下去。
每個時代記錄著不同的人間煙火,如今的收音機不再是我們生活娛樂的主體,就好比當初困在暴風雨的我們,斷電,漆黑的房子里,點著微光的蠟燭,爺爺奶奶守著裝電池的收音機,一遍一遍地聽著實時暴風雨的走向,一遍拿起座機電話問暴風雨中友人的安好,遙望著遠方暴風中晃動的樹兒,祈禱一起平安安好~
它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美好的歲月回憶,也激勵著我們想著新的生活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