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中蠢動的光蟲——莉格露·奈特巴格(文化意象分析與原型幻想調查)


好的,這里是已然十多年沒見到過螢火蟲滿天飛的景觀的現(xiàn)代人水獅;
今年開年以來的首篇全新角色解讀專欄,索性選擇最能呼應當下時令節(jié)氣的東方角色「莉格露·奈特巴格」:第一的確是呼應季節(jié)節(jié)氣本身的想法,暫且不清楚今年的極端氣候會對目前地下蟄居的螢火蟲群落產(chǎn)生何種影響?第二則是從重制舊版角色專欄的思維范式中,短暫脫離下回歸到新專欄新模式當中;第三完全是顧慮東方早期「風土記事」系列中「紅妖永花」四部正作一面BOSS定位的角色,筆者已撰寫過其中兩位一面BOSS的角色文本解讀,完善并窺見早期系列正作中「模糊化的幻想意象」的想法,到底是東方首位蟲系角色。
總之,下述為開年來首篇全新角色原型文本解讀專欄的注意事項;
本文為《東方永夜抄》一面角色「莉格露·奈特巴格」的蟲系意象考證與原型幻想調查。莉格露雖身為早期作品中的「幻想意象」角色,本質卻是ZUN呼應一面道中的季節(jié)場景意象設計而出,相較于其余早期角色的「意象模糊化」,莉格露從底層設計毫無疑問是較為明晰的,本文將從角色設計的細節(jié)之處展開討論,歡迎持有不同意見的各位在評論區(qū)交流。
本文會以《東方永夜抄》的設定文檔與《東方求聞史紀》的條目記述,結合ZUN本人在《東方人妖名鑒 宵暗篇》和《東方外來韋編 弐》作出的角色評價為主,全面考證原型「螢火蟲妖怪」各方面取材的原型民俗或近代文化、詞匯語源等,而后延伸至日本各個時期歷史各個地域的「蟲妖怪」傳承文本和成型邏輯,以及中世佛教背景影響至近世對待蟲子的觀念轉變的內因,偶有疏漏之處請見諒。
本文援引并摘錄的論文觀點,以現(xiàn)代民俗學的論文為主軸,鋪陳樹立語源學、古典文學、歷史學、文化昆蟲學、農業(yè)學、風景園林學、生命科學等各學科論文為輔的范式,夾雜ZUN角色評價和筆者個人的注釋理解,論文標題和情報均在放置在正文內容,而非單獨標出引用文獻,還請觀看時多加注意。
本文參考的諸多資料,皆源自于THB Wiki、東方元NETA WIKI、ピクシブ百科事典、NICONICO大百科、東方備忘錄、日文WIKI、在線英語詞源詞根詞典、語源由來辭典、コトバンク辭典、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怪異妖怪傳承數(shù)據(jù)庫、妖怪世界遺產(chǎn)、【妖怪圖鑒】新版TYZ、谷歌學術、J-STAGE數(shù)據(jù)庫、CiNii、百度學術、IDATA、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等門戶網(wǎng)站。
針對本文中提及的存在于大陸境內的「東方圣地巡禮/東方舞臺探訪」感興趣的各位,敬請私聊主動聯(lián)系筆者,筆者會盡量提供你所在地區(qū)劃之內的角色原型巡禮地與交通方式、追加情報等,多少算是讓創(chuàng)作者擁有實踐靈感體驗的機會。
東方本身是宗教民俗的戲說,二設又是東方的戲說。



STAGE 1?蛍火の行方
(螢火的行蹤)
蛍の燈りはいつもより激しく見えたのは気の所為か。
今宵は永い夜になるだろう。
螢火之光看起來比平常要更耀眼是錯覺嗎。
今宵會成為永夜的吧。
一面BOSS?暗中蠢動的光蟲
莉格露·奈特巴格
(リグル?ナイトバグ)
Wriggle Nightbug
種族:妖蟲(妖怪)
能力:操縱蟲子程度的能力
BGM:蠢々秋月~Mooned?Insect

其一?深夜里的螢火
首先,在「莉格露·奈特巴格」THB頁面的種族一欄可看到莉格露種族身份在《東方永夜抄》與《東方求聞史紀》均存在兩種不同的表述,一為永夜抄時期的妖蟲、二為求聞系時期的妖怪(正文注釋標記實為「螢火蟲妖怪」),為何會產(chǎn)生這樣的差別性呢?筆者認為ZUN在「風土記事」系列創(chuàng)作的中后期,經(jīng)過紅魔鄉(xiāng)時期的「意外性」與妖妖夢時期的「模糊性」后,在幻想鄉(xiāng)世界觀體系完善成型的永夜抄時期,已然形成一面或二面角色是與異變無關的偶然性角色的底層設計范式,卻不存在某種試圖定義永夜抄時期幻想鄉(xiāng)各妖怪的想法。換句話說,永夜抄時期設定文檔中前二面角色種族一欄的「妖蟲」和「夜雀」,完全是ZUN試圖在早期作品東西結合的框架中,編造不同于紅魔鄉(xiāng)與妖妖夢時期的新興「妖怪」,看似模糊化實則獨立于「妖怪」定義的唯一性種族,即永夜抄時期的「妖怪」定義應視為等同前兩者定義的模糊化存在,「妖怪」一詞固然還不存在日后的文本統(tǒng)一性,筆者愿將其稱為「幻想鄉(xiāng)世界觀成型初期的唯一性妖怪種族」。
上述種種在《東方求聞史紀》文本中針對種族設定上的轉向,即整齊劃一地劃入統(tǒng)一性的「妖怪」文本中的小項,相當于名為「妖蟲」的獨立種族只存在于永夜抄時期設定文檔的廢案,并且「妖蟲」完全是ZUN本人的自造詞匯,僅為突出簡單化蟲系意象的早期蟲系角色設計而已。至于,莉格露臺詞對話中表述的「蟲之王」身份,以及永夜抄設定文檔中日文原文漢字的「蟲與蟲」的差別(新字與舊字的比對,后者可理解為主要表示大量的蟲),莉格露在永夜抄中貴為早期創(chuàng)作語境中唯一「蟲系角色」命令中樞的絕對地位(直到地靈殿創(chuàng)作時期前的身份獨特性,變相造就莉格露后續(xù)登場的困難性),即便已經(jīng)從《東方求聞史紀》中借由阿求的個人主觀視角闡述「螢火蟲」為何能成為妖怪的緣故,同時給予日后出場的其余蟲系角色的設定補?。?span id="s0sssss00s" class="color-lblue-04">莉格露是蟲之妖怪,正確地說是螢火蟲妖怪,螢火蟲是在蟲子里面少有的,受人類歡迎的蟲類。這種蟲很少被人類退治,所以容易成長成為妖怪。除了螢火蟲之外,蝴蝶也同樣的人氣較高,容易變成妖怪。
據(jù)ZUN在《東方外來韋編 弐 》東方永夜抄全關卡Cross Review,ZUN針對莉格露的角色評價:為什么會變成蟲子呢…。螢火蟲雖然不是秋蟲,但有個蟲子也沒關系吧,我想。還有,一面沒怎么重視也許這算是個挺隨便的理由吧,跟「妖妖夢」不同這次背景比較暗而彈幕映在上面是挺有趣的。再據(jù)《東方人妖名鑒 宵暗篇》中「莉格露·奈特巴格」條目中ZUN認為的:當時想蟲子的老大會是什么樣的呢,如果是男孩子可能就是獨角仙了。但想著因為是夜晚的關卡登場,所以還是螢火蟲比較好這種簡單的想法。蟲子真好啊,我特別喜歡昆蟲。喜不喜歡昆蟲還是看人,所以很少有機會能讓蟲子的角色登場;
基于此可以說,「莉格露·奈特巴格」的設計基底就是ZUN所坦言的「隨性而來」,永夜抄時期的「夜晚景觀化」相較于妖妖夢時期的烘托氛圍的「季節(jié)具現(xiàn)化」,在角色設計層面的意象聯(lián)想要好發(fā)揮得多,從而敲定夜晚竹林出沒的顯眼昆蟲表征(存在某一層非妖怪化的景觀象征引導邁向于妖怪化場域的思考?),更是作為以日本幽玄式古典特色為內核的《東方永夜抄》中登場的一面BOSS,「莉格露·奈特巴格」無疑是ZUN為迎合「秋天夜晚的竹林」這一總體印象所設計的「蟲系角色」,恰好《東方永夜抄》本篇故事系發(fā)生在第119季(2004年)星與冬與金之年的「迎來滿月的中秋節(jié)」。

其次,莉格露角色曲《蠢々秋月~Mooned?Insect》的里音樂評論:月形之蟲——單純是押韻,但加入了春和秋的文字,就產(chǎn)生了不可思議的季節(jié)感。要說為什么螢火蟲是月牙形的話…,體現(xiàn)莉格露的蟲系意象與永夜抄的月之主題的聯(lián)系,主要春季的蠢動與秋季的月形成的季節(jié)感對仗,曲名中的「moon」則是動詞含義的「露出臀部」,盡管曲名在THB Wiki的考據(jù)分析頁面認為從側面看,螢火蟲發(fā)光似月牙形。但筆者認為存在更深層次的聯(lián)系,螢火蟲的發(fā)光細胞位于尾部,而幫助螢火蟲尾部發(fā)光的生物化合物學名是「luciferin」(熒光素),它來自拉丁語單詞「Lucifer」含義就是發(fā)光。希臘-羅馬神系的月之女神「Diana」有時被稱為「Diana Lucifera」,簡單理解女神在滿月狀態(tài)下的特殊代稱,里音樂評論的「月牙形之蟲」或許昭示螢火之光本就是殘缺的地上月?
自然,涉及早期角色英文名的話,筆者果斷檢索在線英語詞源詞根詞典,針對「Wriggle Nightbug」語源學解析:「Wriggle」一詞,主要源于十五世紀晚期的低地德語詞匯的「wrigglen」含義為蠕動,又源于原始日耳曼語時期詞匯的「wrig-」或者「wreik-」即為轉動,可溯源至原始印歐語詞根「wer-2」(本身系據(jù)現(xiàn)印歐語系中的近似詞匯詞根,按照語源學模型推導假設出來的假設詞根,主要形成以轉彎、彎曲為代表意義的詞匯),在印歐語系的各大早期語言當中,均為表示轉動、轉化、攪拌等原始含義,或者指代類似物體的引申含義,諸如下列印歐語系內部的同源詞匯:「vartate」梵語的轉動,滾動;「varet-」阿維斯塔語的轉動;「hurki-」赫梯語的車輪;「rhatane」希臘語的攪拌器和勺子;「vertere」晚期拉丁語的轉動、轉回、被轉動、轉化、變換、翻譯、改變等多元化的詞源含義。特別是古英語的「weard」最初是「朝向」的含義,再比如「weorthan」的發(fā)生,或是「wyrd」的命運,字面意思者是發(fā)生在某人身上;如此看來,「Wriggle」在各個印歐語系中的同源詞中完全就是動詞含義為主,各地域用以指代會轉動的物體才衍生出的名詞含義。另外,「Wriggle」再加上「r」就是「Wriggler」,在表述扭動的人或物體的同時,更是蚊子幼蟲-孑孓的指代。
再者說,「Nightbug」則應當視為ZUN的自造詞,筆者在英語辭典中的確檢索不到類似的連詞運用案例,與其同名的僅有2002年的鋼琴音樂專輯的《Night Bugs》,從專輯封面藝術風格來看,旨在描述夜晚出沒的昆蟲為主要印象,并非是英語描述螢火蟲常用詞匯的「firefly」,筆者認為ZUN筆下的「Nightbug」構詞所指代的興許是更多夜晚出沒的昆蟲,而莉格露作為最為顯眼的存在(早期幻想鄉(xiāng)蟲系角色的設想代表),用以揭示其螢火蟲原型的存在。
何況,「BUG」這一英語詞匯的來源,同樣查閱在線詞根詞源詞典上則認為,該詞來源于中古英語里的「BUGGE」,即為「something frightening」。就是說,「BUG」的最早意思比現(xiàn)代詞匯恐懼性與攻擊性要強得多,其中恐懼的含義詮釋仍然殘留在如「bugbear」這類英語殘留下來的老化詞當中。
的確,部分螢火蟲物種的雌性的確終其一生會保持幼時姿態(tài)并在夜間發(fā)光在濕潤地帶生活,姑且認為「Wriggle」同時指代螢火蟲生活習性與幼時姿態(tài),ZUN在命名時所選擇的「Wriggle」應是「蠕動」、「扭動起來」為主的動詞含義。倘若用以分析莉格露的命名邏輯的話,就是「蠕動起來的夜光蟲」,然而在設定文檔中漢字翻譯又是「蠢動的夜光蟲」,畢竟夜晚竹林出沒螢火蟲的景觀,更是日本本土夏季風物詩的一部分,而《東方永夜抄》又是和風氛圍相當濃厚的作品。
日文中的ホタル=Hotaru(蛍、螢)的語源存在「ほたり?れ(火垂)」和「ほてり?れ(火照)」、「ひたる(火足)」口語詞匯簡化轉讀所導致的,或者「ほたる(火立る)」的含義與「ほしたる(星垂)」的含義等諸多說法。上述說法完全以螢火蟲生物特長的「發(fā)光」為基礎來考慮,在將「ほ」作為「火」的日語元音交替形這一點上的表達是一致的,所以關于螢火蟲的「ホ」自然可以認為是「火」(日語「星」發(fā)音的「ほ」(Ho)也可認為是「火」的語源,契合莉格露的永夜抄一符:蛍符「地上の流星」或蛍符「地上の彗星」的參考原型)。至于「ホタル」中的「タル」,「火垂」與「火照」口語轉讀的說法則被認為是相當有力的,譬如《螢火蟲之墓》的日文漢字原名的確是《火垂るの墓》,江戶時代的百科事典《大和本草》標記為「ホタル,ホは火なり、タルは垂なり」,表示雄性螢火蟲發(fā)光飛翔時的求偶姿態(tài)。

按照現(xiàn)代民俗學的母題分類法的AT體系,在《中國神話母題索引》在動物起源目錄條目:2047-螢火蟲的起源,文化英雄發(fā)現(xiàn)螢火蟲;對照:《民間文學母題索引》湯A-2094-螢火蟲的創(chuàng)造。映射東西方的民間文學母題在對待「螢火蟲」對象上的不同態(tài)度,兩者同樣主張?zhí)焐?創(chuàng)世神偶然所創(chuàng)或者刻意所化,后續(xù)被文化英雄型對象發(fā)現(xiàn)/察覺到的螢火蟲起源型文本,這一文本底層邏輯是相通的。
話又說回來,民眾針對螢火蟲的認知總體一旦放置在歷史語境中,興許存在負面認知轉向于正面認知的過程,援引「劉銘和翟榮惠」所撰刊載于2017年的《農史與農業(yè)文化研究》上的《我國古代的螢火蟲民俗文化》,集合「曹成全」教授于2023年三月所撰的《螢火蟲文化及其產(chǎn)業(yè)化應用思路》兩篇文中觀點:古代廣泛流行的解釋螢火蟲來源的「腐草化螢」說。古人之所以有這種認識,是因為螢火蟲棲息的環(huán)境 ,以潮濕腐敗的草叢為主,古人往往會看到螢火蟲從其中出入,于是便憑直覺產(chǎn)生「腐草化螢」的說法?!抖Y記月令》載:“季夏之月,腐草為螢”《逸周書》載:“大暑之日,腐草化為螢,腐草不化為螢,谷實鮮落?!侗静菥V目》中對此記載最詳:螢有三種一種小而宵飛,腹下光明,乃茅根所化也,呂氏《月令》所謂腐草化為螢者是也;一種長如蛆蝎,尾后有光,無翼不飛,乃竹根所化也,一名蠲,俗名螢蛆,明堂《月令》所謂腐草化為蠲者是也,其名宵行,茅竹之根,夜視有光,復感濕熱之氣,逐變化形成爾;一種水螢,居水中,唐季子卿《水螢賦》所謂彼何為而化草 ,此何為而居泉是也。《本草綱目》中提到的無翼螢火蟲,實為螢火蟲幼蟲。而對于螢火蟲的生成,李時珍則認為它們是由在夜晚看起來發(fā)亮光的茅竹之根,在潮濕悶熱的環(huán)境中腐化而成,古人有這種認識,與他們所認為的世間萬物在一定條件下的物極必反,皆可互相轉化的哲學思想有關。
「魂魄化螢」、「精血化螢」甚至「尸體化螢」的民間信仰傳說,原因應該是他們只觀察到螢火蟲在夜里飛行,而看不到其蟲體,便以為是磷火,就是民間所稱的「鬼火」。民間甚至還有「女鬼化螢」的傳說,如同《酉陽雜俎》載「忽有星火發(fā)于墻堵下,初為螢,稍稍芒起,大如彈丸」,民間把女鬼與螢火蟲聯(lián)系起來,認為夜間飄飛的螢火蟲就是女鬼所化。最早在平安時代以前,螢火蟲充當著令人畏懼的對象,因為它們在夜晚的幽深光芒看上去像是鬼火,到平安時代初期,可能是受到廣泛流傳的中國詩文的影響,螢火蟲變成美麗和有情趣的代名詞,《源氏物語》中借螢火蟲的光芒窺探女子的情節(jié)設計就是受「囊螢夜讀」文本的啟發(fā),這個故事改變日本人對螢火蟲光芒的態(tài)度。
中國古典詩歌中關于螢火蟲的意象體現(xiàn)為“荒、寂、濕、涼、美”,其文化意涵包括家國之思,(“熠耀宵行”體現(xiàn)了家園破敗、盛景不再的落魄凄涼)、涅槃之火(“化腐為螢” 恰似鳳凰涅槃,將螢火意象拓展到了哲學的象征意義)、忠賢之喻(“在晦能明”可以黑夜中的孤螢來暗喻身處黑暗政治環(huán)境中孤立無援的忠臣良將)、勤學之征(“囊螢夜讀”以螢火作為勤學苦讀的象征),甚至還體現(xiàn)了盡綿薄之力服務育人的精神(借車胤囊螢之事贊美螢火蟲能竭其所能為人服務) 和卑而不賤的氣概(螢火蟲的光很微弱,但雖緣草成質,卻不借月為光,何異大星茫)。
中國古典文學的螢火蟲意象從負面至正面的情感塑造轉向,多種從南北朝積累至隋唐的古典文學典籍幾乎在同時期傳入日本本土后,在平安宮廷文人的認知和創(chuàng)作中固然是呈現(xiàn)不同時期的螢火蟲的混雜性運用??梢姛o論是植物轉化成動物的基礎認知,試圖把螢火等同于魂魄的敬畏觀念,甚至是借由螢火蟲來表達自身情感的文風,古典詩經(jīng)——南朝志怪——唐代詩文——明代《本草綱目》+《三才圖會》——《和漢三才圖會》的文本特質溯源可以說是一脈相承。

可據(jù)「遊磨正秀教授」和「後藤好正先生」所撰文化昆蟲學的研究論文《文化昆蟲ホタル~古典の中から~》:主要以日本古典文學文獻角度,最早登場于奈良時代草創(chuàng)的《日本書紀》當中,早期形象體現(xiàn)為驅散邪氣的正義之光的體現(xiàn),而后的平安時代至鐮倉幕府時代(八世紀至十三世紀)的典籍文獻中,螢火蟲本身指代指涉的對象產(chǎn)生從表驅邪的靈性主體,逐漸轉向情感寄托歌詠的客體,同時「囊螢映雪」和「腐草為螢」的故事文本傳入日本,題材卻主要局限于宮廷與武家的上層階級人士所創(chuàng)作的種種文本(大和物語、宇津保物語、源氏物語等)。單就平安宮廷和歌中提及螢火蟲意象的性質而言:はるる夜の星か河辺の蛍かも、わが住むかたの 海人のたく火か?!谠瓨I(yè)平;夏は夜、月のころはさらなり。やみもなほ、蛍の多く飛びちがいたる。また、ただ一つ二つなど、ほのかにうち光りて行くも、をかし。——清少納言 「枕草紙」,對于平安朝的貴族們來說,在黑暗中發(fā)光的螢火蟲,完美契合自身風雅趣味說不出口反而靜靜燃燒的戀愛心理的象征,諸如表示隱藏起來的戀心的俗語為「鳴かぬ蛍が身を焦がす」,平安朝古典文學語境場域的「螢火蟲」,本質是表達寄托宮廷貴族們隱藏戀心的附屬產(chǎn)物,用以比喻人心迷戀之物抒發(fā)整體的情趣,螢火蟲之光的虛幻與自身的情感達成重疊的需求。
據(jù)「小柴良子」博士于2005年七月發(fā)表在《清心語文》第七號刊物上的文學論文《和泉式部「物おもへば」の歌の「ほたる」と「魂」 について——周辺の蛍を見ながら》:「物おもへば」的和歌中(もの思へば沢の螢もわが身より,あくがれいづる魂かとぞ見る),作者「和泉式部」使用讓人印象深刻的見解,主要關注螢火蟲的典故素材在古典文學中是如何被運用,從而逼近「和泉式部」的螢火蟲與魂的詠嘆方法。認為作者「和泉式部」用螢火蟲作為自己的靈魂,實則受到《詩經(jīng)》注釋書籍中《毛詩》的「熠燿燐也,燐蛍火也」的漢文學影響,特別對于《萬葉集》吟誦螢火蟲的看法「蛍」不過是「ほか」的枕詞,螢火蟲本身并沒有特別被詠嘆。日本的螢火蟲作為夏天景物而聞名,在中國卻作為秋天景物而被吟詠,而日本上代文學的螢火蟲深受中國漢詩文典故的影響。平安宮廷文人公卿群體在繼承《長恨歌》為主題創(chuàng)作的「高遠歌」中,均存在將螢火蟲作為靈魂吟誦的案例,甚至于《伊勢物語》和《源氏物語》以螢火蟲來表現(xiàn)出懷念死者心情和孤獨感,但螢火蟲始終是一種景物。相較于「高遠歌」中以螢火蟲比作靈魂與「去別處看」為主體的情況,「和泉式部」吟誦螢火蟲意象的「看靈魂」,系不僅將螢火蟲作為自己的靈魂,同時將其作為景物來看的特殊案例。
關于螢火蟲的文獻典籍記述,整體在武家階層掌權的日本中世(十五世紀至十六世紀)相當匱乏,直到江戶時代中后期(十八世紀至十九世紀),螢火蟲才從平安宮廷文人公卿消遣的情感寄托之物,平安宮廷文人公卿文人們的「賞螢創(chuàng)作」行為文本的文學哲思意象解放出來,最終轉變成蘊含市井庶民性的江戶町人百姓們的「蛍狩り」行為文本,而江戶中后期是民眾們享受觀光名勝的旅行時代,螢火蟲本身已經(jīng)完全成為江戶夏季庶民性娛樂景觀的一環(huán)。主要體現(xiàn)在江戶中后期各地的名所図絵以螢火蟲為賣點記述庶民們的情報渠道,而江戶城內針對淺草與本所兩國一帶的土地開發(fā)運動導致渡口碼頭再也見不到江戶城內的螢火蟲景觀,更是江戶城民眾因為身邊自然資源匱乏轉而追求各地觀光名勝的誘因就是。
「蛍狩り」的詞匯稱呼出現(xiàn)在江戶時代初期,在這之前存在近似風俗卻缺少統(tǒng)一描述的稱呼,知道江戶中期,使用「蛍狩り」市井文人的短歌俳句越來越多,圖繪中也特地展示這一時期被稱為「蛍狩り」的夏季風物詩。準確來說,江戶人口中的「蛍狩り」(ホタル狩り)并非是指代的狩獵捕捉螢火蟲的行為,而應視為近似于「紅葉狩り」欣賞螢火蟲景觀的季節(jié)性娛樂,即迅速在日本作為庶民性娛樂被廣泛接受,而螢火蟲棲息環(huán)境距離人類生活環(huán)境較近,螢火蟲發(fā)生的時期是初夏,氣候上相對舒適也是主要原因。
另外,江戶圖繪中描繪的各地沿河親水景觀的構成也與「蛍狩り」不無關系,參考這篇「足立考之」社長所撰的環(huán)境技術學角度的論文《江戸図絵にみる親水風景の形成》提及江戶圖繪中親水風景的空間原型=共有美學感知想象——風景體驗的傳播與繼承——文學藝術的客觀化/外在化——名所圖繪和俳句的風景想象——文學、圖繪、詩歌造型的文化表象;尤其是葛飾北齋與歌川廣重的描繪江戶親水風景,確立河川湖沼景觀的統(tǒng)合化輔以多樣化的演出來表述躍動感,及親水空間的各個場域環(huán)境的內在情感,「蛍狩り」成為特定夏季夜晚固有場域親水空間內的萬能景觀,就以歌川廣重的《宇治川蛍狩之図》(下圖)而言,河邊堤壩上的享受休憩的夏夜「蛍狩り」繪卷的文化表象躍然紙上。


正如前文所說,來自于中國古典典籍的螢火蟲等同于魂魄和鬼火的俗信,就是在室町幕府為首的武家政權掌控的日本中世逐漸傳播開來的文本,戰(zhàn)亂不穩(wěn)定與分權和博弈是日本中世歷史時期的主旋律,這時期因戰(zhàn)亂死者的怨恨改變姿態(tài)(死者靈魂)最終化生(妖怪)的螢火蟲,已然形成固定的傳承范式。例如,江戶中期的觀察螢火蟲為交配混雜婚飛交流的情況就被稱為「蛍合戦」文本,原本是源氏武將源賴政在宇治川之戰(zhàn)中兵敗而自殺,懊悔的情感變化成螢火蟲,至今仍在宇治川反復交戰(zhàn),基于這樣的傳說,大型螢火蟲被稱為大螢、源氏螢(ゲンジボタル),小型螢火蟲被稱為姬螢、平家螢(ヘイケボタル),因此可以認為是將兩類日本本土常見的螢火蟲物種的體型大小,相當于源平合戰(zhàn)的勝方與敗方的名字。
值得一提的是,源氏螢(ゲンジボタル)和平家螢(ヘイケボタル)這倆日本獨有螢火蟲物種和名的命名邏輯,可參考「後藤好正」所撰的《ゲンジボタル和名考~江戸文學の視點から~》:和名語源系將螢火蟲和源氏聯(lián)系起來的時代背景,正因江戶時代文學與印刷技術的進步發(fā)展與町人社會貸本屋的興盛,各個古典版本的《源氏物語》的出版,江戶民眾們在閱讀紫式部原文的同時,北村季吟的《湖月抄》和野野口立圃的《再見源氏》等便于理解的注釋書和梗概書的出現(xiàn),進一步使得江戶民眾能深層次地接觸到源氏世界。其結果是《源氏物語》在各種各樣的種類中被民眾水平所接受。而源賴政之靈化身為螢火蟲的傳承,是何時誕生的尚不清楚,但據(jù)筆者所知,傳承文本最早出現(xiàn)在文獻江戶時代前期的假名草子《狂歌物語》(淺井了意作,1672年刊)似乎是首次出現(xiàn)。
即便不提《源氏物語》中的「螢之卷」,縱觀整個江戶時代的文學,特別是俳諧、雜俳、川柳、狂歌中,根據(jù)《源氏物語》和源賴政亡魂傳說,留下很多將螢火蟲和源氏聯(lián)系起來的作品,制作年代也從江戶時代前期到中后期。另外雖少,但也能看到將螢火蟲比作源賴光的作品。既需要作者修養(yǎng),也要被廣泛接受,必須具備讓讀者理解的素養(yǎng),以近世文學為專業(yè)的棚橋政博認為,「江戶之子」們即使沒有產(chǎn)生知識階級,卻掌握寺子屋學習素養(yǎng)程度的讀寫能力(江戶時代的江戶下方見附一般不用寺子屋的稱呼,寺子屋稱呼反而在整個江戶時代較為冷門,只常見于京都周遭區(qū)域,只有京都這樣的上方見附才能使用,而江戶城的江戶人喜歡用「手習所」或者「手習指南所」來自稱,畢竟江戶城的教育普及中心就是讀寫習字),而町人階級真正享受讀書也是在寶歷年間(1764年)之后的事情。江戶中期之后,以三都和名古屋等城市的町民為中心,能理解作品的人越來越多,螢火蟲和源氏形象重合,由市井文人階層擴展到町人平民階層。
源氏螢(ゲンジボタル)和平家螢(ヘイケボタル)則在江戶中期成為被廣泛使用的普遍稱呼,雖在江戶時代末期的蟲譜類典籍中并無相關字樣,所以不能認為源氏螢(ゲンジボタル)和平家螢(ヘイケボタル)在江戶時代是作為一般稱呼而使用的,或許存在螢火蟲市井稱呼與地方方言稱呼并稱的情況,螢火蟲與《源氏物語》和源賴政亡魂傳說相結合的作品,最終形成螢火蟲與源氏相結合的形象,平家螢應是如此形成恰如其分和式學名的對仗格式。
(轉念一想,莉格露的螢火蟲妖怪身份果然還是相當江戶、相當市井化的存在也說不定?)

章節(jié)最后,曾經(jīng)在2013年8月12日頒布的東方考察合同志《Journal of Touhou Discussion》(vol.2)能力考察部分由「東方科學協(xié)會-虹色甲蟲@die3035」所著的《リグル?ナイトバグと昆蟲の行動制御》的觀點:從莉格露能力延伸的昆蟲行為控制這一觀點出發(fā),考慮到行動時使用御物質的情況和使用無線感應的情況這兩種情況。另外,從昆蟲的集中運用這一點考慮她的能力,提到了為將昆蟲組織化,實際上可能是將兩者混合使用的情況,即認為莉格露是通過控制昆蟲群體接受到的信息素實現(xiàn)操縱蟲群的效果。
「莉格露·奈特巴格」的操縱蟲子程度的能力,及《東方文花帖》書籍報道中的旨在改善昆蟲一族的地位的「昆蟲的通知服務」,正如前文提到早期「唯一蟲系角色」的命令中樞定位,實在不用顧慮太多問題,永夜抄至求聞系時期的莉格露本就是幻想鄉(xiāng)內蟲的恐怖性的衰落象征,屬于是與時俱進新時代的幻想鄉(xiāng)蟲類的共存選擇,《文花帖》對話中文文語境描述得如同煉制蠱毒般的舊時代「蟲妖怪」已然不復存在,逐漸形成從《東方永夜抄》時期——《東方文花帖》時期——《東方求聞史紀》時期的莉格露身份種族與能力全面再建構的過程,皆在昭示莉格露早期設定與能力的「獨一性」,近似于在層面概念上毫無法理的霸道能力可以說,更是ZUN在設計后續(xù)登場的蟲系角色極力避免的情況就是。
現(xiàn)實層面的原型更是如此,日本本土自從進入明治至大正時期的工業(yè)社會之后,相對應的作為夏季風物詩的「蛍狩り」為追求宏大場面的放蟲螢光,興起野捕販賣螢火蟲的「蛍売」(ホタル売買)的小攤小販,間接催生東京都內各個渡口流域的螢火蟲濫捕濫抓的蛍売產(chǎn)業(yè)鏈,配合工業(yè)開發(fā)對原生境的摧毀和工業(yè)廢水對于幼蟲水源地的污染等連鎖作用,直到1940年左右的螢火蟲野生種群,下降到徹底淪為人工培育景觀化的存在,日本各地的「蛍祭」(ホタル祭)就是1980年以來作為城市建設環(huán)保和河川親水景觀環(huán)境再生的象征,如今在日本人的生活風景中,確實賦予其象征性的價值。好在近年來日本各地的河川治理的野生種群又恢復不少,宛如永夜抄一面道中的盛景大抵也許是幻想入了?


其二?化為妖怪之蟲
同時,要討論莉格露的各個設計要素的情境,在《東方求聞史紀》中給莉格露所定性的「螢火蟲妖怪」又是繞不開的一個點,檢索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怪異妖怪傳承數(shù)據(jù)庫中的「螢」條目,知曉在日本各地域的民俗語境中單獨的「螢火蟲妖怪」系不存在的,而是各地民眾自發(fā)性賦予「螢火蟲為何發(fā)光?」的疑問本身進行思考,聯(lián)想各類歷史文本催生的種種民間俗信,雖說傳承文本的基本系起源于江戶時代中后期至明治-大正時期成型的。
諸如在1976年《日本隨筆大成第1期 19卷》收錄田宮仲宣整理編撰的《東牖子》「賴政亡魂與螢」的傳承文本:茅根化為螢火蟲,宇治螢火蟲是賴政亡魂所化,這是因為茅根和亡魂的聲音是一樣的(完全承襲《本草綱目》對待「腐草為螢」態(tài)度的三種分類文本);再比如1952年《兵庫民俗》收錄的森俊秀所著論文「ショウネンダマの話―神戸近郊の経験とその分類―」所記述的「遊び魂」文本:昭和二十六年的初夏夜晚,在明石川流域進行「螢狩」之時,從一棟房子里升起像燒鎂一樣的圓形光物,筆直地下了下來。大約一周后,這家的主人因病去世(試圖把靈魂比作螢火蟲的靈性文本,強調是進行螢狩的場域才發(fā)生的軼聞);及1990年《西郊民俗》收錄的藤森裕治所撰的論文「死の知らせと動物」,提及的螢火蟲的普遍民間俗信:不合季節(jié)的螢火蟲一飛人就死(上述傳承或是這則民間俗信延伸而來的,螢火蟲的靈性在江戶中后期以來,已是無需闡述的存在)。
筆者檢索到最符合「螢火蟲妖怪」的文本,應同是1976年《日本隨筆大成第3期 3卷》收錄佐藤成裕整理編撰的《中陵漫録》一則名為「螢怪」的傳承文本:夏夜,去江戶龍土的蛇池進行「螢狩」之時,突然從池子里出現(xiàn)數(shù)萬只螢火蟲,最終嚇得逃回來,這樣事情在各國都有,因為草腐爛所以只在初夏發(fā)生(乍一看是「腐草為螢」型文本,但傳承中提及數(shù)萬只螢火蟲出沒這點,相當具有無由頭的江戶市井怪談的味道,怪異發(fā)生的場域空間和怪異對象皆被巧妙模糊化);類似的在1966年《下野民俗》嘉納恵一郎所著論文《忘れ柿(小山化かされの巻)》所提及的「螢、墓地、僧」的文本:晚上去看螢火蟲,墓地里螢火蟲特別多,跳過水渠追著螢火蟲走進墓地,眼前出現(xiàn)三米左右的僧人,螢火蟲就像像吹滅了一樣不見,雖然孩子嚇得逃跑,但從墓地外面看不到僧人,只是看到美麗的螢火蟲。(這則近似于妖怪入道型的傳承文本,寺廟墓地即為螢火蟲景觀與怪異發(fā)生的場域,螢火蟲轉化為聯(lián)結怪異與此世的景觀化存在)。
換句話說,江戶中后期以來直至明治、大正年間的「螢火蟲怪異性」文本,螢火蟲并不是作為怪異主體對象供人創(chuàng)作聯(lián)想,而淪為本就容易遭遇怪異、妖怪等他者化對象的場所、場地的氛圍陪襯要素,螢火蟲僅是作為遭遇怪異前的場域的前置誘因,通過螢火蟲景觀化的空間建構某種優(yōu)美的情境為遭遇怪異造成心理性落差,或是螢火蟲、怪異對象的結構化文本的必要條件。正因長期以來市井百姓們季節(jié)性出游的「螢狩」行為盛行,「源賴政怨靈化為螢火蟲」的民間俗信把各地螢火蟲求偶婚飛進行擬人化的「螢合戰(zhàn)」,方才催生類似的「螢火蟲怪異性」文本。

較為有趣的一點是,永夜抄時期莉格露種族的「妖蟲」一詞,主要出現(xiàn)在日本江戶以來的近現(xiàn)代文獻典籍,幾乎全部用以對農業(yè)害蟲的指代,特別多見于江戶中后期的農業(yè)書籍,比如江戶農書中漢字寫成「蝗」的稻蟲和大稻蟲(泛指各類危害田地水稻的害蟲,特別是引發(fā)江戶天保大饑荒與享保大饑荒的臘蟬亞目的伊蘇斯飛虱)而非大眾印象中啃食危害農作物的東亞飛蝗,與其說是化為妖怪的之蟲,不如說是名字樸素認知中對引發(fā)水稻減產(chǎn)生病的伊蘇斯飛虱的妖魔化、夸張化?根本不符合民俗語境中的「蟲妖怪」各類定義,經(jīng)由明清兩代傳入日本的以《本草綱目》為代表的本草類書籍的普及浪潮,引發(fā)江戶中后期農業(yè)書的觀察撰寫傳抄,在前兩者基礎上的完整農業(yè)知識體系的廣泛傳播閱覽,天然地在江戶市井平民階層中完成對于「妖蟲」多方面認知的科普祛魅,完全不構成農業(yè)害蟲妖怪化的土壤。
歸根到底,據(jù)ピクシブ百科事典認為「妖蟲」是擁有蟲的要素和姿態(tài)的妖怪的總稱,符合幻想鄉(xiāng)「妖蟲」種族定義的「蟲系妖怪」實是江戶中后期進行的「江戶市井妖怪革命」浪潮中被賦予各種各樣的再創(chuàng)作形象(諸如多種蟲的化物/何種蟲的變化,以及蟲靈的擬人化形象),即為并不存在可供被描述的市井化廣泛化的傳承文本,應把江戶妖怪繪卷不明事跡的江戶「蟲系化物」形象和古典文學戲劇中的土蜘蛛與大百足等正統(tǒng)「蟲妖怪」形象分開看待才對。更不要說,中世佛教系文本的《辟邪繪》中驅散邪鬼惡鬼的善神的「神蟲」和《正法念処経》建構的日本佛教八大地獄觀念的「鐵蟻」,完全是借鑒而來的產(chǎn)物。
因此,正如《東方求聞史紀》描述莉格露體型的條目評價:自古以來,說到蟲之妖怪,是和鬼與天狗并列令人恐懼的對象,但現(xiàn)在這種威嚴已經(jīng)失去好久了。作為蟲子們的領袖的蟲之妖怪,卻擁有著幼小少女的形態(tài),這也是一種象征。為什么蟲類的力量急劇減弱的原因還需要調查。恰好,莉格露所代表的失去威嚴力量的蟲妖怪的領袖象征,而蟲妖怪的定義自江戶以來固然是呈現(xiàn)模糊化的趨勢,甚至不是作為妖怪的形象出沒在地域傳承中,這是如何造成的呢?筆者認為江戶市井的蟲系妖怪與古典文學的蟲系妖怪二者間的差別,主要在于「蟲妖怪」型文本虛構化的程度或是現(xiàn)實化的程度,古典化的蟲妖怪「土蜘蛛」和「大百足」均存在于英雄討鬼傳型的蟲妖怪對其虛構成分占比較大,因襯托英雄側形象的必要性塑造上就足夠符合反直覺化、反常識化、體型夸張化的特征。
反觀,江戶系蟲妖怪的「ゴキブリの霊」、「油蟲の祟り」、「蚊の精」和「蝿の化物」,皆為江戶市井平民在日常的生產(chǎn)生活中所見所聞的轉化,根植于現(xiàn)實原型并添油加醋地糅合各地傳聞的存在。橫向對比兩者的文本創(chuàng)作模式,前者虛構為主遠離現(xiàn)實雖有部分原型,怎么夸張化怎么襯托英雄側形象就怎么來,一切為烘托朝廷宗教性與政治性的圖像宣傳為主;后者剛好相反,根植于江戶平民視角對日常生產(chǎn)生活的昆蟲引發(fā)異象的有趣聯(lián)想,雜亂式的市井傳播過程的再創(chuàng)作文本為主。由此,筆者揣測,當下的幻想鄉(xiāng)中莉格露與山女、百百世的若有若無式的隔離感,可能就是上述前后兩種的「蟲妖怪」類型文本的刻意化差別的表象?

需要強調的是,在江戶中后期模糊化的「妖蟲」型文本中,筆者結合多個怪異傳承的數(shù)據(jù)庫網(wǎng)站,將其定性為「作為諸多現(xiàn)象化妖怪本體的蟲」和「似蟲之物的妖怪化」,更是上述文本的延伸討論的語境不可忽視的存在。前者的「作為諸多現(xiàn)象化妖怪本體的蟲」型文本,全面參考公益社団法人農林水産?食品産業(yè)技術振興協(xié)會網(wǎng)站的「蟲の雑學」板塊于1982年發(fā)布名為「さらば妖怪たち」專欄認為:日本江戶近世以來的「小豆洗い」和「かくれ座頭」為首的靠近人類居所的妖怪傳承,兩者的正體本質皆為家白蟻筑巢蠶食宅邸木材或者河川邊倒伏的朽木的發(fā)生的「怪聲」型傳承。且提及本草學者?栗本丹州(1756年——1834年)撰寫江戶時代昆蟲圖鑒代表的《千蟲譜》認為前兩者的妖怪文本原型即為家白蟻的基礎認知。另一篇于2000年發(fā)布名為「ひとだまの正體」專欄認為:游行魂/人魂型傳承文本的正體系為某種雙翅目昆蟲羽化時沾染發(fā)光細菌形成的蚊柱或蚋柱現(xiàn)象。
日文WIKI檢索到發(fā)生在山林場域遭遇的各種怪聲、怪火、怪光型傳承文本,筆者認知中翻閱早些年的妖怪學研究中均從生物學角度,解析妖怪正體皆為某種昆蟲引發(fā)的自然現(xiàn)象的解釋,但在如今確實少見更多是從文本流變角度和比對研究中去詮釋多元化的原型。不管怎么說,妖蟲型文本的衍生物的「作為諸多現(xiàn)象化妖怪本體的蟲」,元文本的描述上總之和蟲的姿態(tài)沒什么聯(lián)系,能否納入「化為妖怪之蟲」的范疇之內呢?
與之相對的后者「似蟲之物的妖怪化」型文本,在妖怪大圖鑒-TYZ網(wǎng)站上可檢索到較為有趣的案例,和歌山縣田邊市被稱為「ひっつき蟲」的蟲妖怪傳承文本:進入灌木叢的狗有時會在毛上攜帶「ひっつき蟲」回來,蟲有刺主要吸食狗的血液,并且越長越大,狗變得很憔悴最終生病。聽到這故事時,狗在鄉(xiāng)下被放養(yǎng)的情況還不罕見,「ひっつき蟲」其實不是任何節(jié)肢動物,而是蒼耳,它通過將果實附著在動物的身體和人的衣服上來傳播其分布區(qū)域,所以它一定不是在吸血,狗本身指不定是被蜱蟲寄生的同時毛發(fā)沾滿蒼耳,令人作嘔的容貌、瘦小體型的狗及「ひっつき蟲」的稱呼結合在一起被視為妖怪。
相較于前者,后者貌似更符合「妖蟲」型文本的定義,但總體取決于各地域民眾認知對于「似蟲之物」的底層邏輯認知,江戶本草類書籍在日本各個地域傳播盛行開來的普及有關。譬如普遍存在城鎮(zhèn)商業(yè)化的「手習所」識字教育的城下町地域和農耕為主的農村地域對待「似蟲之物」態(tài)度必然不同,城下町恐怕會以本草類書籍科普的新興市井邏輯來理解,而農村地域依然總結沿襲祖輩生產(chǎn)生活環(huán)境的二元經(jīng)驗,而在農村地域「似蟲之物」的妖怪化就是更為合理的進程,市井的本草系認知與農村的怪異系認知的二元環(huán)境促成蟲妖怪形象的大變遷與模糊化,可以說是相當有趣。
再者說,《東方永夜抄》莉格露的設定文檔提到莉格露能召喚「恙蟲」使人高燒的設定點,讓筆者聯(lián)想到興許是迎合江戶本草系書籍的記載,曾經(jīng)大量地將非外傷的傳染病與一般疾病等同于某種蟲在身上作祟,即使是風邪與腳氣病在江戶市井語境下均視為其「對應病癥名稱+蟲」的來作祟,偏向負面性的「怨靈化蟲」型的復仇系文本也是同時期誕生的,首當其沖就是妖怪化「恙蟲」和「恙蟲病」(叢林斑疹傷寒,是由恙蟲病東方體引起的急性傳染病,系一種自然疫源性疾病,嚙齒類為主要傳染源,恙螨幼蟲為傳播媒介)。
「恙蟲」的故事主要刊登在江戶繪本《桃山人夜話》中,但在《霊界アドベンチャー:日本幽霊話》中也有「把平安無事的事情稱為“恙無”」的說法,而在《和漢三才圖會》中,并沒有把這東西作為蟲子來處理,而是歸入獸類部并引用《唐韻》和《神異經(jīng)》的說法,來單獨描述名為「恙」的吸血咬人會導致人生病的野獸,江戶繪本《桃山人夜話》中的「恙蟲」的吸血要素來源應是如此。
據(jù)說在「恙蟲」進入皮膚后用桃枝挖出,患上「恙蟲病」時,用桃和柳枝摩擦全身。在古日本桃子具有驅魔的力量,到冬天也沒有掉下來,堅挺地保留在桃樹樹枝上的幼果就被稱為「桃奴」,可以驅魔治愈妖怪引起的瘧疾,這種想法一直保留到近代日本,「恙蟲病」也是由作為魔的「恙蟲」所引起的,自然想在桃子咒力下褪去其影響。如上所述,《桃山人夜話》中記述的「恙蟲」和現(xiàn)代引發(fā)「恙蟲病」的「恙蟲」的關系并不明確,而后者的「恙蟲」雖然現(xiàn)在也沒有被視為妖怪,卻不難想象在「恙蟲」近世日本的完全是佛教中的魔的象征。


其三 蟲塚與蟲供養(yǎng)
再接續(xù)上章節(jié)的話題,江戶近世以來的各種「精靈」/「化身」字段的蜻蜓、蝴蝶、螢火蟲等昆蟲,應當視為「靈魂的乘坐之物」的在中世以來良性化靈觀念影響的結果。主要成型于直接與昆蟲接觸的普通平民(主要是農民)之間,存在可以被稱為「體感的自然觀」達到與昆蟲對象本身共鳴的原始自然觀,其自然觀雖受到佛教等傳來文化的影響,但樸素的泛靈論古神道的信仰仍殘留著濃厚的色彩,農村地域在每次進行農業(yè)害蟲驅除之后,主要依托近世佛教信仰系統(tǒng)下的殺生罪業(yè)觀和因果報應觀而驅動的御靈信仰,從而認定某種特定的害蟲是某位懷怨的敗者轉世,最終在江戶中后期逐漸開展形成「蟲送り」和「蟲塚」「蟲供養(yǎng)」等民俗文化行為,背后所示的怨靈和精靈同時登場的自然觀。江戶時代末期出現(xiàn)的「蟲漬け」的飲食文化自然屬于是古老自然觀的延長線之內,當然有可能是收到江戶中后期三大饑荒事件,特別是基于享保大饑荒的時代背景,民眾們更多是不得不去采用容易下口的方式來料理無處不在的昆蟲,或許這就是「昆蟲食」民俗行為的直接緣由?
k(筆者記得ZUN曾經(jīng)在某次二軒目酒會閑談,提到過自己老家長野縣的特色「佃煮蝗蟲」來著,實際上長野縣同樣不止「佃煮蝗蟲」一種佃煮的昆蟲地元特產(chǎn)就是,幾乎同樣屬于江戶末期「蟲漬け」文化的一部分。)
根據(jù)麻布大學教育推進中心-NPO法人食用昆蟲科學研究會的「水野壯」博士發(fā)表在《麻布大學雑誌 第31卷》上的農學研究論文《家畜化にともなう昆蟲の福祉——歴史學?民俗學?生命科學的一考察——》文中2-3節(jié)「日本的昆蟲觀」:人類雖然是萬物之靈長,但人類和蟲子都是生物,殺死蟲子相當于殺生的想法在近代日本人之間官方存在。將水稻害蟲(主要是伊蘇斯飛虱)稱為「サネモリ」認定是「齋藤實盛」的怨靈轉世,經(jīng)營養(yǎng)蠶的農夫們設置憐憫蠶的供養(yǎng)塔。在近世所寫的《間引き教諭書》中,不僅是蠶、螞蟻、蟬、螢、跳蚤被認為是與人的生命同樣值得憐憫的對象,活躍于十八世紀的「平賀源內」列舉衣魚和虱子等昆蟲,并主張它們與人類本質上沒有區(qū)別。另外,自古以來昆蟲就被廣泛食用,最古老的昆蟲飲食記錄是公園918年左右成書的《本草和名》,特別是江戶時代關于昆蟲食的記述隨處可見。
再據(jù)「清水玲子」研究員于2020年發(fā)表在期刊《共生科學》第11卷的研究論文《近代における「蟲」概念の変容と日本文化の持続可能性——伊藤若沖「池辺群蟲図」を通して考える——》提及:京都嵯峨野的化野念佛寺是空海創(chuàng)建的,不知何時荒廢,在鐮倉時代由法然上人復興,從真言密教改宗為凈土宗寺院。這片土地是平安京的風葬地之一,沒有被任何人供養(yǎng)的遺骸變成骨頭。寺廟一角有存在蟲塚,目前殘存的是戰(zhàn)后的1950年左右建立的,碑文是畫家堂本印象的筆,據(jù)說每年九月都會在蟲塚面前供奉鳴蟲。在日本各地,為供養(yǎng)為人類生存而犧牲生命的蟲子而建造各類蟲塚。昆蟲研究者「長谷川仁」說,蟲塚有以下三種:一是關于害蟲多發(fā)時的供養(yǎng);而是表示「蟲送り」、「蟲祭り」的祈禱場設立的情況;三是關于興趣、職業(yè)、研究上的殺蟲供養(yǎng)的情境。一和二是關于農業(yè)的供養(yǎng)碑,三可以說與農業(yè)以外也有關系。關于蟲冢及蟲供養(yǎng)塔的研究,在農學、昆蟲學、民俗史、宗教學等多個領域進行。
為減少蟲害而舉行「蟲送り」的活動,主要位于初夏的傍晚時分,地域村落的村民們全體出動,拿著稻草制的人偶和蛇等,舉著松明敲響鑼鼓走到村子的邊界/境界之處,把稻草人形放在河里是為收蟲害的咒術性節(jié)日。雖然一直追到村子的邊界,但是如果把蟲子趕到旁邊的村子里的話,就會鬧成兩村之間的矛盾,所以根據(jù)地理位置的不同,用以接力式進行的情況,也有人指出是從平安中期開始進行的。
雖然各地都有為人類設立的大乘妙典供養(yǎng)塔,但和人一樣,為蟲子也進行誦經(jīng)。在建立約150年后的1831年(天保2年)舉行追善供養(yǎng)。根據(jù)《肥前聞書》記載:“每年六月都有被稱為蟲供養(yǎng)風祭的事有之”,在插秧的時候供奉蟲子,以抑制當年蟲子的大量發(fā)生,祈禱豐收的“五谷滿田蟲供養(yǎng)成就”為目的進行祭祀。另外,在千葉縣長生郡長生村有1923年(大正12年)建造「蟲供養(yǎng)碑」。從江戶時代后期作為鳴蟲產(chǎn)地而繁榮起來,但由于發(fā)貨數(shù)量逐漸減少,所以認為一定是蟲子作祟,為安慰捕捉到的蟲子的靈魂,由當?shù)伉Q蟲從業(yè)者們建立起來。
這不禁引人遐想,明治大正時期的「蛍売」的從業(yè)者們是否曾經(jīng)立過這樣的蟲供養(yǎng)的紀念碑呢?比如朝日新聞概括的當代蟲供養(yǎng)公司舉行儀式時的祝詞原文:「在這里排隊的人們,為方便人類生活而努力做了驅蟲工作。但是蟲子也有靈魂,雖說是工作,但殺死它對知道悲哀的人來說是很難的,所以請指導從神那里去世的蟲子們安息。」

明治以來,西方引進全套的「驅除病蟲害」等新的方針,直到江戶近世時期以來的農法中,蟲和人都是一樣活著的原始自然生活觀也不得不轉換。在插秧之前,為祈求田神豐收,希望不要有蟲子涌出的傳統(tǒng)生活方式的信仰受到?jīng)_擊,促使國家發(fā)展的「驅除病蟲害」力量對蟲子的支配關系產(chǎn)生變節(jié)。政府為驅除難以滲透的害蟲而努力工作,決定根據(jù)法律要求重修更新法令。1885年(明治18年),農商務省達大43號《田地蟲害預防規(guī)則》是農作物驅除病害蟲的最初的西方式法令,但只是敦促各府縣制定《田地蟲害預防規(guī)則》,由于地域不同對應也不同,所以無法取得效果。東京府以「警視總監(jiān)三島通庸」之名于次年5月12日發(fā)布,其次,制定懲罰規(guī)定的法律第17號《害蟲驅除預防法》于1896年(明治29年)3月開始正式實施。
第1條:此の法律に於て害蟲と稱するは農作物を害する各種の蟲類を謂ふ
第8條:土地所有者、管理者又は使用者は官吏及其の指揮を承くる者の其の地に入り駆除予防に従事するを拒むことを得す
第11條:第3條の場合に於て地方長官の命令に従はさる者は五銭以上一円九十五銭以下の科料又は一日以上十日以下の拘留に処す
雖然摘錄一部分條文,但具有強制力,被處以實質性的罰款等,即使民眾價值觀理解不了,不同意也不得不強制服從。另外,法律名稱的標記從蟲害變成害蟲,這點也值得關注,作為納入日語語言中的「害蟲」的用例要追溯到什么時候。如果確認《日本國語大辭典》中的「害蟲」一項,就會發(fā)現(xiàn)對人類生活直接、間接造成危害的蟲的總稱,反義詞是益蟲,且最古老的例子是1905年(明治38年)的《風俗畫法》中記載的「驅除害蟲」。
(既然又是幻想歷元年的1885年,這個極其微妙的時間段,阿求在《求聞史紀》條目中提及的:蟲類力量急劇減弱的原因還需要調查,筆者認為ZUN在借由阿求之筆撰寫出這句,是否多多少少有顧慮過1885年開始的《田地蟲害預防規(guī)則》法令的強制執(zhí)行呢?對于傳統(tǒng)神佛習合的人蟲共存的自然觀沖擊,用以人類發(fā)展農業(yè)視角肆意劃分害蟲與益蟲的西化二元觀念,與此而來的一連串連鎖效應,外界民眾對待蟲概念的改變間接導致的蟲妖怪的弱化,指不定才是以莉格露為代表的幻想鄉(xiāng)內部蟲類妖怪力量急劇衰弱的內因所在?)
只要換個角度看待,江戶中后期的「蟲供養(yǎng)」和「蟲塚」完全是寺廟方開展的新業(yè)務,而貫徹整個江戶時代的農業(yè)害蟲防除,又是不得不說提及的話題,目前最早的「蟲送り」行為是從十六世紀初期開始,尤其是1670年的筑紫國,而驅除對象剛好就是前文提及的江戶第一的農業(yè)害蟲——「伊蘇斯飛虱」,向神佛祈禱害蟲退散和鎮(zhèn)靜。這種「蟲送り」行為也被稱為蟲追い、実盛(さねもり)送り,整個江戶時期相當廣泛,同時催生將鯨油作為享保大饑荒后江戶幕府唯一指定農藥的事跡,主要發(fā)現(xiàn)用該鯨油的游膜包裹蟲體使其無法活動,同時堵塞氣門使其窒息的方法,這種鯨油有時會根據(jù)地點和時間用菜籽油、芥子油和其他動、植物油代替。
援引農林水産省北海道農業(yè)試験場的昆蟲學者「長谷川 仁」于1978年發(fā)表于《日本農薬學會誌》的早期農學論文《江戸時代の害蟲防除》,文中提及:江戶時代的害蟲防治主要采用物理捕殺、殺蟲劑(防蟲劑)和注油驅除,其在日本最古老的農書《清良記》(1655年-1660年)就可以見到利用早期的兩片式捕蟲網(wǎng)捕殺黃守瓜(Aulacophora?femoralis)的案例,而在《百姓傳記》同樣存在農民用捕蟲網(wǎng)捕殺伊蘇斯飛虱的案例。第二的殺蟲劑的配方者更是五花八門,基本都以漢方藥的粉末調配為主,燃燒煙熏或者灌入土地當中,自然在享保大饑荒后和注油驅除的配方重合,而石灰、煤、油類都是殺蟲劑調配的大頭原料。
上述三種方法,在江戶中后期的歷史語境,最有效用的注油驅除法,則要等到享保大饑荒期間的筑紫國與加賀藩的大研發(fā)+傳播推崇,最終直到(天明7年)1787年的江戶幕府下令才普及日本全國,畢竟注油驅除法的原料鯨油可不是容易獲得的東西,而雖然注油驅除法對于引發(fā)享保大饑荒的伊蘇斯飛虱存在顯著效果,卻對于其余農業(yè)生產(chǎn)生活上的害蟲基本沒有效果。貧困的東北農家因路途遙遠購買不到各類油的人相當多,只好掃帚沾水代替油脂驅除伊蘇斯飛虱,而聽起來如此具有時代局限性的注油驅除法,也是江戶百姓在饑荒困境中獨立發(fā)展發(fā)明的全世界唯一的害蟲驅除法?

最后,據(jù)石川県農業(yè)総合研究中心-生産環(huán)境部病理昆蟲科-農業(yè)研究専門員「森川千春」所著的兩篇研究論文《舊加賀藩政時代の蟲塚から學ぶこと(後編)》和《舊加賀藩政時代の蟲塚から學ぶこと(続編?その 3)》中的綜合觀點,去看看某個地域將的設立蟲塚的真實情況:在西日本,「蟲送り」被稱為「實盛送り」,如果把「蟲送り」的儀式囃詞分為「蟲送り系」和「実盛送り系」,「実盛送り系」分布在大阪府以西的地域。但實盛被討伐的是石川縣加賀市(篠原之戰(zhàn)),這與分布在石川縣的實盛冢和首洗池的史跡相關。石川縣的「實盛塚」是西日本所說的為供養(yǎng)蟲子,而是供養(yǎng)實盛本人的。反過來看的話,石川縣正因為是實盛的兵敗之地,所以也可以認為是拒絕傷害《平家物語》和《源平盛衰記》的人氣角色實盛而成為「蟲送り系」的文本。關于實盛的怨靈化蟲傳說的起源、流傳、擴大,進行很多考察(也有部分擊退齋藤實盛由來說的),當時以西日本為中心的「實盛怨靈化蟲傳說」被廣泛接受沒有區(qū)別,唯獨不知道舊加賀藩當?shù)厣婕熬芙^該傳說的流傳、擴大的主要原因,或許作為某種歷史人物美談而流傳的地方,恐怕是沒有接受化蟲傳說的基礎的。
天保十年是大蟲害之年,同時也是改作法復古之年,文政四年(1821年)十村被暫時廢止,農民成為郡奉行的直接支配。無組御扶持人十村和御扶持人十村成為惣年寄。平十村與年寄并駕齊驅,成為郡奉行的輔佐。在此之前,為抑制來自農村的抵抗,進行使有力十村人牢的「文政二年的御嚴政」,之后被稱為「十村端獄」由于希代十村役·清作被領養(yǎng),從田中家被澤村的石黑家領養(yǎng)的原丞雖然免于入獄,但從御扶持人十村降級為平十村?!暗?,由于郡奉行和農民間的中介緩解反而變得繁瑣,所以天保十年(1839年)正月十八日十村制復活的六年里,這一年運用陰陽道建立蟲塚的除災這一大事業(yè)讓藩再次確認十村的存在意義。蟲塚建立的第二年天保十一年(1840年),藩政開始行動。早在三月十八日,改作奉行就指示要對蟲害采取萬全的對策,五月參考《除蝗錄》總結「驅除稻蟲法」,六月石川郡小坂組(今金澤市北部地域)發(fā)布驅除稻蟲用的鯨油等的記錄。但是其詳細內容是,二十村同時分配鯨油和鱒魚油,二十八村只分配鯡油。正如田中三郎衛(wèi)門所料,果然鯨油不夠。蟲塚設計理念的咒術要素很濃厚,但這里記載的蟲塚碑文是以數(shù)據(jù)和文獻為基礎的現(xiàn)代通用的科學,對藩政的從咒術的方法到伊蘇斯飛虱的生態(tài)把握的合理方法的蛻變做出很大的貢獻。
如此看來,蟲塚在江戶中后期至江戶末期的日本各個地域間,在驅除農業(yè)蟲害的同時還需要考慮蟲塚和蟲供養(yǎng)設置的時代背景與當?shù)卣苇h(huán)境的變遷,蟲塚本身不僅是宗教性與咒術性的功用,蟲塚內在甚至還是地方藩內部各股勢力的政治性變動的紀念碑,同時對于后世地域人民的遭遇蟲害之年的地方農業(yè)的歷史記憶檔案、可能性的指導方案等等,特別時代上越貼近江戶時代末期,蟲塚上對于各個地方藩的藩政內部的真實情況反應得也越來越多,在因為佛教的殺生罪業(yè)觀和因果報應觀在供養(yǎng)昆蟲的同時,也別忘卻蟲塚背后真實的歷史與人物的直觀表征。




其四 圣地巡禮
照理來說,直到前年之前仍然是日本六月四號的紀念日「蟲之日」與同步前者日期開催的莉格露角色ONLY主題同人展會展「東方蛍光祭」即將到來的大喜日子,但「東方蛍光祭」主催長閑自身的經(jīng)濟情況問題,自從在去年11月6日東方蛍光祭和東方明網(wǎng)祭合辦的默認的最后一屆,今后不出意外地應當將「東方蛍光祭」視為長期休止活動。
無獨有偶,「東方蛍光祭」第一屆恰好就是在2017年已立案還沒正式指定的蟲之日(每年6月4號)開催舉辦的,日期是讀作「む(6)し(4)」即為蟲(ムシ)的諧音。同樣的,在漫畫家「手冢治蟲」等人的呼吁下,1988年(昭和63年)成立的日本昆蟲俱樂部制定「蟲之日」,以建設昆蟲居住的街道為目標的倡議?!赶x之日」系在2018年(平成30年)由「一般社團法人-日本紀念日協(xié)會」認定并加以登記,系從小就以采集昆蟲為興趣的解剖動物學家「養(yǎng)老孟司」先生向該協(xié)會申請的,長年思考自然和生命的他認為對昆蟲供養(yǎng)相當重要。
泛泛而談,日本在初夏這段時節(jié)固然是有不少專門欣賞螢火蟲達成螢狩行為的景觀名所的觀光旅行,可以說從各個社交平臺檢索吹來的數(shù)量與類型相當增量且多元的,巡禮推薦就不再闡述景觀名所,還請各位自行查閱前往。僅從莉格露在《東方永夜抄》中的登場來說,要想挑選最為合適的巡禮地必然要符合「夜晚的竹林出沒螢火蟲」的意象,全日本或許就個位數(shù)的觀光場所能滿足上述條件并達成巡禮,觀光場所偏僻似乎更是必然?但筆者強烈建議在五月中旬至六月中旬的夏季夜晚時段(晚23點至午夜2點)前往;感興趣的各位結合文中第一章節(jié)「深夜里的螢火」原型文本巡禮地的行程聯(lián)動,合理安排各個地域間的行程與交通,至于第二、第三章節(jié)的「化為妖怪的蟲」和「蟲塚與蟲供養(yǎng)」分布在日本各地的寺廟內部場域的案例地點實在太多,這里就不再特地推薦。
岐阜縣岐阜市
長良川
竹林広場公園のヒメボタル



所在地地址:岐阜県岐阜市日野下石川原3976地先
交通方式:JR東海道本線「JR岐阜」站或名鐵名古屋本線「名鐵岐阜站」站下車換乘岐阜巴士N32\N33或者N35號直到「おぶさ口」巴士站下車徒步兩分鐘,但筆者建議在公園許可的露營場地露營等到晚上就是。
東方關聯(lián)角色:莉格露·奈特巴格
原型捏他:螢狩文化、竹林夜晚的螢火蟲
追加情報:谷歌地圖上可能會顯示是指路導航到雄日之丘公園,而竹林廣場公園就建設在隔著一條路的河岸上,基本上是從五月中旬到下旬,岐阜市竹林廣場公園將迎來螢火蟲高峰期,因主要是小體型的姬螢(平家螢),所以生活在沿河竹林是最為合適的棲息地。如果想要攝影的話,建議ISO調整到1280,光圈F值則是2.8,快門速度的曝光時間調整為60秒左右應能拍攝出如圖一圖二的螢火蟲照片的效果;而更為大眾印象中的螢火蟲照片的話,ISO為100-400左右,光圈F值1.4-1.8-2.0左右,快門速度的曝光時間為20秒,差不多就是如圖三的效果?

京都府宇治市
宇治川
蛍ケ渕 蛍塚



所在地地址:〒611-0021 京都府宇治市山王
交通方式:JR西日本奈良線直達「宇治站」下車需徒步1.9公里,步行預估23分鐘左右
東方關聯(lián)角色:莉格露·奈特巴格
原型捏他:螢合戰(zhàn)、蟲供養(yǎng)
追加情報:每年農歷5月26日的夜晚,在平等院境內被平家討伐的源三位入道賴政和同志武士們的亡魂變成螢火蟲互相斗毆,實際上就是源氏螢和平氏螢不同物種的求偶婚飛而已,卻被稱為宇治的螢火蟲合戰(zhàn)。宇治市當?shù)匾驗槲灪蠎?zhàn)在1999年11月11日被設立的「蛍塚」紀念碑,系被日本網(wǎng)站「生き物供養(yǎng)碑」收錄進去的,故而認為是螢火蟲的蟲供養(yǎng)之地還是沒問題的,所在地更是宇治十二景初夏風物寺的「清湍蛍火」原地,如今想看到宇治市的螢火蟲可換乘巴士在「植物公園」下車,徒步前往宇治市植物公園,觀看每年五月末至六月初的「蛍ナイター」,活動期間每晚21:30開園,夜間票價只需要300日元,而其余諸如山口縣與長崎縣的蛍塚基本即為模仿宇治市螢合戰(zhàn)景觀的存在。




結語:眾所周知,風土記事系列的早期意象化角色的文本解讀在筆者眼中通常更是較為麻煩,畢竟意象原型上沒有后續(xù)角色一目了然,而是早期作品的模糊化幻想,莉格露畢竟是完善幻想鄉(xiāng)世界觀的永夜抄時期的一面BOSS,絞盡腦汁地解讀早期唯一性妖蟲和求聞史紀中的諸多要素,姑且是把筆者針對莉格露設計上能想到的疑問,以點拓面的方式進行各個網(wǎng)站的翻閱檢索,給了個看來較為合理化的解釋就是,而這篇專欄本質就是角色意象素材庫的定位就是,希望各位在閱覽完后,在某個夏季的夜晚家門口周遭就能遇見螢火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