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前面三章,先是從正反兩方面,闡述了柔
弱勝剛強(qiáng),天道勝勝道的道理。如果人主能
守天道而摒棄人道,則天下可至天平,天下太
平,便是至治之極。接下來,又闡述了,在太
平社會(huì)中,人們的日常生活狀況和精神狀況,
甘美安樂。本章,是道德經(jīng)的最后一章,接著
前面幾章,繼續(xù)進(jìn)一步闡述,人主應(yīng)該謹(jǐn)守
天道,絕棄人道,才能長久的維系天下太平之
治。
信言不美,回顧下二十一章中的幾句“其
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這里的其中
有信,講的便是天地之真言。天地有大美而不
言,天地有大言而不美。
美言不信,而那些夸夸其談的美言,只是
人道之言,人智之言。說的頭頭是道,不過就
是自鳴為道,其實(shí)為妄。比如,某些裝神弄鬼
教人奉妖事鬼的巫鬼組織,某種思想,某種主
義,某種言論,它們精神控制了幾十億人。這
種現(xiàn)象,在老子看來,都是不道的社會(huì),有人
為失去道德天真的精神病人們發(fā)明了一些精神
難民收容所。他們說的,根本就不是天之道,
而是妄人之盜夸,妖人之邪僻。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在道德經(jīng)中所說的善,和流俗的人們所認(rèn)
知的善,是完全不一樣的。在老子看來,合道
必有善,善者必合道。善,講的是天倫之善。
道,是天之道,德是天之德。都不是指人倫世
俗的道德善惡。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shù),不
用籌策;善閉,無關(guān)楗而不可開;善結(jié),無繩
約而不可解。這便是合天道之善。
天道之善,并不是說,怎么怎么說,才是
善的。而是說,絕棄人智人為,天門才開,開
了天門,見天機(jī),循天行,才能自然而然的
有天道之善。所以,天道之善,只可循,不可
辯。
辯者不善,流俗的那些什么勸善書,導(dǎo)人
向善,在老子看來,都是妖言惑眾滅人天真
的不道言論。善,是不可導(dǎo)出來的,能導(dǎo)出
來的,都是妖。能辯出來的善,都是喪天機(jī)之
徒。這樣的缺德之人,在老子看來,都是天戮
之民。所謂的天殺的,就是指這些妖人。他們
總是處心積慮的滅人天真,亡人道德,把人往
坑里帶。
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人道之善
惡,不過于俗。天道之倫常,豈可以人之妖俗
而達(dá)之?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知者不博,知者,指知道者。能體純素,
謂之真人。道之要,在于純,在于素,在于一
之精通。而不在于博,更不在于雜。
博者不知,道不欲雜,雜則多,多則擾,
擾則憂,憂而不教。很多人說,我有道,我的
道如何如之何,講的天花亂墜??词裁炊际?/p>
道,見什么破爛都當(dāng)寶貝。什么三教合一,五
教合一,天下所有文化都殊途同歸,等等等
等,這些人,在老子看來,都是無道之徒。
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
圣人守純素之道,故全于天,故能有天
道。有天道,則能用天下。圣人以天道用天
下,如同天地以天道用萬物。純素者,不積;
積者,則不純。不純則失天道。
天之道,善貸且成。圣人之道于天下,亦
是善貸且成。是以既以為人。
天地不生萬物,何以成天地呢。圣人不治
天下,何以為圣人呢? 是以天地為萬物,故有
天之功,圣人為天下,故有帝王之功。
圣人配天道而有玄德,故能生之蓄之,生
而不有,為而不恃。生而不有為不積,為而不
恃,是謂既以為人,己愈有。
既以與人,己愈多。
長而不宰,是謂既以與人,己愈多。
如果天道長養(yǎng)萬物,長成了就收割掉,據(jù)
為己有,占為己功,那么天下萬物,就不可能
繁榮昌盛。圣人之治天下,也是如此。憑天運(yùn)
而生,憑天運(yùn)而長,憑天運(yùn)而成,圣人俞是以
天化民,而不以人之道宰制百姓,那么天下就
會(huì)越來越興旺。
天下越太平昌盛,百姓越甘美安樂,那么
他們圣人就會(huì)越受到萬民擁戴,百姓樂推而不
厭。所以說,圣人既以與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
天之道,至虛至靜,至柔至弱,故能生萬
物而不勤,應(yīng)萬物而不爭,勝萬物而不傷,利
萬物而不害。
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合天道而行玄德,復(fù)天之天,而廢人之
天。載天道,輔萬物以自然而不敢為。是謂圣
人之道。
在道德經(jīng)中,講無為的,就是說,不要為
人之道。講有為的,就是說,而應(yīng)為天之道。
道德經(jīng)里說的絕智棄圣,禁絕的是人之道之
圣。道德經(jīng)里說的有道之圣人,說的是為天之
道之圣。
人之道,有形有勢(shì),可窮可盡,可言可
辯,有情有欲,好爭好強(qiáng),好名好利,好偽好
智,好損好傷,好巧好夸。以人之道治國,爭
矣,亂矣,殆矣,亡矣。
天之道,無形無極,無窮無盡,無言無
辯,無情無欲,柔而無爭,無名無割。故能莫
知其極,應(yīng)物無窮,勝物無窮,天網(wǎng)恢恢,疏
而不失。是以為圣人至虛至靜至柔至弱,同于
天道,以天道為之于天下而不行人道不爭。以
天之道治國,則國之福,太平之至治。
人道私而好爭,天道公而無爭。以人之道
治國,則國滅。以天之道治國,則國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