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宗教碰撞,融入市井色彩斑斕的印度神廟,殖民帶來宗教文化。

以前每次來泰國,都是時間有限而周密計劃的打卡式拜訪。這次時間相對充裕,該去的著名勝地也都走遍了,除了用悠閑時光來復蘇前面幾年口罩事件帶來的復雜心情,就是不定期分享些我喜歡的小眾地方和零星故事。
97金融風暴前,泰國曾被美譽“亞洲四小虎” 之一,80-90年代中期經濟發(fā)展很快。沿海國家,交通四通八達,資源也富足,殖民時期也頻繁遭受歐洲列強的入侵,但卻沒有確實被任何一個國家真正殖民統(tǒng)治過,彼時稱為: “其他周邊殖民國家的緩沖地帶”,主要受控于英法。

但是,歷史雖有不堪和痛苦的過去,同時也會帶來很多新的,好的方面。今時今日的泰國復雜多面文化,離不開各種前人入侵或融入后的交流碰撞。
在泰國最主流的外來移民,就是我們中國人,據不完全統(tǒng)計:泰國華人人口約1000萬人,華人的人口數量位列世界各國前三甲。
華人移民的沉淀,主要依托以下幾個方面:
1. 地理位置-北部和中國云南毗鄰-所以泰北如清邁等地飲食和文化還能依稀找得到傣族(泰老民族)等痕跡,都愛酸辣口味、都有潑水節(jié)。 看過一些文獻資料表示,泰族、老族和撣族均起源于泰老民族-發(fā)源于長江中上游及云貴高原的濮人;
2. 躲避戰(zhàn)亂-閔粵海等祖輩因躲避軍事戰(zhàn)亂和剝削等于元朝逃到海外;
3. 謀求經濟下南洋-明清時期困苦民眾漂洋過海謀求生路;
4. 改革開放發(fā)展-近代改革開放,商業(yè)發(fā)展涌入的國人等等。
如今泰國大大小小的城市,到處都能碰到華人,而各種繁體中文匾額的華人商店,華人餐廳也比比皆是。

來曼谷必打卡的黎明寺(Wat Arun鄭王廟)就是紀念泰第41代君王鄭王Takin(達信)(中文名鄭信/鄭昭)的寺廟。而鄭王是中泰混血,由此可見中國文化很早就融入泰國。

殖民時期遺留的西方老建筑、隨處可見的西方餐飲和咖啡館在曼谷也繁星點綴。至今,泰國還是歐美游客的樂土,尤其在各種海邊佝僂著身軀的西方老爺爺和孫子輩的包租式泰式女友,有的還抱著襁褓中的混血小嬰兒,也不乏是泰國的一大特色。還有,以前視頻介紹過的伊卡邁和通羅地區(qū),密集分布的日式和韓式餐飲、服飾和日韓移民等,這些都充分豐富了泰國的文化。




殖民時期入侵和征戰(zhàn)和移民滲透帶來的宗教文化和語言交融,歷史總在各個國家重演,留下很多痕跡,泰國也不例外。比如我其他視頻介紹過的哥特式的圣玫瑰堂和洛可可風的圣母生天主教堂等等,這些都匯聚成今天豐富多姿的泰國。


今天我逛了幾個好玩的地方,主要推薦佛教鼻祖印度,流傳到曼谷的馬里安曼印度教神廟(sri mahamariamman temple), 看多了泰廟的游客,可以來參觀下。
史健1895年,由泰米爾人建造的婆羅門寺廟。據說祈求愛情很靈驗,也可以求工作、子女、財運和健康。一座典型印度南部特色香火鼎盛的寺廟。

神廟在是隆片區(qū),就在十字路口,很好找。
尤其是各種色彩斑斕的馬賽克藝術-塔身、廟門、栩栩如生的雕塑,主殿精妙絕倫的壁畫,非常值得走一遭。


里面主要供奉是雪山女神-濕婆的妻子烏瑪德維女神(Uma Devi),烏瑪也是著名的象頭神Ganesh的母親。烏瑪是舞蹈之神,象征統(tǒng)治和威望,也寓意平息邪惡。






去過印度的游客,一定知道印度各種大大小小的廟必須脫鞋,我想這也是各種拖鞋很流行的原因之一。一是價格低廉不怕遺失,二是隨時穿脫很方便,三是高溫炙烤,拖鞋聊勝于無。泰國的廟,有的進內殿也要脫鞋,好在,要么地板整潔,要么有吸灰塵的地毯,不至于逛一逛就一腳底的污垢。


逛完印度神廟,往北走大概500米,在精致的小花園里,史健1869年的NELSON HAYS LIBRARY (這是我在曼谷推薦的第二座特色圖書館)。在嘈雜人聲鼎沸的曼谷,隱匿著這樣一座鬧中取靜的書海綠洲,不乏是很好洗滌凈化心靈的好去處。

這是一座古老的私人出資建造的全英文圖書館,意大利建筑師的杰作,從柱子和灰泥的裝飾看得出是新古典主義的風格,還有意大利典型的圓頂風格。



原隸屬曼谷女子圖書協(xié)會,這是殖民時期由13位英美婦女創(chuàng)建的圖書協(xié)會,希望在遠東建立一座真正的圖書館。一開始她們在家里共享書籍,后來發(fā)展到一座小教堂里,直到1914年,永久建立在現(xiàn)在這塊土地上。圖書館里面有超過20000本英文藏書。(會員免費使用,非會員參觀100B門票。)
館名的由來是美國醫(yī)生T. Heward Hays為了紀念已故妻子,來自丹麥的傳教士 Jennie Neilson Hays而命名的,Jannie是該協(xié)會的活躍分子,也曾擔任協(xié)會的三任會長。1920-21年Hays海斯對原始建筑進行了升級和設計。



我在Palam Palam咖啡館消遣大半個下午的時光,這是一家位于市中區(qū)是隆地區(qū)精致小館,除了有咖啡茶飲,特色餐食主推各種大香腸,價格實惠,味道很贊。裝修簡潔、有書香、有宜人的輕音樂,還有一架古老的鋼琴和溫馨的光源。

如果你光顧Nelson Hays Library,咖啡館就在同一個小院落里面。通常在11點前人比較少,逛完圖書館,到這里來個午餐和下午茶,必是愛侶、親密好友和親子互動的好地方。
Palam Palam 還是其他分店,以后到曼谷看到這個招牌,可以進去試一試。我推薦各種大香腸、芝士蛋糕和特色咸蛋黃或巧克力可頌。




最后,回到沙通主馬路上,有家非常小巧的天主教堂-圣路易教堂(st. louis ),就在BTS Surasak和Saint Louis站當中(大門更靠近surasak),和圣路易醫(yī)院在一起。


1895年傳教士購入這塊土地,并于1956年建造完成這座天主教堂,這個為了紀念法國國王圣路易斯九世建立的教堂,混合哥特式和現(xiàn)代風格的紅磚建筑,里面并沒有采用教堂慣用的彩色玻璃設計,都是透明的玻璃窗。
教堂除了日常教徒做彌撒使用,也主持婚禮、葬禮等儀式。今天去參觀正好碰到小型的婚禮,2-30人的親友團隊,內殿簡單用鮮花布置,新浪身穿淺駝色的西服、新娘是人群中最顯眼的一位,身穿潔白婚紗。而親友團都是統(tǒng)一身穿薄荷綠的禮服。有些簡單的伴手禮。沒有大張旗鼓、張燈結彩,簡單又溫馨。



一切都挺好,感謝有歷史才有故事、有文化、有宗教、有沖突、有融合、有創(chuàng)造發(fā)明。
用一場婚禮的故事來結束今天的文章最好不過,起碼幸福溫馨,寓意美好。
謝謝大家觀看!喜歡點個贊!請支持原創(chuàng),且并非AI創(chuàng)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