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文化 | 南北朝之四大石窟(內(nèi)含翻碩MTI浙工商真題)
中國歷史文化 | 南北朝之四大石窟(內(nèi)含翻碩MTI浙工商真題)
原創(chuàng) 初歆百科

南北朝時期
公元420~公元589年
四大石窟
中國四大石窟是指四處以中國佛教文化為特色的巨型石窟藝術(shù)景觀,分別為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
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始建于十六國的前秦時期,位于中國甘肅省敦煌市東南25千米處莫高鎮(zhèn)的鳴沙山東麓斷崖上。其前臨宕泉河,面向東,南北長1680米,高50米。洞窟分布高低錯落、鱗次櫛比,上下最多有五層。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于世。歷經(jīng)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后現(xiàn)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zhì)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內(nèi)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shù)地。
云岡石窟
云岡石窟,建于公元453年到495年,位于中國山西省大同市西郊。其依山開鑿,在武州河北岸東西綿延1公里,主要洞窟達(dá)51個,分東、中、西三部分。東部的石窟多以佛塔為主,又稱塔洞;中部“曇曜五窟”是云岡開鑿最早,氣魄最大的窟群;西部窟群時代略晚,大多是北魏遷都洛陽后的作品。整個窟群共有小龕1100多個,大小造像51000多尊,最大佛像高達(dá)17米,最小佛像僅有2厘米高,是中國第一處由皇室顯貴主持開鑿的大型石窟。
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開鑿于北魏孝文帝年間,位于中國河南省洛陽市南郊12公里處的伊水兩岸的龍門山和香山崖壁上。歷經(jīng)10多個朝代陸續(xù)長達(dá)1400余年建造,仍存有窟龕2100多個,造像10萬余尊,碑刻題記3600余品,數(shù)量之多位于中國各大石窟之首。其中的“龍門二十品”是書法魏碑精華,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所書的“伊闕佛龕之碑”則是初唐楷書藝術(shù)的典范。龍門石窟是世界上營造時間最長的石窟。
麥積山石窟
麥積山石窟,始建于十六國的后秦,位于中國甘肅省古天水縣,因山形酷似農(nóng)家麥垛之狀而得名。其窟龕鑿于垂直崖面上,分東、西兩崖,東崖長53米,洞窟分布高度在0米至37米之間;西崖長63米,洞窟分布高度在10米至47米之間。兩崖總面積合計超過3000平方米。其內(nèi)現(xiàn)存各代洞窟198個,現(xiàn)存雕像、塑像共12182身,另有壁畫1065.2平方米,石碑18座,題記222處。麥積山石窟以泥塑冠絕于世,被譽為“東方雕塑陳列館”。
相關(guān)真題
( )、( )、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和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都是中國佛教文化特色的巨型石窟景觀,被并稱為中國四大石窟。(2020 | 浙工商)


文章來源 | 初心百科
整理搬運|初心阿卓
百科咨詢|初心C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