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關(guān)系 | 為爭吵而頭疼時,如何使溝通更積極?

夜來枕上爭閑事,推倒屏山褰繡被。
盡人求守不應人,走向碧紗窗下睡。
——宋·歐陽修《玉樓春》
喋喋不休的爭吵
如何使溝通更積極?
許多夫妻都曾因為一些生活瑣事發(fā)生爭執(zhí),最親的兄弟姐妹也可能因為玩具大打出手。
親密的關(guān)系往往容易發(fā)生沖突和壓力,這是由于人們的目標不會完全一致。為了說服他人接受自己的觀點,許多人會通過宣泄情緒、大喊大叫、辯論甚至暴力等方式,來將自己的利益置于他人之上,對他人的決定產(chǎn)生影響。

然而,爭吵卻往往不是解決問題的好方法。爭吵不僅會破壞人際關(guān)系,還極可能對雙方的身心健康產(chǎn)生不良影響。
爭論、分歧等人際沖突作為壓力源,可以使我們的身體進入高度喚醒狀態(tài),進而對我們的身心健康產(chǎn)生一系列負面影響——除了注意力不集中、情緒反應或情緒波動等心理健康問題外,它還可能導致高血壓、糖尿病、感染率增加等其他身體變化和疾病。?

該如何使溝通更積極呢?
對自己多一些寬容
當我們感到饑餓、憤怒、孤獨、疲倦或壓力過大時,都可能無法正常地與他人交往。這時,我們需要更多地關(guān)心自己,停止內(nèi)心與自己的爭論,放下心中的內(nèi)疚與自責、消極的自言自語、怨恨與焦慮等。
對自己多一些寬容,培養(yǎng)同理心、感激之情、熱愛生活的態(tài)度等。寬容地面對自己,是平和對待他人的開始。
我們不是永遠“正確”
我們常會在潛意識中將看待事物的方式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我們認為“正確”的,而另一類是“錯誤”的。
然而,可怕的是一部分人堅持認為自己看待事物的方式是“正確”的,而其他人是“錯誤”的。這樣一來,人們便有可能會要求身邊親密的人,以和自己相同的方式看待事情,而不允許他人有不同的意見。
然而,現(xiàn)實中很多事情并不是非黑即白的,我們應當記住,事情并不總是“正確”或“錯誤”的,兩種觀點都有可能是有效的。

積極溝通的七項原則
除此之外,還有心理學家曾總結(jié)出了積極溝通的七項原則。而這七項原則的指導思想是:“積極、尊重、非對抗性的溝通更有可能讓你得到你想要的結(jié)果:讓你的擔憂真正得到傾聽與關(guān)注?!?/p>
1)?簡明扼要。冗長的抱怨或指責很容易讓他人感到混亂,增加對方的抵觸心理。因此,簡潔明了地聚焦于單一的問題會增加獲得積極結(jié)果的可能性。
2)?積極的言語。在遇到?jīng)_突時,積極表達自己的訴求,告訴他人自己想要什么而非抱怨不喜歡什么,可以讓對方更清楚地了解我們的期望。
3)?描述盡量具體。諸如總是、從不、所有人和沒有人之類的概括性的話語,常帶有很強的主觀色彩,也很難得到他人的認可。因此,與模糊的、概括性的話語相比,具體客觀的表述更容易得到他人的理解與共鳴。
4)?傳遞自己的情緒。當我們能夠準確識別并表露出自己的情緒時,他人也更容易理解我們的感受。
5)?理解他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們也需要理解并共情他人。當人們感到被理解與傾聽時,內(nèi)心的抵觸與防御心理也會減輕。
6)?承擔部分責任。在沖突中,每個人都有可能存在一些不合理之處。承認自己在沖突中的不足,承擔自己的責任能夠證明我們并不是想讓對方當替罪羊,我們愿意為了共同解決問題而改變。
7)?提供幫助。當我們在一段沖突中進退維谷時,也許對方想到了更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因此,心懷尊重的傾聽也是十分必要的,不妨試著詢問對方:“有什么好的方法嗎?我愿意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