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逝的詩人

?然而我
?克制自己
?把我的腳后跟
?踩在我自己的
?歌喉上
? ? ? ? ? ? ? ? ? ? ? ??? ?? ——維爾迪米爾·馬雅可夫斯基

? ? ? ? 2005年紐約,木心先生在他的《偽所羅門書》前言中講道:“以所羅門的名義,而留傳的箴言和詩篇,想來都是假借的。喬托、但丁、培根、麥爾維爾、馬克·吐溫,相繼追索了所羅門,于是愈加迷離惝恍,難為舉證。最后令人羨慕的是他有一條魔毯,坐著飛來飛去——比之箴言和詩篇,那當然是魔毯好,如果將他人的“文”句,醍醐事之,凝結為“詩”句,從魔毯上揮灑下來,豈非更其樂得什么似的?!?/p>
? ? ? ?顯而易見,當眾多詩人躊躇于自身的樊籠,而這思想的樊籠也逐漸成為思考的一部分,直至手心長出墨跡荊棘。這看似難以割舍的修辭,也愈加難以評判。這種奇怪的現(xiàn)象索爾尼仁琴在《癌癥樓》中描述的很神性:“很有時候我是那么清楚地感覺到我身上有什么,就是說,我身上并非全都是我。好像有一種很難被摧毀的、十分崇高的東西在!似乎是一種‘宇宙精神’的一小塊碎片。”
? ?

? ? ? ?
? ? ? ?而這如同悖論一般,又仿佛陷入了另一個如“茨威格的迷信”般的離奇事件。但不可否認的是,將詩人作為職業(yè)的群體將從現(xiàn)世社會銷聲匿跡,直到成為看不見的歷史。因為不可能每一位詩人都像來自二十億光年的谷川俊太郎一樣那么體面。而與小說家不同的是,米蘭·昆德拉在《小說的藝術》中用一個比喻的方式所說:“小說家毀掉他生活的房子,然后用拆下的磚頭建起另一座房子?!惫P者的理解為小說家將自己的語言系統(tǒng)崩壞前提下再試圖建構一個新的語言闡敘架構。但詩人卻是在運用本屬于自己獨特的語性來組織貫述。綜上而言,筆者用自己的一首短詩來概括一下。
? 身在喧囂
? 卻聽到若有若無的嘶啞
? 終會有人
? 為了一種詭吊的語言
? 去聽玻璃與詩的和弦
? ?
? ? ? ?也許大多數(shù)詩人早年迫于流亡,一路耽讀于某座陌生的鄉(xiāng)村城市,神明沒有和凡人通宵達旦的機會,于是詩人走在神靈的前面,它說詩是它最后的寬容——行動依然不便,但無可厚非,無可辯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你不能說這是一種悲哀與不幸,深受海子詩歌影響的筆者深知詩人存在本身就是一種生命的行為藝術。想象中可愛的詩人在河底放牧著一群藍色的文字,年輕的文字如同少女般,少女嘴唇下,是詩人年輕的門框。但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理解與被理解都將成為取代這些無望的詩意,就像那遙遠遙遙無期的等待,化為看不見的暗流,反而成了那為數(shù)不多的一個,直到最后一個。在世人沒有忘記之前,在他們中間每一個的記憶都將成為文明的記憶之美,文明活在世人的記憶中。而詩人,卻逐漸變成了那可有可無的那一個……
? ? ? ?詩人是獻給這個世界上的一個高貴的禮物,但通常詩人會把它們寫在廉價的信紙上,獻給大千世界里的蕓蕓眾生。
? ? ? ?總有一天詩歌會是一小部分人最后的信仰,當那些人還來不及侍奉他它的時候,它卻早已悄悄的隕落,也不會留下任何只言片語。因為文明的本質(zhì)就是孤獨的,當它消逝之時只會將詩的種種作為一文不值的陪葬品。所幸,世界依舊溫柔,人類不再秉燭夜游,文明還有它未完成的修行之路。
??

? ?
? ? ? ?那一天,詩人站在煙囪上與神明分道揚鑣,文明失戀在盛大的花園,昏睡在詩的舌尖。
? ? ? ?但這都無關緊要。
? ? ?無論活在未來,死在過去的詩人何去何從,結果如何書寫,偉大的文明都將深受其中。?
? ? ? ?因為,
? ? ? ?吾道不孤,詩家毋逝,歌者長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緣輕、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圖片來自網(wǎng)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