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尼的《夜鶯》憑什么能寫進中國音樂教材?
本文首發(fā)自公眾號:Yusi音樂審美養(yǎng)成
未經(jīng)允許嚴禁任何形式轉(zhuǎn)載?

在上期的推送里,我們提到了音樂家雅尼,不可避免地引發(fā)了一陣大家的童年追憶。
是的,要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國人最熟悉的外國音樂家,除了被認定為鋼琴王子的理查德·克萊德曼,大概就是來自希臘的音樂家雅尼了。

很多人對雅尼的最初印象,都來自于那首極具中國特色的《夜鶯》,這首曲子甚至被選入了我們中學時的音樂教材。所以大多數(shù)人第一次聽這首曲子,是在學生時代的音樂課堂上。悠揚婉轉(zhuǎn)的音樂一出來,讓小小的我們靈魂一震,精神也仿佛得到洗滌。

《夜鶯》的靈感來源于雅尼曾經(jīng)在意大利度假時,每天傍晚都會有一只小鳥在他的窗邊唱歌,他想為這只小鳥譜首曲子,卻一直找不到合適的樂器,直到遇見了中國的竹笛。
1997年,雅尼運用竹笛,專門為中國寫出了這首經(jīng)典的《夜鶯》。之后,他的紫禁城音樂會在中國引起了極大轟動。這位有著雕塑般立體面孔的希臘紳士,卻演奏著如此婉轉(zhuǎn)悠揚、如此符合中國人審美的音樂,讓國人們驚嘆不已。雅尼也瞬間成為在中國家喻戶曉的外國音樂家之一。
2013年,雅尼作為中國的老朋友,登上了春晚舞臺,和古箏演奏家常靜一同表演了一曲《琴箏合鳴》。

2015年,央視播出了專題記錄片《河西走廊》,主題曲《河西走廊之夢》也是出自雅尼之手。

當然,不僅僅在中國,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雅尼的作品也經(jīng)常被用于奧運會廣播、奧斯卡開場等場景,還經(jīng)常在各大廣告里作為背景樂出現(xiàn),成為世界人民最熟悉的音樂之一。
世界掀起“新世紀”音樂風潮
雅尼的音樂為什么如此受歡迎?到底有什么特別之處?確切來說,他的作品屬于典型的“新世紀”音樂(New Age)。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在西方開始流行起了一種空靈、純粹,有著優(yōu)美旋律、節(jié)奏又不那么明顯的音樂。這種音樂聽起來仙氣飄飄,比輕音樂復雜,又沒有古典樂那么宏大和沉重,有些還結(jié)合了電子音樂的特點。
大家可以從當時的作品名字感受一下這種音樂的風格:一位叫米恰·瓊斯的加拿大鋼琴家,給自己的作品分別取名為《彩虹之后》、《夢境之外》、《陽光谷》。而曲子更是像一幅幅描述大自然的畫作一樣,用簡單的和聲、輕盈的旋律營造出一種靜謐的氛圍,這些作品一經(jīng)上架,很快便在社會上流行了起來。
后來,這樣介于輕音樂和古典音樂之間,有著某種民族特性,又很容易流行起來的音樂,最終被界定為“新世紀”音樂,一方面是摒棄舊世的渾濁,迎接新世紀的到來;另一方面,“新世紀”音樂的氣質(zhì)風格,非常貼合當時人們“享受生命、享受過程、享受當下”的價值觀,心靈的放松、心情的愉悅成為人們最為向往的精神追求。
于是短時間內(nèi),全球刮起了一陣“新世紀”音樂風潮。
雅尼便是這陣風潮中典型的代表,我們聽到的《夜鶯》和《With an orchid》時所感受到的那種婉轉(zhuǎn)、飄逸、空靈,正是“新世紀”音樂最突出的特點。
當然,除了雅尼之外,還有更多“不食人間煙火”的音樂家加入了這陣風潮。比如大家熟知的英格瑪樂隊,1990年成立后以神秘主義風格瞬間吸引了無數(shù)樂迷。

他們最有名的作品,大概是1996年為亞特蘭大奧運會創(chuàng)作的宣傳曲《Return to Innocence》(《返璞歸真》),這是一首典型的 NEW AGE風格,其中開頭的那段哼唱,極富穿透力,采樣自臺灣阿美族老藝術(shù)家郭英男吟唱的《老人飲酒歌》。

而當時的愛爾蘭,除了有影響了王菲等一代華語音樂人的小紅莓樂隊外,還有一個非??岬呐枋?,名叫恩雅。她也是“新世紀”音樂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恩雅的聲音神秘空靈,充滿了治愈的力量。她憑借獨特的嗓音,極強的唱功,同樣俘獲了不少樂迷。她為電影《指環(huán)王》獻唱的插曲《May it be》,不僅被廣泛傳唱,還拿到了奧斯卡獎、金球獎、格萊美提名等多項榮譽。


除此之外,還有被稱為“BGM之王”的班得瑞,作品霸榜美國Billboard的北歐組合“神秘園”,日本音樂家喜多郎等,都是這陣風潮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在新舊世紀交接的歷史時刻,將“新世紀”音樂傳遍了世界的各個角落。
華語“新世紀”音樂走向國際
而與以往不同,這一次,華語音樂也終于跟上了世界的腳步,加入到了這陣“新世紀”音樂風潮。歌手朱哲琴是中國“新世紀”音樂的最早代表人物之一。

或許如今很多人對這個名字已經(jīng)很陌生了,但她的作品相信大家應(yīng)該多多少少都有聽過。比如在小學音樂課本上出現(xiàn)過的《一個真實的故事》,講述一個女孩為了保護丹頂鶴,獻出生命的真實故事,詞曲都非常感人。

再比如帶領(lǐng)中國新世紀音樂沖出國際,走上巔峰的《阿姐鼓》。這張專輯誕生在1995年,取材自西藏的一個古老傳說,是音樂家何訓田多年的探索和積累下,將西藏民族音樂與流行音樂成功結(jié)合的典范。
值得一提的是,朱哲琴在錄制這張專輯時,每首歌都是從頭至尾原聲演唱,沒有任何剪輯和混音,在何訓田的制作下,整張專輯充滿了濃烈的東方民族風味。
1995年,《阿姐鼓》在全球56個國家和地區(qū)同步發(fā)行,也是國際唱片史上第一張全球發(fā)行的中文唱片,至今為止依然是各大音響店最愛的“試音碟”。

《阿姐鼓》之后,中國流行樂界的新民樂浪潮開啟,民族音樂逐步走向通俗化。民樂歌手也不斷嘗試,加入“新世紀”音樂的大浪潮。最早唱《青藏高原》而一夜成名的李娜,在探索中推出了極具民族風味,大氣磅礴、音質(zhì)絕佳的《蘇武牧羊》。
而早期試圖走搖滾路線的內(nèi)蒙漢子騰格爾,在“新世紀”音樂浪潮的影響下,重新回歸民族歌手,寫出了自由、博大、豪邁的《天堂》,在這首歌里,我們感受到了來自草原最原生態(tài)、天地人和之美。
經(jīng)過九十年代的摸索和試驗,時間真的來到新世紀后,華語樂壇對“新世紀”音樂有了更新的嘗試。新世紀音樂組合“女子十二樂坊”的出現(xiàn)讓大家眼前一亮。

她們將中國傳統(tǒng)民樂與流行樂進行全新的搭配組合,古箏、琵琶、三弦、塤等十二種民族樂器與西方電子樂相結(jié)合,中國傳統(tǒng)音樂與現(xiàn)代西方音樂實現(xiàn)了跨越式融合。女子十二樂坊的作品曾兩次獲得格蘭美提名,在全世界引發(fā)了相當?shù)年P(guān)注。

當然,大家更熟悉的,或許是后來唱著《萬物生》的薩頂頂,以及參加過《我是歌手》的哈雅樂團。他們的音樂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都是“新世紀”音樂的延續(xù)。
本周更新的《華語音樂養(yǎng)成史:多維解析流行樂》課程中,我們將走進在西方音樂影響下中國的“新世紀”風潮,從來都是“慢半拍”的華語流行樂是如何跟上這陣“新世紀”音樂潮流的?而《阿姐鼓》又憑什么可以創(chuàng)造歷史,帶領(lǐng)華語音樂走向國際?歡迎解鎖本期課程,一起走進浪漫而又神秘的世紀之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