詢問:吳語(寧波話)入聲后接全濁音、鼻音、濁聲門擦音時發(fā)音是是什么?
這是一篇詢問向的專欄,只提出問題,不知結(jié)論。
全國現(xiàn)代方言里好像沒有保留完整韻尾+完整清濁的方言,不知道韓語和越南語里有沒有可能出現(xiàn)可供參考的詞語。
一般來說ptk尾韻的入聲字后接濁音或鼻音會導(dǎo)致發(fā)音非常困難,但吳語入聲字-h后確實存在接濁音bdg以及其他陽調(diào)字(包括零聲母)的情況,例如:合同(ghah-don)、吃藥(chiueh-yih)、白鞋(bah-gha)。
其中入聲+gh又是一種尤其特殊的情況,聲門塞音+濁聲門擦音碰撞出了奇怪的火花。
入聲和非入聲字的對比:
接全濁音:合同vs鞋筒 ghah-don vs gha-don?
接鼻音:黑魚vs蟹魚 hah-ng vs ha-ng?
接gh但連接處韻母不同:蠟黃 lah-wuon、垃王 la-wuon
接gh且連接處韻母相同:白鞋vs排鞋 bah-gha vs ba-gha
體感前三種容易辨認(rèn),但不確定是否有喉塞音在起作用,因除這一要素外音節(jié)長度也不同且元音本身有一點區(qū)別。最后一種則難以辨認(rèn)。
幾個問題
1)后接濁音、鼻音及陽調(diào)元音、半元音的入聲字還存在喉塞音嗎?
2)如果1成立,后接gh的這一特殊情況下,入聲字還存在喉塞音嗎。
3)如果1、2任意一條不成立,這時候分辨入聲和非入聲字是否只能依靠音節(jié)長度?前字和后字韻母一致的特殊情況下,例如-oh+gho-和-o+gho-、-ah+gha-和-a+gha-似乎變得完全不能區(qū)分?
體感上語速較快的時候幾乎聽不出阻塞音,只有音節(jié)長度的區(qū)別了。前后韻母相同的情況下我這還有個例子:有一種零食叫桔紅糕,我在不知道這個零食漢字寫法的時候聽老人家說寧波話,感覺桔和紅幾乎是連起來的,類似囧糕,這也是-oh+gho-的情況。
另外關(guān)于上面的那個白鞋-排鞋,如果把后者換成排似乎也差不多,即白鞋、排、排鞋之間的差異都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