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人民日報推薦丨“春運母親”何以感動億萬國人?

2021-02-08 08:22 作者:真相大白的小白  | 我要投稿

2010年1月30日,巴木玉布木背著大包、抱著孩子在南昌火車站匆忙趕車。新華社記者 周科 攝

新華社北京2月5日電 題:“春運母親”何以感動億萬國人

新華社記者肖文峰、周科、葉前

11年前,新華社記者在南昌火車站捕捉到的一位年輕母親返鄉(xiāng)的生動瞬間,讓千萬讀者淚目。照片中,她肩背比人還高的巨大行囊,一手拎著破舊雙肩包,一手抱著襁褓中熟睡的孩子,眼神剛毅堅定地望著前方……

連日來,“感動中國的‘春運母親’,找到了”登上各大新媒體平臺熱搜榜。億萬網(wǎng)民又一次被這位來自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越西縣瓦巖鄉(xiāng)桃園村、名叫巴木玉布木的母親所經(jīng)歷的苦痛和如今的苦盡甘來深深打動。

這是1月22日拍攝的身著彝族服飾的巴木玉布木。新華社記者 周科 攝

“從一次喧鬧車站的陌生偶遇,到遠隔數(shù)千里之外的重逢,苦苦尋找了11年的一名沒有留下只言片語的陌生人”,記者舉重若輕的描述背后,是翻天覆地的生活巨變和穿越時空的人性光輝。

這是愛和奮斗的暖心傳遞

這個故事中有著令人心痛的情節(jié)。11年后的重逢,照片中的母女已“天涯相隔”。那本是巴木玉布木的第二個女兒,那年生病因為缺醫(yī)少藥,不幸夭折。

作為母親,巴木玉布木盡力了。她之所以做出在那時家人和鄉(xiāng)親們看來“大膽”的外出務工的決定,正是為了那個嗷嗷待哺的孩子。

“就是希望孩子能過上好日子,不要跟自己一樣,永遠走不出這座大山?!卑湍居癫寄局两裼洃浬羁獭?/span>

自那之后,很長時間,她沒有再出去打工。

母親,從來就是一個與愛、責任密不可分的名字。

在那一年后的2011年,她有了第3個孩子。可命運似乎又一次與這個母親“開了玩笑”,這個孩子出生后不到10天,巴木玉布木又一次經(jīng)歷生死離別。

1月22日,巴木玉布木在當?shù)丶?zhèn)一家服裝店給孩子挑選衣服。新華社記者 周科 攝

“那時候,桃園村只有一條泥巴路通往外面,出行靠的是馬車,醫(yī)療條件相對落后,不少孕婦都是在家里生產,小孩子生病很難得到及時救治。”巴木玉布木說。

一次又一次打擊,讓巴木玉布木痛不欲生。那些年,她陷入悲傷,一度絕食,人一下瘦了十幾斤。

“阿依,你身體要緊,我們可以從頭再來?!闭煞虬参克?/span>

苦痛,沒有讓巴木玉布木害怕再次扛起母親的責任,在家人的勸慰下,她又振作起來。

她后來又有了孩子,都在縣城醫(yī)院出生,醫(yī)藥費全免,如今都已健康長大。

這是一個堅韌的奮斗故事。

生活的變化,又一次從“全新的嘗試”開始:巴木玉布木夫婦試著種煙葉。

這并沒有像人們想象的那般順利,甚至一開始就“碰了釘子”:第一年,因技術不好、經(jīng)驗不足,煙葉收成并不好,長出來的煙葉七零八散。

他們并沒有就此被嚇倒,而是不斷學習種植技術,更重要的是,把勤勞發(fā)揮到了極致。

種植的面積從6畝增加到15畝,這是巴木玉布木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她到半山腰上找荒地,也從石頭縫中嘗試辟出一塊塊試種地。

荒地雜草叢生,夫妻倆起早摸黑除草;地里石頭多了,他們敲出一塊塊碎石,再從泥土里分揀出來;下一場暴雨,被沖走泥巴的地里剩下的又是石頭,他們又重新翻一遍。

夫妻倆憑著這股韌勁,終于看到煙葉從半山腰的石頭堆里露出頭來。

巴木玉布木和丈夫靠著雙手,拼出了如今漸漸紅火的日子。

這是脫貧攻堅的生動寫照

1月22日,巴木玉布木在家中整理脫貧材料。新華社記者 周科 攝

巴木玉布木家的變化,是奮斗的結果,也和時代相連。

看到她的故事后,有讀者的留言可謂樸實:她的堅強和苦痛,屬于我們的時代;她的樂觀和幸福,同樣屬于我們的時代。

讓巴木玉布木家改變命運的煙葉種植,就是精準扶貧政策下產業(yè)扶貧埋下的種子。從扶貧干部到技術員,從提供煙葉苗到手把手技術指導……巴木玉布木家得到了各級扶貧力量的幫助,得以打開了新世界。

這不是巴木玉布木一個人、一家人的經(jīng)歷,千千萬萬個家庭同樣發(fā)生巨變。

拼版照片:上圖是巴木玉布木童年住過的村莊(1月21日攝);下圖是她現(xiàn)在居住的桃園村(1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思佳 攝

巴木玉布木的家鄉(xiāng)大涼山,是我國深度貧困地區(qū)。經(jīng)過8年多的精準扶貧,涼山州累計減貧105.2萬人、2072個貧困村全部退出、11個貧困縣全部摘帽,區(qū)域性整體貧困和絕對貧困問題全面消除。廣大貧困群眾過上了“睡有床鋪、衣有儲柜、炊有灶臺、餐有桌凳、洗有熱水、烤有火爐、娛有電視、包里有錢、出門有硬化路”的新生活。

如今的桃園村,通了路、通了電、通了網(wǎng)、通了自來水,和巴木玉布木一樣,村里7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蓋了房、增了收,孩子們上了學。

1月22日,巴木玉布木給小女兒王雪琪喂食。新華社記者 周科 攝

巴木玉布木的兒女們,老大已上初一,最小的女兒今年也要入幼兒園了。二女兒成績優(yōu)異,當了班長。這次期末考試,她又考了100分。巴木玉布木笑得咧開了嘴。

拼版照片:上圖是大女兒巫其拉布木介紹自己曾經(jīng)住過的房間(1月20日攝);下圖是巫其拉布木在自己的新房間整理衣物(1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周科 攝

巴木玉布木的經(jīng)歷,正是追夢時代最有力的例證、最生動的故事。

國務院扶貧辦披露,截至2020年11月23日,全國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過去8年里,全國近1億貧困人口實現(xiàn)脫貧,創(chuàng)造了人類減貧史上最偉大的奇跡。

千百年來困擾中華民族的絕對貧困問題在這一代人手中得到歷史性解決,這之中,包括巴木玉布木和她的一家。

這是美好生活的接續(xù)前行

奮斗的腳步,沒有停下。

2月4日,巴木玉布木在漁排上忙碌。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成功脫貧的“春運母親”巴木玉布木,又有了新的夢想。過完彝族新年后,2月1日,她從四川涼山老家來到位于福建沿海的霞浦縣,與丈夫巫其石且和丈夫的妹妹、妹夫會合,在那里開啟漁排海參養(yǎng)殖的新生活。

福建省霞浦縣是海產大縣,眼下正是海參生長旺季。從霞浦縣溪南鎮(zhèn)西安碼頭乘快艇大約5分鐘就來到了巴木玉布木工作的漁排。漁排上,巴木玉布木與丈夫正俯身將一籠籠海參提起打開,然后投入海帶、小魚料,再關上蓋子放入水中。

從大山來到大海,幾天下來,從未在海上生活的巴木玉布木與丈夫逐漸適應了腳下漁排的搖晃和強勁的海風,養(yǎng)殖海參的工作也越來越熟練。他們每天5點多起床備料,約7點開始喂養(yǎng)海參,喂完1400余籠海參一般要忙到中午。辛勤的勞作可以給夫婦二人每月帶來一萬多元的收入。

2月4日在漁排上拍攝的巴木玉布木(右)與丈夫巫其石且。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據(jù)漁排老板介紹,巴木玉布木工作的海域有一萬多名來自四川、云南、貴州的外出務工者,養(yǎng)殖的海參大概到清明節(jié)前后就可以收獲,到那時這些人將到別處尋找其他的工作或回鄉(xiāng)繼續(xù)從事自己的農活。

巴木玉布木說:“這里有親人及同鄉(xiāng)相伴,每天忙完也會給家里的父母及小孩電話報平安。現(xiàn)在成功脫貧了,但仍然要努力工作,讓一家人的日子越過越好?!?/span>

奮斗的腳步,并不孤單。

1月22日,巴木玉布木接受記者采訪。新華社記者 周科 攝

巴木玉布木的故事刷屏,正是因為和此刻正在各個崗位上兢兢業(yè)業(yè)的你、我、他產生了最強烈的情感共鳴。無論你在當?shù)丶影嗉狱c就地過年,還是為了抗疫繼續(xù)堅守,無論你是經(jīng)歷磨難還是和順致祥,在這個春天里,讓我們又一次邁開腳步,繼續(xù)堅定前行。(參與記者:李力可、姜克紅)






大報時評



是什么改變了“春運母親”的命運

作者:封壽炎

《光明日報》( 2021年02月04日 02版)


11年前的春運首日,后來被稱為“春運母親”的巴木玉布木走過南昌火車站廣場。在記者的鏡頭里,她留下了一張感人至深的照片《孩子,媽媽帶你回家》,也留下了一個謎。很多讀者都好奇地追問:她是誰?她有著怎樣的生活和故事?


11年后,當又一年春運開啟之際,她終于被記者找到,再次出現(xiàn)在鏡頭面前。令人欣慰的是,這位貧窮的母親已經(jīng)成功實現(xiàn)脫貧,她的生活和命運也已經(jīng)改變。


時代變遷、社會轉型,都會造成一些特殊群體,遭遇特殊的困難。在20世紀90年代的農村地區(qū),一些少年兒童因為家境貧困而失學;進入新世紀之后的農村地區(qū),又有一些少年兒童因為父母進城務工而親子分離,成為留守兒童。以巴木玉布木為代表的一些貧困地區(qū)的女性,因為家境貧困以及傳統(tǒng)思想的偏見,甚至承受著比男性更大的苦難。迫于生計,她們背井離鄉(xiāng),外出打工。此外身為女性,她們還要同時承擔生育和撫育孩子的重擔。


作為普通人,她們被淹沒在茫茫人海之中。照片等新聞報道可以記錄一個人、一個群體的命運,幫助她們走進公眾視野。然而,照片只能定格一瞬間,如果僅有讀者的感動和網(wǎng)絡熱搜,當輿論熱潮過去之后,她們還是難以擺脫困境。要真正改變她們的命運,還是要依靠制度化的政策安排,依靠公共政策的持續(xù)發(fā)力。


1991年,以小學生張明娟為人物原型的照片《我要讀書》引發(fā)轟動。照片里那雙純凈、無辜而又充滿渴望的大眼睛刺痛了億萬讀者的心靈,這張照片也很快成為希望工程的標志。隨著希望工程在廣度和深度上不斷推進,以及針對貧困失學少年兒童的相關政策逐步實施落實,千千萬萬貧困少年、失學兒童得以走進課堂。



盡管《孩子,媽媽帶你回家》這張照片感人至深,但它并沒有直接改變主人公巴木玉布木的命運。11年來,人們甚至完全不知道她是誰、身在何處。真正改變她的生活和命運的,是國家精準脫貧戰(zhàn)略的強力推進。在扶貧干部的傾力相助下,巴木玉布木一家種植經(jīng)濟作物獲得了成功,在2020年取得了可觀的經(jīng)濟收入。在扶貧資金的補貼下,她家蓋起了寬敞明亮的新房,“住上不漏雨的房子”這個兒時夢想得以成真。得益于國家政策在教育方面的資助,她的兒女們都能走進學校接受教育,擺脫了“不識字”的命運。


巴木玉布木生活和命運的改變,僅僅是時代發(fā)展的一個縮影。事實上,隨著精準脫貧的進程,隨著一系列扶貧政策的實施和完善,過去8年,全國近1億貧困人口實現(xiàn)了脫貧。無數(shù)“春運母親”不再被生計重擔壓彎脊梁,無數(shù)孩子也不再顛沛流離,得到了健康快樂地成長。


當然,在媒體報道、公眾關注、政府決策和公共政策實施之間,可以建立起良性互動的機制。在社會生活中,失學少年、留守兒童、貧困母親、女性農民工都身處邊緣地帶,常常無聲無息、面目模糊。通過媒體報道,他們被看見、被聽見、被感知、被共情,他們的生活困難和命運困境,得以成為公眾和輿論的關注點。如果媒體報道和公眾關注能夠更進一步,被納入政府的決策視野,推動相關公共政策的制定實施,那無疑有助于在不同群體、不同領域之間互成正向反饋機制,有助于解決客觀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提高社會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春運母親”讓每個人看到了自己

2021年02月03日 星期三 北京青年報 ???堂吉偉德


2010年1月30日,當年全國春運的第一天,新華社記者周科在南昌火車站廣場拍下了這樣一張照片:一位年輕的母親,背上巨大的行囊壓彎了她的身軀,手里的背包眼看拖地,但攬在右臂中的嬰孩整潔而溫暖。抬頭前行的年輕母親面色紅潤,一雙大眼睛堅定有力。這張題為《孩子,媽媽帶你回家》的照片感動了無數(shù)中國人,2011年獲得年度中國新聞攝影金獎和第21屆中國新聞獎。經(jīng)過多方努力,11年前照片中的那位母親被找到了,她已經(jīng)成功脫貧。


每到春節(jié)之際,總有一些話題讓人感動莫名,也總有一些人和事讓人難以忘懷。那些曾經(jīng)的過往,那些瞬間的印記,成為公共印象被定格,成為一種標志性的符號,并激發(fā)了大眾情感的同振與共鳴。11年前,那位被新華社報道稱為“感動中國的‘春運母親’”,以一個姿態(tài)演繹了極其豐富的內涵,讓人看到了基層的艱辛與不易,看到了平凡的堅強與執(zhí)著,看到了在苦澀與艱辛中被激活的希望的種子。


活著不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艱難與困苦,尤其是那些平凡的普通人。他們?yōu)橐蝗杖投β?,為整個家庭的溫暖而奔波,他們能夠獲得的關注,有時源于他們生活環(huán)境的逼仄,強烈的反差激發(fā)了人們的同情。更重要的是,感動源于真實,也源于從“彼處的風景”窺見了自己的影子,讓人產生了強烈的同情心和同理心。


巨大的行囊、壓彎了身軀、用力提著的背包、艱難地行走……這樣的場景似曾相識,對不少人來說,這也是現(xiàn)在的自己和曾經(jīng)的自我。那些年,奔涌而出的打工大軍,哪一個不是保持這樣的姿態(tài)?而換一種場景,在職場上拼命三郎式工作的人,又何嘗不是如此艱難困厄。但越是艱難越向前,堅定有力的雙眼,攬在右臂中的嬰孩,又給人以強大的力量和信心,帶來了內心處最舒適的溫暖與溫度。


擴散開來,我們能看到更多的“春運母親”——因父親病重,在上海工作的陸云生向公司主管提交了請假申請,隨后返回老家。次日主管告知其請假“未獲批”,陸云生只好立刻返回公司,途中得知父親去世,他又掉頭回家處理喪事,等他再返回公司上班時,收到了公司的《解除合同通知書》。可誰能想到,這份讓陸云生戰(zhàn)戰(zhàn)兢兢守護著的工作,只是一份類似物業(yè)公司的保安、清潔工那樣的普通崗位。連父親最后一面都沒見到,為一份極其普通的工作而犧牲了親情,這就是許多職場人的真實境遇, 也是許多人最貼切的處境。


還有不少同樣艱難的環(huán)境、艱苦的遭遇,還有一些人和事同樣令人感動,只是沒有被置于公眾視野之下,沒有作為特定場景而顯現(xiàn)。但這些沉默的聲音、影像無時不在傾訴述說,希望獲得外界的關注,得到更積極的回應,哪怕是情感上的絲絲安慰,對他們來說都彌足珍貴。對每一個平凡的受眾來說,我們都需要如此讓人感動又能生發(fā)出無限情感的場景,來釋放我們內心熾熱的情感,在強烈的同情與同理情感匯集中,形成更大的共識與共鳴,抱團取暖堅定前行。


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我們不能僅僅看到困苦,更要看到希望。唯有堅定才能前行,唯有堅強才能破局。11年過去了,“春運母親”的生活環(huán)境已得到了很大改善,隨著社會大潮一起進步,她分享了社會發(fā)展進步帶來的巨大紅利。心若在,夢就在,在前行的道路上沒有獨行者,在困苦掙扎中也有施救者,因為每個看似不相干的他人,其實就是另一個影子的自我。


感動中國的“春運母親”,也是感動別人的“另一個自我”。有如此相似的價值與情感,前行之路不孤單,希望之路更寬敞。



“春運母親”是追求美好生活的時代縮影

來源:紅網(wǎng) 作者:張立

編輯:陳乘 2021-02-02 23:04:42


2010年1月30日,新華社記者周科在南昌火車站拍下了這樣一張照片:年輕母親被巨大的行囊壓彎了身軀,她手里的背包眼看拖地,但攬在右臂中的嬰孩整潔而溫暖。11年來,在網(wǎng)民和關注者不斷發(fā)來的相關信息里,周科開始了一場漫長的尋找。最近,周科終于與11年前自己鏡頭里的年輕母親見面了。11年來,這位被網(wǎng)友稱為“春運母親”的巴木玉布木已經(jīng)實現(xiàn)精準脫貧,在她臉上,始終掛著燦爛的笑容。(2月2日 新華每日電訊)


一張“春運母親”的照片,11年前讓無數(shù)人感動落淚。包含母愛、為生活而奮斗的母親形象,成為春運路上追求美好生活的縮影。然而,“春運母親”的具體情況,在11年后才得以徹底展開。一位來自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越西縣的貧困農民。11年時間,她從渴望走出貧困到如今有著穩(wěn)定種植收入,11年的變化,既有新華社記者作為媒體的深深記憶,也有著個人打工、回鄉(xiāng)抓產業(yè)脫貧的生動經(jīng)歷。“春運母親”的再次走紅,可以從中洞察那些戮力脫貧、追求美好生活的群像,也可領略一幅波瀾壯闊的精準脫貧時代畫卷。


11年前“春運母親”走紅,緣于她負重追求美好生活的母性。但透過11年的影像,記者的走訪,再現(xiàn)了“春運母親”甘苦變化,以及這些變化之中蘊含的巨大力量。未上過小學,家庭貧困又多子,為了度日,巴木玉布木走上了打工改善生活的道路。不讓貧困在代際間傳遞,是“春運母親”純樸的渴望,也成為精準脫貧歷史重任的攻克目標。


全面脫貧,不讓一戶掉隊,讓“春運母親”生活開始有了轉機,在駐村干部、技術人員和村干部的指導下,種植煙葉和果樹,開始托舉起“春運母親”生活改善的水平。盡管經(jīng)歷了技術不佳的困境,但經(jīng)過深入的學習和指導,“春運母親”的煙葉和果樹收入已經(jīng)實現(xiàn)年入萬余元的目標。產業(yè)扶貧,正在成為“春運母親”穩(wěn)定脫貧的“定海神針”。


幸福生活是奮斗出來的,每個人都了不起。是的,對幸福生活的向往,既已在小康生活中的人們有新的目標,仍然努力脫貧的人們也在篤定前行。從個體的打工奮斗到國家集體支持精準脫貧,如“春運母親”一樣的貧困人口,正在與支持脫貧的強大力量一道,朝著主動脫貧、穩(wěn)定脫貧的方向前進。在他們身上,涌現(xiàn)著對美好生活向往的篤定,涌現(xiàn)著對美好生活向往的自信,涌現(xiàn)著對美好生活正在加快實現(xiàn)的從容。


11年前的“春運母親”,成為那個時代春運回家、母愛同行的偉大詮釋。11年后,“春運母親”又彰顯著精準脫貧、主動脫貧的堅定和實現(xiàn)美好生活的喜悅。摘帽脫貧不是終點,而是新奮斗的起點?!按哼\母親”臉上始終洋溢著的笑容,一如未曾停歇的奮斗,必將成為實現(xiàn)美好生活的強大動力,扎根在廣袤大地間。




? ??致敬“春運母親” , 致敬堅韌不拔的趕路人


春運既見證著無數(shù)個體的遷徙流動,也見證了一個國家的生機與活力。我們致敬“春運母親”,就是致敬那些為了更好生活不拋棄不放棄、不斷努力不斷堅持的普通人。


2010年1月30日,新華社記者周科在南昌火車站廣場拍下了這樣一張照片:一位年輕母親,背上巨大的行囊壓彎了她的身軀,手里的背包眼看拖地,但攬在右臂中的嬰孩整潔而溫暖。抬頭前行的年輕母親面色紅潤,一雙大眼睛堅定有力。經(jīng)過多方努力,11年前那位感動中國的“春運母親”找到了,已經(jīng)成功脫貧。(2月2日《新華每日電訊》)


作為全球規(guī)模最大的人口遷徙,春運最大的意義在于實現(xiàn)合家團圓。11年前,老家在四川涼山的彝族人巴木玉布木因為貧瘠的土地“不養(yǎng)人”,第一次選擇了外出打工,在江西南昌一家燒磚廠搬磚。雖然打工一個月只能掙五六百元,但比家里種地要強。結束了幾個月的打工生活,巴木玉布木背負大包、懷抱嬰孩匆忙趕車,在不經(jīng)意間被攝影師的鏡頭定格,成為著名的“春運母親”。


真誠的態(tài)度,真實的力量,是文藝創(chuàng)作的根本?!按哼\母親”之所以打動人心,在于它不僅記錄了普通勞動者的負重前行,也傳遞了“無論生活多難,我們都要勇敢向前”的篤定與勇毅。說到底,“春運母親”只是許多把生活扛在肩上、把希望摟在懷里的中國人的一個縮影。


嘴里叼著一根煙、一手扛著沉重的貨物、一手牽著自己剛剛學會走路的兒子的山城“棒棒”冉光輝同樣打動了我們。


十余年的時光過去,“棒棒”冉光輝在重慶扛出了一套商品房,“春運母親”巴木玉布木一家的年收入也達到了10萬元,從土坯房搬進了鋼筋水泥結構的新房?!按哼\母親”命運的改變,既有深入推進精準扶貧政策的因素,也有個體努力拼搏的因素。作為扶貧對象,巴木玉布木一家在醫(yī)療、教育、建房等多方面得到了“制度補血”;通過學習培訓,煙葉從半山腰的石頭堆里露出頭來;利用農閑時節(jié),巴木玉布木夫婦外出打工……如今頓頓都有大米飯,有蔬菜也有肉吃,“春運母親”篤定的眼光和甜美的笑容一如從前。


面對生活的苦難,不放棄不屈服的,有許多像“春運母親”一樣的普通人。在貴州貴陽,生意最好的時候,“背肉漢”朱啟伍一早晨要背30多頭豬,總計有上萬斤;在上海,月收入早已過萬的“獨腿外賣員目標攢一百萬”;為了給父母減輕負擔,“清華學子工地搬磚”……“春運母親”被標簽化、符號化,成為所有自強不息、堅韌不拔地笑對艱難歲月的普通人的代言人。


時代的大江大河奔涌向前,同樣離不開一滴滴水的作用。伴隨著社會變遷,交通狀況的改善、快遞物流的迅猛發(fā)展,讓許多勞動者習慣了“輕裝返鄉(xiāng)”??墒?,普通勞動者負重趕路的精神底色,卻依然沒有改變。


春運既見證著無數(shù)個體的遷徙流動,也見證了一個國家的生機與活力;我們致敬“春運母親”,就是致敬那些為了更好生活不拋棄不放棄、不斷努力不斷堅持的普通人。畢竟,所有努力工作、認真生活的人們,都值得“溫柔相待”。


人民日報推薦丨“春運母親”何以感動億萬國人?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永宁县| 顺昌县| 蒙山县| 灵璧县| 三穗县| 乐山市| 新安县| 元阳县| 阳曲县| 甘南县| 威远县| 土默特右旗| 博客| 新泰市| 思南县| 乾安县| 仙游县| 汉寿县| 钟山县| 凯里市| 改则县| 高雄市| 阿图什市| 沾益县| 鄄城县| 祥云县| 嘉义市| 武邑县| 赤城县| 金平| 兴海县| 仁布县| 从化市| 武义县| 依安县| 奉新县| 交城县| 南华县| 宜都市| 涪陵区| 甘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