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洛陽游 消滅蝗災的最好辦法是皇帝帶頭吃蝗蟲

索易帶你刨根問鼎,聊聊洛陽那些事。每天行走在數(shù)千年歷史的河洛大地,不經意間,一塊磚,一片瓦,一棵樹,一座橋,或者一條街道,都是一段歷史,一個優(yōu)美的故事。為此,我用文字和照片留住每一個瞬間。深度游洛陽之系列照片、視頻和文字,均為本人原創(chuàng)。歡迎瀏覽、提供線索并提出建議!本篇為深度洛陽游的第167篇.
2021年12月22日,天氣晴朗,在和煦的暖陽下,我來到了萬安山南麓姚崇的墓前,很遺憾,因為疫情原因,大門沒有開。我不得不悻悻離開。
姚崇(650年~721年),本名元崇,字元之。陜州硤石(今河南省陜縣)人,姚崇祖籍吳興郡(今浙江省湖州市)。唐朝名相、著名政治家,嶲州都督姚懿之子。歷經武后、中宗,睿宗、玄宗四朝。姚崇二十歲后發(fā)奮讀書,以孝敬皇帝(李弘)挽郎的身份步入仕途。
開元盛世從唐朝宰相姚崇開始。姚崇是個很有心計的人。相傳,姚崇臨死前害怕死對頭張說(因姚崇進言罷相)的報復,就把二個兒子叫到病床前,對他們說,我死后,張說必來吊喪。張說酷愛古玩珠寶。你們兩個讓他看我的收藏,看上什么就送他什么,不要吝嗇。否則,我們姚家必有災難。果然,張說出于禮節(jié)前來吊唁,吊唁完畢后就是借故不走,不用想就是惦記著姚崇收藏的古玩珠寶、文房珍藏。姚崇的兩個兒子不得不帶張說參觀父親姚崇的收藏,果然,張說對姚崇的古玩珠寶兩眼放光,愛不釋手。姚崇的兩個兒子假裝商量后,把父親姚崇收藏的張說喜歡的物件全送給了他。在張說沾沾自喜之時,姚崇的兩個兒子極力夸贊張說文采,力請張說為父親姚崇撰寫碑文。張說想都不想一揮而就。就這樣,姚崇之子順利得到了死對頭張說親筆撰寫的碑文。碑文詳細記述了姚崇的生平,褒揚了姚崇的政績。姚崇的兩個兒子得到碑文后,馬上呈報皇上,皇上恩準后連夜進行雕刻。二天后,張說知道上當了,想盡各種辦法收回碑文。哪知道,姚崇的墓碑已經雕刻好了。由于褒揚姚崇政績的墓志銘存在,張說也不要好意思報復姚家,姚家自此逃過了張說的災難。
開元四年(716年),山東地區(qū)發(fā)生蝗災,鋪天蓋地的蝗蟲把莊稼吃完了,只剩下光禿禿的田地。百姓們不敢捕殺蝗蟲,都認為蝗蟲不宜捕殺并設祭膜拜,任由蝗蟲嚼食禾苗,以致發(fā)生饑荒,飛蝗遍地,百姓相食,河南河北山東相機出現(xiàn)糧荒。國家出現(xiàn)危機。大家都認為蝗蟲是天災,人力不可能消滅。況且殺蝗蟲太多,一定要遭報應的。姚崇認為大家必須全員滅蝗,才能渡過這次蝗災,就上奏皇帝,蝗蟲怕人,必須驅除。田地的主人為了救護自己的莊稼,必定賣力。晝夜焚火,邊燒邊埋,蝗蟲才能滅盡。姚崇為了解決百姓把蝗蟲視為神靈的痼疾,就建議皇帝乃至文武百官吃蝗蟲。唐玄宗李隆基為了解決蝗災那也是放下了身段。親自登上城樓帶頭吃了起來。文武百官看到皇帝帶頭了也不得不吃了起來。這個消息一傳十,十傳百的在百姓中間傳開了。百姓們也認識到了消滅蝗蟲,不會有災禍發(fā)生在自己頭上。于是,大家的思想觀念改變了。百姓們就用各種辦法消滅蝗蟲,當然,包括吃,總比餓死強吧。而且,老百姓還想盡吃蝗蟲的各種辦法,蒸炒烹炸樣樣不少。就如,我們現(xiàn)在的吃貨一樣。很快蝗災過去了。在姚崇的堅持下,以后的連年蝗災,也沒造成大面積的饑荒。百姓安居樂業(yè)。開元盛世由此拉開序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