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厚學生心理輔導~
傾聽,不單是聽,還要注意思考,及時判斷求助者的談話是否合乎邏輯

控制會談的技巧,最常用的是釋義,把對方的話重復并做解釋,然后順著往下問,比如學生失眠,一想起睡覺就緊張,就越睡不著,釋義:越急就越睡不著,這是情緒對睡眠的干擾作用,心理學任務(wù),任何失眠都是情緒性的,都是情緒干擾的結(jié)果,毫無例外,不知道你最初不能入睡是什么情緒干擾,你愿意說說嗎?

非評判性態(tài)度,羅杰斯曾說過:當我們看日落時,我們不會想去控制日落,不會命令太陽旁的天空呈橘黃色,也不會命令云朵的粉紅色更濃些,我們只能滿懷敬畏的望著而已

如果一個母親說,我的孩子報考都是外地的大學,她從來沒離開過我,如果考取了,去那么遠,真不知道她會怎么樣
缺乏共情,忽視求助者的感情:考大學是好事,有什么好苦惱的
沒能理解求助者的茫然和擔憂:你女兒聰明又漂亮,會過得很好的
高高在上評判,否定求助者情緒:我們每個人總有一天要獨立,沒什么了不起
一定程度的理解,但理解不深:一定很多困難,母親一定舍不得,但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比較好的回答:她以前沒獨立過,現(xiàn)在去外地會不容易,我能理解你的不安,別人也會這樣的,現(xiàn)在讓我們來分析一下究竟會遇到哪些問題

來龍去脈,起因、背景、發(fā)展過程和影響因素:
對事對人:你能告訴我事情是怎么發(fā)生的嗎?能談?wù)劄槭裁茨銜@樣對你的父母嗎?
過程:事情是怎么一步步到今天的?在此期間,采取過哪些調(diào)整方法?為什么退縮了

通過言語和肢體動作對求助者做完整的判斷,比如對方在跑步時和同學相撞了
客觀描述:我們撞在一起了
自我批評,可能是負責態(tài)度,也可能過渡自省自責,自卑退縮:我撞到他了
別人過錯不是我的責任,可能推諉攻擊性:他撞到我了
宿命論,凡事易認命:真倒霉,今天自己被撞了

錯誤傾聽:急于下結(jié)論,輕視對方問題,抓不住重點轉(zhuǎn)移話題,道德評判
錯誤咨詢技巧:詢問過多,概述過多,強化對方不良情緒

一位高二女生自述進來飲食不香,坐立不安,睡眠不足——成績下降引起——上課時注意力下降,看書時分心——看書時總注意是否有人在看自己、議論自己——半年前配了眼鏡,總覺得不好看,總覺得有人在看自己,擔心別人會不會議論——覺得自己不漂亮

你覺得哪里自卑?,“父母初中,同學父母大學畢業(yè)”
還有呢,“初三了沒有朋友,下課了其他同學三三兩兩走出教室,我心里羨慕”
還有呢,“沒獲獎學金,看到獲獎的感覺自己很沒用”
班上幾個同學,“43,獲獎學金的5位”
還有哪些自卑的?“好像沒有了”
你想想,班上沒有其他同學父母不是大學生嗎?難道沒有其他同學坐在教室嗎?班上有38個沒得獎學金的,他們都抬不起頭了嗎?

判斷求助者的矛盾
言行不一致:你說喜歡體育,但你似乎從不活動
理想與現(xiàn)實不一致:你說自己受人歡迎,但實際上別人疏遠你
前后言語不一致:你上次說有一門不及格,今天怎么說都及格了
意見不一致:你說自己丑,可我覺得你是漂亮的

ABC理論,合理情緒療法,對應(yīng)的是情緒是由于個體對事情的評價或解釋造成的,A外部誘因不是C引起情緒或不良反應(yīng)的主因,B個體對這些事情的評價和解釋才是
高三一個男生,模擬考失敗A后,變得意志消沉C,其實原因是B他認為分數(shù)比別人低,表明自己不如別人,在學習方面永遠是個失敗者
有一個女孩,喉炎聲音沙啞A,整個人變得畏縮自卑C,原因是她認為女性的聲音一定要嬌柔清脆化這種觀念B才使她處于情緒困擾中
但是同樣的事情發(fā)生在別人身上,他們也許不會有過于強烈的負面情緒
ABC療法強調(diào)情緒困擾和行為不良都源于個體的非理性觀念,治療重點也在于改變這些觀念,導致日常的情緒困擾甚至神經(jīng)癥的11類不合理信念
每個人絕對要獲得周圍環(huán)境尤其是生活中每一位重要人物的喜愛和贊許。千辛萬苦委曲求全取悅他人,必定是失望沮喪和受挫
個人是否有價值,完全在于他是不是全能的人,能在人生中的每個環(huán)節(jié)和方面都能有所成就。每個人都有能力圈,每個人的天賦都不同,上天要每個人都不同才有這么豐富的世界,不懂得發(fā)揮長處關(guān)注劣勢就會長期為錯誤的觀念難過
世上有些人很邪惡很可憎,所以應(yīng)該對他們做嚴厲的譴責和懲罰。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就沒有絕對的對錯,責備和懲罰不能改變?nèi)?,排斥和歧視對自己的目標也沒有用
如果事情達不到預期,那將是一件可怕的事情。目標導向是可以的,但是達成目標是一個過程,不是一個評判,只是一個量化和對自我的了解,生活是一場長征,情緒不對有害無益
不愉快的事總是由于外在因素,不是自己所能控制的,因此人對于自身的痛苦和困擾也是無法控制和改變的。外界影響并沒有那么嚴重,我們認為嚴重才是對情緒最大的困擾,可以試圖找到控制的感覺
面對現(xiàn)實中的困難和自我所承擔的責任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倒不如逃避。問題會越來越嚴重,情緒也會越來越差
人們要對危險和可怕的事隨時加以警惕,應(yīng)該非常關(guān)心并不斷注意其發(fā)生的可能性。合適的度很重要,過分則會導致焦慮
人必須依賴別人,特別是某些與自己相比強有力的人,只有這樣,才會生活得好些。過分夸大會導致失去學習能力,產(chǎn)生不安全感
一個人以往的經(jīng)歷和事件常常決定了他目前的行為,而且這種影響是永遠難以改變的。過去不至于決定人的將來,重新看待事件,人是可以控制和改變自己以后的生活的
一個人應(yīng)該關(guān)心他人的問題,并為他人的問題而悲傷、難過,關(guān)心他人,賦予同情,是有愛心的表現(xiàn)。人生最大的悲劇是忘記自己的事,關(guān)注別人的事,擔心老天的事
對人生中的每個問題,都應(yīng)有一個唯一正確的答案。人生很復雜,追求完美答案是沒有的
非理性思維方式歸納:不合理信念就是將想要、希望變成一定要、必須,一個情緒沮喪的人總是堅持他必須有什么,而不只是想要或喜歡而已。把過度需求用到各方面,尤其是關(guān)于成就結(jié)果和他人贊賞上,容易產(chǎn)生焦慮自卑,應(yīng)用到別人身上,要求別人時,容易產(chǎn)生敵意憤怒

舉例:
一個家長認為女兒對自己漠不關(guān)心,所以怨恨孩子,對話:
為什么你一直在這種情緒里,“她一點兒也不關(guān)心我”
這是一些誘發(fā)事件,可能不是直接原因,是你對一些事的看法,看法有合理的不合理的,比如你喜歡的東西在椅子上被一個陌生人壓壞了,你會怎樣,“ 憤怒,他怎么能毀壞別人東西”
如果他是個盲人呢,“那有點兒同情他”
同樣是東西壞了,情緒反應(yīng)不同,是因為你的看法不同了,就你的問題,很多家庭親子不暢,但很多家長都沒有怨恨情緒,為什么呢,“我跟他們想的不一樣?我有哪些不合理呢?”
下面我們具體談一談,你和女兒的相處和問題,“我盡了一個母親的責任和義務(wù),她總是不耐煩,我什么都跟她說,她都不跟我說她的事情,真讓我傷心”
你是說你女兒必須跟你說,像你都跟她說一樣?,“是的,她應(yīng)該,必須這么做”
因為她是你女兒,就必須什么都跟你說?,“難道你在為她辯護嗎?”
這不是辯護,你希望她毫無保留,但這很難,問題就是這個,你有了這種必須的要求,它又很難實現(xiàn),所以你才會這樣怨恨,我們再假設(shè)一下,有個男人愛上了你,對你很好,但你缺不愛他,這很有可能,對嗎?,“是的,大學我遇到過,我最終離開了他,因為沒有理由我必須愛他,我也做不到”
你看,這個跟你女兒的情況雖然不太相同,但本質(zhì)都是,我們無法做到別人要求我們必須做到的事情,也無權(quán)要求別人必須為我們做到什么,有一個不合理的信念是,我如何對待別人,別人也應(yīng)如何待我,因為我們無法要求別人必須為我們做什么,如果你要求了,你得不到的時候就會很惱火,“你說的對,我不該這樣想”
這就是你的另一個不合理觀念了,誰說你不該有這樣的想法的,每個人都會有,我們只需要學會控制一下,把別人應(yīng)該如何必須如何,變成希望他如何想要他如何,這樣在我們失望的適合,情緒就僅僅是有點難過,而不是過分怨恨自己或者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