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建史 —— 壹、古墳:何謂古墳

古墳。如其字面意思,就是遠(yuǎn)古建造的墳?zāi)?。而在這里,這兩個漢字代表著一個酷愛建造這種墳?zāi)沟臅r代——彌生時代。我們對這個時代知之甚少,不論是建筑、人種、社會還是外交。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這個時代是日本一切本土建筑樣式的發(fā)端和根源。
古墳本身就是一種建筑,也是一些紀(jì)念碑。他們有眾多的形式:圓形的、方形的、放射狀的……但其中數(shù)量最多的還是一種鑰匙孔形狀的“前方后圓墳”。這些墳?zāi)勾笮〔灰?、方向不一,但是形制相似。主要都由一些用土和石頭堆砌成的緩坡、坡頂?shù)钠教箍請龊屯疗轮車暮緶辖M成。一般的前方后圓墳,在圓形的部分有墓主人的石砌墓室,而方形的一端是一個平臺。

這些古墳的使用細(xì)節(jié)我們是不清楚的。但是可以肯定,他肯定是一些墳?zāi)梗⑶沂蔷哂袡?quán)勢的部落首領(lǐng)的墳?zāi)?。我們還知道,這些古墳頂上不存在建筑的痕跡,也就是說,這些墳?zāi)贡旧硎枪舛d而空曠的。但是,在古墳上總是分布著一圈圈的陶器(日語中稱為“植輪”,也即,插到地里的圓形器物),其中大部分是一些陶制的桶,但也有一些表現(xiàn)了墓主人的生活情況。其中就出現(xiàn)了建筑的模型(類似兩漢的明器陶樓的作用)。這些陶樓為我們展示了那個朦朧的時代的吉光片羽,也讓我們看到了一切建筑的源頭。
古墳究竟從何而來?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很明顯,這種形式是將日本本土之前的巨石墓室(天照大神自閉的那種石頭屋子)同大陸傳過來的夯土封土堆的一種結(jié)合。而這些植輪和各種形式的陶俑很可能代表著殉葬制度的終結(jié):和中國相似地,日本也從活人地殉葬轉(zhuǎn)變成了陶俑的殉葬。所謂“始作俑者”,純屬是孔子搞錯了吧。
這一時期,雖然早期的聚落布局都是雜亂無章的,但是在聚落中總有一些柵欄圍起來的空曠場地。它們的作用,我們不得而知,但是這應(yīng)該是“神社”最原始的形態(tài):一塊代表神靈降臨的、用柵欄保護(hù)起來的場地。早期的這些場地往往靠近山川、河流、海島或者巨石;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場地的位置移動到了聚落之中,并逐漸在上面有了臨時的建筑——在重要祭典的時候會搭建起臨時的祭祀用的神殿,用以當(dāng)作神明降臨時的居所。這在后來就演變成了神社里面“本殿”的建筑,以及所謂“式年遷宮”的習(xí)俗。
雖然時至今日,大多數(shù)神社的本殿都是永久性的建筑,并且也都沒有了式年遷宮的習(xí)慣,但我們?nèi)匀豢梢詮匿\天皇即位所舉行的“大嘗祭”中看到一點古老習(xí)俗吉光片羽。在這個慶祝秋天收獲的節(jié)日祭祀中,需要臨時搭建起一個和神社建筑很相似的建筑——大嘗宮。

古墳時代是一個很長的時代,從我們能看到的繩紋時代開始,一直到圣德太子引進(jìn)大陸文化結(jié)束。我們只是用這種墳?zāi)菇ㄖ艘粋€時代,但是這之中,日本的社會形式和統(tǒng)治形式都有了巨大的變化。其中,最重要的是:日本的社會從原始的部落形式,轉(zhuǎn)向了部落聯(lián)盟,最后大和朝廷(在奈良地區(qū))建立了。另外,在這個漫長的時代日本的建筑有了長足的進(jìn)展。首先值得注意的就是,貴族的建筑擺脫了原始時期的半地穴建筑的模式,而是進(jìn)入到了技術(shù)更加高超的干欄式建筑模式,并成為日本后來本土建筑模式的濫觴;另外,建筑的規(guī)模、結(jié)構(gòu)以及建筑群的布局都有了很大的進(jìn)展。我們很難說在這段漫長的時期,中國大陸或者是朝鮮半島和日本有無交流,不過從這時期日本建筑所逐漸擁有的斗、蜀柱、叉手以及搏縫板和微微彎曲的屋頂來看,大陸建筑似乎一直通過某種途徑影響著日本,并將這種趨勢保持了很久。(雖然很可能是通過百濟得到的二手文化)(后話,以后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