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以喝酒體現(xiàn)了生命的趣味
當我們還在中學的時候,很難理解學習到底是為了什么。那會的我們整天被父母、老師"逼著"啃書、做題、補課,心智上的不成熟加上青春期的叛逆,我們無法理解、也不能想象為什么要這樣沒日沒夜地學習,為什么成績不好、不看書就要挨罵挨打。
等到了大學,身處了一個相對自由的環(huán)境,一部分人能夠繼續(xù)延續(xù)初高中時的拼勁,或者領(lǐng)悟出學習的重要性,但更多的人,可能都比較放任自流,熬夜通宵、逃課掛科就成了常態(tài)。畢竟,肆意的青春才是人生。
進入社會以后,豪言萬丈和滿腔熱情也抵不住時間的這臺巨大的冷卻機,過不了兩年就成老油條了。我們會感覺自己的能力跟不上時代的發(fā)展,也會后悔當初在學校怎么就不好好學習了。
閱讀可以開拓思維、幫助智力發(fā)展,提升理解能力。讀書多的孩子,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更強,讀書少的孩子,學習起來會有一定的局限性。讀書多的孩子在思考問題時,豐富的語言能力會幫助他更深刻地理解問題并解決問題,孩子堅持閱讀可以開拓孩子思維的廣闊性、深刻性、邏輯性、靈活性,提升鉆研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讀書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那些主人公具有美好品格的書籍,那些富有人文精神的書籍,很容易在閱讀者的內(nèi)心引起震蕩。比如讀魯迅的書,會被魯迅“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赤子之心打動。讀李白的詩,會被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的傲骨打動。這些向上的精神會對人格起到升華的作用,并可以促使一個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健全的人格。
閱讀有利于提高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孩子在學校學習,通過學習書本上的內(nèi)容獲取知識,但這些知識僅僅是很少一部分,且學習過程難免枯燥。這個時候,讓孩子閱讀一些有益的課外書就可以緩解疲勞,并且提高孩子對于學習的興趣。
閱讀能讓孩子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閱讀能提供豐富和多元的知識,讓孩子能夠在充實精神世界的同時獲得全新的“精神食糧”。長期的閱讀,能讓孩子具有批判性思維,并且在生活方面更加有獨立的思想,做事也會更加有層次,并且能夠多角度思考自己的生活,從而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孩子堅持閱讀可以培養(yǎng)出孩子無形的氣質(zhì)。多讀書的孩子,他的言談舉止總會有一種氣度,那是任何金錢也買不來的氣質(zhì),將會伴隨孩子的一生。因為讀得萬卷書,孩子所接觸的層面就會廣,在與人交談時不至于畏手畏腳毫無胸墨。
這個問題是一個典型的世俗問題,世俗問題只能用世俗來答,不能用什么道德精神靈魂之類銷魂的東西來答。
扯什么知識就是力量,精神層次境界高之類的沒任何意義,飯都吃不飽房都買不起你靠精神意淫就能生活幸??鞓??
所謂讀書學歷到底有沒有用,要不要好好學習其實早就已經(jīng)不是什么值得爭論的話題了,不用看別人說話是怎么說的,更重要的是看他的屁股擺在哪里,全中國的紅三,幾乎全部被送入世界第一流的學府就讀,你們?nèi)f分推崇的小學學歷的成功商人,有了小孩也都會想辦法讓他接受最好的教育。
01 陶淵明以喝酒體現(xiàn)了生命的趣味,成就了自己“真”的一生
我們總是在說要做自己,那么究竟怎么理解“自己”呢?關(guān)于“自己”,陶淵明在《形影神》這首詩中從三個角度做了探討?!靶小⒂?、神”代表著人的三個層面,也就是三個不同層面的自己。行是肉體,即佛教中說的“色身”;“影”是社會層面;“神”是靈性層面。對于如何做自己,“行”(肉體層面的“自己”)認為:人生短暫,不如喝酒?;钪鵀榱丝鞓?,要做快樂的自己?!坝啊保ㄉ鐣用娴摹白约骸保┱J為:人生短暫,喝酒固然暫時消解了憂愁,但是世界上還有比享樂更有意義的事情。所以要做有價值的自己?!吧瘛保ㄐ撵`層面的自己)認為:做有意義的事,固然能留下名聲,但是人死后卻對此一無所知,所以還不如做宇宙里那個自然的自己。
從表面上看,陶淵明對于“形”和“影”的追求是否定的,他贊同的是“神”的觀點,“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痹谟钪嬷凶栽诘叵硎茏约旱纳?,不喜歡也不害怕,該去的就隨它去,沒有必要想來想去顧慮太多。但是費勇認為其實陶淵明 “神”的觀點里已經(jīng)包容了“形”和“影”的追求。陶淵明摒棄長生不老,懷疑肉體享樂和功名利祿,更不相信生死輪回。他縱然喝了一輩子的酒,還是在青年到中年時想著為社會做點有意義的事,幾次做官又辭官,直到中年才徹底告別官場,歸隱山林。
陶淵明在對“行”和“影”的體會理解之后才頓悟了“神”的真意。所以在陶淵明的“縱浪大化中”,已然包容了肉體的享樂和社會功名的追求,只是陶淵明對于這種享樂和功名采取了一種自然而然的態(tài)度。他不刻意強求,不受世俗約束,自由往來。他不像我們大多數(shù)人那樣依賴某種信仰或體制承擔自己,他用非凡的勇氣自己承擔自己。就如黑塞小說里的悉達多,他雖然對佛陀尊敬崇拜,被他的學說所吸引,但是悉達多并沒有把自己交給佛陀,做一個虔誠的信徒,而是離開佛陀,去靠自己的體悟驗證去獲得生命的奧秘,找到自己的路。陶淵明和悉達多一樣都在看透了世界后,不愿把自己交給教條,交給體制,而是把自己交給了自然和不可知。然后自己承擔和享受自己的生命。
那么陶淵明為什么不做官?其實陶淵明也有遠大的志向要報效國家,做官求得功名。但是他的個性以及他對于生活的理想,和現(xiàn)實的官場完全不容,所以他猶豫、搖擺、掙扎,一生都在仕和隱之間徘徊。他在二十九歲時做了江州的祭酒之后不到一年,就因不適應官場生活辭職了。辭職后一直回避官場,直到三十四歲那年又再次當官,進了桓玄幕府。親歷了劇烈的權(quán)斗。后來又做了參軍、幕府和彭澤縣令,再后來留下一篇不朽名著《歸去來兮辭》,徹底告別官場,歸隱田園,直至去世。
陶淵明一生中真正做官也就十多年的光景,當時正值朝代更替的亂世。他無法忍受官場的禮儀,不為五斗米折腰,亦不想被體制束縛自己的生活。于是他決絕地辭別官場,按照自己的意愿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他的痛苦在于自己天性不喜歡官場的套路,卻不幸生在了一個除了做官好像沒有什么出路的時代。他和中國歷史上的那些假隱士不同,假隱士把“隱”當做政治資本,等待明君出現(xiàn),實現(xiàn)自己的治國才能,而陶淵明的“隱”是真性情,他是真喜歡這種生活。在那個與自己的內(nèi)心格格不入的時代,他退隱到自己的世界里,通過喝酒找到了一個讓自己提升和安靜的出口。
陶淵明喝酒,不是借酒消愁,更不是借酒裝傻,逃避現(xiàn)實。他喝酒喝出了生命的趣味,是一種體味生活之味的途徑。這是一種不受世俗的約束,更理性更自然的活法。體現(xiàn)了生命的“真”這種最高的人生境界。陶淵明喝酒種地成就了自己“真”的一生。而他對于生活的熱愛和對于生命的享受都體現(xiàn)在喝酒上。他的每一首詩都有酒的清香,對美的感受,對人生的思考。我們在這個失去了方向的時代,可以從陶淵明的飲酒詩里看清人生的真相,找到生命的內(nèi)在道路。
02 《飲酒》(其四)告訴我們: 你成為什么樣不全是外界對你的影響棲棲失群鳥,日暮猶獨飛。
徘徊無定止,夜夜聲轉(zhuǎn)悲。
厲響思清遠,去來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斂翮遙來歸。
勁風無榮木,此蔭獨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載不相違。
?——陶淵明《飲酒》(其四)
陶淵明離開官場回家種田是自己的選擇。他選擇了這種在當時看來不成功的生活方式,他不會覺得無奈。他發(fā)牢騷感嘆懷才不遇,并不是譴責造成那個“懷才不遇”的社會體制,而是要表達如何在貧窮中保持“做自己。”詩的前半段寫的是孤獨的情緒,后半段寫的是做自己。因為做自己不被大眾理解,甚至排斥,所以在他做自己的過程中是孤獨的,像離群的小鳥,令人悲傷。但是這是自己的選擇,所以要堅定地找到自己。就像松樹一樣,無論處在多么可怕的狂風里,都要堅定地扎根于自己的位置。


這首詩在孤獨和悲傷之外,是做自己的堅定。無論多么孤獨,都要堅定地做自己。我們在生活中常常把自己性格的怪異,境遇的難堪,生活的不完美歸罪于原生家庭、童年創(chuàng)傷或者命運的不公。其實一切都歸結(jié)于你自己。有些人讀了《紅樓夢》會犯強奸罪,有的人看了三級片,還是好好地成為科學家、公務員。人類的喜怒哀樂,心理創(chuàng)傷基本上都是一樣的,沒有什么外在的原因可以為你的生活狀態(tài)找到理由。你現(xiàn)在的生活狀態(tài)都是你自己的選擇。要想改變自己的生活狀態(tài)不要從外界找原因,要多看看自己此刻能夠做什么。
03 《飲酒》(其五)告訴我們:人如何能不受環(huán)境的干擾,安安靜靜地做自己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陶淵明《飲酒》(其五)
費勇總結(jié)出環(huán)境對人的干擾有有三種。一種是引起我們不適的干擾,如噪音、炎熱、惡劣的人際關(guān)系。這種干擾會讓我們在煩躁不安中迷失自己。第二種是引起我們貪欲的干擾。聲色犬馬會讓我們在享受中沉淪,不利于我們生命的成長。第三種是社會成規(guī)的干擾。如流行的時尚、主流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我們往往在不知不覺中去適應而成為被社會成規(guī)塑造的人。


面對這種情況,陶淵明告訴我們“心遠地自偏”。如果心遠離的話,就沒有什么東西能夠干擾我們,不管我們在哪都是安靜的所在。這就要求我們要管好自己的心。在環(huán)境和人的關(guān)系里,我們往往屈服于環(huán)境,被環(huán)境改變。而我們可以憑借個人心靈的力量改變環(huán)境,即“以心轉(zhuǎn)境”。以心轉(zhuǎn)境的條件就是“遠”。這個遠就有保持距離的意思,也有遠離的意思。即使你的心再淡定,在夜晚聽到告訴路上的噪音后,你也難以阻擋噪音對你的耳朵的震動;即使陶淵明再高潔也改變不了官場的實質(zhì)。
我們無法改變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我們可以離開它,找到另外的生活環(huán)境。離開一切和自己本性相違背的東西,不受它們的影響。所以說個人的心靈可以改變環(huán)境,并不是透過自己的心念就可以改變具體的環(huán)境,而是自己的心知道自己要去哪,通過改變離開的方式自己創(chuàng)造適合自己的現(xiàn)實。在這個現(xiàn)實里找到自己的美好所在。所以就有了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換言之,人們所認知的所謂讀書無用論,沒文化沒知識我也能發(fā)大財和實際情況剛好相反,真正沒有受過多少教育的成功者,無一例外都倍加注意孩子的受教育問題,絕不會說不用讀書使勁玩兒,跟老爸一樣小學畢業(yè)也能賺大錢——沒有腦袋這么秀逗的有錢人。
但在看待學歷,教育等問題上,仍然一直出現(xiàn)所謂的讀書無用論,深層次的原因并不在于讀書和教育的實際回報到底如何,更重要的是在于人性的弱點。
普通人在看待學歷和成功的問題時,經(jīng)常會犯一個非常典型的認知錯誤,即人類的補償性自我安慰心理——看到成功者的優(yōu)點不會想著學習,看到成功者的缺點自己也有,立刻就覺得理所當然心安理得,似乎有這些缺點他們也能更成功者一樣。
這種心理現(xiàn)象深層次的原因,其實是一種補償性的自我安慰錯覺,主要來自人性深處的怕苦畏難和拈輕怕重的心理,簡單來說就是,懶,不思進取,不愿意學習和改善自己,因此多盯著別人的缺點,少盯著別人的優(yōu)點——因為缺點很容易學習,而優(yōu)點就很困難,甚至無法習得。
舉個例子,國內(nèi)的互聯(lián)網(wǎng)創(chuàng)業(yè)者,幾乎每個人都言必談喬布斯,所以他們學習了喬布斯的很多缺點,比如刻薄,毒舌,愛罵人,怪癖,一言不合就開除人,對人冷漠絕情。
這么學了還不夠,還要專門去找印度導師來學瑜伽,搞靈修禪修,穿高領(lǐng)長袖衫,穿牛仔褲運動鞋,舉手投足都要有仙氣。
他們偏執(zhí)的認為這么做,就一定能讓企業(yè)變大變強就能成功,什么時候能把胰腺癌也得了,那成功的幾率就更大了,想到這個,各位小公司小老板就激動的雙眼發(fā)紅心臟狂跳要大口吞噬速效救心丸要再開除兩個人來展示自己的喬布斯氣質(zhì)。
然而喬布斯真正的優(yōu)點和時運,他們根本看不到:強大的演講能力和個人領(lǐng)袖魅力,天才般的藝術(shù)審美和設(shè)計感,永遠超出同類廠商一兩個世代的高科技水平,等等這些真正關(guān)鍵優(yōu)點他們看不到,或者看到了也無法學習,只好學缺點了。
同樣的人性心理弱點,投射在學歷和教育方面,就會讓我們很容易忽視擁有高學歷的成功者,而只重視低學歷的成功者。在看到高學歷者低收入的時候會覺得學歷無用,看到小學文憑的成功者時,會覺得我有小學學歷也能成功。
所以我們看不到低學歷的失敗者,和高學歷的成功者,就像狗咬人不是新聞,而人咬狗才是新聞一樣。
閱讀可以豐富孩子的知識面,開闊孩子的視野。教課書教給孩子們的是最基礎(chǔ)的知識,而課外閱讀則可以讓孩子領(lǐng)略更廣闊的世畀,在教課書里看不到的知識、體會不到的豐富情感,都可以通過課外閱讀來獲取。
比如許多孩子都喜歡看科普類書籍,這類書籍不僅拓展了孩子的眼界,而且又豐富了孩子的知識庫;又比如名家的小說,孩子可以從曲折離奇的情節(jié)描寫中,體驗情緒的波動,繼而深刻領(lǐng)略到名家的寫作風格,閱讀越是廣泛的孩子,他的視野和知識面就會更開闊。
? ? ? ? ? ? ? ??
但我們依然會找這樣那樣的借口——工作忙、有小孩、上班累、記性越來越差,總之得過且過吧。然后把所有的希望寄托于下一代上,重復上一代已經(jīng)做過的事。
我們知道了學習的重要性,但學習好像已經(jīng)與我們無關(guān)了。
二、學習無處不在
小到買電子產(chǎn)品,要學習說明書;大到探索人生,要窮盡一生。奇怪的是,我們很多人選擇了過"二手人生":說明書太復雜,不愿意研究,我們更想別人直接告訴我們怎么使用;對于就業(yè)很迷茫,我們不斷征求老師、父母的意見,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樣的工作。
我們找了各種各樣的答案,發(fā)現(xiàn)好像都不是很適合自己,我們自己也不清楚問題出在哪兒,我們一直活在別人的指導下,最后選擇放棄,就這樣吧。
我不是說請教、尋求解惑是不對的,但是人生的路更需要自己走,不是嗎?無論是來自老師、父母的指點,還是從書中找到的答案,最終還是需要我們自己內(nèi)化,根據(jù)自己的實際來調(diào)整。
我們不應該在別人說A的時候,就去做A,而是能否考慮到A-或者A+,甚至是B、C、D。
我們現(xiàn)在的知識焦慮、成長焦慮,可能都源于"沒有成為理想的自己"——那樣的自己在某一個或者某幾個領(lǐng)域很成功,似乎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我們離"想象中的自己"距離很遠,看不清腳下的路有多長,甚至對能不能到達這樣的終點也沒有任何信心。所以,慢慢地,我們也失去了這樣探索的欲望,失去了對人生的好奇。
這也是,死于30歲,埋于80歲乎?
三、學習與人生
既然上天賦予了生老病死,就一定希望我們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去探索和體驗精彩的人生。如果每一個今天與昨天、明天一模一樣,那人生又有什么意義?
為什么恐怖片會給我們帶來恐懼感?源于下一個畫面的未知。人生也即如此,正因為未知,才有對死亡的恐懼,才有對生命的珍惜,才有對人生的探索。
就好比打游戲一樣,如果對手旗鼓相當,或者比我們技高一籌,我們不知道結(jié)果,也不在完全的可控范圍內(nèi),在這種情況下翻盤,獲得的成就感肯定遠遠超過你面對"5個小學生"時的碾壓局。
所以,人生的意義在于體驗,而我們探索人生的一種打開方式,就是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