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字當頭一把刀


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五月二十九日。
大明王朝的第四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熾駕崩了。
而這一天,距離朱高熾登基,不過十個月。
歷史上的短命皇帝有很多,有在位一年的,有在位半年的,甚至還有在位幾個小時的。
生死禍福無常,皇帝雖然自詡是神的使者,但死亡對他也是平等的。
朱高熾駕崩沒什么大不了,但有意思的是,無論是《明史》還是《明仁宗實錄》,都對朱高熾的死保持了高度一致的緘默。
翻遍史料,關(guān)于朱高熾的死,我們只能得到四個字——無疾驟崩。
什么叫無疾驟崩?就是說皇帝在生前的最后一段時間里沒有表現(xiàn)出任何生病的跡象,突然就死掉了。
他這個突然離世,和后來的明光宗朱常洛還不太一樣。
明光宗朱常洛登基的時候步態(tài)穩(wěn)健,精神煥發(fā),也是“無疾”,但光宗登基十日之后就患了重病,到了氣虛體弱,已經(jīng)不能下床的地步,但卻沒有說患病之后嘎嘣以下子就死了,而是在一系列的醫(yī)治無效后病情逐步加重,二十天左右后才駕崩的。
《明史》對于朱常洛的死,更有大篇幅的詳實記載。

這說明什么?說明明光宗朱常洛的駕崩,是有一個體現(xiàn)的過程的。
皇帝駕崩前三天還在正常的處理政務(wù),一個月前還把太子朱瞻基安排到陪都南京去出差。
試問,一個已經(jīng)預(yù)知自己的身體出現(xiàn)了問題,或者說預(yù)感到大限將至的帝王,會把自己的儲君調(diào)離千里之外嗎?
所以,朱高熾的死沒有這種循序漸進的過程,仿佛皇帝上一秒還生龍活虎,下一秒就不行了。
那么毫無疑問,朱高熾是暴斃。
問題來了,既然是暴斃,那我們有沒有可能根據(jù)現(xiàn)有的史料,推理出朱高熾的死因,或者判斷出他到底是因病駕崩,還是另有兇手的非正常死亡呢?
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從一次早朝開始說起。
在朱高熾駕崩前數(shù)日的一次早朝上,曾經(jīng)發(fā)生過這樣一件事兒。
這一天的朝會上,一位叫做李時勉的大臣向朱高熾上了一封奏疏,內(nèi)容是這樣的:
《明史》:臣言諒暗中不宜近妃嬪...
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

意思是說,李時勉勸諫皇帝,不能每天下了班就往后宮跑,作為皇帝,對于男女之事應(yīng)該有度,而不能沉迷女色,整天和妃嬪們泡在一起。
話里話外,李時勉是在說朱高熾好色,且太過沉溺于這檔子事兒。
李時勉說朱高熾好色,朱高熾那當然很下不來臺,因為這種事兒你完全可以背后和皇帝私聊,你當著這么多的臣公們說出來,你讓皇帝的臉往哪兒擱?
也正是因為眾目睽睽,朱高熾不好當場發(fā)作,所以他強忍憤怒,把李時勉單獨叫到了偏殿,讓他修改一下剛才的進諫內(nèi)容,或者說干脆就把剛才說過的話收回去。
然而,這位位居禮部右侍郎的李時勉同志性子十分耿直,在偏殿里仍然堅持自己的觀點,對皇帝的態(tài)度更是不屈不撓。
皇帝很生氣,后果很嚴重。
朱高熾不再啰嗦,立刻就叫來了在殿中值班站崗的武士,對李時勉施以廷杖之刑。
廷杖,就是用棍子擊打后背和臀部。
文臣多有老邁不堪者,三五十杖下去,基本上就算是廢了,不死也得落個殘疾。
然而,盛怒之下的朱高熾并沒有讓武士用棍子擊打李時勉,而是用一種名為“金瓜”的錘型鐵質(zhì)武器來行刑。

所以,李時勉當時就被打斷了三根肋骨,被武士們抬出去的時候,已經(jīng)是半死不活了。
打完還不算,朱高熾第二天直接把李時勉從京官擼到了交趾道(今越南)去做御史。
山高水長不說,朱高熾還要求李時勉必須每天審理一樁案件,每天提交一份報告,可以說是變著法的折磨李時勉。
最后,朱高熾也不裝了,直接攤牌了,把李時勉投進了錦衣衛(wèi)的詔獄。
詔獄,那是什么地方?就是鋼鐵俠進去,也得給他卸下兩個轱轆來。
不過好在,詔獄中有一位錦衣衛(wèi)千戶是李時勉的舊相識,這位千戶從中搭救,在詔獄里偷偷為李時勉治傷,他這才算是撿回一條命來。
在作者看來,李時勉的奏疏談及明仁宗好色近嬪妃絕非空穴來風,因為根據(jù)這位仁兄多年來的事跡來看,李時勉并不像是一個愛說瞎話的人,反而一直以來性格剛直,有啥說啥。
永樂年間,朱棣在位的時候,李時勉就曾經(jīng)大膽上疏批評朱棣遷都北平,營建新都耗費財力,鋪張浪費,結(jié)果把朱棣氣的臉都綠了,拿起李時勉的奏疏就扔到了地上。
不過,朱棣同志不愧是歷史上最優(yōu)秀的皇帝之一,他扔完之后思量再三,又把奏疏拿了起來復(fù)看,看完之后發(fā)現(xiàn)其實李時勉這人就是說話太直接,不給人留余地,其實奏疏中的內(nèi)容,很多還都是賢良之詞,是肺腑之言,所以并沒有因此處罰李時勉。

宣德年間,明宣宗朱瞻基在位的時候,他偶然得知當年李時勉在朝廷上觸怒先帝仁宗的事情,十分不悅,揚言要找李時勉算賬,甚至說一定要把李時勉殺了泄憤,然而當朱瞻基把李時勉叫來問話,詢問他當年在朝堂上究竟對父親朱高熾說了什么話的時候,李時勉仍然是頂著盛怒,老老實實的告訴朱瞻基:我說你爹好色。
你看,即便是到了這種境地,李時勉依然堅持批評仁宗好色,甚至是過分好色。
李時勉的堅持己見,不是沒有根據(jù)的。
朱高熾享年不過四十八歲,但卻育有十兒七女,光是在永樂年間,朱高熾尚且是太子的時候,他就已經(jīng)生育了九個兒子和七個女兒。
我們更要知道,朱高熾一生之中的大部分政治生涯,是以監(jiān)國太子的身份在朱棣的時代度過的。
成祖朱棣還曾經(jīng)對次子朱高煦說過“世子多疾,汝當勉勵之”(你大哥朱高熾不太行,你要多多努力?。┑脑拋?,說白了,盡管身為太子的朱高熾兢兢業(yè)業(yè),謹小慎微,但父親朱棣對他并不有所期待,他的儲位也隨時可能受到動搖。
生活在強大父親的威壓之下,被批評,被教育,被懷疑,每一天都生活在焦慮和悚懼之中的朱高熾況且如此有生育激情,那么可想而知,他在即位登基之后,這種被壓抑的天性就會快速釋放,甚至變成一種充滿報復(fù)性的行為。
而根據(jù)現(xiàn)有的一部分史料我們還可以得知,朱高熾同志身體肥胖,平時走路都費勁,要兩個內(nèi)侍攙扶才能行走,這即說明皇帝本身的身體素質(zhì)就十分一般,很有可能患有肥胖癥和足疾。
足疾會演變成關(guān)節(jié)疾病,而肥胖則易導致糖尿病和心腦血管疾病。
在這樣的身體素質(zhì)下還要好色女近后妃廣采秀女,結(jié)果自然是可想而知。

不僅李時勉是這么認為的,宣德年間一位叫做羅汝敬的大臣在給同朝為官的三楊之一的楊士奇的書信中也提及到:
先皇帝嗣統(tǒng)未及期月,奄棄群臣,揆厥所由,皆憸壬小夫獻金石之方以致疾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羅汝敬認為,朱高熾之所以短命暴斃,是因為吃了治療性功能方面的藥物所導致的。
楊士奇算得上是王佐之才,光輔佐明仁宗就輔佐了二十年,以楊士奇對朱高熾的了解程度,羅汝敬敢對楊士奇胡說八道,污蔑皇帝嗎?
而在明朝正德時期一位叫做陸釴的官員的記載下,也有過類似的說法:
仁宗皇帝駕崩甚速...予嘗遇雷太監(jiān),質(zhì)之,云皆不然,蓋陰癥也。
這句話就是說,當年仁宗身邊的隨侍宦官認為皇帝的死并無陰謀論,而只和皇帝為了治療那方面的疾病而服用丹藥有關(guān)系。
然而,就是靠著這一副從一開始就殘破不堪,即位之后還耽于女色的身體,朱高熾積極撫恤過災(zāi)民,減免過農(nóng)民稅賦,大力改組過內(nèi)閣,調(diào)整過邊防政策,釋放過靖難遺孤,甚至還計劃把都城從北平遷回京師。
不過很可惜,他的人生曲線突然滑落,就連他自己也猝不及防。
在他臨死之前的最后一段時間里,皇帝還親自召見了戶部尚書夏原吉,留下了一句魔幻的遺言:
時勉廷辱我!
直到臨死之前,朱高熾都對李時勉當年的勸諫憤恨難平。

然而這個對皇帝意見很大的李時勉也不知道,這個在他眼里沉迷女色,留戀嬪妃的大明君王,曾在二十六年前那一場驚天動地的靖難之役中以一萬多老弱殘兵防御北平,爭鳴金戈鐵馬,頂住了建文朝李景隆所率五十萬大軍的圍攻。
而在成祖朱棣頻繁北征的背后,更有朱高熾宵衣旰食的監(jiān)理國家的功勞。
想當年,洪熙大胖的這雙手,也是牽過蒼鷹,降服過烈馬的。
他也曾器宇軒昂,也曾于天下大勢中游刃有余。
紫禁城中的日冕能在光線的變化使刻度回到原點,但那并不代表就回到了昨天。
歲月荏苒,當年的鮮衣怒馬,已不是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