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4:春秋2
齊國的崛起離不開管仲,管仲的上位離不開鮑叔牙。雖說齊桓公有雄才霸略,也能容人用人,但是仔細想想,這還是鮑叔牙一直以來的教育在發(fā)揮作用。鮑叔牙的能力在于識人識勢,是大智慧,教育齊桓公也是德育而后啟智,故而管仲有機會發(fā)揮才學能力。
管仲是有能力的,但是在那個時代,比管仲優(yōu)秀的真就沒有嗎?為什么后來成為齊相者是管仲呢?還是因為鮑叔牙。鮑叔牙無疑是管仲的貴人,給了管仲一個青史留名的機會,甚至放棄自己穩(wěn)得的相國職位。所以個人對此的感悟:成事者,先有實力的積累,再有發(fā)揮的機會,而機會一方面需要靠爭取,一方面靠貴人的賞識。社會的競爭制度不全是個人能力的通殺,能夠在所有群體中脫穎而出的人畢竟太少。自己的能力首先只要做到有所進步,在少數群體中發(fā)揮優(yōu)勢,再通過不斷積累,完成實力的沉淀,然后就需要等待時機,姜太公垂釣也罷,傅說舉于版筑之間也好,皆是趁時造勢。
晉文公不以眼前得失作為考據,謀長遠看未來。青年的困頓磨練了心性,不同國家對其的不同態(tài)度讓他足夠感受世態(tài)炎涼,在人間走一遭能活得明白自然在之后機會來到時霸業(yè)可成。所以一個人在等待機會的到來之前往往是痛苦的,因為當能力在不斷積累,野心和欲望不會隨之消退,反而日漸加深,遲遲不來的機會就會不斷加碼心中的苦痛。心性強大的人在這最后一關中,浴火重生,心性脆弱之人,在這最后一關中會自我懷疑或者懷疑世界,最后倒在了黎明前的黑暗中。怪不得會有“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p>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