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受傳醫(yī)案——乳積

劉某,女,15個(gè)月。

患兒近日來食欲不振,夜寐哭吵不安,睡中蚧齒,頭汗量多,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
【診斷】?消化不良(中醫(yī):積滯)。
【辨證】 乳積不化,內(nèi)生濕熱。
【治法】 消乳安中,化濕清熱。
【方藥】 焦山楂I(xiàn)Og,焦神曲IOg,焦麥芽IOg,萊菔子lOg,雞內(nèi)金IOg,藿香lOg,佩蘭lOg,木香3g,蓮子心3g,草豆蔻3g,赤芍3g,黃連2g。
服藥5劑后,食納增,夜臥寧,蚧齒除,頭汗凈。隨訪2個(gè)月,病未反復(fù)。
[選自張綱,等.梁宗翰老中醫(yī)治療小兒積滯證的經(jīng)驗(yàn).遼寧中醫(yī)雜志,1986,(2):14]
汪受傳醫(yī)案——食積
患兒唐某,男,3歲。
【初診日期】 1999年9月24日。
【主訴】 納少伴腹脹3月余。
【現(xiàn)病史】 患兒近3月余納少,腹脹,時(shí)有腹痛,問見嘔吐食物,氣味酸腥,大便尚調(diào)?;純簾o發(fā)熱,口微渴,煩躁,夜寐欠安,手足心熱。
【查體】 精神欠活潑,面色尚可,咽稍紅,腹脹滿,舌紅,苔稍黃較厚,脈弦滑。
【診斷】 消化不良(中醫(yī):積滯)。
【辨證】 食積。
【治法】 消積化食,和中導(dǎo)滯。
【方藥】?保和丸加減。陳皮5g,清半夏5g,神曲lOg,山楂5g,胡黃連3g,川厚樸5g,炒檳榔lOg,桔梗5g,紫蘇梗5g,炒麥芽5g,萊菔子lOg。4劑。
二診:服上藥4劑后患兒納稍增,腹痛及腹脹明顯減輕,未發(fā)嘔吐,舌紅,苔薄稍厚,精神較前明顯轉(zhuǎn)好。繼服4劑,患兒納可,便調(diào),無腹痛及腹脹,精神面色較好,寐亦安。
【按語】 本案患兒食積化熱,治療以“運(yùn)”為主,不宜滋補(bǔ)。法以行氣消導(dǎo),兼積熱,予保和丸化裁。方中神曲、山楂、炒麥芽、萊菔子消積化食,陳皮、紫蘇梗行氣寬中,川厚樸、檳榔行氣導(dǎo)滯,半夏降逆止嘔,胡黃連清熱生津止渴。諸藥合用,使脾胃運(yùn)化有常,升降有序,積滯得除,諸癥得解。